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2021/11/05

[閱讀筆記]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 第四章、心流的條件

 第四章、心流的條件 (The Conditions Of Flow)

心流活動 (Flow Activities)︱心流與文化 (Flow and Culture)︱具有自成目標人格特質 (The Autotelic Personality)︱擅長感受心流的人 (The People of Flow)

  1. Optimal experience 常見特徵

  1. Roger Caillois 將世界上的活動 (games) 分成四類

Game

說明

agon 🏓

  • 以競爭為主的活動,想辦法用盡全力、提升自身能力、打敗對手。

  • 例如籃球、棒球、網球、桌球等。

alea 🎲

  • 以運氣為主的活動,想透過占卜、算命等方法測難以預知的未來。

  • 例如吃角子老虎、賓果、大樂透等。

ilinx / vertigo 😱

  • 以感到快樂、恐懼、令人目眩神迷的活動。

  • 例如旋轉木馬、高空彈跳、毒品等。

mimicry 💃

  • 延伸自我意識,創造另外一種意境的活動。

  • 例如跳舞、看電影、欣賞畫廊、小女孩玩芭比娃娃、小男孩扮演西部牛仔等。


  1. 假設以 Alex 學習打網球為例 🎾

State

in flow

說明

A1

✔️

  • 剛接觸網球,擁有有限的技巧,在教練的指導下,不斷來回擊球,在此時能進入 flow state。

  • 但 Alex 無法在此狀態待太久,隨著時間,馬上會感到 boredom 或 anxiety。

A2


  • 當技巧逐漸熟練,若難度沒有提升,Alex 就會開始覺得無聊 (boredom),離開 flow state。

  • 此時的 Alex 有兩個選擇:找更強的對手、放棄打網球。

A3


  • 當技巧尚未純熟,就被教練指派去跟高年級選手對打,會因挑戰太大而感到焦慮 (anxiety) 與挫折。

  • 此時的 Alex 有三個選擇:回到原本的難度、強化自己的技巧、放棄打網球。

A4

✔️

  • 當 Alex 的技巧進步了,也找到與其球技相匹配的對手,就會回到 flow state。

  • 儘管 A1 與 A4 都是 flow state,但是 A4 的複雜度遠高於 A1,因為在 A4 的 Alex 技巧更精進、對手技巧也更上乘

  • 在 A4 的 Alex,不代表是穩定的狀態,有可能一陣子後會變得 boredom 或 anxiety,或變成更複雜的自己。


  1. 我們對待人生的態度,無論是工作、學習、興趣、人際關係,都可以參考上述心流渠道。當你因為生活的壓力太大而感到焦慮時,不妨降低一下自我要求的目標難度,放開一些,讓生活變得輕鬆一些;當你因為生活的重複性而感到無聊、無趣時,不妨提高一下目標難度,增加挑戰性,讓生活變得更有趣一些。

  1. 沒有挑戰,人生毫無意義 (Without challenge, life had no meaning)。在我們的人生裡,那些真正值得追求的目標,其難度的確是可以無窮大的。但我們人生中的成長、可能性,也是上不封頂的。而在這永恆的追逐挑戰、成長的過程裡,我們得以避開空虛,投入到積極生活所帶來的幸福。

  2. 文化相對主義 (cultural relativism)

文化相對主義 (cultural relativism) 主張

  • 人的價值觀、行為,與信仰,必須以他所處的文化架構來理解。因此,以相異文化下的價值、信仰,或社會倫理標準來批判他人是不對的。也就是說,文化無分高低優劣,而僅是相對的

迪士尼的不多元文化觀

  • 《阿拉丁》(Aladdin (link is external), 1992) 歌詞中描述:「我的家鄉會因為不喜歡你的臉就把你耳朵割掉,很野蠻但還是我的家。」——稱阿拉伯文化是野蠻的,隱含不同文化的優劣或進步性,這與文化相對論精神違背。

  • 除上例,《阿拉丁》將反派角色 Jafar 以充滿濃厚阿拉伯口音配音,而正派主角卻都是標準的美國腔。——明顯地表露出西方文化的民族優越感 (ethnocentrism)。

華納兄弟  (Warner Bros.)  針對爭議性卡通的聲明

  • 「OOO (某系列卡通)的製作發生在一個種族偏見非常嚴重的時代。這在當時是錯誤的行為,現在也是。」

邪惡軸心的說法

  • 2002年1月,當美國 Bush 總統指出恐怖主義國家是一個“邪惡軸心”,文化相對論者感到煩心。 任何社會都稱另一個社會“邪惡”是相對論者非常厭惡的事。

  • 文化相對論者認為西方人不應該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伊斯蘭世界,包括自殺式炸彈襲擊平民都是邪惡的這種觀點。 伊斯蘭信仰聖戰的必要性是與西方文明中任何信仰一樣有效,相對論主義者斷言,美國與恐怖分子一樣應該為911襲擊事件受到譴責。

參考資料


  1. 無法獲得愉悅感和快樂感,也就是失樂症(Anhedonia)已經成了緊隨憂鬱症而來的問題。各類實驗表明,25%的人曾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受到這個問題的困擾,並且在如今這個工業化社會,這種疾病的發病率正在上升。此類患者常見的徵狀是,生活失去重心,無法由過去喜愛的事物中得到愉悅,世界讓你感覺無趣,一切似乎都很糟,也沒有意義。導致患者缺乏社交動力,並迴避人群,喜歡獨處,常待在家裡。(https://reurl.cc/0j69ZM, https://reurl.cc/4aXjjR)

  2. 注意力無法集中或是過動症的人,無法進入 flow state,因為其精力 (Psychic Energy) 無法專注;過度自我意識、自我中心的人,因為精力過度專注於某事物,也無法進入 flow state。位於專注力控制光譜的兩個極端都無法享受到 optimal experience,無法擁有足夠的學習時間、放棄自我成長的機會。弔詭的是,自我中心的人無法獲得成長,因為他將精力都放在眼前的目標,不願意學習新事物。

  1. 根據研究顯示,自帶目的型人格 (autotelic personality) 的人更喜歡更有行動性,需要更高技能的活動,這些活動能夠刺激他們並且鼓勵他們成長。所以跟非自帶目的型人格的人相比,他們會更喜歡選擇高技能,高挑戰的活動,因此也就會更多的體驗到心流

  2. 心理學家發現我們童年的經歷跟我們是否容易體驗到心流也十分相關。有充足證據表明:家長跟孩子的互動方式決定了孩子長大後是否更容易體驗到心流。那些促進最佳體驗的自帶目的型人格家庭環境 (autotelic family context) ,有 5個特徵:

促進心流的家庭特徵

說明

① 清楚 

(clarity)

小孩清楚知道父母對他們的期望,擁有清楚的目標與立即的回饋

② 活在當下

(centering)

小孩覺得父母對他們現在所做的事情是支持、感興趣的,並且對他們的感受和體驗感興趣,而不是更關心他們是否能夠進入一所好大學或者是找到一份好工作。

③ 選擇自由

(choice)

小孩覺得自己有各種選擇的可能性,甚至不惜打破父母的規則,只要他們準備好面對後果。

④ 小孩受到信任

(commitment)

孩子們感到被信任,所以他們會放下自我防衛的盔甲,然後會不自覺的把自己投身到所喜歡的事情當中。

⑤ 提供挑戰

(challenge)

家長願意不斷的給孩子們提供更複雜更有挑戰的行動機會


  1. 自帶目的型人格的家庭環境會節省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心理能量,從而讓孩子們有更多的精力去做自己喜歡的東西。孩子們知道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並且不用經常和家長對規則和控制等問題進行爭吵,也不用花時間擔心沒法滿足家長對於他們未來成功的期待,可以自由選擇那些可以讓他們發展自己感興趣的活動。而在那些不太健康的家庭,很多能量都用來去應對經常的協商和爭吵,或者是孩子們把自己的精力用來保護脆弱的自己,以免被家長的期待和他們的目標所淹沒。

  2. 能感受心流的人,其運作方式如下

  1. 「行為與知覺合而為一」,指的是忘掉週遭,注意力集中致使個體僅專注所從事的行為,而非本身的知覺。否則個體往往會從外界的 角度來感覺、衡量自己的行為,進而使心流狀態受到干擾。例如當個體想著「我到底作得好不好?」時,心流就中斷了,可知當個體的知 覺受到外界干擾時,心流狀態僅能夠維持很短暫的時間。(https://ir.nctu.edu.tw/bitstream/11536/123753/1/200607145176.pdf)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