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2019/05/03

[閱讀筆記] 人類大歷史 (5/6)




  1. 科學家為帝國提供各種實用知識、思想基礎和科學工具,要是沒有他們,歐洲人能否征服世界,仍是未定之數;至於征服者報答科學家的方式,則是提供各種資源和保護,資助各種奇特迷人的研究,而且將科學的思考方式傳到地球上每一個偏僻角落,如果沒有帝國的支持,科學能否發展得如此蓬勃,也在未定之天。(p.339)
  2. 歐洲各個帝國能夠蓬勃興盛,原因也不僅僅是科學而已。不論是科學或帝國,它們能迅速崛起,背後都還潛藏著一股特別重要的力量:資本主義。要不是商人想賺錢,哥倫布就不會抵達每週,庫克船長就不會抵達澳洲,阿姆斯壯也就沒辦法在越牆上跨出他那重要的一小步。(p.340)
  3. 一個簡單的經濟學例子,你可以看出承包商B先生的戶頭已經有三百萬元,但是銀行裡實際上,其實一直就只有一百萬美元的現金。而且,這一百萬元現金從來就沒有出過銀行。根據目前的美國銀行法,這種作業還可以再重複七次。所以,就算目前銀行的保險庫從頭到尾就只有一百萬美元,但這位承包商的戶頭最後可以達到一千萬美元。銀行每次真正持有一元的時候,就能夠放款十元;換句話說,也代表我們銀行戶頭上看到的那些金額,超過九成其實只是數字,並沒有實體的硬幣或鈔票
  4. 上述銀行的例子,若今天匯豐銀行的所有存戶都忽然要求結清戶頭、提領現金,匯豐銀行就會立刻倒閉(除非政府介入拯救)。而且就算是產業龍頭如英國的駿懋銀行(Lloyds)、德意志銀行、花旗銀行等,世界上任何銀行都是如此。這聽起來就像是個巨大的龐氏騙局(俗稱老鼠會),不是嗎?但如果你覺得這就是騙局一場,那麼可以說整個現代經濟就只是一場騙局。真正讓銀行以及整個經濟得以存活、甚至大發利市的,其實是我們對未來的信任。「信任」是世界上絕大多數金錢的後盾。(p.343)
  5. 在麵包店的例子裡,之所以「承包商戶頭裡的金額」與「銀行裡實際現金的金額」會出現落差,是因為這個落差就在於C小姐的那間麵包店。A先生比銀行這比前投入這項資產,是因為相信終有一天有利可圖。雖然現在麵包店連一條麵包都還沒烤,但不管是C小姐或A先生,都相信只要假以時日(例如一年後),電加生益就會一飛沖天,賺得可觀的利潤。這麼一來,C小姐就能連本帶利清償貸款,如果那時候B先生想把現金領走,A先生也能輕鬆硬對。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這整個運作就是基於信任著一種想像的未來;銀行家和創業者相信麵包店能夠成功,承包商也相信銀行未來一定能把錢還給他。(p.343~344)
  6. 信用就是「今日的餅」和「明天的餅」之間的價差,如果餅的大小不會改變,信用貸款也就沒有意義。若信用有限,想籌資創業就難上加難。因為創業停滯,經濟就不會成長。因為經濟沒有成長,大家就認為經濟不可能成長,即使是手上確實有資金的人,也不願意提供信用貸款給別人。於是,對於經濟停滯的預期,就卻是造成經濟停滯的結果。(p.347)
  7. 前現代經濟與現代經濟的差異:
  8. 亞當史密斯在「國富論」明確地指出:人類全體財富的基礎,就在於希望增加個人利潤的自私心理。這一點可說是人類歷史上最革命性的概念,而且還不只是從經濟的角度,也包括道德和政治的角度。亞當史密斯其實告訴我們:貪婪是好的,而且我們讓自己過得好的時候,不只是自己得利,還能讓他人受益,利己就是利他。然而,這一切的理論基礎必須取決於,富人是不是用這些利潤來新建工廠、雇用新員工,而不是將利潤浪費在無生產力的活動上。(p.349)
  9. 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的一大重點,就在於出現了一種新的道德標準:應該把利潤拿出來,既需投資生產。這樣一來,才能帶來更多利潤,再重新投入生產、在帶來更多利潤,如此不斷產生正向循環。所謂投資可以分成很多種:擴建工廠、從事科學研究、開發新產品等。但不論如何,重點就是要增加產量,轉為更多的利潤。在新的資本主義教條理,最神聖的開宗明義第一條就是:生產的利潤,必須再投資於提高產量。(p.350)
  10. 資本主義(capitalism)認為,資本(capital)和財富(wealth)是不同的。資本指的是投入生產的各種金錢、物品和資源;財富則是那些埋在地下或浪費在非產生性活動的金錢、物品和資源。例如有位法老王,把所有資源拿去打造不具生產力的金字塔,他並不是資本主義者;但如果是某個辛勤工作的工廠工人,他把收入的一部份拿去投資股票,他就算是個資本主義者。(p.350)
  11. 資本主義的基本原則在於:由於不論是快樂、自由、甚至正義,都必須依賴於經濟的成長,所以可說經濟成長就是至善。如果你找來一位資本主義者,問他該如何為辛巴威或阿富汗這些地方,帶來正義和政治自由,他很可能就會滔滔不絕地告訴你,想要有穩定的民主制度,就必須要有蓬勃的經濟、健全的中產階級,所以重點就是該讓當地人具備自由企業、儲蓄、自力更生這些價值觀。(p.352)
  12. 資本注意的政府和企業想投資某一特定的科學研究計畫時,第一個問題常常就是「這項研究會提高產量和利潤嗎?會促進經濟成長嗎?」科學研究計畫如果無法應付這些問題,想要取得研究經費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要談到現代科學史,資本主義絕對是不得不談的重要因素。(p.353)
  13. 過去幾年裡,我們看到銀行和政府瘋狂印製鈔票。每個人都擔心經濟危機會讓經濟停滯、不再成長,於是他們就這樣無中生有的印了數兆的美元、歐元和日圓,讓金融體系裡憑空出現一大筆便宜信貸,只盼望科學家、技術人員和工程師能夠在經濟泡沫破滅之前,設法搞出得以力挽狂瀾的創世發明或發現。一切指望,就寄託在學校實驗室或產業實驗室裡的人身上。就像是生物科技、奈米科技的新發現,就可能開創出全新的產品或產業,帶來龐大的利潤,於是就能拿來打平銀行和政府從 2008 年以來,虛擬創造出的幾兆金錢數字。然而,如果實驗室的腳步不敵泡沫破滅的速度,可以想見,經濟前景就十分堪慮了。(p.353)
  14. 今天在判斷某個國家的信用評等時,經濟體系是否健全,遠比天然資源的多寡更為重要。信用評等代表的是國家清償債務的可能性。除了純粹的經濟數據之外,也會考慮政治、社會、甚至文化因素。就算擁有豐富石油蘊藏量的產油國,如果政府專制、司法腐敗,信用評等通常也不高,這麼一來,由於難以取得必要資金開發石油資源,很可能這個國家就只能坐在金礦上窮困度日。相對的,如果某個國家雖然缺乏自然資源,卻擁有民主自由的鄭福、和平的環境,以及公正的司法體系,就可能得到較高的信用評等。這樣一來,就能以低廉的代價取得相當的資金,撐起良好的教育體系、發展出蓬勃的高科技產業。(p.367)
  15. 這世界上根本不可能有完全不受政治影響的市場。畢竟,經濟最重要的資源就是「信任」,而信任這種東西總是得面對種種的偷拐搶騙。光靠市場本身,並無法避免詐欺、竊盜和暴力的行為。這些事得由政治下手,立法禁止欺詐,並用警察、法庭和監獄來執行法律。如果政府或國王行事不力,無法執行適當的市場規範,就會失去信任,使信用縮水,經濟也會衰退。不論是 1719 年的密西西比泡沫,或是 2007 年美國房地產泡沫帶來的信用緊縮和經濟衰退,都一再提醒著我們這些教訓。(p.368)
  16. 我們不該期待或允許市場完全自由,如果真的是完全自由的市場,沒有國王或神職人員來監督,貪婪的資本家就能透過壟斷或串通,壓榨勞工。例如,假設某個國家只有一家製鞋廠,或是所有製鞋廠都合謀同時降低工資,勞工就無法用換工作的方式保護自己。更可怕的是,老闆還可能運用惡質的勞工法、勞役償債,甚至奴隸制度,來限制勞工的自由。在中世紀結束的時候,基督教的歐洲幾乎完全沒有奴隸制度的現象。但是到了近代初期,歐洲資本主義興起,大西洋奴隸也應運而生。(p.369)
  17. 人類的歷史從來不是潔白無邪,大西洋奴隸貿易絕非特例。孟加拉大饑荒,出自於英國東印度公司重視的是自己的利潤,而不是一千萬孟加拉人的生命;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印尼的軍事行動,後面出錢的也是一群善良的荷蘭人,他們愛孩子、會捐錢給慈善事業、也懂得欣賞好音樂和藝術,但他們就是沒能感受到爪哇、蘇門答臘、麻六甲這些地方人民的痛苦。隨著現代經濟的成長,全球各地還有無數的大小罪惡和災難,因為人類的貪婪和冷漠,正在持續上演。(p.371~372)
  18. 雖然現代全球經濟的大餅已經遠大於 1500 年,但是分配的方式卻是極度不公,許多非洲農民或印尼勞工就算整日辛勞,能夠賺到的食物還比不上五百年前的先人。就像農業革命一樣,所謂的現代經濟成長,有可能只是巨大的騙局。雖然人類和全球經濟都在繼續成長,但有更多的人卻是活在飢餓和困乏之中。(p.373)
  19. 就純粹的物質標準來說 (例如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熱量攝取量等),雖然人口在過去百年間激增,這些指標的平均數值都明顯高於 1913 年。然而,這塊經濟大餅真的能無限制變大嗎?每塊餅都需要原料和能源。早有先知警告,智人遲早會耗盡地球上所有原料和能源。問題是,這會在何時發生?(p.374)
  20. 現代經濟之所以能夠成長,是因為我們願意信任未來,資本家也願意將利潤再投入生產,然而光是這樣還不夠,經濟成長還需要有能源、原料,但能源和原料有限,如果用光了,是不是整個體系就要崩潰?不過,就過去的證據來看,所謂「有限」也只是一種理論,雖然這可能不太符合我們的直覺。人類在過去幾個世紀的能源和原料用量是激增的,但是可供使用的能源和原料量卻是不減反增!每次即將因為能源或原料短缺,而使經濟成長趨緩的時候,就會有資金投入科技研究,解決這個問題。在 1700 年,全球運輸工具使用的原料多半是木材和鐵,但今天我們卻有各式各樣的新材料任君挑選,像是塑膠、橡膠、鋁和鈦。(p.375~376)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