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遊走的靈魂 (The migratory soul)
身處 21 世紀的我們,覺得大腦是一切行動的主宰;心智 (mind) 在大腦裡,如果非給靈魂一個位置,八九不離十應該會標在大腦。17 世紀時,笛卡爾 (Descartes) 努力找出靈魂在身體的確切位置,最後認定靈魂位在大腦中央的松果體。
笛卡爾 (Descartes) 證明了真實世界的存在,他認為宇宙中共有2個不同的實體,即思考 (心靈) 和外在世界 (物質) ,兩者本體都來自於上帝,而上帝是獨立存在的。他認為,只有人才有靈魂,人是一種二元的存在物,既會思考,也會占空間。而動物只屬於物質世界。(https://reurl.cc/9r6znn)
在《斐多篇》(Phaedo) 中,蘇格拉底認為靈魂是不滅的,並且是人類知識、技能和記憶的載體。在他看來,靈魂居住於肉體,並主宰著它,賦予身體生命力的正是靈魂。在死亡時,靈魂會與肉體相分離,這會導致肉身的腐朽。而靈魂卻能不斷遷移,在此過程中,靈魂會與不同的肉體相結合。也正是因為如此,對死亡的恐懼是毫無必要的,因為死亡僅僅意味著當前軀體的毀壞,而人類的本質,即其靈魂,是永遠完好無損的。蘇格拉底認為,人死亡後,靈魂的命運取決於他生前的行為,最好的狀態就是他實踐著的哲學式的生活方式。
對於靈魂的解釋,柏拉圖 (Plátōn) 提出了著名的「靈魂三分說」:慾望 (appetite)、意志 (spirit)、理性 (reason)。前兩者較低下,處理飢餓、恐懼等出自身體的需求。柏拉圖堅信在靈魂的三分法中,理智應該扮演最高的領導地位,慾望及意志應該服從理性。只有這樣靈魂才是純潔高尚的,才能有真正的愛,並且意識到美和善本身。這種靈魂發展的學說不僅在他的「理型」概念中得以發展,更影響了柏拉圖的美學、倫理及國家政治學說。(https://reurl.cc/4a6RzX)
亞里斯多德 (Aristotélēs) 也提出靈魂三分法,但與柏拉圖不太相同
為什麼思想家要討論靈魂?是為了探究生命之源的目的,為了要釐清我們的本質,認識我們在宇宙的位置,了解人生該怎麼活。亞里斯多德在《尼各馬科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 的論點是,生命裡有手段與目的,我們做 X 可以得到 Y,但大多數的目的,其實是另個目的的手段。例如,去加油站加油是要去書局;去書局是為了買印表紙;買印表紙是為了印履歷;印履歷是為了找工作;找工作是為了要賺錢;賺錢是為了填飽肚子;填飽肚子是為了活下去。但是,活著的目的是什麼?
亞里斯多德認為,只有一個目的不是為了其他目的,英文是 eudaimonia (充實),字面的意義是心神康泰 (well-being of spirit)。充實與幸福是不一樣的,大啖美食是幸福,但無法感受到充實。充實有植物欣欣向榮、結石累累的意味,重點是過程而非結果。
「我思故我在」其實是笛卡兒對以下這個知識論問題的回應:在我們相信的東西裏,有沒有一些是絕對肯定為真的?他用所謂「懷疑的方法 (the Method of Doubt) 」定下了一些最嚴格的測試標準,結果只有「我思」通過了測試;既然「我思」是絕對肯定為真的,而「我思」蕴涵「我在」,因此,「我在」也是絕對肯定為真的了。(https://reurl.cc/W30EeO)
組成電腦的基本邏輯閘包含 AND、OR、NOT、XOR 等四種,其中 AND、OR、NOT 三種就可以組成所有電路,包含 XOR,但加上 XOR 時會比較方便,因在有些電路上用 XOR 可以大量減少邏輯閘的數量。(https://reurl.cc/eEMQ0L)
基本歸因謬誤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不帶情感的分析決策方式,相當符合經濟理論中「理性人」的標準。理性人模式預設消費者或投資人見多識廣,通曉當前市場一切資訊,有辦法明快分析利弊並做出完美決策。問題是,現實世界裡的市場、消費者和投資人偏偏就是沒這麼理性。Richard H. Thaler 曾於《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 提到許多人類不理性決策的例子:
Andy and Bill’s Law:「新軟體總將耗盡新硬體所提高的任何計算能力。」原話是Andy gives, Bill takes away。Andy 指英特爾前CEO Andy Grove,Bill 指微軟前任CEO Bill Gates,這句話的意思是,硬體提高的性能,很快被軟體消耗掉了。使用者每次買新機都得面對龜速與當機,新的運算能力雖大幅進展,但這些進展都被新功能吞沒,使用者經驗無人理睬。
左右腦的差異
- 左腦主管著人類的邏輯分析思考,而電腦的設計剛好就是幫人類進行此功能,未來,甚至它們會做得比人類好(其實目前已經有部分是了),當電腦取代了我們的左腦,當 AI 開啟了新的紀元,我們或許該思考如何恢復平衡,稍微不那麼偏向左側,試著讓孩子多接觸一些音樂、藝術、律動等,開啟屬於感性與創造的「右腦人生」。(https://reurl.cc/eEk1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