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2019/07/01

[閱讀筆記] Peopleware: Productive Projects and Teams (4/6)

    1.      當你觀察一支運作中的 jelled team 時,應該就看得到同儕指導 (peer-coaching),這是一種隨時都會進行的本能行為。團隊成員兩兩坐下來交換知識,此時,總有一人當學習者,而另一人當老師, 這兩人的角色也會適時變換。或許,一開始由 A 指導 B 有關 TCP/IP 方面,然後由 B 指導 A 有關 Queue 的實作,倘若運作良好,參與者甚至感受不到指導的存在
    2.      一個健康的團隊,同儕指導 (peer-coaching) 是一件很稀鬆平常的事情。但是若是在高度競爭的狀況下,卻常是第一個犧牲者
    3.      團隊內部高度競爭對於同儕指導 (peer-coaching) 會有直接的影響與傷害,會讓同儕指導 (peer-coaching) 變得困難且難以做到。成功的團隊互動,指導 (coaching) 是一個很重要的因子,其提供給團隊餐與者『參與感』與『個人成長』。若管理者恣意增強團隊的內部競爭,也是團隊殺手 (teamicide) 的原因之一
    4.      若指導是團隊運作的基本要素,經理人採取任何促進團隊內部競爭的措施,都應視為團隊殺手,例如 (遺憾的是,這都是每間公司在做的事情)
                 4.1.      年度薪資或獎懲考評 (annual salary or merit reviews)
                 4.2.      目標管理 (MBO,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4.3.      讚美特定員工的特殊成就
                 4.4.      根據績效犒賞、獎勵、分紅
                 4.5.      幾乎任何形式的績效評量
    5.      對團隊成員會產生差別是獎酬的行為,都會促進競爭。管理者對此應該採適合的行為來降低或抵銷這樣的負面效應
    6.      主管應該要找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一旦這個人在這個位置,你就應該信任他 / 她,不應採取任何防禦性管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7.      假如你底下的人都還不錯,想要大幅改善他們成功表現的機會,基本上就是偶爾放手任其自由發揮,並提供一個不會讓它們分心、被打斷的工作環境
    8.      你應該要你的員工可以擁有選擇加入哪個專案團隊的權力,讓員工可以自組團隊來競標執行的專案,可以讓員工獲得選擇專案和合作夥伴的自由。事實證明就算無聊的專案也有人會做,大家比較在意的是『跟誰合作』
    9.      在促成團隊緊密結合方面,有些組織因持續的好運而出了名,當然,這並不是好運,而是化學作用 (chemistry)。這些組織是能力、信任、相互尊重以及良好人際關係的最佳組合,為培育凝結團隊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10.      為健康組織促成化學作用的策略有:
營造追求品質的狂熱 (Make a cult of quality)
     短期而言,品質特別好並不划算。長期而言,通常都值回票價,員工會追求高品質而且拚了命也要維護它
提供許多令人滿意的完結 (Provide lots of satisfying closure)
     這裡的「完結」就是里程碑(milestone)。目標太遙遠的話,團隊成員不免心想『等這東西完成我早死了』,這些一段段的里程碑可以讓人有向前邁進的滿足感。
     把工作切成許多片段、版本,來創造大量完結 (closure, or milestone),有助於讓團隊興致高昂
建立菁英感 (Build a sense of eliteness)
     如同古人說的「君以國士待我,我當以國士報之。」菁英團隊就該有菁英等級的待遇。
允許並鼓勵差異性 (Allow and encourage heterogeneity)
     人需要與眾不同的感覺,才能得到自身的平靜,得到自身的平靜,凝結的過程才會開始
保留並保護成功的團隊 (Preserve and protect successful teams)
     已經形成的團隊在專案結束時,給予機會讓他們選擇轉戰專案
提供策略性而非戰術性的指示 (Provide strategic but not tactical direction)


 11.      管理者通常不算是他旗下團隊的一份子,這或許讓身為管理者的你很不是滋味。團隊是由地位與功能對等的同儕所組成的,管理者多半在團隊之外,偶而從上給予指導,並清除行政或程序上的障礙。 在最佳的團隊裡,偶而由不同的人擔任領導角色 大家都在專精的領域裡各司其職,沒有永遠的領導人,否則,這個人就不再是同儕,團隊互動也將就此瓦解。
 12.      團隊是一種網絡結構而非階層結構,即使領導的概念非常受到尊崇,它在團隊裡就是沒有太多發揮的餘地。
 13.      一個純人工運作的系統被自動化後,他就變成決定論 (deterministic) 的了,且喪失自我修復的特性。方法論或 SOP 把組織變成決定論,同樣會喪失自我修復的特應
 14.       方法論 (methodology) 代表任何有意義的決定都是由制定者所決定,而不是被指派該做工作的人。好處很多,但壞處就是專案成員沒有思考能力
 15.       撰寫方法論的是聰明人,執行方法論的則可以是呆瓜。呆瓜不必用腦袋做事,只要從第一頁開始順著指示走就可以從頭到尾把工作順利完成。做決定的是方法論,人不做任何決定,組織完全變成決定論的(deterministic)了。
 16.       如果你的部屬笨到想不出完成工作的辦法,工作就註定會失敗,任何一種方法論也幫不上忙。更糟的是,即使相當能幹的員工,方法論也會嚴重傷害他們的努力成果,這是因為試圖規定工作必須符合一定的模式,於是造成:
文書工作的泛濫 (a morass of paperwork)
     覺得製造更多的文件可以改善狀況
     泛濫的文件只會製造問題而非解決問題。
方法的不足 (a paucity of methods)
     惡意或死板的盲從
     標準化會排除或忽略更新或其他的方法
缺乏責任感 (an absence of responsibility)
     都是工作流程的錯不是我的錯
     責任是制定者承擔,執行者會不管
士氣全面低落 (a general loss of motivation)
     在工作場所中對方法論的痴狂,其實是高科技幻覺的另一個例子。就算是最完美的方法論,也不可能把「未來」這個變數規範住。
     方法論傳遞管理階層認為員工無能

 17.     統一做事方法很好,但不一定要透過方法論來完成,可透過其他方法,例如
教育訓練 (training)
人們通常會用他們所知的方式來做事。如果你給予他們共通性的核心方法,他們就會傾向使用這個方法
工具 (tools)
有一些自動化輔助工具在建模、設計、實作、測試方面,幫助你統一作法
同儕審查 (Peer review)
透過 peer-review 的機制,可以讓組織內的同仁的做事方式趨向一致

 18.       杜邦公司對於標準的定義是經過驗證、用於執行一向重複性工作的方法,經過驗證代表再度幫公司內部獲得普遍且成功的證實
 19.       霍桑效應 (Hawthorne Effect) 是管理學中的一個名詞,它是指由於受到額外的關注而引起努力或績效上升的情況。霍桑實驗帶來的啟示是,人的社會及心理因素,是影響行為和績效的關鍵因素,遠超過體力、精力,甚至是經濟誘因。進一步說,非經濟性的獎賞和懲罰,才是激勵員工和提高員工滿意度的重要因素。
 20.       在職場上耳熟能詳的「參與式管理」(Participative Management),讓員工在不同程度上參與企業決策;或是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提倡的目標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主張由部屬和主管共同擬定個人與組織的目標,都是滿足員工的心理與社會需求的做法。
 21.      管理學教授史蒂芬·魯賓斯(Stephen P. Robbins)指出,參與決策可以提升部屬對決策的認同感,在執行任務時,便可減少居間杯葛的狀況發生。並且,參與決策可提供工作的內在報酬,使工作本身顯得更有趣、更富意義。就管理上的意義而言,讓員工參與決策,等於是鼓勵最清楚現況的人貢獻意見,這樣往往可以提升決策品質。
 22.       面對風險有兩種極端,一種是冒險卻不作風險管理 (有勇無謀);另一端試過份保守,使任何雄心壯志都變得不可能 (完全規避風險)
 23.       專案有風險是好是,這通常是有價值的特徵。風險很小或沒風險卻有價值的專案,早就被人做光了。
 24.       風險管理並不是要讓風險消失,而是要透過事前的準備,當風險真的發生時,降低讓受到傷害的程度
 25.       不想管理的那些風險,通常就是導致失敗的風險
 26.       如果風險發生機率非常低,不去管理就很合理,但如果風險發生的結果光用想的就很可怕,還不去管理就很沒道理
 27.       當結果被界定為挑戰時,辦得到 (can-do) 的思維經常凌駕風險管理。
 28.      當專案時程越緊湊,時程的風險就越重要,但人們就會花越少的時間進行風險減輕計畫 (mitigation planning)
 29.       中、高階主管常精於將其想要的結果視為一項挑戰,認為這是屬下證明自己是優秀人力的機會。但是,在大多數的案例,他們並不是將團隊追求卓越,而是帶領團隊做出品質低劣的專案
 30.       通常主管說:『這個專案非常重要 (important),我們必須要在 30 天內完成。』其實他們真的意思是:『這個專案是如此的不重要 (unimportant),趕快在 30 天內把他應付完。』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