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2020/11/07

[閱讀筆記] The Bullet Journal Method: Track Your Past, Order Your Present, Plan Your Future (6/7)

  1. 美國第 16 任總統林肯:最終,重要的不是你人生裡有多少歲數,而是你的歲數裡有多少人生。(In the end it’s not the years in your life that count, it’s life in your years)

  2. 我們無法創造時間 (make time),我們只能善用時間 (take time)。

  3. 什麼是心流 (flow)?它是特殊的精神狀態,當你在極度專注時,完全沈浸其中,效率和創造力提高,讓你忘記時間、忘記飢餓、甚至忘記所有不相干的身體訊號。( https://bit.ly/3bdPsGy )

  1. 研究發現,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重複且規律地進入「心流」狀態,也能夠提升你整體的幸福感(well-being)、生活品質,令你更快樂,生活更積極;如今,心流是「積極心理學」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要如何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目前研究歸納出以下五個條件:( https://bit.ly/3bdPsGy )

進入心流狀態的五個條件

你要熱愛你所做的事

你要具備一定的技能,對你做的事有主控的能力

要有挑戰性,但不會太有挑戰,難度大概微微超過你當下的能力 (10%)

要有階段性的回饋和獎勵

要有明確的目標,並且知道大致的步驟


  1. 透過 Time Boxing 方法,將你拖延的任務增加兩個驅動因素:組織 (structure) 與堅定 (urgency)。記得一開始不要就給予太挑戰性的事物,不要一開始就將自己擊倒,應該要一點一滴慢慢增加挑戰性。以每年報稅為例,與其每次都是在最後一天倉促報稅,你應該將報稅這個任務,分解成數個 time-boxing sessions:

Sessions

時段

任務

1-2

日:20:30~21:00

收集報稅資料

3-6

一、三、日:20:30~21:00

將收集的報稅資料輸入到 Excel

7

二:20:30~21:00

打包所有資料並上系統送出資料

8

四 (報稅最終日):20:30~21:00

若有的話,提供額外資訊


  1. 一般人對於冥想 (meditation) 有常見的誤解,以為是要把心中的想法丟棄。用一個類比或許比較好理解,假設想法是馬路上的車子,冥想幫助我們站在路邊看清馬路上的車況,而非深陷動彈不得的車陣中。

  2. 神學士 Reinhold Niebuhr 於1934年所寫下二戰的祈禱文:我的上帝,請賜我寧靜,去接受我不能改變的一切;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一切;並賜我智慧,去分辨兩者的不同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ge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據說二次大戰時這篇禱文不脛而走,在美國印刷了超過4000萬份,每一個出征前的海軍士兵,都拿到了一張,“寧靜禱文”也很快成為二十世紀最能激勵人心著名的禱告文。

  3. 你必須分辨,哪些是你能控制的,哪些又是你無法控制的,例如你很努力工作,希望能獲得升遷,但是升遷與否並非你能控制。我們無法控制他人或外部事件。我們能控制的,是當事情發生時,我們如何應對。若你一直執著於無法控制的事情,當結果與你的預期有落差時,就會感到受挫、疲憊且筋疲力盡。以下是你可以做的練習:

被動反應 vs. 主動反應

  • 我們對於事物的反應通常是本能的 (instinctual) 而非有意識的 (intentional),特別是當某個情境或某人刻意對我們有負面影響時

  • 透過 Daily Reflection,我們可以反思今天與某人發生衝突的過程,問問自己:

    • ① 他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

    • ② 為什麼他會提出這種有問題的意見?

    • ③ 為什麼他這麼做會讓你如此生氣?

    • ④ 對於這件事,你的意見是什麼?

過程 vs. 

結果

  • 如果一個問題可以被解決,那就無需擔心;若無法被解決,擔心也沒什麼好處。

  • 「結果」指的是你的「目標」;「過程」只的是完成目標所需的「步驟」.

  • 若你的任務是專注於結果而非過程,那就是「無法控制的」,如:

    • 做出令人驚豔的上台報告

    • 下個月減重 10 磅

    • 這個月要讀五本書

  •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將目標往下細分為多個、可執行、可管理的步驟,這樣你才有辦法「控制」,你該把你的注意力、時間、精力等,投注於這些可控制的事情上,如:

    • 詳記簡報內容

    • 禮拜日不要喝可樂、吃零食

    • 安排時間讀書


  1. 我們有義務認清自己的弱點,努力建立自己的優點,發展自己的潛力,讓自己對自己、個人、團隊更有價值。我們無法控制他人,但是你可以發揮影響力,先影響自己、再影響他人。你的知識可以教導別人,你的勤奮可以鼓舞他人,你的正面態度可以提升他人。你在團隊中,可以扮演鼓舞他人的角色,也可以扮演摧毀團隊士氣的角色。

  1. 我們無法控制他人,但是你可以發揮影響力,先影響自己、再影響他人,你可以做以下練習:

同理心

  • 同理心可以從一個簡單的問題開始:在這種情況下,我會告訴朋友什麼?透過此簡單問題,可以讓你內心從批判模式 (critic mode) 轉換成問題解決模式 (problem-solving mode)。

  • 當我們犯錯時,內心批判的聲音就會越來越大聲,若你深陷於此,你就會開始質疑自己的能力。你應該回頭檢視過去的 Daily Log,裡頭記錄著你過去完成的事情、成功事蹟、能力的展現等等,這些都是無法抹滅的紀錄。

  • 相同的,若你的朋友身陷負面情緒,最簡單讓他們轉換情緒的方法,就是提出他過去成功的證據,不要一點小挫折就質疑自己。

互相進步

  • 人與人之間的影響是雙向道 (two-way street),所以你要注意與你密切往來的人,他們會形塑你的內外在,他們的優缺點對於你的軌跡會有重大的影響。無論是個人或專業上的往來對象的關係培養,你都要謹慎考慮。

  • 翻開你的 BuJo,檢視你時間都花在誰身上最多。反思你的感受如何?對你有什麼影響?例如:

    • Dinner with Mandy @ 多爾

      • 討論未來的目標

      • 想一起去荷蘭玩

      • 想一起主辦下一次的聚會

      • 聚會後總是感到充滿幹勁

  • 試著尋找能鼓舞你 (inspiring)、能讓你積極向上 (motivating)、能提供你建設性挑戰 (constructive challening) 的人為伍。問問自己:

    • 我可以從對方身上學到什麼?

    • 對方出現在我生活中,我的生活是否變得更好?

    • 對方是否讓我變成更好的人?

學習

  • 在每次 Relections 中,反問自己:

    • 我學到什麼?

    • 從這次的狀況或關係,教導或啟發我學到什麼教訓?

    • 我想要進一步了解什麼?我該如何進一步學習?


  1. 學習的步驟:

WHAT

  • 我想學到什麼東西?

  • 建立一個 Collection,將心中的想法寫下來

WHY

  • 我想先學什麼?為什麼?

  • 選擇你最感到好奇的事物,並建立一個 Collection

HOW

  • 我將如何學習?

  • 開始腦力激盪。

  • 開始建立任務清單 (a list of task)。

問問自己,有什麼小事可以馬上開始。

或許需要一點時間研究,趕快開始吧。


  1. 德國哲學家尼采曾說過: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He who has a strong enough why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2. 大部分的人都是無意識地 (unconsciously) 在生活,都採取無腦的自動導航模式 (autopilot mode),很少停下來思考,為什麼某件事情會讓我們有如此感受。缺乏對所處情境 (personal context) 的了解,不了解某件事物對於我們的生活是否有益處,你所做的努力到頭來都會覺得毫無意義。了解所處情境 (personal context),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那些令人感到不愉快或甚至痛苦的責任,其實是對我們有益處的。你可以做以下練習:

建立 clarity log

  • 與其聚焦於枯燥的事情本身,不如花點時間關注其所製造的體驗,例如,

    • 洗衣服可以讓你洗澡後擁有乾淨、蓬鬆的浴巾,讓你在平常日有乾淨的襯衫可以穿;

    • 完成專案可以讓你獲得工作滿足感;

    • 到全聯買菜,可以讓你餐桌上有美味佳餚可以吃,也可以與你的伴侶共渡美好時光

  • 這不是正面思考,而是有系統地分析,你所花時間與精力的事情,背後的目的。透過分析,你可以更有意識地了解,為什麼要做 (why we are doing)?正在做什麼 (what we are doing)?例如:

    • 每季要繳超過一萬元的平面停車費用,覺得很貴,該社區管委會是吸血蟲;但是,換個角度思考,自從有租用停車位後,就不用每天擔心下班回家沒有車位、或要繞超過半小時才能找到車位,增加與你的伴侶的相處時光,這樣你就會覺得停車費用繳的很有意義

  • 或許有些責任非常艱鉅且不會讓你感到任何快樂,但是若賦予目的後,可以讓你更能承受此艱鉅的任務

追蹤進度

  • 若你無法找到任何目的,透過 Monthly Migration 來追蹤進度。將其視為一個 milestone 來自我檢查,若發現這件事情對你的人生毫無益處,應該將其視為令你分心的事物,應該予以剔除,而非繼續做。


  1. 我們有放大問題嚴重度的傾向,無論問題有多糟,我們腦中總是可以把它想得更糟,覺得自己無力、無助,但是這都不是真的。你應該暫停一會,檢視你的問題,你就可以開始將問題解構 (deconstruct),即使是很小的行動,都可以開始改變你的處境。你可以做以下練習:

練習

說明

問五個

為什麼

(5 Whys)

  • 由 Toyota 創辦人 Sakichi Toyota (日本工業革命之父) 所發明的方法,用來揭露公司製造流程的技術問題的成因。這是一個簡單的方法來發現問題根本成因與找出未預期的機會。這是將一個大問題分解為多個個別模組的過程

  • 若將其應用在個人事務上,例如我付不出房租 (你會發現,在意的不只是租金,還包含安全感、快樂的感覺), five whys:

    • ① Why? 因為我錢不夠。

    • ② Why? 因為租金太高。

    • ③ Why? 因為我住在市中心高級地段。

    • ④ Why? 因為我喜歡住在這裡。

    • ⑤ Why? 因為這裡的鄰居、生活機能與治安都很好。

列出作戰計畫

  • 當列出原因後,下個步驟就是找出我們的選擇是什麼。你可以列出你可能可以做的選擇:

    • 要求加薪;

    • 尋找薪水更高的工作;

    • 找一個室友共同分擔房租;

    • 搬去另外一個租金較低的社區;

    • 去上課增加自己的價值。


  1. 之前我們有提過,若你遇到大挑戰時,可以試著將問題分解成多個、較小的、更能管理的 Sprints。但是,若你還是卡住,留在原地無法動彈,或者是你失去前進的動力時,你該怎麼辦?你可以做以下練習:

向他人描述自己的問題

  • 當我們身陷其中,就會失去客觀。當你試著向某人描述你的問題細節時,我們就會被逼著改變我的的觀點,從上俯瞰問題,或許就在闡述過程中,就發現問題的解法。若你找不到人可以傾訴,那就找隻黃色小鴨吧。你可以告訴他們:

    • 你的問題

    • 你試過什麼起不了作用

    • 為什麼起不了作用

    • 你試過哪些方法

    • 有什麼方法你還沒試過

    • 你希望發生什麼事

  • 好的溝通,可以讓資訊與瞭解間搭起橋樑。審慎溝通問題的過程,或許可以協助你找出解決方案。

break-

sprint

  • 若你已經做前述的努力,你覺得還是卡在原地、補談不得,或已耗光想法,通常代表你已失去客觀的看法。此時你需要 break-sprint,這個 sprint 唯一的目的就是讓你脫離泥沼。break-sprint 有幾個規則:

    • 你需要休息,但是不應休息超過兩週,避免影響你專案進度;

    • 你可以短暫參與其他專案,讓你喘口氣,但是這必須與原本困擾你的專案/問題無關的專案:例如整理衣櫥

    • 非常重要的,你必須定義清楚的結束時間:透過完成整理衣櫥的工作事項,讓你重新獲得滿足感與成就感,重新獲得往前進的動力


  1. Leonard Cohen (生於魁北克蒙特婁西峰,加拿大創作歌手、音樂人、詩人以及小說家):萬事萬物都有缺口,缺口就是光的入口。(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 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 沒有人是完美的,不論是你或我。接受自己有缺陷的同時,包容別人的過失也十分重要,寬厚地諒解他人的處境,可以為我們打開溝通的大門。

  2. 無法達到完美標準,一直是我們自我憎恨 (self-loathing) 的最大來源,會導致我們做出適得其反的行為 (counterproductive behaviors) ,與強化內心自我批判。我們應擁抱不完美,持續改進。這樣的 mind-set 改變,可以將錯誤從踩地雷,轉變成交通號誌,指引我們應該往何處前進。你可以做以下練習:

練習不完美

  • 應以好奇心來擁抱錯誤,而非批判

  • 接受我們不可能完美、可能會犯錯與失敗,我們就可以從錯誤與失敗中再爬起來。

奉行Wabi-

Sabi 精神

  • 個人成長應奉行日本的 Wabi-Sabi 精神,其緣起於提升工藝 (craftsmanship) 水準的歷史。Wabi-Sabi 強調的是精通 (mastery) 而非完美,它同時擁抱當下的狀態與不完美,因為這是一個過程而非終極目標。這是一個持續的目標,是持續改進與學習的結果


  1. 日文中 Wabi-Sabi 所描述的是殘缺的美、短暫的美、不完美的美以及不完整的美。Wabi-Sabi 對於美與醜的定義十分有趣。Wabi-Sabi 的概念中,美是跟著時間運行的,而沒有一個既定的標準,只要時間、空間、因果等要素互相結合,美是會忽然降臨的。意思就是說,現在我們覺得美麗的事物,在過去、甚至是未來都有可能成為醜陋的事物。如同現在全世界流行的極簡風,在數十年前是被認為是土氣、無聊的。但現在,我們反而回歸原始,擁抱設計簡單的事物,這難道不就是 Wabi-Sabi 嗎? (https://flambo.pixnet.net/blog/post/36779092)

  2. BuJo 的重要觀念:

Key Concepts

運用 Custom Collection 來延伸你的 BuJo

  • 你的 BuJo 可以是任何你所需要的東西。

  • 找出你的需求,是很重要的練習

Custom Collection 是為了某個目的而存在

  • 確保這些 Collections 對於你的生活是有加分的。

  • 所謂生產力,是指謹慎地投資你的時間

定義你的動機

  • 在你著手進行某事前,先清楚地定義為什麼要做

反覆執行 (iterate) 不僅僅是你在做什麼 (what),還包含你如何做 (how)

研究你所作出的努力

  • 每個 Collection 都是學習的嘗試。

  • 所以,研究你的 Collection 是很重要的,其代表著你將時間花什麼上面與放棄哪些事情,也可以看看接下來要做什麼。


Less, but better

功能勝過形式 (function over form)

  • 你的筆記本不是外觀漂亮才有價值。

  • 筆記本的設計必須有目的性,筆記本漂亮當然很好,只要他不要喧賓奪主,忽略了內容即可。

你的設計必須考量易讀性

  • 筆記本是用來描述你生活的故事。

  • 確保你的設計,無論是在現在或是未來,都很容易讀懂。

善用社群

  • BuJo 最珍貴的資源就是社群。

  • 現在已經有無數的例子與應用。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做,或需要靈感,搜尋你最愛的社群網路: #bulletjournal or #bujo


20. BuJo 的考量應要內容先於設計,沒有內容的設計,只是裝飾 (Jeffery Zeldman: Content precedes design. Design in the absence of content is not design, it is decoration)。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