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2021/03/04

[閱讀筆記] The Inflation Myth and the Wonderful World of Deflation (3/4)

 

  1. 一個國家的富裕是靠實質GDP (real GDP),而不是名目GDP (nominal GDP)。當名目 GDP 的增加純粹是因為價格改變所致,則居民的福利不會比以前增加,因為他們能使用的真正的貨品及勞務並沒有增加。只有當人們可取得的貨品及勞務有所增加,人們的福利才會增加

  2. 更常見的是,我們會看到名目及實質GDP都上升,但是名目GDP上升得比較快。這表示國家總產出是增加的,但是也出現了通貨膨脹。例如,1980年到2000年美國的名目GDP平均每年成長6.5%,而實質GDP平均每年成長3.3%。每年通貨膨脹率 (大約等於名目GDP成長率和實質GDP成長率之間的差距) 平均為3.1%,表示物價平均每年上升3.1%。(Ref.: https://reurl.cc/g88dN4)

  1. GDP 平減指數 (GDP deflator) 的用途,如同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都是以某一籃子商品的平均物價作為衡量物價波動之工具,只是 GDP 平減指數挑選的商品,是將國內生產的全部商品,只要計入 GDP 都列入計算,而 CPI 則是挑選消費者日常生活購買的產品,作為物價指數計算之基準。

(Reference: https://reurl.cc/1gorm9)

  1. 即使計算通膨的電腦模型越來越精密且複雜,但要準確捕捉人類實際行為還是難如登天。其後續影響很大,如果通膨數據有錯,代表政府根據錯誤的數據做決策,連帶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

  2. 美國總統 John Fitzgerald Kennedy 曾在 1963 年對 GDP 做出批評:我們目前一年 GDP 超過 8000 億美元,但 GDP 計算了空氣汙染、香菸廣告、清除道路傷亡的救護車等,但沒有考慮孩子的健康、孩子的教育品質或玩樂的喜悅,沒有考慮詩歌之美、婚姻的力量、大眾辯論的智慧、公務人員的誠信、,也沒有衡量我們的機智、勇氣、智慧、學習、愛心和為國奉獻的精神。簡單地說,GDP 衡量一切,就是沒衡量到讓人生有價值的東西

  3. 在美國,CPI 數字影響聯邦福利的生活成本調整規模,如社會安全、平民與軍人退休金、老年福利及貧民食物券;課稅法規的許多要項,如個人免稅額與標準扣除額,也都編列在 CPI 中。當 CPI 調整一絲一毫,都可能使未來的聯邦預算赤字減少幾千億美金。

  4. 常見的通膨理論

菲利普曲線 (Phillips Curve)

提出者

  • 紐西蘭統計學家William Phillips 於1958年提出

論點

  • 通膨率與失業率存在負相關。

  • 通貨膨脹率高時,失業率低;通貨膨脹率低時,失業率高

  • 自金融海嘯爆發以來,Fed 也是致力於跟隨著菲利浦曲線理論而行,Fed 的作法即是壓低美國失業率,以刺激通膨率升溫,但目前美國失業率已低至十六年新低的 4.3%,可謂已達到充份就業的自然失業率水準,但是通膨預期卻始終萎靡,菲利浦曲線似乎已完全失去反向關係之作用

  • 縮表是一項量化緊縮之過程,與升息相比,縮表是更能達到向市場「實質性收水」之目的,市場經濟學家即認為,在菲利浦曲線失效之後,Fed 改期待透過縮表的減債力量,能夠拉升美債的殖利率曲線斜率,進一步帶動市場的通膨預期走揚

泰勒法則 (Taylor Rule)

提出者

  • 史丹佛大學教授 John Taylor 於 1993 年提出

論點

  • 通膨率每增加 1%,名目利率就要調升 1% 以上

  • 此論點很快變成央行奉行的法則,藉由調升名目利率以壓低通膨率

  • 如果央行還有其他目標,例如:房價指數、股價指數等,都可以往泰勒法則的方程式後面繼續延伸增加,當房價太高、股價太高,央行都可能透過升息來調控,反之則可以降息,又由於泰勒法則是一套規則,「假設」央行都能遵照這個準則執行政策,就表示民眾可以看著這條規則,更容易可以「預期到」央行的作為,央行的政策執行就更具有公信力,民眾對於預期物價的調整會更快速精確,降低政策時間不一致的問題。(https://reurl.cc/g8WXEz)

費雪效應 (Fisher Effect)

提出者

  • 經濟學家 Irving Fisher 於 1932 年的著作 《Booms & Depressions》提出「大蕭條的債務通縮理論」,此概念就是 Fisher Effect

論點

  • 根據費雪方程式:實質利率 = 名目利率 - 預期物價膨脹率,其中假設實質利率不變下,當預期物價膨脹變動,名目利率將同幅變化之效果,就稱為費雪效果

  • 名目利率是人民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因為利率是貨幣需求的減函數,亦即當利率高的時候,人民持有貨幣的投機動機就會加強,把貨幣紛紛放入銀行收取較高利率的報酬,此時持有貨幣便是放棄利率報酬的機會成本。

  • 按照費雪效果,如果人民遇見通貨膨脹不斷上升的狀況,便會預期通貨膨脹率會繼續上升,此刻名目利率因此上升,人民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亦大大增加,貨幣需求將會下降,因為人民紛紛把貨幣丟到銀行裡去了(亦或者換成其他非貨幣資產)。(https://reurl.cc/KxAgxm)


  1. Phillips Curve 的理論簡單明瞭且有政治上的吸引力,在世界上廣受歡迎,結果就是「通膨目標機制」(inflation targeting) 成為各國政府趨之若鶩的做法。這是假設央行利用利率影響通膨,進而降低失業率,這是有政治吸引力的行動。重點就是調升利率通常會使經濟降溫,並調降通膨,而降低利率會刺激經濟,並調升通膨。1988 年,英國的貨幣政策委員會 (Monetary Policy Committee) 制定了 2.5% 的零售物價指數 (Retail Prices Index) 的通膨目標;2013 年 12 月,英國政府改用消費者物價指數取代之,目標改為 2%。

  2. 為什麼設定通膨率 2%?常受到各界質疑,為什麼是2%。這代表預期今天美元的購買力,在 35 年後會剩下一半。有些人甚至會質疑,政府想將債務貨幣化 (用虛假的金錢償還債務) 而不需要加稅;此外通膨讓民眾在報酬增加時誤以為在進步;這也讓政府可藉由逐漸擴大民眾的所得而課徵更多的稅賦,而不用直接加稅。假設現在持有 $1000,以每年通膨率 2% 為前提,通膨調整後費用 = 目前費用(1+通膨率)年數

經過幾年

通膨後金額

物價上漲率

5

1000(1+.02)5=1,104

10.4%

10

1000(1+.02)10=1,219

21.9%

20

1000(1+.02)20=1,486

48.6%

30

1000(1+.02)30=1,811

81.1%

35

1000(1+.02)35=2,000

100.0%

40

1000(1+.02)40=2,208

120.8%

以經過 35 年為例,當初 $1,000 可以買到的物品,現在需要花 $2,000 才能買得到。(https://reurl.cc/8y3gzy)


  1. 假設現在持有 $1000,以每年通膨率5% 為前提,通膨調整後金額與物價上漲率如下

經過幾年

通膨後金額

物價上漲率

5

1000(1+.05)5=1,276

27.6%

10

1000(1+.05)10=1,629

62.9%

20

1000(1+.05)20=2,653

165.3%

30

1000(1+.05)30=4,322

332.2%

35

1000(1+.05)35=5,516

451.6%

40

1000(1+.05)40=7,040

604.0%

以經過 30 年為例,當初 $1,000 可以買到的物品,現在需要花 $4,322 才能買得到。


  1. 調降利率以刺激通膨並非萬靈丹,當利率接近 0%,就代表彈盡援絕、使不上力,這就是所謂的「推繩」效果 (push on a string)。

推繩 (pushing on a string) 

拉繩 (pulling on a string)

  • 採行寬鬆性貨幣政策

  • 當經濟衰退時,央行雖企圖以「推繩」激勵經濟,若銀行不認為是融資給企業的好時機,或是消費者、企業不認為是借款的好時機,可能無法透過消費、投資增加,來提振經濟,這就像是「推繩」,只會弄皺繩子,通常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 緊縮性貨幣政策

  • 當經濟有過熱之虞時,央行若藉由「拉繩」來抑制,通常效果較佳

(https://reurl.cc/ynexvD)


  1. 低通膨陷阱 (low inflation trap) 是指,許多總體經濟學家認為短期利率不能 < 0,因為若利率為負,大家都會緊抱現金,陷入無法逃脫的低通膨陷阱。此狀況在日本真實上演,雖然日本央行設定 2% 通膨率,但從 1995 年起平均通膨率都在 0 左右。日本經過很長的負利率與通縮,即使採行 QE 政策,積極購買資產,也未見通膨上升。

  2. 疫情期間受限於經濟和工作不穩定,使得民眾消費支出下降,歐洲的物價指數隨之下降,若情況無法改善,人們開始擔心物價陡峭的跌勢,恐怕會出現「通縮陷阱」而影響到工資,最終使整體經濟下滑。在疫情封鎖下,尤其在經濟疲軟下曝險,南歐大部分地區再次處於風險之中,在地中海和亞得里亞海的七個歐元區國家中,西班牙的通膨率為 - 0.9%,希臘為 - 2%,只有法國和馬爾他的通貨膨脹率為正。西班牙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Oscar Arce 近期表示,我們看到歐元區商品凍漲、跌價的比例增加,顯示物價下跌的通縮正存在風險。目前西班牙的儲蓄率仍然異常地高,令人擔憂的是,西班牙可能會陷入這種非常低的通膨水平,如同日本在過去的三十年中,通膨率大部分時間處於負值,無法拉高經濟成長率的「日本式通縮」。

(Reference: https://reurl.cc/R60566)

  1. 全球許多國家都有通膨數據造假的記錄,以圖謀其政治目的。在阿根廷,通膨較低代表要求薪資與通膨連動的人,不會獲得真正反映實質經濟狀況的加薪;在中國,通膨較低代表中國央行可以調低利率、放寬貨幣政策,從刺激經濟的角度來說,這樣的政策是有益的,若採高通膨率、高利率政策,則會面臨更多困境。

  2. 許多政府為了抑制通膨、平穩物價,故採取禁制漲價的強硬手段,此舉措只會讓通膨惡化,失去寶貴的市場訂價機制,而交易商會轉往不用課稅且不受管制的黑市,讓通膨進一步惡化。

  3. 通縮會造成價格下跌,這是經濟學家很懼怕的現象,其認為價格下跌會摧毀經濟成長,政府償還債務會更加困難,並導致消費者預期未來價格更低而延後支出。政府對付通縮常用的手段包括增加貨幣供給、從市場購買債券或資產、發行交易用的現金、提高市場流動性、降低利率 (甚至是負利率),鼓勵個人與企業借貸,促使價格上揚、避免通縮。

  1. 對於通縮的五花八門且互相牴觸的看法

各種看法

🤵 人物

💡 觀點

貨幣政策無法控制通縮

日本前央行總裁 

福井俊彥

儘管一般看法認為貨幣政策應該是為了避免通縮,但央行不能將利率降到 0 以下。

應避免通縮

前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

Ben Bernanke

避免通縮的基本原則是,必要時利用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支援總和支出,且要盡可能充分利用經濟資源以及穩定的低通膨。換句話說,擺脫麻煩的最好辦法就是一開始就不要惹上麻煩。

通縮有利債權人與房地產擁有者

華爾街分析師

Michael Hudson

出現通縮時,代表大部份市場在萎縮,且大家花費都變少,但是握有 99% 債務的那 1 % 的人,卻能大量增加財富與所得。通縮意味著所有被轉移給 1% 的人,也就是債權人和房地產擁有者。

科技導致通縮

Grant's Interest Rate Observer 創辦人

James Grant

感謝電力普及與 19 世紀最後 25 年的其他神奇事物,物價年年以 1.5% ~ 2% 下跌。人們說這不是通縮,是科技進步。

通縮對負債者不利

華爾街分析師

Michael Hudson

通縮有兩個定義,大部分人以為通縮就是物價下跌;但是債務通縮,是發生在人們必須支付迅速積欠的債務的還款佔收入比例越來越高時,包含支付抵押貸款債務、償還信用卡債務、支付學貸。

前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

Ben Bernanke

在金融系統搖搖欲墜、家庭與企業的資產負債表表現欠佳、銀行投入資金不足且背負沉重呆帳負擔時,通縮尤其危險。

通縮是貨幣供給與信貸減少

西卡太平洋資本管理公司投資顧問代表

Mish Shedlock

通縮的正確定義是,貨幣供給與信貸淨減少 (在信貸逐日計算的情況下)。按照這種標準判斷,很久以前通縮已蔓延全球。

通縮是由增加產品與服務生產所造成

美國經濟學家

George Reisman

通縮常與價格下跌畫上等號,在經濟學沒有比這個更嚴重的謬誤了。將物價下跌誤會為通縮,導致繁榮與蕭條被混淆。

物價下跌首因是經濟進步,而經濟進步的基本特點就是提高產品與服務的生產與供給,而這當然會導致價格下跌。

通縮不妙

前美國財政部部長

Lawrence Summers

通縮和長期不景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總體經濟威脅。

前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

Ben Bernanke

通縮的來源不是秘密,幾乎所有的通縮都是總和需求崩潰的副作用 (支出下降得太厲害),因此生產者必須不斷降價以找到買方。

同樣地,通縮事件對經濟的影響絕大部分與總和支出急遽下降相似,也就是經濟衰退、失業率上升、金融機構壓力大增。

通縮是好事

西卡太平洋資本管理公司投資顧問代表

Mish Shedlock

你不該害怕通縮,你應害怕的是企圖對抗通縮的政策。


  1. 近幾年來,儘管各國央行施行通膨政策,但如美國 Wal-Mart / Target,再加上線上平台如 Amazon、阿里巴巴的影響,導致許多商品價格下跌或持穩。訂價能力從製造商移轉到線上與線下的經銷零售商手中。此外,許多產品還出現革命,成千上萬的人都買得起汽車、行動電話、電腦及網際網路。

  1. 憂心通縮的人,往往沒有看出生產力提升造成的影響。當面對薪資提高且失業率降低所顯示的通膨升高,市場擔心美國聯準會升息之際,生產力的改進卻被忽略了。隨著企業在機器人與節省勞動力的機器上進行投資,生產力勢必繼續提升;在服務業,僅需靠指紋或臉部辨識進行行動支付,改善零售交易的生產力與服務品質。大家都忽略,生產力是所得上升與經濟成長的關鍵特徵

  2. 科技的進步,讓我們見證某些產業的價格急遽下跌

產業

說明

DVD Player

從 1997 年剛推出時的 $1000 美元,到 2018 年下降到 $20 美元。

電腦硬碟每 1GB 的售價

從 1950 年代剛推出時的 100萬美元,到 2017 年已降到 0.1 美元。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