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xes That Backfire 的 Loop Diagram
Loop Type
|
Description
|
Balancing loop
|
當我們展開短期的矯正行動,執行我們想要的 cycle,就是 balancing loop。
|
Reinforcing loop
|
當我們執行短期的矯正行動,系統不會馬上做出反應,都會有所 delay。經過一段時間,等我們發現系統的反應後,不看長遠的矯正行動,通常會使問題更加惡化,形成惡性循環。
|
- Acme Corp. 的 Loop Diagram
Loop Type
|
Description
|
Balancing loop
|
|
Reinforcing loop
|
|
- Fixes that backfire (短視近利) 的 leverage points
- 找出你解決問題的最終目標
- 不要在缺乏縝密分析前,就採取矯正行動
- 增加你對潛在威脅的危機意識:針對你要採取的行動,搜集資料與分析可能的負面與未預期的影響。有無其他解決之道,擁有較少的副作用?
- 真實的問題是什麼?你所看到的是不是只是問題的表面徵狀?
- 如果你只想要解決徵狀,並應用快速解決方案 (quick fixes),請選擇一個造成最小傷害的做法。
- 當人們開始定期使用 quick fix 的方式,就會逐漸依賴它。當 quick fix 可以舒緩問題徵狀 (symptom),人們的注意力就不會放在真實的、潛在的問題 (underlying problem),導入與施行真的解決方案就會遭到忽視。系統若習於使用 quick fix 來解決問題,就會喪失彈性,自我矯正 (self-corrective capabilities) 的能力就會下降。試想某人有慢性背痛的問題,卻靠止痛藥來治療,還不是經過矯正手術。
- 若 quick fix 方式能夠帶來短暫的紓解,系統就容易依賴此種方式來解決問題的徵狀。當已習慣依賴以後,quick fix 就會變成尋找真正解決方案的最大障礙。以下圖為例,上方的 balancing loop 是追求短期成效的 quick fix,下方的 balancing loop 則是解決根本問題的長期解決方案;reinforcing loop 則是採取 quick fix 所產生的副作用,當採用越多次,產生惡性循環,就會降低你處理真正的問題的迫切性。應急策略會導致依賴、上癮,雖然可以暫時解決徵狀,但是無助於解決潛在的問題。時間一久,你會發現會如吸毒般上癮、無法自拔。整個系統會越來越依賴干預,離你想要的狀態越來越遙遠
。 - 當我們透過給予補助或食物來解決社會系統的問題,在短期可以看到正面的結果,讓我們以為這個 quick fix 解決方案是有效的。事實上,這是加負擔轉嫁到干預手段上,我們無法靠 quick fix 一直獲得正面的結果。社會無法永遠、無限制地一直補助;止痛藥吃到最後,對我們身體最後也會無效。最終,我們還是又會面臨老問題。這是因為我們只將問題貼個 OK 繃,沒有繼續往下挖,深究問題的 root cause,不去思考長久的解決方案。
- 儘管我們透過 quick fix 來暫時紓緩問題的徵狀 (symptoms),但是問題還是會重複發生。經過時間越來越長,你需要加強 quick fix 的力道來使問題獲得控制。最終導致真正的成因 (underlying problems or root cause) 難以指認或無法指認。當依賴的quick fix 方法失效時,你就會經歷一段非常痛苦的過程,無論是心理或生理層面。你最好一開始就不要陷入這種依賴陷阱。
- 當系統需要外部力量介入來暫時解決問題時,需要確保系統不會過度依賴此干預力量。外部干預力量只是扮演拐杖的輔助角色,當系統夠強壯、能夠自己解決問題時,就該將拐杖拋開。猶如需要聯合國維和部隊保護與協助的戰亂國家,維和部隊會暫時在該國維持局勢穩定、並訓練當地的軍隊,當局事趨穩且當地訓練告一段落,維和部隊就會撤退,由該國自主軍隊接手,而非讓維和部隊長久待在該地 (shift the burden)。
- 俗話說:「給人一條魚,你可以餵飽他一餐;教他怎麼釣魚,你可以餵飽他一輩子。」這就是解決 shifting the burden archetype 的最佳做法。如果你只是採用 quick fix,這不是一個可持久的解決方案,系統仍然會重複發生問題,仍然會依賴你與你的干預。但是如果你可以強化系統,改善系統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系統最後就可以不需要外部介入干預,就能自己解決問題。
- Shifting the burden 的 leverage points
- 確認目標與願景
- 確認依賴 quick fix 的 mental model
- 思考如何降低對 quick fix 的依賴度
- 若因為時間緊迫,被迫採用 quick fix,選擇較少副作用的 quick fix
- 當施行 quick fix 後,思考如何降低其產生的副作用
- 試著平衡短期與長期的解決方式,意即將 real problem 與 symptom 做連結
- 尋找平衡 short-term 與 long-term 解決方案的方法,代表建立 symptom 與 fundamental issue 的連結,要注意所發現的 fundamental issue 是不是另一個 symptom;如果是的話,就要往下探究。
- 我們較擅長準備處理失敗而非成功。我們總是在為可能的失敗思考,為最糟的狀況做謹慎規劃。我們卻很少思考,當我們獲得超乎預期的成功後,該怎麼繼續獲得成功,limits to success archetype 就是在處理這種狀況。當獲得超乎預期的成功,卻沒有導入新的成長策略,最終就會導致失敗。
- 當企業突然出現非理性的成長,員工就會聚焦於成長,不會考慮潛在的威脅。當成長趨緩後,人們仍會無視威脅,繼續更加努力工作,提升成長力道。更努力的工作,或許可以短暫刺激成長,最終還是會不敵成長限制,逐間停滯、下滑,甚至零成長,猶如下圖的 S 曲線。
- 下圖中,reinforcing loop 顯示成長的動態性 (growth dynamics),balancing loop 顯示為什麼成長逐漸趨緩。當成長加速,就會使系統觸及至少一個限制因素 (limiting factor)。當限制因素的影響越大,成長趨緩的速度就會越快,系統就更難保持之前的成長速率。在成長初期,reinforcing loop 佔上風 (i.e. growth dynamics);當成長趨緩,改由 balancing loop 佔上風;當系統崩潰,又換回 reinforcing loop 佔上風 (i.e. vicious cycle)。
- 以 Acme 企業來說,其面臨的問題包含:銷售下滑、帳務處理時間越來越長、獲利下降、帳務處理錯誤與交付延遲比例越來越高。並發現兩個阻礙成功的限制:service department 員工因為要花更多的時間處理新商品;電腦系統沒有更新,讓公司積極販售的新商品在預設選單,減輕 service deparment 員工的工作負擔。
- 從 picture 35 可以看出,在銷售成長初期,帳務處理時間、帳務處理錯誤與交付延遲等問題,並不明顯。但是當獲利過了一段時間以後,突然銷售量與獲利開始往下掉,帳務處理時間、帳務處理錯誤與交付延遲等問題的比例卻一飛沖天。這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當人與組織面對下滑時,只會要求第一線人員付出更多時間、更加努力,卻不找出限制成功的因素。
- 認為「只要越努力工作,就會成長越多的心態」以及「缺乏對限制成功因素作出因應方式」,就會導致無法永續成長。沒有任何事物可以永續成長,你不處理成長限制,成長限制就會來處理你;即使你成功克服成長限制,過了一段時間,你又會發現會有新的限制要來妨礙你。
- 改變 limits to success 的方法:
方法
|
說明
|
❶ 改變想法 (mentality)
|
為了改變成長限制,一開始就要預期未來會衰退。當我們越早因應,受到影響的幅度就會越小
|
❷ 儘早找出可能的限制因素
|
認為「只要越努力工作,就會成長越多的心態」以及「缺乏對限制成功因素作出因應方式」,就會導致無法永續成長
|
❸ 評估限制因素所會產生的影響
| |
❹ 快速成長到一定程度後,一定會進入高原期,你就該調整原始的目標,從高速成長改成維持一定的成長率
| |
❺ 面對成長速率趨緩的狀況,思考可以導入哪些矯正措施,讓你的成長能維持在一定的速率
| |
❻ 思考導入哪些 balancing mechanisms ,避免進入惡性循環
|
不要將你的財富或人生的賭注放在 reinforcing process。reinforcing process 不穩定且不斷改變,今天的正面循環,到明天可能變成惡性循環,如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記得要施行防禦性的 balancing process 到你的系統 (降低成長限制所造成的影響),可以避免你發生成長經過一段時間,出現衰退、失控的狀況
|
- 每個問題,只要牽涉到我們身處的環境與非再生資源,都會發生公共資源悲劇 (tragegy of the commons) archetype。一旦我們將其用罄,將沒有替代品。管理與保存公共資源的最好辦法,就是建立一個共同的願景 (shared vision),協助個人謹慎使用公共資源,並建立規則,處罰那些濫用公共資源的人。若對公共資源的使用,未做任何干預,公共資源將會消失殆盡。
- 若沒有提供足夠的與完整的資訊給民眾,民眾無法了解為什麼公共資源是有限的,為什麼他們應該適度使用、不要過度浪費。若民眾沒有合作,就無法避免公共資源枯竭。
- 解決公共資源遭到濫用的方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