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史丹佛式最佳睡眠法
體溫與大腦能創造出「最佳睡眠」
入睡所需的時間稱為「入睡需時」(SOL, Sleep Onset Latency)。寢具製造商 airweave 曾做過實驗,一般人平均 7 ~ 8 分鐘即可入睡,不易睡著的人約 10 分鐘才能入睡。容易入睡與不易入睡的人,入睡需時其實只差 2 分鐘。儘管本人覺得「遲遲無法入睡」,但意外地,很多時候其實已經睡著。
「白天很愛睏」、「腦袋昏昏昏沈沈」、「經常失誤與犯錯」等白天清醒度低落的跡象,才是判斷睡眠品質好壞的重點。
正常體溫為攝氏 36 度的人,一天內也可能出現 0.7 度的變化。其主要特徵是白天為了能積極活動,故體溫較高;夜晚則為了好好休息,故體溫變低。體溫較高時,人的表現較好;體溫低時,則錯誤率較高。
「手暖的孩子想睡覺」,一語道破睡眠與體溫的關聯性。人體是藉由「提升皮膚溫度」的方式,利用手腳上的許多微血管來進行散熱,有效率地「降低深層體溫」。換言之,睡眠的入口就是「降低深層體溫,提升皮膚溫度」。
清醒時的深層體溫會比皮膚體溫高 2 度,但睡眠時的深層體溫會下降 0.3 度左右,故兩者差距會縮小至 2 度以下,當皮膚溫度與深層體溫差距縮小至 2 度以下時,人就較易入睡。
體溫的升/降 (開/關) 例子
提升睡眠品質的三個「體溫開關」
體溫開關 ① 於就寢的 90 分鐘前泡澡
體溫開關 ② 隱藏在泡腳中的驚人「散熱力」
體溫開關 ③ 「調節室溫」以增進體溫的效果
將入睡模式化的「大腦開關」
旅行時睡不著的經驗,大家應該都有遇過。環境一旦改變,大腦變會有所反應,人就可能失眠。
不論好奇心再怎麼旺盛,入睡前的人腦都不喜歡面對挑戰。如何保持「照常」,正式將大腦開關切換至休眠模式的重要線索。
大腦開關 ① 「單調法則」
大腦開關 ② 正確的數羊方式
腦袋也有「不想睡」的時候?
「腺苷」(Adenosine) 是一種具「抑制作用」的神經傳導物質。咖啡可以提神、抑制睡意,是因為咖啡因會妨礙能讓人想睡覺的腺苷的作用。
根據研究發現,在平常就寢時間的前兩個小時左右,是最難入睡的。這一段大腦拒絕睡覺的時間區域,稱為睡眠禁區 (forbidden zone)。
很多人會因為明天要早起而提早睡覺。然而,「提早一個小時睡」的做法侵入了睡眠禁區,因此很難達成。反之。若懂得睡眠禁區現象的話,就會知道「照原本時間就寢,少睡一小時」的做法較有可能成功讓自己入睡,並確保睡眠品質。
睡眠的特性是「往後移很容易,往前移很困難」。一天內可輕鬆移動的時間長度為 1 小時,這和適應時差很像,8 小時的時差需要 8 天來適應,所以要在一天內改變睡眠模式相當困難。
若你無論如何當想提早 1 小時入睡的話,我建議可以提早 1 小時泡澡,並配合一些輕鬆地伸展運動來刻意提高體溫。
在睡眠的世界裡,時程最為關鍵。若是想確保睡眠品質,首先請固定起床時間。一旦成功建立睡眠模式後,接著就要固定睡眠時間時間,就算無法每天都做到,也一定要固定基本的就寢時間。將固定的入睡時間設定於大腦,黃金 90 分鐘也會被模式化。
雖說藍光對視網膜不好,但藍光有助於清醒及能力表現的提升。我們不用對強度低的藍光過度緊張,但至少睡前要避免一些會強化藍光影響的行 (例如,在全黑的房間裡長時間看手機等),才是明智之舉。
清醒與睡眠是一體兩面的,「良好的清醒度可導致良好的睡眠」,「良好的睡眠會帶來良好的清醒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