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Reading.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Reading. Show all posts

2022/11/13

[閱讀筆記]最高休息法 - Lecture ⓾ 腦袋有腦袋的休息方法

 

  • 無論是組織或是個人,為了追求成長,光靠拼命努力是行不通的.猶如為了讓薪柴持續燃燒,薪柴間的「空隙」是不可或缺的,太多的薪柴堆得太緊太密,反而會讓火焰熄滅,效果幾乎等同於澆上一桶水

  • 商業有商業的方法論,休息也有自己的方法論。休息所追求的,不是治標不治本的暫時放鬆,而是更為根本、長期的解決方案。而這方面處於最前線的,正是與大腦科學成果相結合的正念。

  • 幸福因人而異,它不過是一種想法罷了。而就提高幸福度的生活方式來說,多次反覆出現的因素正是「感恩」。對他人及社會抱持感恩心情的人,出現了幸福度較高的結果。在大腦科學的領域中,也有數據顯示,感恩的心情會融化憤怒、恐懼、嫉妒等負面情緒。

  • 憐憫 (compassion) 的慈悲心,不只是自己的痛,也是一種祈求別人的痛也能痊癒的冥想。

  • 現代社會總是強調任務導向的「doing 文化」;正念的基礎價值觀,則是重視人生「要是怎樣?」的「being 文化」

  • 「正念」無法以「知識」的形式輸入.它是必須藉由跳進該世界,在反覆實行的過程中才能體悟到的一種「智慧」

  • 任務導向的「必須思維」就是一種會產生腦部疲勞的「認知扭曲」;你要想著「不休息也無所謂」,因為大腦是個愛唱反調的傢伙,這樣想反而比較能獲得深層休息

  • 你每天要做的事

出外曬太陽

接觸森林及大海等自然環境 (要像初次見到般懷抱好奇心)

泡個舒服的熱水澡

做伸展或瑜伽等較緩和的運動

別碰數位裝置,尤其是社群網路


  • 五日簡單休息法:不論你是單身獨居、還是與家人、伴侶同住,都是用這個為期五天的休息計畫。請考慮用在過年期間及暑假等較長的假期中。

前一天的準備 — 讓大腦進入休息模式

  • 進行切換開關儀式:例如固定播放放鬆的音樂,為大腦建立制約條件,往後就比較容易進入休息模式

  • 整理、收拾日常生活的事物:把工作與生活壓力寫到筆記本,然後放到很少用到的抽屜裡

  • 把自己的住家改變成非日常生活的空間:若空間有限,可以發揮想像力,想像自己就在森林或小溪旁,這種意象引導法 (guided imagety) 對大腦的效果已獲得證實

第一天 — 讓身體休息的發懶日

  • 【早上】睡到自然醒,起床後進行 10 分鐘的正念呼吸法

  • 【白天】做家事就是一種休息,讓腦袋成長的機會

  • 【晚上】泡澡讓全身暖和,對憂鬱也有效果。泡澡時請試著唸數字,這和打坐或正念是有些共通之處的。若睡不著或半夜醒來,就在床上一邊為呼吸貼標籤,一邊進行正念冥想

第二天 — 去看看附近沒去過的地方

  • 【早上】沐浴在朝陽下,並接觸戶外空氣,進行動態冥想

  • 【白天】順其自然到不太遠的地方走走看看,試著在過程中進行動態冥想。也可做瑜伽或伸展等較緩和的運動

第三天 — 確認與他人間的連結

  • 不要太拼命休息,回想火與乾柴間空隙的關係,注意自己是否不知不覺太努力了。

  • 【早上】進行 10 分鐘的正念呼吸法

  • 【白天】與朋友或家人見面並愉快用餐是最理想的,而且要有意識地對他人表示愛與感謝。另外,也很建議試著與老東家的人或以前熟識的人聯絡。

第四天 — 解放欲望的狂野日

  • 【早上】進行 10 分鐘的正念呼吸法後,仔細感受自己的生理欲望及物欲。思考該欲望成立的條件,以及滿足該欲望後,為個人、社會帶來什麼結果。依據正向心理學的研究,物質滿足只占據人類幸福的一小部分,六個月後就會開始衰減。

  • 【白天】設定好時間與金額限制,去滿足自己的欲望,例如,購物、享用美食等

  • 【晚上】腦袋開始出現日常生活或工作上令你焦慮的事情,請實行平等心冥想,保持心靈平靜。可空出一段時間重新審視「工作是為了要實現什麼深層需求?」;睡前實行「感恩的慈悲心」,試著舉出十件現在的自己能夠感謝的事情。

第五天 — 為了讓下次的休息更好

  • 【晚上】進行某些儀式,讓你從非日常生活漸漸回到正常生活。準備一本筆記本,規劃「下一次的五天休息計畫」。為了讓「火」繼續燃燒,「空隙」是絕對必要的。經過這五天,你應該會有下次可以改成這樣做或許會更好的想法,把這些都寫進下次計畫。


2022/11/12

[閱讀筆記]最高休息法 - Lecture ⓽ 從大腦來治療身體

 

  • 人類偏好競爭,總是會想要在某方面取得優勢。可是,沒有什麼比不想輸的情緒更能讓我們的大腦筋疲力竭

  • 依據哈佛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就提高幸福度而言,與他人良好且穩定的連結,勝過健康程度等其他因素,甚至還發現對記憶能力和壽命也有正面影響。因此,研究人員預期與已經疏遠的人聯絡應該也會有正面影響。

  • 正念能為連結身體與心靈的自律神經帶來正面影響。有數據指出,經過五天的冥想訓練後,副交感神經的活動量會增加,研究人員觀察到能讓身體保持冷靜的效果。在這方面,負責任認知、情感、還有自律神經系統調整的大腦前扣帶皮層部位似乎發揮作用。

  • 正念對於舒緩疼痛也是有效的。為了冥想能改善疼痛呢?一般實行正念時,與控制頭痛有關的前扣帶皮層及島葉的活動量會增加,而掌管身體感覺的活動量則會降低。這被認為是冥想對疼痛有效的短期機制。有趣的是,目前已知有經驗的冥想者,其額葉活動量會降低,島葉及感覺區的活動量反而增加。對此,可能的推測是,持續實行正念的腦部並不是由額葉有意識地控制疼痛,而是能夠接納疼痛本身並加以處理

  • 在焦慮的處理上,不是從額葉由上而下地抑制杏仁核,而是會讓兩者產生妥善平衡的關係,在疼痛上的處理也是相同狀態。

  • 能讓身體恢復活力的「身體掃描法」只要以同樣方式,將此程序用在身體各個部位即可,例如間講僵硬,就將注意力導向該處


步驟說明

平躺或坐在椅子上,閉起眼睛,將意識導向身體與床、地板、椅子接觸的感覺,以及被重力吸引的感覺.同時也要注意腹部伴隨呼吸而上下起伏的感覺。

將注意到導向左腳尖,注意腳接觸到鞋子、襪子、腳趾接觸到相鄰腳趾等各種感覺

從腳尖開始掃描.吸氣時,想像空氣從鼻子吸入,經過身體吹往左腳尖.吐氣時,想像左腳尖處的空氣,經過身體,從鼻子離開

2022/11/11

[閱讀筆記]最高休息法 - Lecture ⓼ 復原力的大腦科學

 

  • 復原力 (resilience) 原本是物理學用池,因承受壓力而變形的物質試圖回復成原本形狀的力量。當復原力被帶入正向心理學的領域後,變成為應付心理壓力、試圖恢復自我精神力量的意思

  • 復原力較低的心靈,一但承受一定壓力就會崩潰。只要提高復原力,便能輕易擁有如折不斷的竹子般「有韌性的心」。

  • 所謂復原力,就是保持心靈平靜的能力,就這層意義來說,復原力可說是大腦休息的基礎之一

  • 提高復原力的方法有

提高復原力的方法

說明

① 樂觀、積極的態度

樂觀能使腦部前扣帶皮層的活動產生變化

② 社會支持 

(Social Support)

與他人持續且廣泛的連結,或是與有同樣遭遇的人相互支持等,對復原力都有正面影響。

③ 思維的靈活性

例如,苦難是成長的機會等想法

④ 道德標準及信念

包含靈性及信仰等

⑤ 正念冥想

以正念控制壓力反應及調整壓力荷爾蒙等


  • 平等心 (equanimity) 是一種鍛鍊復原力的方法。只要重複以下步驟,正念就能讓杏仁核冷靜,進而抑制接下來的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藉由讓副交感神經佔上風的方式,建立對壓力的抵抗力與心靈的平衡,抑制 DMN 過度運作。若還是無法感到平靜也沒關係,只要接受現況即可。

步驟

說明

① 冥想

將注意力導向呼吸,即使雜念浮上心頭,再次有意識地將注意力導向呼吸

② 想像所憂慮的事情

在心理默念:世界就是如此,要能夠原原本本地接受這一切


  • 絕大多數的苦難都因人們對未來的焦慮而被誇大,在多數情況下,所謂超過心靈復原力的負擔,根本是來自不屬於當下的東西。反過來說就是,專注當下正是提高心靈復原力最聰明的辦法

  • 超馬所跑的距離是一般馬拉松的好幾倍,面對這種嚴峻考驗的運動員,其心理狀態和復原力的本質有些共通點,包括持續性、永無止盡的好奇心、對失敗的無畏無懼、膽識、對痛苦的忍耐力等。不過,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專注於眼前每一步的能力」。為了完成極為痛苦且漫長的競賽,不在半途累倒,能夠不去想之後的事情並專注於當下的能力就格外重要,而正念是能讓人邊跑邊休息的最佳辦法

  • 若因為對未來感到焦慮、憂心不已,或許也太蠢了點,這只會徒增大腦及心靈的疲勞。若知道再這樣下去不行,就該採取行動與對策。而在未採取行動與對策前,實在沒必要開始煩東煩西的

2022/11/10

[閱讀筆記]最高休息法 - Lecture ⓻ 「憤怒與疲勞」之間出人意料的關聯性

 

  • 憤怒是大腦為了保護自己而啟動的「緊急模式」。杏仁核是這方面的主角,杏仁核一旦受到來自外部的過度刺激,就會狹持整個大腦,開始失控,這被稱為「杏仁核狹持」(amygdala hijack),這就是憤怒的真面目

  • 杏仁核一旦失控,就會分泌腎上腺素,抑制腦部的思考活動,有時甚至會讓人不分青紅皂白

  • 對付憤怒的正念技巧叫做 RAIN

RAIN 策略

說明

Recognize

認知到怒氣的產生

Accept

接受產生怒氣這個事實

Investigate

檢查自己生氣時,身體產生哪些變化

Non-Identification

不把憤怒與自己畫上等號,保持距離


  • 呼吸是可以避免意識脫離當下的錨,這不僅對憤怒有效,對其他各種衝動都有效,例如,想吃甜食、想抽菸等衝動的欲望 (craving) 如浪潮般湧起時,一邊接受這項事實,一邊觀察自己身體所發生的變化

  • 拘泥於一定要完成某件事的狀態,稱為任務導向、目標導向。爬山的時候可以看看周遭的風景,別忽略腳邊的花花草草。過度任務導向、目標導向,就會失去餘裕,於是憤怒便由此而生。因此,越是目標導向的人,越要注意「憤怒」的問題。

2022/11/09

[閱讀筆記]最高休息法 - Lecture ⓺ 永別了,心猿意馬

 

  • 發懶日 (Lazy Day) 是由世界知名的正念指導者釋一行 (Thích Nhất Hạnh) 所提倡。他是來自越南的禪師,在法國南部創建名為「梅村」的禪修中心,該中心設計一整天只用於休息的發懶日。發懶日當天不安排任何行程,每個人各自進行步行冥想、輕鬆看書、或寫信給家人之類的

  • 雜念會帶來疲勞,休假時,常常不知道地底是確實有休息到還是沒有休息到,總是會想東想西,回過神來總是會發現在自己想上班的事情。而且,每次都在想同樣的東西,思緒一直在兜圈子。

  • 大腦裡塞滿各種想法的狀態,稱為「心猿意馬」,好比一群猴子在大腦裡吵鬧不休。雜念一但佔據大腦,大腦就容易疲勞,因為在人的各種臟器中,大腦是個會消耗大量能量的地方。如果能擺脫心猿意馬,大腦就能充分發揮它原本的能力,進一步提升專注力、判斷力、讀寫及計算等處理能力、創造力等

  • 想像自己站在車站的月台,這時有電車進站,坐在電車裡的是叫做「想法」的猴子乘客們。電車會短暫停留,但你會繼續留在月台上,幾分鐘後電車便會載著這群猴子離開。雖然會有各種電車陸續進站、陸續離開,但你還是站在月台上,位置不變。

  • 重點在於持續對「想法」採取旁觀者的立場我們的心靈是有許多電車會來來去去的月台,不論有多少種不同的電車進站,月台是不會改變的。藉由這樣的想像,就能將心靈維持在平靜穩定的狀態

  • 我們平常不太會去區隔「在想事情的自己」與「所想的事情」。一旦對某事耿耿於懷、想不開,就會覺得好像自己本身很惱人。一旦思緒開始陷入重複迴圈,感覺就像自己也在兜圈子。你沒必要上車與猴子們一起搭乘擁擠喧鬧的電車,因為自己根本就不是電車上的乘客心有餘裕的人,不會把自己和想法劃上等號。任何想法都只是大腦的過客,並不是定居在腦袋裡

  • 人類是由「想法、情感、行為」這三者所構成,這個單純的概念,就是認知行為療法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 的基礎。認知行為療法被廣泛應用在失眠、憂鬱、焦慮、恐慌症、厭食症、藥物成癮、憤怒情緒等各種領域,此療法的效果也已獲得證實。

  • 認知行為治療是什麼?改變慣性思維快又有效:認知行為治療的重點較不放在檢討過去,而是著重於當下,並藉由影響患者的想法,改變原先不適當、想根除的行為。

  • 為認知扭曲命名、貼標籤,便能針對它採取特定的處理辦法。當心靈的月台一片混亂時,就會有各式各樣的電車(雜念)進站,但其實很可能只有少數幾種電車來來去去。一旦知道電車(雜念)的名字,便能判斷出「啊,又是這台」,就能冷靜地應對

  • 當被貼標籤的想法反覆出現時,該如何處理,一般有以下五種辦法可運用


解決方法

說明

捨棄

以一副「我受夠了」的想法,將反覆出現的雜念趕出腦袋

想想例外

檢視自己是否因為設定相同的前提,導致同樣的想法反覆出現。一旦開始思考自己所設定的前提,便能發現不符合該想法的例子。

以智者角度思考

想想你尊敬的人或歷史上的偉人,會如何看待你的想法,也就是將偉人的觀點請進你的月台。

不以好壞判斷

正念的基礎就是要原原本本地接納當下不對該想法做好壞價值判斷,不做道德評斷 (non-judgmental)。

探索原因

即探索深層需求 (deep needs),思考為什麼這台電車反覆開進月台?這台電車是從哪開來的?探索想法反覆出現的原因,其實就是自己心中未被滿足的願望,這叫做深層需求 (deep needs)。


  • 以有美來說,總覺得自己是「不會做家事的廢物」,老公從早到晚賣力工作,但是對家事總是笨手笨腳。可以採取解決步驟:


解決步驟

說明

承認此想法存在,且反覆出現

為反覆出現的想法貼標籤

不以好壞判斷

就算真的不會做家事,為什麼要與「廢物」做連結?這是一種「認知扭曲」,對自己過度批判

以智者角度思考

想想你尊敬的偉人,對於「我是不會做家事的廢物」此觀點的看法,友美此時思考德雷莎修女會怎麼看待此想法,此時應該可以趕走幾隻喧鬧的猴子。

探索原因

持續自省,探索自己的深層需求,為什麼內心總是浮現這件事情,且感到焦躁不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