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歷史在過去一直是由兩大週期來主導:植物的生長週期,以及太陽能的變化週期(白天和黑夜,夏季和冬季)。陽光不足、穀物尚未成熟的時候,人類幾乎沒有能量可用,這時穀倉空空,收稅員無事可做,士兵無力行軍或打仗,各個國王也覺得以和為貴。但等到陽光充足、穀類成熟,農民的收穫堆滿穀倉,收稅員四處忙著收稅,士兵頻頻操練、磨刀利劍,國王也召集大臣,計劃下一場戰事。這一切的源頭都是太陽能。(p.377)
-
工業革命的核心,其實就是能源轉換的革命。我們已經一再看到,我們能使用的能源似乎無窮無盡。講得更精確些,唯一的限制只在於我們的無知。每隔幾十年,我們就能找到新的能源,所以人類能運用的能源總量是不斷增加的。很顯然,這世界缺的不是能源,而是「能夠駕馭並轉換成符合我們所需」的知識。(p.380)
-
大西洋奴隸貿易並非出於對非洲人的仇恨,而現在畜牧業也同樣不是出自於對動物的仇恨。這兩者背後共同的推手,就是冷漠。大多數人,不管是生產或是消費各種奶蛋肉類的時候,都很少想到提供這些食物的雞牛豬。(p.384)
-
在農業工業化之前,農地和農場生產的時候,大部分都「浪費」在供給農民和農場上的動物食用,只剩下一小部分能供給給其他工匠、教師、神職人員和官僚,因為在當時,農民在幾乎所有的社會裡,佔了總人口九成以上。隨著農業工業化,只需要越來越少的農民數量,就足以養活越來越多的辦公人口和工廠人口。例如現在的美國,只有 2% 的人口以農業為主,就足以養活整個美國人口,還有剩餘糧食出口在世界各地。如果沒有農業工業化,就不會有足夠的人力來辦公思考和從事工廠勞動,也就不可能有都市裡的工業革命。(p.388)
-
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如果想要存活,就得不斷提高產量,像是鯊魚,如果不一直游動,讓水通過鰓裂,就會窒息而死。然而,光是生產還不夠。生產出來之後,還得有人買,否則工廠就得關門大吉。為了避免這種災難,確保不管什麼新產品都有人買帳,就出現一個新的倫理觀:消費主義。消費主義的美德就是消費更多的產品和服務,鼓勵所有人應該要善待自己、寵愛自己。消費主義倫理開枝散葉,在食品市場表現最為明顯,今日的富裕世界,肥胖變成一大健康問題,而且對窮人的衝擊更大於富人因為富人懂得選擇有機沙拉和養生蔬果,但窮人常常是大啖漢堡薯條。(p.389)
-
肥胖這件事,可說是消費主義的雙重勝利。一方面,如果大家吃得少,就會導致經濟萎縮,這可不妙;二方面,大家吃多了之後,就得購買減肥產品,再次促進經濟成長。(p.391)
-
就像過去的年代,今日也有菁英份子和一般大眾的勞力分工。在中世紀歐洲,貴族浪躑千金、享盡奢華,而農民則是省吃儉用、錙銖必較;但是今天情況卻恰恰相反,大富豪管理資產和投資,非常的謹慎,反而是沒這麼有錢的人,買起沒這麼需要的汽車和電器,卻毫不手軟。(p.391)
-
人類能用的資源不斷增加,這個趨勢很可能還會繼續。但是,我們的生態環境卻快速惡化,很多人稱之為「大自然的毀滅」,其實這並不能算是「毀滅」,而只是「改變」,大自然是無法「毀滅」的。6500 萬年前,一顆巨大隕石讓空龍滅絕,但卻為哺乳動物開啟了一條康莊大道。今天,人類正在讓許多物種滅絕,甚至可能讓自己滅絕。但即便如此,還是有某些生物過的生龍活虎,例如老鼠與蟑螂可說是在全盛時期,如果說今天核災發生,讓世界末日降臨,這些頑強的動物很有可能就會從悶燒的廢墟裡爬出來,準備好繼續將自己的DNA傳給千代萬代。或許,6500 萬年以後,會有一群高智商的老鼠,心懷感激的回顧人類造成的這場災難,就像我們現在改謝那顆殺死恐龍的巨大隕石一般。(p.394)
-
我們比較容易體會到個人的辛酸,不容易體會到人類整體的苦難。譬如,許多人不停的在臉書上轉貼一名阿富汗女孩無辜受到塔利班攻擊毀容的照片,或是再三閱讀空難事件的每一位罹難者生平故事的報導;可是對於蘇聯大饑荒(1932~1933)和中國大饑荒(1958~1962)的數千萬人死亡、非洲 Darfur 數十萬人遭到集體屠殺,往往無動於衷。(p.411)
-
在歷史上大多數時候,只要掠奪或兼併敵人的領土,總是能為自己的國力注入一劑強心針。過去的財富多半就是田地、牛隻、奴隸和黃金,無論要搶劫或佔領都十分方便。但是到了今天,財富的形式變成了人力資本、科技知識,以及銀行這種複雜的社經結構,想要搶奪或佔領都相當困難。以加州為例,如果中國突然打算武力侵犯加州,派出百萬大軍登陸舊金山海灘,一切會如何?他們將一無所得。畢竟矽谷雖然叫矽谷,卻沒有矽礦,這裡的財富都藏在點子和想法裡,藏在矽谷工程師腦袋裡,藏在好萊屋編劇、導演和特效人員腦袋裡。中國坦克還沒開到日落大道,大家早就已經搭逃走了。(p.418)
-
全球帝國成行,影響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避免戰爭:(p.419)
-
核戰末日的威脅,促進了和平主義
-
和平主義大行其道,於是戰爭退散、貿易興旺
-
貿易成長,也就讓和平的利潤更高,戰爭的成本也更高
-
-
隨著時間過去,上述良性循環對戰爭造成阻礙,而且可能是最重要的阻礙:由於國際間的網路日漸緊密,使得多數國家無法再維持全然獨立,因此其中任何一國片面宣戰的機會也就大幅降低。不管是在以色列、義大利、墨西哥或泰國,人民可能還以為自己是獨立的國家,但其實任何經濟或外交政策都不可能置外於他國,全面性的戰爭也不可能獨自發動。(p.419)
-
金錢確實會帶還快樂,但是有一定限度,超過限度之後的效果就不這麼明顯。所以,對經濟底層的人來說,確實是錢愈多就愈快樂。(p.427)
-
快樂並不在於任何像是財富、健康、甚至社群之類的客觀條件,而在於客觀條件與主觀期望之間是否滿足。如果你想要一台牛車,而你也得到一台牛車,你就會感到滿足。如果你想要一輛全新的法拉利,而得到的只是一輛二手飛雅特,你就會感覺很不開心。正因如此,不管是中樂透或是出車禍,對人們的幸福感並不會有長期影響。一切順遂的時候,我們的期望會跟著膨脹,於是就算客觀條件其實改善了,我們還是可能不滿意;而在諸事不順的時候,我們的期望也變得保守,於是就算又碰上其他的麻煩,很可能心情也不會更低落。(p.429)
-
對現代人來說,雖然有各種鎮靜劑和止痛藥任我們使用,但我們愈來愈期待能得到舒適和快感,也愈來愈不能忍受不便和不適。結果又是我們感受到的痛苦程度,可能還高於先人。(p.429)
-
綜觀歷史,窮人和受壓迫者之所以還能自我安慰,就是因為死亡是唯一完全公平的事。不論再富有、權勢再大,也難逃一死。(p.431)
-
演化把快感當成獎賞,鼓勵男女發生性行為,將自己的基因傳下去。如果性交沒有高潮,大概很多男性就不會那麼熱衷。但同時,演化也確保高潮要來得快、去得也快。如果性高潮永續不退,可以想像男性會非常開心,那會連覓食的動力都沒了,最後死於飢餓,而且也不會有興趣再去找下一位能繁衍後代的女性。有學者認為,人類的生化機制就像是恆溫空調系統,不管是嚴寒或酷暑,都要想辦法保持著恆定。雖然遇到某些事件會讓溫度暫時波動,但最後總是會調控回原來設定的溫度。(p.433)
-
尼采曾說:只要有活下去的理由,幾乎什麼都能忍受。生活有意義,就算在困境也能甘之如飴;生活無意義,就算在順境中也度日如年。(p.438)
-
許多傳統哲學和宗教(如佛教)認為,快樂的關鍵在於追求自我、真正了解自己。大多數人都以為自己的感覺、想法、好惡組成了自己,但這是一大錯誤。他們感覺憤怒的時候,心裡想「我很生氣,這是我的憤怒。」於是這一輩子做的,都是想要避開某些感受,貪求另外某些感受。但是他們從來沒有發現,苦真正的來源不在於感受本身,而是對感受的不斷貪求。(p.433)
-
我們這個現代世界,是有史以來第一次認為所有人類應享有基本上的平等,然而我們可能正準備要打造出一個最不平等的社會。綜觀歷史,上層階級總是說自己比下層階級更聰明、更強壯、更優秀。他們過去通常只是在自欺欺人,窮苦農家的孩子致力很可能和王子相去不遠。然而,在新一代醫藥推波助瀾下,上層階級的自命不凡,可能即將成為一種客觀事實。(p.461)
-
歷史一再讓我們看到,許多以為必然發生的事情,常常因為不可預見的阻礙而無法成真,而某些難以想像的情節,最後卻成為事實。1940 年代進入核戰年代的時候,很多人預測西元 2000 年會成為核能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和阿波羅十一號發射,也讓全球想像力大作,大家都開始認為到了 20 世紀結束的時候,人類就可以移民到火星和冥王星。(p.464)
-
雖然現代人類已經擁有許多令人讚嘆的能力,但我們對目標感到茫然,而且似乎也仍然總是感到不滿。我們的交通工具已經從獨木舟變成帆船、汽船、飛機、太空梭,但我們還是不知道自己該前往的目的地。我們擁有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大,但幾乎不知道該怎麼妥善使用這些力量。更糟糕的是,人類似乎也比以往任何時候更不負責。(p.468)
Total Pageviews
2019/06/03
[閱讀筆記] 人類大歷史 (6/6)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