Total Pageviews

2022/05/01

[閱讀筆記] Designing Your Work Life - 前言:工作窮則變,變則通 (Making It Work At Work)

 

  1. 剛讀完《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書中闡述將枯燥生活變成心流體驗的過程:有妥適的目標,生活才有意義;在整個過程中,目標本身不是重點,重點是完成已設定的妥適目標的過程,你所投入的專注力 (concentration) 與參與感 (involvement)。接下來要閱讀《Designing Your Work Life》這本書,希望能從中獲得如何設計自己的工作生活,讓自己感受到工作的意義、內外感到和諧、既能獲得成長。

  1. 快速瞭解本書在說什麼:離職焦慮的解毒劑。該如何改變工作體驗?|《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文森說書

  2. 本書目的是要教導你,運用 design thinking 來設計你的生活,協助你選擇你的下一步,包含:❶ 要走去哪 (where to go)、❷ 要做什麼 (what to do)、❸ 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who to be)。

  1. 這輩子耗去你最多時間與精力的,八成是工作。工作佔據我們人生很大一部分的時間,確認工作的意義與帶來的影響 (meaning and impact) 格外重要。本書將提供許多工具與想法,不僅協助你創造工作的意義,並從工作中獲得快樂。

  2. 👧Bonnie 是一位 30 歲的女生,從畢業迄今已換過五次工作,每次對於新工作總是感到興奮與充滿期待,但最終總是以失望收場,不斷離職找新工作。對於離職原因,Bonnie 也無法清楚說明,總覺得有些怪怪的,但是不知道是什麼 (something is not right, but I don’t know what)。

  1. 😞 每個工作不快樂的人講起自己的工作,都有各自的不幸。你會常聽到他們說:問題不可能解決,我待不下去了,這份工作不適合我。要改變太難了,但我也不曉得要留下,還是該離職。到底接下來該怎麼辦?

  1. 😞 許多對於工作感到不開心的人,常說道 

  • 🗨️ 我的工作無聊又乏味....

  • 🗨️ 我的老闆是微管理 (micromanagement) 主管

  • 🗨️ 我的公司對於我如何做事,漠不關心、不給予任何回饋

  • 🗨️ 我想我又挑錯工作了


  1. 一份又一份的 Gallup 民意調查顯示,69%的美國勞工無心工作,包括單純的「得過且過」(disengaged) 與怨天尤人的「抗拒工作」(actively disengaged)。人們生命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工作,但全球不開心的勞工數目,更是高達驚人的 85%。這些人工作時臉上沒笑容,經常抱怨工作「討厭又無聊」(dreary and boring)。日本人甚至用五花八門的詞彙形容糟糕的工作,例如:「社畜」(公司的奴隸)或「会社の犬」(公司的狗),甚至創造了「過勞死」這種字眼。有好幾樁引發外界關注的自殺案件,起因就是工作者再也受不了高工時與嚴苛的工作環境。

  • 無效的想法:我不過是機器裡的小齒輪。

  • 重擬問題:我是能影響機器的槓桿。

  • A+重擬問題:我是人,不是機器。我可以做能夠發揮創意的有趣工作。


  1. 本書希望能提供 design thinking 的方法,協助重塑你的生活與工作:

  1. Design thinking 的 mind-sets

mind-sets

說明

① 好奇心

(curiosity)

  • 對於人事物感到好奇,designer 都會一直問為什麼

  • 好奇心是人類的天性,是你做事的動機、感到有趣的來源。當你對人感到有興趣、對事情感到好奇,別人也會樂於與你合作。

② 嘗試新事物

(try stuff)

  • 這是 bias to action (行動導向) 步驟,將好奇心與疑問轉換成實際的行動:寧可動手做一件事而做不成功,也不要什麼事都不做。古往今來,成就偉大功業本來就只有少數人,平凡人想要做成不凡的事,就是每一天、每一次,付諸行動做成一件事,距離自己定義的成功再靠近一步。

  • 當你擁有 try stuff mind-set,永遠有可以做的事、可交談的對象、可嘗試的體驗,發掘適合他們的事物。

③ 重擬問題

(reframe problems)

  • 如何將無效的想法 (dysfunctional beliefs) 轉換成可執行的挑戰 (actionable challenges),是一個很重要的 mind-set,若困在無效想法中,你就難以掙脫泥沼。

  • 俗話說:「當問題獲得良好定義,問題就解決一半 (a problem well defined is half solved)。」由此可見 reframe problem 的重要性,本書第三章會解釋如何做 reframing,這是 design superpower。

④ 發散與聚焦

(flare and focus)

  • 這是構想階段 (phase ideation),包含發散與聚焦 (flare and focus) 兩個流程

  • 你需知道何時該發散、何時該聚焦 (收斂);何時該問更多的問題、何時該接受你的測試結果並繼續往前走。

  • 可參考《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提到的Double-Diamond Model of Design (雙菱形的設計模型)

⑤ 對外尋求協助

(asking for help)

  • Designer 不能一直待在家、獨自沉思,必須跟人、世界有互動,要對外尋求協助,與他人徹底的合作 (radical collaboration)。

  •  bias to action (嘗試新事物) + asking for help (對外尋求協助),可以協助你快速學習、發現之前未留意到的機會、改變生活體驗

  • 與同好多互動,會發現你並不孤單、許多人在問同樣的問題、擁有同樣的顧慮,透過協同合作的流程 (collaborative process),實現你的想法

⑥ 講故事

(tell your story)

  • 每個人都愛聽好故事,如果你充滿好奇心、樂於嘗試新事物、建立許多雛形,一定有許多故事可以分享。

  • 你應該學習成為一個 Storyteller,透過精采的故事與他人互動、讓你的工作與生活往前邁進。當你開始分享故事,別人也會分享他的故事,兩者相輔相成、產生更大的火花。


  1. Paul J. Zak (American neuroeconomist) 曾說:高度身歷其境的故事,可以改變你的態度、選擇與行為。或許你覺得你的故事不夠精彩,透過本書所提供的工具與概念,設計你想要的生活,在此過程精進你的故事。工作佔據我們人生大部分的時間,當你能樂在工作,才能樂在生活。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