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2019/07/08

[閱讀筆記] Principles: Life and Work (4/9)

  1. 上述五個步驟的最後一個重點:你必須要做好合成與塑造 (synthesize and shape)。前三個步驟 (setting goals, identifying problems and diagnosing) 屬於合成階段,意即知道你要往哪走、目前現況如何;後兩個步驟 (designing and doing) 屬於塑造階段 (synthesize),你要確認是否有按照規畫執行且朝向目標前進
  2. 每個階段所需的能力都有所不同:
階段
需要的能力
Setting goals
需要有 higher-level thinking 的能力,如勾勒 big picture,並列出輕重緩急
Identifying problems
需要有問題偵測的敏感性,善於彙總與維持高標準
Diagnosing
需要有邏輯性,觀察各種可能性,並與他人溝通、共同診斷
Designing 
需有能力將將任務、時間、人力配置等圖像化,且要務實
Doing 
需要自律、好的工作習慣與結果向


  1. 你不可能擁有每個階段所需的能力,每個人都有弱點,但是,如果你已找到解決方案,你的弱點就不重要了。了解你的弱點再哪裡,並開始努力克服,是你成功的第一步。你應該:
    1. 觀察你犯錯的模式,並指出你在這五個步驟中,哪個步驟最常犯錯:多問問別人的意見,沒有人可以完全客觀地看待自己
    2. 每個人至少有一件會阻撓你成功的絆腳石,找到並處理它:列下你的絆腳石 (ex. 找出問題、設計解決方案、確實執行等),並研究問題為什麼存在 (ex. 因為情緒化變成你的絆腳石)。每個人都會有絆腳石,你可以選擇自己移除絆腳石,或是保持謙遜地尋求他人協助。如果你成功移除,你將會大幅改善你生活。
  2. 每個人應同時具備好的心智地圖 (mental maps) 能力與謙遜 (humility)。mental maps 代表能夠靠自己找到答案 (i.e. what you know 很強);humility 代表 open mind,透過請教他人找到答案。如果 mental maps 強,humility 弱,有時可能會太剛愎自用,未必能找到最佳解;如果 mental maps 弱,很 open mind,未必能找到對的人求助。最好的狀況是兩者兼具。
  3. Life principle ③ - 認清自己,並徹底的敞開心胸;拋棄自我中心 (ego) 與找出盲點 (blind spot)
    1. 了解你的兩大障礙:這是你無法客觀看待自己與周遭狀況的原因
      1. 自我意識障礙 (ego barrier)所謂的「自我意識」,指的是你的潛意識的防禦機制,這個機制使你很難接受自己的錯誤和弱點。你最深層的需求和恐懼─比如需要被愛和害怕失去愛,需要生存和害怕死亡,需要被人重視,擔心自己的存在可有可無─源自於你大腦的原始區域,例如:杏仁核,那裡是顳葉的情緒處理中心。
      2. 了解你的盲點障礙 (blind point barrier):有人自然會看到全貌,遺漏小細節,其他人則自然注意到小細節,疏忽大局。有些人使用線性思考法,有些人思考發散等等。當然,人不能領會他們看不到的事物。不能辨識出規律和無法綜合處理問題的人不知道看得出規律和能夠綜合處理問題是怎麼回事,就像一個色盲者不知道能辨色是什麼感覺。我們大腦運作方式的差異比我們身體的運作差異更不明顯。色盲者最終會發現他們是色盲,可是大多數人永遠都看不到或不了解他們思考的盲點。更難的是,縱然人都有盲點,但我們都不喜歡面對自己或別人的盲點
  4. 你有兩個腦,且彼此互相衝突邏輯/意識的你 (高層次的自我) 和情緒/潛意識的你 (低層次的自我),兩者會彼此爭吵,你可以想像兩個你和別人交涉,而對方也有他們自己的兩個「他們」,會發生什麼狀況?結果是一團糟。低層次的自我就像鬥犬一樣,即使高層次的自我想要把事情弄清楚,它們還是想打架。這令人感到非常困惑,因為你和你正在交涉的人通常甚至不知道有這些低層次的野獸,更別說他們試圖綁架每個人的行為了。為了獲得好的結果,你不能總是相信自己是對的,找出什麼是真實的更重要。如果你太自以為是,會學不到東西,做出不理想的決定,也無法充分發揮潛力。     
  5. 大多數人思考解決辦法時,都是自己絞盡腦汁,而不是集思廣益。結果,他們不斷在自己的盲點上撞牆,直到他們適應現實。適應現實的方式有
    1. 訓練大腦以反直覺的方式運作 (例如:充滿創意的人透過紀律和練習,變得有條有理);
    2. 使用補償機制 (如:使用電腦程式提醒);
    3. 求助他人,截長補短。
  6. 如果你知道自己有盲點,就可以想辦法解決;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盲點,就會持續碰到自己的問題。換言之,如果你可以找出自己的盲點,並保持 open mind,考慮其他更好的可能性的做法,你通常較可能會做出較好的決策。
  7. 為了要保持 open mind,你一定要:
    1. 真心相信你可能不知道最好的選擇是什麼,並承認善用「一無所知」的能力比你無所不知更重要:許多做出錯誤決策的人,通常是那種非常確定自己是正確的人,不認為有其他更好的方案會存在
    2. 要知道決策分成兩個步驟,先吸收相關資訊 (learning),然後做決定(doing):大多數人不願意接受不符合他們結論的訊息。
    3. 不要擔心丟臉,要擔心不能達成目標:通常人們會試圖證明他們很有辦法,即使他們一點辦法都沒有。努力做出最好決策的人很少確信他們有最好的方案,他們會承認自己有弱點和盲點,進而總是努力學習,克服缺點。
    4. 你不能只抒發己見卻不學習:大多數人似乎愛產出(抒發己見),更勝於輸入(學習)。
    5. 想知道別人的觀點,必須暫停下判斷,唯有設身處地,才能正確評估別人的觀點:心態開放不意味著你要接受你不相信的事,而是意味著考慮別人的推理,不剛愎自用。你要做到極度開放,需要願意接受自己可能是錯的,並且歡迎賜教。
    6. 你是在尋找最好的答案,不只是你自己想出來的最好答案:你搜索枯腸也未必能得到最好的答案,但你可以向別人請益。
    7. 你是在與人爭論,還是在設法了解別人的觀點,你的心裡要有數。同時根據你和別人的可信度,考量哪一個觀點最合適:所謂的可信的人 (beliveable people) 是指有至少三次成功的紀錄,代表他的做法是可信的。
  8. 當你與他人意見相左時,彼此間的目標並不是去證明自己是對的,而是去了解彼此間的想法,再決定何者為正確,這就是 thoughtful disagreement。但是,與你意見相左的人非常多,解決意見歧異是很花時間的,不需要對每個人都 open mind,你只需與 believable people 解決歧異即可。你可以透過問問題的方式,而非發表意見,如:「我們是否要互相說服對方誰是對的,或是以 open mind 的心態,了解彼此觀點,試圖找出何者為真且如何做?」若彼此協調未果,陷入僵局,可以向你所敬重的人來協調,協助你們做決定。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