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為什麼人得睡掉「三分之一的人生」?
全世界的高階主管們都很重視的「睡眠的共通點」
針對頂尖運動員的研究,越是體重較重、身體強壯者,越是偏向於選擇較硬的床墊。因此,體重越重者,越適合睡「硬床」。
不論是美國或日本,有慢性失眠症狀的人約佔 20 ~ 30%,而以安眠藥來治療失眠。但問題在於常用性與依賴性,亦即「劑量會逐漸增加,一旦停藥就睡不著」等狀況。
對於失眠,安慰劑的效果很好。換言之,即使是以麵粉做成的藥錠,只要醫生說這是強效安眠藥,患者依舊能輕易入睡。睡面就是如此地與大腦密切相關。試圖不以藥物來解決失眠的手法,稱為「認知行為療法」:① 獲得正確的知識並深入理解 (認知);② 採取可提升隔日活動之品質、表現的行為 (行為)。
睡前喝酒助眠是錯誤的認知與行為。酒精會讓你淺眠,使睡眠品質下降,加上酒精的利尿作用,在睡眠過程中讓你更想上廁所,讓你一再醒來。
認知行為療法與藥物不同,其優點在於沒有依賴性、沒有副作用,停止治療也不會發生反彈效應。睡眠領域的臨床醫師們都表示:「先對患者解說睡眠的生理運作機制,再施行認知行為療法,效果會更好。」
睡眠的「五個任務」
睡眠任務 ① 讓大腦和身體「休息」
睡眠任務 ② 整理並固定「記憶」
睡眠任務 ③ 調整激素平衡
睡眠任務 ④ 提升「免疫力」並遠離疾病
睡眠任務 ⑤ 去除「腦內廢物」
睡眠的終點站,不可思議的「夢」
無論是在「快速動眼睡眠」或「非快速動眼睡眠」都會做夢,差別在於「非快速動眼睡眠」的夢境,通常是模糊且記不得內容;「快速動眼睡眠」的夢境通常較清晰。
夢做得越多,就表示快速動眼睡眠與非快速動眼睡眠的睡眠週期是穩定且確實地交替變換著。
睡眠品質就是這樣決定了「清醒程度」
不管是在美國或日本,診察、檢查過以失眠為主訴而來到睡眠診所看診的許多人之後,往往會發現其中很多案例其實是有睡著的。雖然醫師們會將其歸類為「認知錯誤」(Miss Perception),但是,既然覺得患者覺得困擾,其睡眠狀況肯定不好。
睡眠與我們之間有著無法分割的密切關係。「愛睏」、「還想睡」等情緒,正是睡眠所能對你發出的「求救訊號」;反之,如果白天整個人的狀態很好,專注力能一直持續,這就可以當成是一種傳達了睡眠有好好發揮功能的「來自夜間世界的內部報告」。
睡眠中止症的發生頻率越高,就是一種很危險的睡眠障礙。這種疾病的危險信號是「打呼」,若你曾被家人抱怨「打呼很大聲,還常常停止呼吸」的話,恐怕就是有睡眠呼吸中止症.
睡眠呼吸中止症會引發各式各樣的疾病,嚴重時,若放任不管,約有四成的人會在 8 年內死亡。甚至曾有加拿大的研究調查指出,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一但被診斷並治療,個人的年度醫療費用總額便能減半。
張口呼吸也會降低睡眠品質。希望讀者在白天能有意識地嘗試「用鼻子吸氣,並用鼻子吐氣」的腹式呼吸。此外,在每天睡前做深呼吸,試著平靜交感神經,讓副交感神經佔上風。一但養成腹式呼吸習慣,睡覺就不會因張口呼吸而導致失眠,打呼問題也能迎刃而解。
睡得好,白天就不睏,能力表現就有大幅改變,簡直就像做了大腦移植術。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