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2020/12/04

[閱讀筆記] 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 (2/6)

 

  1. 擁有美景 Chicago Lake Shore Drive 是沿著 Lake Michigan 沿岸的公路,但是駕駛常因欣賞美景而不自覺超速與肇事,尤其沿路會經過一系列 S 型彎道,提供交通號誌提醒前有 S 型彎道請減速並沒有多大效果。於是政府使用一個全新的方法來提醒駕駛減速,在進入彎道前會開始出現一條又一條的突起白色線條,其會隨著越接近彎道,突起的白色線條的間距就越來越短,駕駛人就會依照本能減速。

  1. 冷熱同理差距 (Hot-cold empathy gap):我們在 cold state 時,往往不瞭解我們受到「激發狀態」的影響時 (hot state) 會如何改變欲望與行為。於是我們輕忽了周遭環境 (涵蓋:人、事、物) 會影響我們的選擇 - 而這又會反映在個人實際的行為上。舉例來說,Tom 正在節食,他同意去參加商場的飯局,自認可以控制只喝一杯酒,完全不碰甜點。但當主人點了第二杯酒,服務生推來一車甜點時,一切都破功了。百貨公司大拍賣時 Maryilyn 去逛街,心想只會看看真的很便宜又真正需要的東西,最後卻買了一雙穿了會痛的鞋子 (只因打三折)。Robert 自以為能堅持安全性行為,但真正被挑動時卻總是心猿意馬。那些難以戒菸、戒酒、想運動卻一直沒有運動、債臺高築、錢存不下來的人,其實也都有類似的問題。

  2. 在很多時候,人們都是在做無意識選擇 (mindless choosing) ,也就是自動駕駛模式 (automatic pilot mode),對於手上的事物並沒有很專注,Automatic System 非常喜歡這方式。這跟吃東西一樣,我們可能就很自然地拿起放在眼前的食物來吃。所以,如果你要減肥,用小一點的盤子、買少一點東西,不要在冰箱放太多誘惑你的食物。

  3. 自我控制問題 (self-control problems) 與無意識選擇 (mindless choosing) 兩個問題結合在一起,導致一系列不好的結果,所以你會看到知道吸菸對身體不好,但是一直戒菸失敗的人;知道要存夠退休金,卻總是存不夠的人;想減肥,但是看到美食就無法克制的人。

  1. 「規劃者 ─ 執行者模型(planner-doer model)」可用來說明如何分析人類的自我控制問題;這套模型與當前心理學者及神經學者所用的架構類似,用來描述長期規劃與短期行為之間的內部矛盾。人們會屈從於短期的誘惑,正是使「儲蓄防老」計畫或選擇健康生活方式經常會失敗的重要原因。在實際應用方面,塞勒也證明採取「助推(nudging)」措施,可能有助於增強人們在儲蓄退休年金及其他方面的自我控制能力。 (https://bit.ly/3eCPCZj)

  2. 我們每天都在面對 planner 與 doer 間對抗,例如為了準時上班,planner 會將鬧鐘設定在 7:00 AM,但是當鬧鐘響起,愛睏的 doer 會把鬧鐘關掉,然後繼續睡到 9:00 AM。

  1. 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 :人們做決定時,會傾向於在心裡創造不同帳戶,再根據這些帳戶的各自影響去做單一抉擇,而非依整體資產來決定。其中一個例子是人們會將收入分成「家用」、「消閒」、「學習」等帳戶,避免不同帳戶的錢混雜。對於「勤勞致富」工作帳戶里的錢,我們會精打細算,謹慎支出;而對「獎勵」帳戶里的錢,我們就會抱著更輕鬆地態度花費掉。因為心理上我們習慣區分為「不同領域」的錢,這就是心理帳戶在起作用。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同等的工資、年終獎和中獎彩票並沒有區別,它們都是具有同等價值,可是普通人卻對三者做出了不同的消費決策。雖然大家可能會覺得沒有甚麼大不了,但其實政府、經濟學家、商戶卻可以利用這一點去控制我們消費意慾。(https://bit.ly/3fK7DGn)

  2. 對於我們來說,善用 mental accounts 是很有價值的。此觀念可以讓我們生活更加有趣與安全。我們可以從未雨綢繆帳戶 (rainy day account) 獲得生活保障,可以從娛樂帳戶 (entertainment and fun account) 獲得樂趣。

  3. 了解 mental accounts 也可以用來改善公共政策。如果我們要增加人民的儲蓄,很重要的是要將增加的儲蓄轉入心理或真實的帳戶 (mental or real account),這樣就能抵抗支出的誘惑。

  4. 人是很容易受影響的,在電影院看到別人哈哈大笑,你也會跟著笑 (即使電影內容可能沒有這麼好笑);別人打哈欠,你也會跟著打哈欠;夫妻生活久了,因為共同的飲食習慣,最後也長得相像了。

  5. 了解社會影響 (social influence) 如何運作與成因是很重要的,原因有二:

了解社會影響的原因

說明

大部分人都是從他人身上學習的

  • 從他人學習是個人與社會發展的因素;但是,許多錯誤的想法 (misconceptions) 也是這樣來的。

  • 當社會影響造成人們有錯誤或偏差的想法時,有時推力或許可以改變。

可以透過社會影響來產生有效的推力

  • 社會影響可能帶來負面結果,例如邪教帶領信徒集體自殺;社會影響運用得到,可以帶來正面效果,當大家去公園遛狗都會帶塑膠袋出門,避免造成公園四處狗屎遍佈,人家就會把遛狗與帶塑膠袋出門視為理所當然。


  1. social influences 可以分為兩類

社會影響分類

說明

資訊

(information)

  • 每個人的行為與想法都在傳遞資訊,而這些資訊都會影響他人。

同儕壓力

(peer pressure)

  • 若你在意別人怎麼看你,即便覺得想法有誤,你也會因為避免同儕生氣或為了討好而接受。

  • social/peer pressure 會 nudge 人們去接受奇怪的結論,也可能會影響人們的行為。


  1. 常見的 soical nudges :

soical nudges

少女們若看到朋友間有些有小孩,懷孕的機率就會變高。

肥胖是會傳染的,如果你最好的朋友變胖,你有很高的機率變胖。

學生的學業成績也身受同儕影響,如果你的室友成績好,你也會變好。(父母與其嘮叨子女要認真念書,不如多關心子女跟哪類型的朋友往來)


  1. 從眾效應 (bandwagon effect):或稱為羊群效應,指的是人們受到多數人一致性思想或行動的影響,而跟從大眾的思想或行為,而通常這個行為並未真的知道其道理內涵,是一種群眾謬誤的基礎。例如,當你走在路上看到一群人將頭抬起來看天空,你便也會不自覺的抬起頭來看看天上。

  2. spotlight effect (聚光燈效應):Gilovich 曾做一個實驗,讓一人穿著印有過氣明星的 T-shirt,進入一間有5個人的房間,事後詢問穿 T-shirt 的試驗者,高達50% 感到周遭目光投射而覺得彆扭,但反問觀看他的 5 人,則僅 2~3成注意到這件事。人們常認為旁人在關注自己,而因對說錯話、表錯情感到困窘。事實上,一般人在意自己甚於他人,所以放輕鬆,不用過度解讀。(https://bit.ly/2WCGuxG)

  3. 我們每天都會受他人影響,即便他們沒有試圖要影響我們。如之前提過的,肥胖是會傳染的,如果你有許多過重的朋友,你有很高的機會也會過重。一個很好增胖的方法,就是跟別人吃飯。平均來說,若你跟另外一個人吃飯,會比你獨自吃飯的食量增加 35%;若飯友增加到四人,你的食量會增加 75% 以上;若飯友超過 7 個人,你的食量會增加 96% 以上。所以,如果你想減肥,找一群瘦子一起吃飯吧。

  4. 電視上的廣告常使用 social influences 的力量,廣告會強調,大部分的人都使用他們家的產品,或有很大量的人從其他品牌轉來使用他們家產品。廣告總是試圖想輕推 (nudge) 你,告訴你其他人都在做什麼。

  5. 選擇設計 (choice architect) 若想要改變人們的行為,只要告訴他們別人在做什麼,就可以輕推他們。以下有幾個例子:

選擇設計的例子

說明

① 守法納稅 

(tax compliance)

  • Minnesota 為了讓人民的納稅行為產生重大改變,政府做一項實驗,將欠稅者分成四群,分別給予不同的欠稅通知,包含:① 您繳的稅有被妥善運用於教育、治安與火災防護;② 若沒有守法繳稅會有罰款;③ 若不知如何報稅,可以求助國稅局;④ 告知 90% 的人已經繳稅完畢,就差你。根據調查結果,第四種資訊,讓欠稅者繳稅機率最高。

  • 政黨在最後催票階段,若希望提高投票率,可別感嘆很多人都不投票,反而要告訴選民,大家都會出門投票,就差你一票

② 保存化石木

(Petrified Wood)

  • 位於 Arizona 的 Petrified Forest National Park (化石森林國家公園),到訪的遊客常會拿些許化石木樣本回家做為紀念,此行為嚴重威脅到此國家公園的生態。社會影響專家 Robert Cialdini 針對告示牌做了改變,從原本的「請勿拿走公園內的石化木,以保存生態環境」,改成「許多到訪的遊客因帶走石化木,已破壞 Pertified Forest 的自然生態」。結果顯示,正面表述的效果會被負面表述的效果好

③ 降低菸酒比例

(non-drinking and tobacco free)

  • 善用 social influence,輕推大學生往好的方向走。例如,University of Montana 為了讓學生正視過度飲酒問題,傳達「大部分 (81%) Montana 學生,每周飲酒四次以下」此訊息;為了降低抽菸比例,傳達「大部分 (70%) Montana 學生都沒有抽菸」此訊息。

④ 節約能源

(Saving energy)

  • San Marcos, California 為了鼓勵家戶節約能源,會在電費帳單提醒本期與上期用電量,以及鄰近地區的平均用電量。經過數月後,發現高於平均的家戶用電量下降,但是低於平均用電量的家戶卻上升 (反彈效應,boomerang effect:較低用電量的家戶認為還有空間可以多用點電)。

  • 為了改善反彈效應,州政府採用 emotional nudge,低於平均的家戶帳單會收到 happy emotion 貼紙,高於平均的會收到 unhappy emotion 貼紙。

⑤ 引導 (priming)

  • 測試效應 (mere-measurement effect) 就是一種推力,當人們被詢問是否想吃某種食物、買某件東西或運動,他們的答案會影響到後續的行為

    • 例如,若想鼓勵人們採取行動改善自己的健康,被詢問多久剔牙一次的人,接下來幾周會提升剔牙頻率;被詢問是否近期有吃高油脂食物的人,接下來幾周會減少高油脂食物的攝取量。

  • 此推力可以從詢問是否有想做什麼 (what they intend to do),轉而強調詢問計畫何時與如何做(when and how they plan to do),被詢問者的回答可能會強化或抑制某種行為

    • 1965 年 Yale University 針對資深教職人員上課,告知破傷風疫苗注射的重要性,結果只有 3% 的人去注射;但是在課程中,告知學員如何到保健室 (who)、預計何時 (when) 要去接種疫苗,注射疫苗的人增加到 28%。


  1. 測試效應 (mere-measurement effect):當人被問到是否準備要做某件事時,最後行為的表現會跟他的回答趨於一致此效應無法創造出新的行為與需求,如果你本來就不想投票、不想買車,不會因為有人提醒你之後,而變成另一種人,卻可以讓你本來的意願與決定,有更篤定地執行機率。例如,要提高投票率,比起恐嚇選民不投票就是不履行公民的義務,不如在投票前一天問他是否會去投票,只光這樣的「提醒」,就可以讓實際投票的機率提高25%。又如,當你被問到是否打算在未來半年內買新車?只是這樣的提問,就讓購買率提高35%。(https://bit.ly/2ONwk93)

  2. 上述所強調的三種 social influence 的力量 - information (資訊), peer pressure (同儕壓力) and priming (引導) - 皆可做為 private or public nudge。私人企業或政府單位,可以利用 soical influence 將人們導向好的或壞的方向。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