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2019/10/04

[閱讀筆記] 人類大命運 (8/8)

  1. 到了二十一世紀早期,政治不再有宏偉願景,政府就只剩下行政功能,維持著國家現況,卻不再能夠帶領人民向前。政府確保教師每月拿到薪水、下水道不會阻塞,卻不知道國家過了二十年後,該走向何方。科技已有了如神般的能力,政治卻是短視而無遠景,這樣的搭配很有問題。許多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和政治家認為,所有重大決策最好都交給自由市場來決定,結果這就成了政客無為和無知的藉口。市場那隻手不僅人類看不見,它本身也是盲目的;如果完全不加管束,面對類似全球暖化的威脅或是人工智慧的潛在危險時,就有可能毫無作為。(p.424)
  2. 數據主義觀點下的人類簡史 (p.425~427)
    1. 增加處理器數量:擁有十萬人口的城市,運算能力會高於一萬人口的村莊。
    2. 增加處理器種類:資料處理系統擁有多種不同的處理器,就能增加系統的動力與創意。
    3. 增加處理器間的連結 :十座有貿易網路連結的城市,產生的經濟、科技與創新,會高於十座孤立的城市。
    4. 增加現有連結網的流通自由度:如果資料數據無法自由流通,光是把處理器連結起來,也不會有用處。
  3. 我們常有想像,認為民主和自由市場之所以獲勝,是因為它們比較「好」。但事實上,民主和自由市場之所以勝出,是因為改善了全球資料處理系統。(p.428)
  4. 過去的七萬年間,人類就是先擴散,再分成不同群體,最後再次合併。但和並不代表一切回到原點。過去的多元族群融合到今天的地球村時,各自都帶著思想、工具和行為上的獨特傳承,呈現一路走來的搜集與發展。在我們現代的食品櫃裡,就有中東的小麥、南美洲安地斯地區的馬鈴薯、新幾內亞的糖以及衣索比亞的咖啡。同樣的,我們的語言、宗教、音樂和政治,也充滿著來自地球各地的傳世寶藏。(p.428)
  5. 我已經看到,Google 能夠比傳統衛生機構更快察覺流行病的爆發,但前提是:必須允許 Google 自由存取我們產出的資訊。資料數據如果能自由流動,同樣也能減少污染和浪費。例如,透過資訊自由,可讓交通運輸系統更為合理。 2010 年,全球自用車共超過十億輛,而且還不斷增加。這些車輛污染地球、又浪費大量資源,更別說還得為此不斷加寬道路、增設停車位。民眾又以習慣擁有自用車的便利,不太可能回頭搭公車和火車。但數據主義指出,民眾真正想要的並不是車輛本身,而是移動的便利;只要有優秀的資料處理系統,就能簡單又有效的提供這種移動的便利。(p.432)
  6. 根據估計,只要有五千輛共用的無人車輛,就能取代十億輛自用車,而且所需的道路、橋樑、隧道和停車空間,都會大幅減少。但想當然耳,如果想要達到這樣的目的,我就得放棄隱私,允許演算法永遠知道我身處何處、想去何方。(p.433)
  7. 隨著全球資料處理系統變得全知全能,「連結到這個系統」也就成了所有意義的來源。人類之所以想要融入這個資料流,是因為只要成為資料流的一部份,你就會隸屬於一個比自己更偉大的計劃。(p.434)
  8. 人文主義與數據主義的差別 (p.434)
人文主義
數據主義
聆聽你的感覺!
所有經驗是發生在我們心中,我們要從自己的心裡找出一切事物的意義,進而為宇宙賦予意義。
聆聽演算法的意見!
經驗不分享就沒有價值,而且我們並不需要從自己心裡找到意義。我們該做的,就是要記錄自己的經驗,再連結到整個大資料流中,接著演算法就會找出這些經驗的意義,並告訴我們接下來怎麼做。
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把神推到一邊
以「資料」為中心的世界觀,把人推到一邊
人發明了上帝
所有生物只是演算法
聆聽內心的聲音,遵循的是幾百萬年演化而成的演算法。你的感覺並不見得萬無一失,但已經比大多數其他指導法則更可靠。幾百萬年以來,人的感覺就是最好的演算法。因此,就算是孔子、穆罕默德或史達林時代,人人也應該聆聽自己的感覺,而不是聽從儒教、伊斯蘭教或共產主義的教訓
別再只聽自己內心的感覺,應當開始聽聽外部演算法怎麼說。Google 與 Facebook 演算法,不僅完全知道你的感覺,還知道許多你自己渾然未覺的事。

  1. 人類的經驗並不比狼或大象來得優越。只要是資料數據,都無高下之別。然而,人類可以把自己的經驗吟成詩、寫成 blog、發表到網路上,使全球資料處理系統更為豐富。就是這樣,才讓人類的資料數據有了意義。狼做不到這件事,因此雖然狼的各種經驗可能一樣深刻複雜,卻毫無價值。難怪我們會如此忙著將自己的經驗,轉化為各種資料數據。我們必須向自己和系統證明自己仍有價值,而且價值不在於單純擁有經驗,而在於將經驗轉化為自由流動的資料數據。(p.435)
  2. 人類是從數萬年前的非洲大草原上開始演化,這套演算法並非天生用來應付二十一世紀的資料流。我們可以嘗試升級人類資料處理系統,但光這樣還不夠,因為萬物互聯網可能很快就會創造出極遽大且快速的資料流,就算是升級後的人類演算法也無法處理。在汽車取代馬車的時候,我們並不是讓馬升級,而是直接讓馬退休。或許,至人也到了該退休的時候。(p.437)
  3. 我們正努力打造出萬物互聯網,希望能讓我們健康、快樂、擁有強大的力量。然而,一旦萬物互聯網開始運作,人類就有可能從設計者降級成晶片、再降成資料數據,最後在資料數據的洪流中溶解分散,將如同滾滾洪流中的一搓泥沙。數據主義對人類造成的威脅,正如人類對其他動物造成的威脅。一旦人類對網路不再能提供重要功能,就會發現自己到頭來也不是造物的巔峰。我們自己設下的標準,會讓我們也走上長毛象遭到滅絕的死路。到時回首過去,人類也只會成為宇宙資料流裡的一個小小漣漪。(p.444)
  4. 我們無法預測未來,因為科技並不會帶來決定性的結果。同樣的,科技也可能創造出非常不同的社會。舉例來說,像是火車、電力、無線電、電話這些工業革命的科技,就能用來催生出共產專制、法西斯政權,也能催出自由民主政體。讓我們以南北韓為借鏡:兩國曾經能夠取得完全相同的科技,但最後選擇的用法只能說是南轅北轍。(p.444)
  5. 在古代,力量來自有權取得資料;到今天,力量卻是來自知道該忽略什麼。如果想的是幾個月後的是,注意的可能就是當下的問題,像是中東動亂、歐洲難民危機、中國經濟趨緩:如果想的是幾十年後,注意的就會是全球暖化、社會不平等的惡化以及就業市場的破壞。(p.445)
  6. 若把人的視野放大到整個生命,其他的問題或發展的重要性,都比不過以下三項彼此息息相關的發展:
    1. 科學正逐漸聚合在一項無所不包的教條之下,也就是認為所有生物都是演算法,而生命則是在進行資料處理
    2. 智能正與意識脫鉤
    3. 無意識但具備高度智能的演算法,可能快就會比我們更瞭解我們
  7. 三個關鍵問題:
    1. 生物真的只是演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資料處理嗎?
    2. 智能和意識,究竟哪一項才更有價值?
    3. 等到無意識但具備高度智能的演算法比我們更瞭解我們,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將會有什麼變化?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