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思想的心流 (The Flow Of Thought)
科學之母 (The Mother of Science)︱心靈遊戲的規則 (The Rules of the Games of the Mind)︱文字遊戲 (The Play of Words)︱親近歷史 (Befriending Clio)︱科學中的喜悅 (The Delights of Science)︱愛上智慧 (Loving Wisdom)︱業餘與專業 (Amateurs and Professionals︱終生學習的挑戰 (The Challenge of Lifelong Learning)
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一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未受過訓練的人,若沒有受到外部環境刺激,可能只能專注幾分鐘而已。若有受到外部事物刺激,我們就很容易專心,例如,🎥 電影開始撥放、🚗 上班路途有路況造成大塞車等。
📚 當我們在閱讀時,會發生相同的狀況,大部分的讀者在翻了幾頁後,就會開始分心,思緒又跑到九霄雲外。當要重新閱讀時,又要花費力氣,努力地將注意力導回書本。
在思緒失序時,藉由外部環境刺激,消極地不投入心力,並無法讓你的思緒恢復秩序;當你投入心力、專注力到某個習慣 / 嗜好,才能獲得新流體驗,讓思緒恢復秩序。
Luis Buñuel (西班牙國寶級電影導演) 曾說:沒有記憶的生活根本就不是生活,記憶是我們的前後一致的觀點、理由、感受、甚至行動 (coherence, reason, feeling, even action)。沒有記憶,我們什麼都不是。
在尚未使用文字的遠古時代,例如,可食用的水果與植物、健康建議、行為建議、智慧結晶等,需要將其轉換為容易被記憶的詩詞、諺語、神話寓言故事。《伊索寓言》中有很多故事是對古希臘人的生活經驗和教訓加以總結,例如
學習仰賴記憶,記憶仰賴背誦。死記硬背 (rote learning) 或許不被認為是有效率地儲存與獲取資料的方式,甚至認為創造力與死記硬背兩者是不相容的,事實上,許多科學家都以能記憶大量音樂、詩詞、歷史故事而聞名。
真正會學習與成長的人,會先挑選有興趣、需要記憶的知識 / 資訊,在意的反而是自身對這些知識的感受與各項知識之間的連結感。
早在西元前六世紀,Pythagoras (畢達哥拉斯,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和音樂理論家) 畢生都在尋找一種表達宇宙結構的方式 (find a way of express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e)。Pythagoras 對萬物皆數的洞見與堅強信念, 再加上他對數的神秘執迷,反而發展了許多數的特別性質。 過了2000 年後,Kepler、Newton 還在追求同樣的事情,努力找出規則 (pattern)、用有意義的方式,把各種零散的資訊與知識連結起來。
透過寫日記、散文、詩詞等,也能讓你進入心流
很多科學家之所以從事研究,不是為了工作或政府經費,也並非都是專職的科學研究者,而是被自己的想法與發現所深深吸引,並享受在研究的過程中。許多偉大的科學家,並非該領域的專家,卻受到高度尊崇,甚至獲得諾貝爾獎,原因只是他們樂在其中 (They simply did what they enjoyed doing)。例如:
許多機構都面臨常見的命運,經過數個世代後,機構本身的重要性凌駕於原本的目標
當一個人的學習到達某種境界後,他的身分就會從讀者 (reader) 便成作者 (creator)、從消費者 (passive consumer) 變成生產者 (active producer)。即使是業餘的學者,也可以從困難、有意義的 (difficult and rewarding) 主題中獲得興趣,並勾勒出可能的解答。
業餘 (amateur) 在古代有「熱愛所做的事情」的含意,現代卻有水準不夠、不夠專業的含意。
柏拉圖 (Plato) 在《菲力帕斯篇》(Philebus) 提到「The young man who has drunk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the spring is as happy as if he had found a treasure of wisdom; he is positively enraptured.」在此篇章,Plato 深刻描繪思考的喜悅,💡 發現智慧寶藏猶如在漫長的旅途遇到綠洲,身為風塵僕僕的旅人,初嘗泉水,難以忘懷那清甜滋味。
📚 人生本該終生學習 (lifelong learning),畢業後,你才是自由地探索有興趣的知識,不是為了分數、學位、求職而唸書。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