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科學確實只管事實,但宗教卻從非只管倫理判斷。宗教想發揮任何實際的引導作用,就得提出一些「事實」上的要求,這時候就可能和科學有所衝突。許多宗教教條最重要的部分,並不是關於倫理原則,反而是關於「事實」的主張聲明,例如:「上帝確實存在」、「靈魂會因為犯下的罪而在死後受罰」、「聖經是由神所著,並非由人所著」、「教皇永遠是對的」。這些都是關於「事實」的主張聲明。許多最激烈的宗教辯論,或是科學和宗教之間的激烈衝突,都是源於這種關乎「事實」的主張聲明,而不是來自關於倫理的判斷。(p.212)
- 宗教常見的倫理判斷、事實證明與實務指示
(p.217)
- 倫理判斷:人類應當服從上帝的命令
- 事實聲明:大約三千年前,上帝命令人類不得有同性戀活動 (事實上,從目前最科學的證據來看,《利未記》裡反對同性戀的看法,反映的不過是古代耶路薩冷幾個祭司和學者的偏見)
- 實務指示:人類不得有同性戀活動
- 要分辨倫理判斷或事實證明,並不總是那麼容易。宗教就是有一種麻煩的傾象,喜歡將事實聲明轉化為倫理判斷,使得原本應該很簡單的爭議,變得混混而模糊。例如原本只該是事實聲明的「《聖經》是上帝所著」,就常常成為倫理上的禁令:「你應該要相信《聖經》是由上帝所著」。於是,不分青紅皂白地相信某項事實聲明,就成為美德;而懷疑這項聲明,則成了罪過。(p.219)
- 雖然科學家在倫理爭論能發揮的作用,比一般想像要多,但仍有極限 (至少目前如此)。如果沒有一些宗教元素作為引導,就不可能維持大規模的社會秩序。就算是大學和實驗室,也需要宗教的支持。宗要能為科學研究提供倫理上的自由,也因此能夠影響科學研究的議題、以及科學發現和科研成果的運用方式。(p.221)
- 宗教最在乎的,是秩序。宗教的目的就是創造和維持社會結構。科學最在乎的,則是力量。科學的目的是透過研究,得到利力量,藉此治療疾病、征討作戰、生產食物。對個人而言,科學家和神職人員可能很在意真理;但對整體而言,科學家和神職人員對真理的喜好,還不及於力量和秩序,因此兩者一拍即合。對真理毫不妥協地追求,其實是一種靈性之旅,宗教或科學機構之內很罕見。(p.222)
- 就我們目前最進步的科學所知,整個宇宙就是個「盲目而無目的」的過程,充滿各種雜音和憤怒,但毫無意義。我們只是在一顆行星上,佔據著再小不過的一點,存在了一段再短不過的時間,如馬克白所說的那個可悲演員,在台上得意或失意了一會,就再也悄然無息。(p.225)
- 現代世界不相信目的,只相信原因。如果要幫「現代」訂個座右銘,應該會是「衰事總是會降臨」,這並非意味有什麼劇本或目的,人類也不用自陷於任何預定的角色,只要能找對方法,我們就能為所欲為。除了自己的無知之外,沒有什麼能限制我們。瘟疫、乾旱的背後沒有什麼宇宙計畫,我們能夠消滅他們;戰爭並不是通往美好未來的必要之惡,我們能夠帶來和平;死後並沒有天堂等著我們,但我們能夠在地球上就創造天堂。一切只要克服一些技術困難,就行了。(p.226)
- 在以前,經濟停滯是常態。如果在公元 1000 年,100 個村民生產了 100 噸小麥,到了西元 1100 年,可能是 105 個村民生產了 107 噸小麥,這種成長可說是有名無實,既不改變生活節奏,也不影響政治秩序。這種停滯現象,有一大部分原因在於很難為新計劃籌措資金。沒有足夠的資金,就很難排乾沼澤、建築橋樑、開闢港口,更別提要培育新的小麥品種、發現新能源、開拓新的貿易路線。當時資金短缺,是因為沒有信用 (credit) 的概念,之所以沒有信用概念,是因為人類不相信成長;而之所以不相信成長,正是因為經濟停滯不前。於是,停滯就成了惡性循環。(p.227)
- 一直到近代,因為人類開始相信未來,促成了信貸這項奇蹟,才終於打破這個惡性循環。信貸正是信任在經濟上的表現。如果我要開發新藥,但手上資金不足,可以向銀行貸款,或是找上私人投資或創投資金。2014 年夏天,一泊拉病毒在西非爆發疫情,你猜猜那些忙著開發對抗伊波拉藥物和疫苗的製藥公司,股價表現如何?股價簡直一飛沖天,Tekmira
製藥公司股價上漲五成,BioCryst
更是大漲九成。(p.228)
- 在中世紀,每當爆發瘟疫,人們只能淚眼望天,祈求上帝原諒他們的罪過。而現在,如果民眾又有了什麼致命的流行病,則是立刻拿起手機,趕快打給股票經紀商。對於證券交易所來說,流行病也是商機。如果有夠多人創業成功,民眾對未來的信任也就會增加。信用擴張、利率下降、企業家更容易募資,於是經濟成長。因此,民眾對未來更加信任,經濟繼續成長,科學也隨之進步。(p.229)
- 由於演化的壓力,讓人類習慣把世界看作一大塊靜態的大餅。如果有人拿走的那一小塊比較大,一定有另一個人拿到的比較小。雖然可能有某個家族或城市似乎蓬勃成長,但人類整體明天的生產量並不會超過今天。因此,像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等傳統宗教,都是希望運用現有資源來解決人類的問題,可能是將這塊大餅重新分配,又或是承諾給一塊空中的大餅。相反的,「現代」則相信,經濟成長不僅可能,還是絕對必要的。(p.230)
- 資本主義深信「成長」這項最高價值,可說是第一條誡命就是:將利潤投入有助於「增加成長」的事。在人類史上,王公貴族多半是把利潤浪直在華麗的狂歡饗宴、豪奢的樓台宮宇,以及不必要的戰爭衝突、又或是把金幣放在鐵箱,密封起來、深埋地底。今天,虔誠的資本主義信徒會用利潤來雇用新員工、擴大工廠規模,或是開發新產品。(p.235)
- 狐狸經濟之所以不能成長,是因為狐狸不知道如何讓兔子生得更多;兔子經濟之所以停滯,是因為兔子不知道如何讓草長得更快。然而,人類經濟之所以能夠成長,是因為人類可以找出新的原料、新的能源。(p.237)
- 傳統把世界當成一塊固定大小的餅,隱藏的假設是世界上只有兩項資源:原物料和能源。事實上,資源有三種:原物料、能源,還有知識。原物料和能源取之有盡:用得越多,剩下越少。相反的,知識卻是不斷成長:用得越多,反而永遠越多,而且隨著知識不斷增長,還能帶來更多原物料和能源。(p.237)
- 科學最大的發現正是讓人類發現自己的無知。人類發現自己對這個世界所知竟如此之少,就突然有了很好的理由,要去追求新知,於是開啟了用科學推動進步的道路。一代接著一代,科學讓我們找到了新的能源、新的原物料、更好的機械技術、新的生產方法。到了此時此刻,人類手中的能源和原物料已經遠超以往,整體產能一飛沖天。蒸汽機、內燃機和電腦等種種發明,打造出過去從來沒有的全新產業。(p.238)
- 資源短缺的問題,看起來很有機會克服,但是現代經濟真正的敵人是生態崩潰。不論是科學進步或經濟成長,都發生在地球這個脆弱的生態圈,而隨著進步和成長的大舉啟動,也就衝擊到生態穩定。如果進步和成長最後破壞了整個生態體系,要付出的代價不會只是吸血蝙蝠、狐狸和兔子;智人也無法置身事外。生態崩潰將造成經濟崩盤、政治動盪、人類生活水準下降,還可能對人類文明的存在造成威脅。(p.239)
- 歷史從無正義,每當災難發生,就算這場悲劇根本就是由富人所引起,但窮人受到的苦難幾乎總是遠遠高於富人。在乾旱的非洲國家,全球暖化已經開始影響窮人的生活,這些人受影響的程度遠比富裕的西方人來得高。矛盾的是,科學的力量越大,反而可能越危險,原因就在於這讓富人自鳴得意。(p.240)
- 1997 年協議減排溫室氣體的《京都協議書》,目標只是減緩、而非阻止全球暖化,但是美國這個全球大一大污染者卻拒絕簽署,也全未嘗試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唯恐有礙經濟成長。從過去數十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統計數字來看,只有在 2008 ~
2009 年間出現小幅下滑,這應不是因為簽署了《哥本哈根協議》(Copenhagen
Accord),而是因為金融危機。唯一能確保阻止全球暖化的方式,就是停止經濟成長,但任何政府都不會願意。(p.241)
- 窮人面對全球暖化又是怎麼回事?他們為什麼不抗議?萬一洪水真的來臨,將是窮人擔起所有代價。然而,如果經濟停滯,窮人也是首當其衝。在資本主義世界裡,窮人的生活唯有在經濟成長時,才能有所改善。因此,如果得要放慢當下的經濟成長,以求減少未來的生態威脅,並不太可能得到他們的支持。保護環境或是是對的,但如果有人連房租都交不出來,對於沒錢的恐懼,就會遠遠高過對冰帽融化的擔心。(p.243)
- 綜觀歷史,先知和哲學家都認為,如果人類不再相信有個偉大宇宙計畫,所有的法律和秩序都會消失。但今天,對全球法律和秩序造成最大威脅的,卻正是那些還在繼續相信唯一真神和偉大計劃的人。對神懷有畏懼的敘利亞,比起世俗的荷蘭,要來得暴力許多。(p.248)
Total Pageviews
2019/06/05
[閱讀筆記] 人類大命運 (4/8)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