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2021/03/02

[閱讀筆記] The Inflation Myth and the Wonderful World of Deflation(1/4)

 

  1. 通膨讓我們手中的錢變薄、購買力下降,彷彿被課稅般,但嚴重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換句話說,通膨是百物齊漲且幅度頗大,期間也拉得很長,可以說是「太多的金錢追逐太少的物品」。已故 1976 年諾貝爾獎得主 Milton Friedman 曾說:「通膨是一種貨幣現象」。

(Reference: https://reurl.cc/Q7dgv9)

  1. 通縮則是經濟陷入大蕭條,民眾縮衣節食,企業的產品與服務因此滯銷 (產品供給 > 實際需求),企業被迫裁員,甚至宣告破產,導致失業人口大增,造成嚴重惡性循環與社會問題。

(Reference: https://reurl.cc/WEdgnx)

  1. 1929 年美國華爾街大崩盤引發的全球經濟大恐慌,就是通縮的典型案例。當時有 1/4 的人失業,物價極低,但因龐大的「超額供給」導致物價不斷下跌。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 提出印鈔票撒錢以創造有效需求的概念,讓美國走出通縮的經濟蕭條。政府創造需求的手段包含印鈔票發給失業沒錢的人、發行消費券、蚊子館工程、路平專案等。當創造的需求超過供給時,就可解決通縮問題。

  2. 以貨幣計價的所得或消費者購買力時常在變動,因此長久以來,所得大多時候都跟得上物價上漲,結果就是雖然看似有通膨,卻是惡性循環的通膨。但就消費者的獲利能力 (earning power) 而言,產品與服務都變便宜。事實上,我們正處於通縮的惡性循環,而那樣的通縮現象將長伴我們。

  3. 英國知名經濟學家、政治哲學家、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Friedrich Hayek 曾說:歷史大致上就是一個通膨史,物價上漲隨處可見,從 1920 年德國的惡性通膨 (hyperinflation)、到 1989 年柏林圍牆倒塌之後東歐的通膨、1970 年代西方國家的停滯性通膨、以及日本在 1960 年代經濟奇蹟結束後的通膨。

  4. 中國是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也是最早遭遇通膨的國家

  1. 隨著時間過去,沒有一種貨幣能維持價值。各國政府在需求 / 貪婪出現時,無法抗拒擴大供給 (也就是印鈔票、量化寬鬆政策) 的誘惑,又更加證明這點。

  2. 貨幣典型的因果關係

(Reference: https://reurl.cc/ynnVWD)

  1. 因為政府印鈔票,導致貨幣貶值、通貨膨脹,有無可能創造一種供給固定的貨幣,超越政府一時興起的印鈔行為,以維持貨幣價值,並且是人民可以完全信任的財富來源?比特幣 (Bitcoin) 企圖解決這個問題,但即使有此新工具,透過產生複雜運算或其他晦澀難解的操作,也能產生新的供給,又使得 BitCoin 容易受到影響;且加密貨幣兌主權貨幣的波動劇烈,又透露出其極度不穩定性。

  1. 常聽到的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Customer Price Index) ,就是通膨指數。根據 IMF 的統計,全球有 181 個國家有通膨指數。各國政府總是緊盯通膨率,因為其與人民口袋息息相關,這種作法也是政治正確的決定:

  1. 各國政府可以透過調整利率,來調整通膨數字。在 2008 年次貸危機中,美國金融體系陷入瓦解危機,即使經濟瀕臨不景氣,FED 因擔心通膨而拒絕調降利率,並聲明「成長的 downside risk 與通膨的 upside risk,都是 FED 關注的重大議題」。FED 前主席 Ben Bernanke 於回憶錄寫到:「事後回想,那時的決策是錯誤的」。

  1. 中國政府也常調整利率,對通膨進行維穩。除了調整利率,也會要求銀行減少放款、調高銀行準備金等手段來降低銀行可放貸資金,減少民間流通貨幣,已達降低通膨之目的。

  2. 通膨對繁榮的經濟是必要的,因為勞動市場不會馬上對通膨上升做調整,於是企業得以從實質較低的勞動成本得利。央行會嘗試各種手段影響通膨,包含操控利率、印鈔票購買資產而進行市場操作,以及調整銀行存款準備金等。但是,這些行動未必能如預期奏效。

  3. 通膨會影響政府決策,也與你的生活息息相關,包含央行各種行動、股票與債券的投資報酬、房貸利率、薪資調整等。

  4. 對於通膨的五花八門且互相牴觸的看法

各種看法

人物

觀點

通膨是政府用來對人民課稅的工具

經濟學家 

Keynes

通膨是沒有立法規定的稅賦。

經濟學家 

Hayek

我認為這樣說並不誇張,歷史大致上是個通膨史,通膨通常是政府為了自身利益而策劃的

客觀主義哲學系統開發者

 Ayn Rand


通膨並非公民個人行動引發,而是政府造成的,藉由人為擴張必要的貨幣供給,支應赤字支出。歷史上沒有一個個人貪汙或銀行搶匪,劫掠人民儲蓄的規模可以和國家政府財政政策的掠奪相提並論。

通膨是政府用來解決預算赤字及債務償還的方法

小說家兼記者

Hemingway

對於管理不善的國家,第一個靈丹妙藥就是通膨,第二個是戰爭。兩者都帶來短暫繁榮,也帶來永久毀滅,但兩者都是政治與經濟機會主義者的避難所。

美國總統

Hoover

只有三種方法可以償還國家為支付的帳單,第一是課稅、第二是拒付、第三是通膨

通膨是企業為了提高價格造成

美國統計學家

Deming

生產力與品質衰退,意味著企業的單位生產成本居高不下,但你又沒有那麼多東西可賣,你的員工也不樂見看到薪資變少。企業為了維持獲利,只好提高價格,這就是通膨

政府可控制通膨

FED 前主席

Janet Yellen

透過調整利率促進金融穩定的方法會增加通膨與就業的不穩定性。因此,我認為必須以宏觀審慎的監管調控方法 (macroprudential regulation) 肩負起主要職責。

提高生產可解決通膨

美國前駐印大使

Chester Bowles

生產是通膨唯一的解答。

降低通膨可實現成長

印度前央行總裁

Raghuram Rajan

我已說過很多次,可長可久的成長之道,就是將通膨壓低到更加合理的水準。

通膨是有害的

財經記者

Henry Hazlitt

通膨就像其他稅賦,用來決定人人被迫遵守的個別政策和商業政策。通膨打擊所有樽節和節儉;鼓勵揮霍、賭博、浪費。它使得投機比生產更有利可圖,撕裂了穩定的經濟結構,是不可饒恕的不公不義。

美國國會議員

Kevin Brady

通膨摧毀儲蓄、妨礙政策規劃,而且阻礙投資,這代表生產力下降及生活水準降低。

務必要擊退通膨

現在經濟學之父

Paul Samuelson

避免通膨並非絕對必要,而是我們必須追求但又常常不得不妥協的眾多相互矛盾的目標之一。

民眾以支出戰勝通膨

富爸爸公司創辦人

Robert Kiyosaki

關心通膨的人,往往會買豪宅名車。

通膨是好事

FED 前主席

Janet Yellen

對我來說,明智而人性化的政策就是偶爾讓通膨上升,即使通膨高過目標。

經濟學家

Friedman

通膨始終是一種貨幣現象,因貨幣數量增加速度快過生產速度而產生。貨幣在溫和的水準中,以穩定速度成長,可以讓經濟成長更高,協助國家建立穩定的經濟社會。

通膨是錢太多引起

富爸爸公司創辦人

Robert Kiyosaki

簡單說,通膨發生在系統中的錢太多時;通縮發生在流通的美元太少時。

央行官員需控制通膨

《紐約客》(The New Yorker)的專職作家

James Surowiecki

如果投資人相信通膨即將失控,最後的結果就是利率升高與資本外逃,接踵而來的就是惡性循環。

央行造成通膨

Cato Institute 自由主義智囊團的高級研究員

Jim Powell

絕大多數的央行都在 1900 年後成立,為的是協助政府支出無中生有的錢。它們成了通膨引擎。絕大多數失控的與最難控制的通膨,都在 1900 年之後。

企業因預期通膨而調漲售價

《紐約客》(The New Yorker)的專職作家

James Surowiecki

經歷過惡性通膨的企業,一定會預防通膨帶來的威脅。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就會調漲售價。因為他們已經學會,如果不漲價,等通膨來襲,它們的事業就會完蛋。

通膨上揚與利率上揚市惡性循環

印度央行前主席

Arundhati Bhattacharya

利息升高與通膨升高是一種惡性循環。

通膨與政府的高負債及低經濟成長有關

美國著名基金經理人 

Bill Gross 

緩慢的經濟成長與通膨通常會伴隨巨額赤字,以及債務佔國內生產毛額 (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 的百分比增加。

預算赤字不會影響通膨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William Vickrey

赤字本身不會產生通膨,平衡的預算也不保證平衡的物價水準。

通膨是勞動成本上升引起

Caterpillar Inc. 前 CEO

Douglas R. Oberhelman

通膨是勞動成本上升引起,而不是產品成本上揚。我樂見看到一點通膨,我樂見人人薪資增加。

物價上漲不會引發通膨,只是揭露通膨

Citibank 前 CEO

Walter Wriston

物價上漲不會引發通膨,只是反映問題。它們代表一種經濟言論的基本形式,因為貨幣只是一種資訊形式。

通膨並不是貨幣數量增加

奧地利經濟學家

Ludwig Heinrich Edler von Mises

現在大家說的通膨並非通膨 (即貨幣與貨幣替代品的數量增加),而是通膨必然的後果,意即商品價格與工資普遍上漲。


  1. 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Consumer Price Index) 這類的統計數字非常不具代表性,CPI 將消費者為所有產品與服務支付的平均物價過度簡化。對於不同產品與服務的相對重要性,不同消費者賦予的比重不盡相同,「平均」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並未反映多數人的體驗。

  1. 目前台灣的 CPI 共包括 395 個項目群,包括食物類(肉類、水產、蔬菜、水果等)、衣著類(成衣等)、居住類(房租、水電燃氣等)、交通類(油料費、交通服務費等)、醫療保健類(醫療費用等)、教育娛樂類(教養費用等)以及雜項類(理容服務費等)等 7 個基本分類,以 1985 年台灣家庭消費結構為權數,此項權數主要根據家庭收支調查資料計算而得,每五年更換一次,以反映消費支出型態的變化。(https://reurl.cc/yng3qE)

  2. 惡性通膨代表著,人民對貨幣失去信心,並設法將貨幣轉換為實體商品。接著開始出現囤貨的現象,因為大家認為比起貨幣,商品才有價值儲存。恐慌蔓延後,過量的需求提升商品價格,貨品一上架就被一掃而空。實質稅收下降,政府常見的反應是印更多的貨幣以滿足支出。

  1. 商品的價值儲存 (store of value) 是指,對有價值的物品進行儲藏。在惡性通膨時,大家認為比起貨幣,商品才有儲存價值

  2. 金本位制 (gold standard) 是指,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在金本位制度下,每單位的貨幣價值 = 若干重量的黃金 (即貨幣含金量),例如在 1821 年,英鎊的價值設定為 ¼ 盎司的黃金、1 美元則是 120盎司、1 日圓則是 1.5 克。當不同國家使用金本位制時,國家間的匯率由各自貨幣的含金量比來決定。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