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汝不可一成不變 (Not staying intact)
使用語言的最佳狀況是,講話的人有說話的意願,也把觀眾放在心上。即使在說自己的事,理想上也應考慮對方的感受。
在電視台當主持人訪談來賓時,應盡可能讓自己變成投影機的投影布幕;可是交朋友就不同了,在友誼中隱藏自己實在有點蠢。愛情也是如此,當個謎樣情人不但有失真誠,而且怠慢情意,讓整段感情充滿不確定感。
我們常用「複雜」或「精巧」來評價人工智慧,但很多時候,這無助於我們衡量程式本身,因為很多軟體都能做到同樣的行為,而它們的「智能」高低其實天差地遠。「智能是一種對事物的敏感度」,不論是不斷搶話的圖靈測試程式,或是預先做好的作詩樣板,即使它們能產生有趣的東西,但它們仍是靜止的,依舊無法回應。換句話說,它們對事物毫無敏感度。
最強的棋士可以改變棋局變陣;最好的藝術家可以改變創作媒介。在機器人有辦法「從模仿者變成創新者」前,不可能通過圖靈測驗。只要機器只能因循前例,未能開創新局,無法對語言產生任何貢獻 (ex. 產生新字),就不可能通過圖靈測驗這關。
很多用字遣詞,會隨著時間而產生改變,聊天機器人卻做不到。許多政治正確 (political correctness) 的用法如下 (https://reurl.cc/O08oZX):
語言永不安分、永不穩定,也永遠找不到平衡點。圖靈測試難度極高的原因之一,也許是參賽各方在游移的擂台上過招。語言不是棋局,它沒有固定規則,也沒有必殺絕技,它不斷在改變,雲遊於一切「解決方案」之外。
觀測者效應 (Observer effect) 是指「觀測」這種行為對被觀測對象造成一定影響的效應。恰如 Werner Heisenberg 的「測不準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 所言:測量電子的位置需借助光子,但光子的反射又必然擾動電子的位置,使測量結果產生誤差。
觀察者效應也常發生在日常生活中
Programmer 會跟你說,無法修正不能 reproduce 的問題。在 debug 時,會盡可能多次重現發生錯誤的行為,以利測試程式是否正確修正;人類溝通則相反,無法回收說出口的話。試想,哪個法官會荒謬地要求陪審團忘記 20 分鐘前的某一句證詞?
只要我們跟某人混熟,或多或少會改變對方,也一定多少變得與對方相似。只要有人想著你、感受你、讓大腦受你影響,你不必多費力氣就能進入那個人的內在,進入那個人的自我之所在,並改變那裏的東西,不論變化多麼渺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