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2019/02/04

[閱讀筆記] How to read a book (1/8)


  1. 閱讀分成四種層次:
  2. 網路、電視機、收音機等,每天 24 小時不斷地提供資訊給我們,但是這些現代的溝通媒介有強化你對我們所處的世界的了解嗎?
  3. 電視機前的觀眾、收音機前的聽眾以及雜誌的讀者,所接收到的資訊都是經過挑選過的資料與統計數字,為了就是要讓閱聽人花最少的力氣與難度來做出自己的想法 (make up your own mind)。但是,事實上,閱聽人並沒有因此做出自己的想法,這如同將 CD 放到 CD Player 並按下 Play 按鈕,整個過程毫無意識,現代的媒體正以壓倒性的氾濫資訊阻礙了我們的理解力
  4. 很多人將讀書或聽課視為有人 (sender) 主動 (actively) 給予或傳授知識,另外一方 (receiver) 則是被動 (passively) 吸收知識。這是錯誤的,讀者或聽眾比較像是棒球場上的接球者 (catcher),投手 (pitcher) 或打擊者 (batter) sender,其會觸發棒球的流動;捕手 (catcher) 或野手 (fielder) 則是 receiver,他們會終止球的流動。雖然 sender receiver 的活動目的不同,但是彼此都是 active,只有球本身是 passive
  5. 捕手 (catcher) 必須具備各種接球技巧,接住每種球 (如快速球、變速球、曲球、蝴蝶球等);相同地,讀者 (reader) 必須具備接收各種溝通模式的技巧 (如實用性與理論性作品、抒情詩、史詩、小說、戲劇、歷史、科學與數學、社會科學與哲學,以及參考書、報章雜誌,甚至廣告等)
  6. 棒球場與閱讀的類比,會有個差異。棒球是個單純的單位 (simple unit),其只有接到與漏接兩種狀態。但是寫作就是個複雜的物件 (complex object),其可以完整接收或部分接收作者所想傳達的意義,這有賴作者 (writer) 能否精確地表達他們想表達的概念,以及讀者 (reader) 是否具備足夠的技巧去接住作者要表達的概念
  7. 閱讀可以根據讀者的了解程度,分成兩種
① Reading for information
例如閱讀報章雜誌,根據我們的閱讀技巧與天分,可以馬上了解報章雜誌要傳達的意思,但是其只能增加我們儲存資訊,無法增進我們的理解 (也就是閱讀前後的理解程度差不多)
② Reading for understanding
讀者在初期嘗試閱讀時,無法完全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概念,此時讀者看懂作者要表達的意涵後,可以增加讀者的理解力

  1. Reading for understanding 發生於兩種狀況:
① Initial inequality in understanding (讀者與作者兩者間有不對等的理解程度)
作者擁有比讀者更好的理解力,並且可以在書籍中清楚地表達作者所擁有的與前在讀者所缺乏的洞見 (insights)
② The reader must be able to overcome this inequality in some degree (讀者一定要把不對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之內)
讀者應想辦法彌補與作者間不對等的理解 gap,兩者間才能成功溝通,提升自己的理解力

  1. 我們只能從比我們「更高桿」的人身上學習 (we can learn only from out “betters”)。我們必須知道他們是誰,如何從他們身上學習。有這種想法的人,就是能認知閱讀藝術的人
  2. 如果你記得 (remember) 作者說了什麼,你就透過閱讀學習到某些事物。如果作者的論述為真,你甚至可以多學習到這世界上的事物。但是,無論作者在書中的論書是真或假,如果你只有記憶,沒有去理解,你頂多增加你資訊的儲存,並沒有增加你的理解力
  3. 只有當你知道作者說了什麼 (what an author says),知道作者想表達的意思 (what he means) 以及為什麼他這麼說 (why he says it),你才算是理解
  4. 吸收資訊是要被啟發的前一個動作。無論如何,不要止於吸收資訊而已。
  5. 閱讀學習分成兩種:

① Learning by instruction (指導型學習, 或稱為 aided discovery)
透過老師課堂指導或講義來獲取知識
② Learning by discovery (探索型學習, 或稱為 unaided discovery)
不是透過老師教導,經由研究、調查或反思的過程來獲取知識

  1. 思考只是主動閱讀的一部分。一個人還必須運用他的感覺與想像力。一個人必須觀察,記憶,在看不到的地方運用想像力。
  2. 閱讀的藝術包括了所有非輔助型自我發現學習 (unaided discovery) 的技巧:敏銳的觀察、靈敏可靠的記憶、想像的空間,再者當然就是訓練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這麼說的理由在於:閱讀也就是一種發現 (discovery)
  3. 閱讀 (reading) 與聽講 (listening) 都是一種學習,差別是聽講是在課堂裡聽一位活生生的老師授課,閱讀則是跟一位缺席的老師學習。當在課堂聽課有疑問,不知道老師要表達的意思時,你可以在課堂中或課後與老師請教;但是,閱讀則只能自己思考與分析
  4. 讀者的閱讀目標 (娛樂、資訊或理解),決定了他的閱讀方式。閱讀的效率,決定於讀者在閱讀時所花費的力氣與擁有的閱讀技巧。一般來說,花費的閱讀力氣越大越好,你對書籍的理解就會越多
  5. 一個愈是「主動」的讀者,愈是能夠從書中獲得理解。主動閱讀的基礎在於「讀者要提出問題,並且在閱讀的過程中嘗試回答」。本書列舉了四個一定要提出的問題,讀者在閱讀的過程或閱讀完後,都要試著回答這些問題:
    1.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什麼?
    2. 這本書的詳細內容在說什麼?如何說的?
    3. 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份有道理?
    4. 這本書與你有什麼關係?
  6. 要試著讓書(內容)成為自己的方式就是『做筆記』,做筆記的目的:保持清醒、保持主動思考。做筆記的方式有:
    1. 標示重點:畫底線、打星號、標出關鍵字
    2. 建立索引:編號、記下其他參考頁碼
    3. 在空白處寫下問題或想法
  7. 閱讀的四種層次,每一種層次都是向上累積的,第二種層次包含第一種層次,第三種層次包含第二種層次,第四種也是最高等的則包含前三種層次
① Elementary reading
 (基礎閱讀)
       此種層次的閱讀,一般是從小學開始學習,小孩子首先接觸的就是這個層次的閱讀。他的問題(也是我們開始閱讀時的問題)是要如何認出一頁中的一個個字。 在這個層次的閱讀中,要問讀者的問題是:這個句子在説什麼?
        不論我們身為讀者有多精通這樣的閱讀技巧,我們在閱讀的時候還是一直會碰上這個層次的閱讀問題。這時我們要做的第一步努力就是去弄清楚這些字。只有當我們完全明白每個字的意思之後,我們才能試著去了解,努力去體會這些字到底要説的是什麼。
       當你明白每個字的意思之後,你才能讀得更快。仿間看到的速讀課程 (speed readning course) 位處此層級
       仿間出現的速讀補習班,屬於基礎閱讀的層級
② Inspectional reading
(檢視閱讀)
       這個層次的閱讀仍然可以用其他的稱呼,譬如略讀(skimming) 或預讀 (pre-reading)。因此,用另一種方式來形容這個層次的閱讀,就是在一定的時間之內,抓出一本書的重點通常是很短,而且總是時間過短,導致很難掌握一本書所有重點。
       如果第一層次的閱讀所問的問題是:這個句子在説什麼?那麼在這個層次要問的典型問題就是:這本書在談什麼?這是個表象的問題。還有些類似的問題是:這本書的架構如何?或是:這本書包含哪些部分?” “這是哪一類的書小説、歷史,還是科學論文?
       檢視閱讀是一種有系統快速瀏覽的藝術 (art of skimming systematically),主要目標是能夠在短時間內檢視書本的表面知識 (surface),學習任何能教導你的表面知識
③ Analytical reading
(分析閱讀)
       分析閱讀就是全盤的閱讀、完整的閱讀,或是説優質的閱讀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閱讀方式。如果説檢視閱讀是在有限的時間內 (limited time),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那麼分析閱讀就是在無限的時間 (unlimited time) 裏,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
       一個分析型的閱讀者一定會對自己所讀的東西提出許多有系統的問題。我們要在這裡強調的是,分析閱讀永遠是一種專注的活動 (intensive activity)
       分析閱讀就是要咀嚼與消化一本書。分析閱讀就是特別在追尋理解的。相對的,除非你有相當程度的分析閱讀的技巧,否則你也很難從對一本書不甚了解,進步到多一點的理解。
       有些書可以淺嘗即止,有些書是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的書是要咀嚼 (chewing) 與消化 (digesting) 的,分析閱讀就是咀嚼與消化。
       當你的閱讀的目標是要理解 (understanding) 時,才需採行分析閱讀,若你的閱讀目標僅是吸收資訊與娛樂,就不需要做到這個地步
④ Syntopical reading
(主題閱讀)
       在做主題閱讀時,閱讀者會讀很多書,而不是一本書,並列舉出這些書之間相關之處,提出一個所有的書都談到的主題。主題閱讀涉及的遠不止此。借助他所閱讀的書籍,主題閱讀者要能夠架構出一個可能在哪一本書裏都沒提過的主題分析。因此,很顯然的,主題閱讀是最主動、也最花力氣的一種閱讀,又稱為比較式閱讀 (comparative reading)
       主題閱讀不是個輕鬆的閱讀藝術,規則也並不廣為人知。雖然如此,主題閱讀卻可能是所有閱讀活動中最有收穫的。就是因為你會獲益良多,所以絕對值得你努力學習如何做到這樣的閱讀。

2019/02/03

[閱讀筆記] 人類大歷史 (2/6)



  1. 「大型合作網絡」聽起來十分無私且利他,但這件事並不是出於自願,而且更少能公平。大多數的人類合作網路最後都成了壓迫與剝削在這種新興的合作網路裡,農民交出他們辛苦工作得來的多餘糧食,但帝國的收稅官只要大筆一揮,就可能讓他們一整年的辛勞都化為烏有。又如羅馬著名的圓形劇場,常常是由奴隸所建造,讓有錢有閒的羅馬人,觀賞由奴隸上演的神鬼戰士秀。然而,所有的合作網路,不管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城市、或是秦朝和羅馬帝國,都只是「由想像所建構的秩序」。支持他們的社會規範,既不是人類的天性本能,也不是人際的交流關係,而是他們都相信共同的虛構神話故事。(p.121~122)
  2. 不管是漢摩拉比或是美國開國元勳,心中都有個想像的現實,想像這個世界有著放諸四海皆準、永恆不變的正義原則 (例如階級或平等),但這種不變的原則只存在於智人豐富的想像力裡,只存在他們創造並告訴彼此的「虛構故事」中。這些原則,從來就沒有客觀的效力。例如「上等人」或「平民」就只是一種想像;除了想像以外,有什麼客觀事實可以說我們人人平等? (p.126)
  3. 我們相信某種「由想像所建構的秩序」(例如漢摩拉比法典、美國獨立宣言等),並非因為這是客觀的事實,而是因為這樣相信,可以讓人提升合作效率,打造更美好的社會。這種由想像所建構的秩序絕非邪惡的陰謀,或是無稽之談,而是唯一能讓大群人類合作的救命仙丹(p.128)
  4. 想像的力量:如果不是大多數中國人都相信仁義禮孝,儒家思想絕對不可能持續兩千多年;如果不是大多數的美國總統與國會議員都相信人權,美國的民主制度也不可能持續了兩百五十年;如果不是廣大的投資人和銀行家都相信資本主義,現代經濟體系連一天也不可能繼續存在。(p.130)
  5. 有三大原因,讓人類不會發現,組織自己生活的種種秩序其實只是想像的:(p.132~136)
    1. 想像建構的秩序深深地與真實的世界結合
    2. 想像建構的秩序塑造了我們的慾望
      1. 現代西方人最重視的那些慾望,都是建構在已經為期數百年的虛構故事上,包括浪漫主義、民族主義、資本主義以及人文主義等。例如現代人之所以要花費大把銀子出國度假,正是因為他們真正相信了浪漫的消費主義神話。
      2. 鼓勵多元多樣的浪漫主義又與消費主義一拍即合,兩者攜手前行,催生了販售各種「體驗」的市場,進而推動現代旅遊產業的蓬勃發展。旅遊業真正販售的可不是機票和飯店房間,而是旅行中的體驗。也是因為如此,如果有個百萬富翁和太太吵架,和好的方式可能就是帶她去巴黎旅遊一番,這種做法並非某人的慾望,而是堅信浪漫的消費主義;如果是古埃及有錢人和太太吵架,可能是為他建造一座夢寐以求的華麗陵墓,才會讓太太心花朵開
    3. 想像建構的秩序存在於人與人的思想連結中
      1. 由想像建構的秩序並非個人主觀的想像,而是存在於千千萬萬人共同的想像之中,這就是所謂互為主體性 (inter-subjective) 現象
      2. 「客觀」事物的存在,不受人類意識及信念的影響,例如「放射性」就不是一個虛構故事,早上人類發現放射性前,放射性就已經存在,例如發現放射性的居禮夫人,雖然不相信放射性會對他有害,但是最後還是死於放射性造成的再生不良性貧血;「主觀」事物的存在,靠個是某個單一個人的意識和信念,如果這個人改變了自己的信念,這項主觀事物也就不復存在「互為主體性」,靠的是許多個人主觀意識之間的連結網路,就算有某個人改變想法,對這現象的影響不大,但若是這個網絡的大多數人都死亡或改變想法,這種互為主體性就會消失或產生變化。歷史上許多最重要的驅動因素,都是具有互為主體性的概念,包括法律、金錢、神、國家。
  6. 不論是美元、人群或是美國,都是存在於數十億人的共同想像之中,任何一個獨立個體都無力撼動這些觀念,因為這些由想像所建構的秩序具有互為主體性。身為智人,我們不可能擺脫想像所建構出的秩序,每一次我們以為自己打破了監獄的高牆、邁向自由的前方,其實只是到另外一間更大的監獄,把活動範圍稍稍加以擴大而已。(p.137)
  7. 人類的大腦並不是很好的儲存設備,其原因有三:(p.141)
    1. 大腦的容量有限
    2. 人類總難免一死,而大腦也隨之死亡
    3. 人類的大腦經過演化,只習慣儲存和處理特定類型的資訊
      1. 採集者以前從來不需要處理大量的數字,例如採集者不用記得每嵙樹上有幾枚果子;也因如此,人類的大腦不習慣儲存與處理數字。然而,在農業革命以後,社會開始變得格外複雜,另一種全新的資訊類型也變得至關重要:數字。
      2. 如果某個社會的人數和物品的數量超過某個臨界值,就必定需要儲存和處理大量的數字資料,但人腦又力有未逮,於是過於龐大的社會系統就會崩潰。正因如此,就算在農業革命後的數千年間,人類的社會網絡比起現代,還是相對規模較小,也相對簡單
  8. 如果人類的基因並沒有大規模合作的生物本能,所有的合作網路究竟是如何維繫的?簡單的講法是:人類創造出由想像建構的秩序,並且發明文字,以這兩者彌補我們基恩中的不足。但是對許多人來說,這些合作網路究竟是好是壞,實在難說。網路背後那些想像的秩序既不中立、也不公平,總是把人分成一些其實並不存在的分類,並且排出上下等級。上等人享有各種權利和特權,而下等人擁有的只有歧視和壓迫。例如「美國獨立宣言」中,提到的「平等」指的是「法律之前人人平等」這件事,而失業救濟、教育或健康保險無關。(p.155)
  9. 不管是自由人/奴隸、白人/黑人、富人/窮人,都只是想像所建構出來的。歷史的鐵律告訴我們,每一種想像建構出來的秩序,都絕對不會承認自己出於想像和虛構,而會大談自己是自然、必然的結果。(p.156~157)
    1. 如果你問一個白人至上主義者,為什麼贊同種族階級制度?他一定可以跟你滔滔不絕來一場偽科學講座,像是白人的血液或基因必有什麼特殊之處,讓他們天生更聰明、更有道德感、更勤奮
    2. 如果你問一個資本主義的基本擁護者,為什麼贊同財富階級制度?他可能會告訴你,這正是客觀能力差異帶來的必然結果。這些人認為,有錢人之所有有錢,是因為他們能力更強、工作更認真,有錢人應該有更好的醫療保健、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營養,這是天經地義的。
    3. 中國古代的「風俗通義」也記載,女媧開天闢地的時候要造人,一開始用黃土仔細捏,但後來沒有時間餘力,便用繩子泡在泥裡、再拉起來,飛起的尼點也化成一個一個的人,於是「富貴者,黃土人;貧賤者,引繩人也」。
  10. 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只有自己社會的階級是自然的,其他社會的階級分法都太虛假與荒謬。像是現代西方教育對於種族階級制度嗤之以鼻,如果有法律禁止黑人在白人社區居住、白人醫院就醫、白人學校就學,一定會引起軒然大波;但是,如果說的是貧富階級,有錢人住在豪宅、就讀高級私校、就一於高級醫療機構,卻似乎是再天經地義也不過。但事實已經證明,大多數有錢人之所以有錢,只是因為他出生在有錢家庭;大多數窮人一輩子沒錢,也只是因為他出生在貧窮家庭而已。(p.158)
  11. 就目前學者的研究,還沒有任何一個大型人類社會能真正免除歧視的情形。一次又一次,人類要讓社會有秩序的方法,就是將成員分成各種假想出來的階級,像是上等人、平民和奴隸,白人和黑人,貴族和平民,婆羅門和首陀羅,又或是富人和窮人。傳統的印度社會是用種姓制度來區分階級,土耳其人則是用宗教來區分,美國用種族來區分。所有這些階級,就是要讓某些人在法律上、政治上或社會上高人一等,從而規範了數百萬人的關係。(p.158)
  12. 人類總是藉口「文化」來禁止不自然的是,但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這世界根本沒有是不自然的。只要有可能發生的事,就是自然。這就是常見的天賦自由,文化禁錮」。在生物學上,先天的可能性幾乎無限寬廣;然而,後天的文化卻壓縮某些可能性,或禁絕其他可能性例如女性天生能生小孩,但在某些文化裡,女性卻是非生不可。(p.170)
  13. 堅持女性生小孩才自然,或說同性戀不自然,並沒有什麼意義。各種規定男人應該如何、女人就該怎樣的法律、規範、權利和義務,反應的多半只是人類的想像,而不是生物天生的現實。在生物學中,擁有一個X與Y染色體的就是男性,擁有兩個X染色體的就是女性。但是要說某個人算不算男人或女人,講的是社會學,而非生物學。(p.172)
  14. 學者為了釐清觀念,通常會把生物學上的區分稱為性 (sex),而文化上的區別稱為性別 (gender)。「性」區分的是男性 (擁有一個X與Y染色體) 與女性 (擁有兩個X染色體),屬於客觀標準,在整個歷史上未曾改變。至於「性別」區分的是男人與女人,所謂的「夠男人」和「夠女人」的標準,具有互為主體性的概念 (靠的是許多個人主觀意識之間的連結網路,就算有某個人改變想法,對這現象的影響不大,但若是這個網絡的大多數人都死亡或改變想法,這種互為主體性就會消失或產生變化),會一直改變。(p.173)
  15. 性的區別很好解決,但性別就沒這麼容易。想成為男性再簡單也不過,只要出生的時候擁有一個X與Y染色體就行;想成為女性也同樣容易,出生時有一對X染色體,就大功告成。但是,想要當好一個男人或是女人,不但過程複雜,且要求嚴苛,因為這些標準多半來自「文化」,不是天生自然的。男人必須一輩子不斷透過各種儀式與表演,來證明自己真是一條漢子;女人也永無寧日,必須不斷說服自己和其他人,自己散發著女人味。(p.174)
  16. 戰爭可不是什麼單純的酒吧打架,戰爭需要非常複雜的組織、合作和安撫手動。真正的勝利關鍵,常常是能夠同時安內攘外,並看穿敵人思維。如果挑個只有蠻力、只想猛攻的人來打仗,下場往往是一敗塗地。更好的選擇,是能夠合作、能夠安撫、能夠有不同視野的人。真正能建立起帝國的人,做的也就是這種事。例如奧古斯都,雖然軍事上的才幹遠不及凱薩霍亞歷山大大帝,但其成就卻非前人能及,他建立了國祚長達一千四百多年的羅馬帝國。奧古斯堤不但得到當時民眾的推從,也得到現代史學家的讚賞,這些人都認為,奧古斯都的成就正是由於它具備了溫和寬厚的美德。(p.181)
  17. 農業革命之後,人類社會的規模變得更大、更複雜,而維繫社會秩序的虛構故事也更為細緻完整。人類幾乎從出生到死亡,都被種種虛構的故事和概念圍繞,讓他們以特定的方式思考,以特定的標準形式,追求特定的事物,也遵守特定的規範。就是這樣,讓數百萬計的陌生人,能遵照這種人造而非天生的直覺,合作無間。這種人造的直覺,就是「文化」。(p.185)
  18. 如果是物理定律,絕不會因地因時而異,但既然文化、風俗、信仰都是人類自己想像創造出來的秩序,社會內部就會有各式各樣的矛盾。整個社會一直試圖調和這些矛盾,因此就會促成文化改變。(p.186)
  19. 自從法國大革命以後,全球人民逐漸同意「自由」和「平等」都是基本的價值觀,但是這兩者根本就互相抵觸。想要確保「平等」,就得約束那些較為突出的人、削弱那些人的自主權和自由;而要保障人人都能獲得如他所願的「自由」,就必然會影想到所有人的平等。(p.187)
  20. 就算到了現代美國,政治還是不脫這種矛盾。民主黨人希望更加平等,就算為了協助老弱病殘必須增稅因應,也在所不辭。但這樣一來,豈不是違反了民眾自由支配收入的權利?另一方面,共和黨人想讓人人都享有最大的自由,就算加大貧富差距、許多美國人將無力負擔健保,也在所不惜。這樣一來,平等也就成為空談。(p.187)

2019/02/02

[閱讀筆記] Value Investing: From Graham to Buffett and Beyond (5/7)


  1. Berkshire Hathaway Inc. 會持續地以合理的價錢買下整個公司,即使那家公司未來的發展與過去一般;我們也願意以不錯的價錢買下第一類的公司,若我們可以合理的相信他們就是;但我們通常不會去買那些我們必須替其作許多改變的公司,因為我們發現我們所作的改變不見得是好的。
  2. 通膨就像是寄生在企業體內巨大的寄生蟲,不管被它寄生的主人身體狀況如何,還是拚命的從他身上吸取養份,所以不管公司的獲利到底有多少 (就算沒有也一樣) ,帳上總是會有越來越多的應收帳款、存貨與固定資產以維持以往的生意規模,主人的身體越差,就表示有越多比例的養份被寄生蟲吸走。
  3. 資金的配置對於企業與投資管理來說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因此經理人與所有權人應該要好好想想在什麼情況下,將盈餘保留或加以分配會是對股東最有利。當每一塊錢的盈餘被予以保留再投資,市場預期其將來所可能產生的經濟效益只有 25 分錢,此時你應該發放盈餘給股東而非再投資
  4. 基於某些理由管理當局往往偏好將盈餘予以保留以擴大個人的企業版圖,同時使公司的財務更為優渥,但 Berkshire Hathaway Inc. 仍然相信將盈餘保留只有一個理由,亦即所保留的每一塊錢能發揮更有的效益,且必需要有過去的成績佐證或是對未來有精譬的分析,確定要能夠產生大於一般股東自行運用所生的效益
  5. 上市公司的股東一般偏好公司有一貫穩定的股利政策,因此股利的發放應該要能夠反應公司長期的盈餘預期,因為司的前景通常不會常常變化,股利政策也應該如此,但長期而言公司經營階層應該要確保留下的每一塊錢盈餘發揮效用,若一旦發現盈餘保留下來是錯的,那麼同樣也代表現有經營階層留下來是錯的
  6. 許多企業經營者拙於做資金分配 (capital allocation),但是這樣的缺點並不意外。大部分的老闆能冒出頭,成為市場領先者,通常是專精於某些領域,如行銷、生產、工程設計、管理等。當這些老闆變成 CEOs 以後,就會面臨新的責任,他們必須針對資金分配 (capital allocation) 這個重要問題做決策,但是他們從未處理過這類問題,也不容易學習。打個比方,這就好像是一位深具天分的音樂家,沒有安排讓他到卡內基音樂廳演奏,卻反而任命他為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一般。
  7. CEO 缺乏資金分配的能力可不是一件小事,一家公司若是每年保留 10% 的盈餘在公司的話,經過十年後,他所要掌管的資金等於增加了 60%
  8. 對於愛做夢的投資人來說,任何路邊的野花,都會比鄰家的女孩來的具吸引力,不管後者是如何賢慧
  9. 經驗顯示,能夠創造盈餘新高的企業,現在做生意的方式通常與其五年前甚至十年前沒有多大的差異,當然管理當局絶對不能夠太過自滿,因為企業總有不斷的機會可以改善本身的服務、產品線、製造能力等等,且絶對必須要好好把握,不過一家公司若是為了改變而改變,反而可能增加犯錯的機會,講的更深入一點,在一塊動盪不安的土地之上,是不太可能建造一座固若金湯的城堡,而具有這樣穩定特質的企業卻是持續創造高獲利的關鍵
  10. 市場先生每天會固定提出報價,同時市場先生有一個毛病,那就是他的情緒很不穩定,當他高興時,往往只看到合夥企業好的一面,所以為了避免手中的股份被你買走,他會提出一個很高的價格,甚至想要從你手中買下你擁有的股份;但有時候,當他覺得沮喪時,眼中看到的只是這家企業的一堆問題,這時他會提出一個非常低的報價要把股份賣給你,因為他很怕你會將手中的股份塞給他。
  11. 市場先生還有一個很可愛的特點,那就是他不在乎受到冷落,若今天他提出的報價不被接受,隔天他還是會上門重新報價,要不要交易完全由你自主,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的行為舉止越失措,你可能得到的好處也就越多。
  12. 就像《灰姑娘 (Cinderella) 》參加的化妝舞會一樣,你務必注意午夜前的鐘響,否則馬車將會變回番瓜,市場先生是來給你服務的,千萬不要受他的誘惑反而被他所導引,你要利用的是他飽飽的口袋,而不是草包般的腦袋,如果他有一天突然傻傻地出現在你面前,你可以選擇視而不見或好好地加以利用,但是要是你佔不到他的便宜反而被他愚蠢的想法所吸引,則你的下場可能會很悽慘;事實上若是你沒有把握能夠比市場先生更清楚地衡量企業的價值,你最好不要跟他玩這樣的遊戲,就像是打牌一樣,若是你沒有辦法在 30 分鐘內看出誰是肉腳,那麼那個肉腳很可能就是你!
  13. 投資成功不是靠晦澀難解的公式、電腦運算或是股票行情板上股票上下的跳動,相反地投資人要能成功,惟有憑藉著優異的商業判斷同時避免自己的想法、行為,受到容易煽動人心的市場情緒所影響
  14. 就像葛拉漢所說的:“短期而言,股票市場是一個投票機,但長期來說,它卻是一個體重機”。一家成功的公司是否很快地就被發現並不是重點,重要的是只要這家公司的內在價值能夠以穩定地速度成長才是關鍵,事實上越晚被發現有時好處更多,因為我們就有更多的機會以便宜的價格買進它的股份。
  15. 市場上有所謂專業的投資人,掌管著數以億萬計的資金,就是這些人造成市場的動盪,他們不去研究企業下一步發展的方向,反而專研於其它基金經理人下一步的動向,對他們來說,股票只不過是賭博交易的籌碼,就像是大富翁裡的棋子一樣。
  16. 時間是好公司的朋友,壞公司的敵人 (Time is the friend of the wonderful business, the enemy of the mediocre)
  17. 在經營艱困的企業中,通常一個問題才剛解決不久,另外一個問題就又接踵而來,廚房裡的蟑螂絶對不會只有你看到的那一隻而已
  18. 以合理的價格買下一家好公司要比用便宜的價格買下一家普通的公司來的好的多 (It’s far better to buy a wonderful company at fair price than a fair company at a wonderful price)
  19. 好的馬還要搭配好騎師才能有好成績。當一個績效卓著的經理人遇到一家惡名昭彰的企業,通常會是後者占上風
  20. 我們常以為任何正當、聰明、有經驗的經理人都會很自動的做出正確的決策,實際上,理性的態度在系統規範 (the institutional imperative) 的影響下都會慢慢地變質,例如:
    1. 就好像是受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所規範,任何一個組織機構都會抵抗對現有方向做任何的改變
    2. 就像擁有會有工作來填滿所有的時間,企業的計劃或併購案永遠有足夠的理由將資金耗盡
    3. 任何一個崇拜領導者的組織,不管有多離譜,他的追隨者永遠可以找到可以支持其理論的投資評估分析報告
    4. 同業的舉動,不管是做擴張、併購或是訂定經理人待遇等都會在無意間彼此模仿。
  21. 保險公司提供的制式保單很容易為其他同業所模仿,他們唯一的產品就是承諾,保險執照不難取得,而費率也是公開的,這行業商標、專利、地點、企業年資、原物料等都不重要,消費者對於產品也很難產生特別的偏好
  22. 什麼是franchise value? 巴菲特的定義:「如果你買到一個對的產品,你可能是因為它的味道而買,你可能是因為心理因素而買,或者也可能是因為方便取得而買,這就是franchise value。接下來的問題是,這個franchise value有多大? 有多持久? franchise基本上就像環繞一個經濟堡壘的護城河。」
  23. 產品或服務的 economic franchise 源自於 (此三點會影響企業的訂價能力以及資本回報率 (ROC, Return On Capitals)
    1. 此產品或服務對消費者來說是需要 (needed) 或想要 (desired)
    2. 對於消費者來說是否沒有相近的替代品
    3. 沒有受制於價格定價規範
  24. Franchise 可以容忍差勁的管理 (mis-management)。笨拙的管理者可能會讓企業的獲利率下降,但是不致於讓企業遭受致命打擊。唯一問題是,擁有強大連鎖經營權的公司,也會招來競爭對手與替代性產品,想辦法發展成大宗商品的大眾市場。每當發生這種轉變時,管理團隊的素質對於公司的經濟表現就顯得格外重要
  25. 大宗商品完全依賴價格競爭,競爭對手間沒有特別差異,擁有高度替代性。大宗商品企業如石油、天然氣公司、電腦、汽車與航空公司。相較之下,擁有特許經營的公司,其商品與服務是市場亟需的商品,而且這些商品與服務沒有相近的替代品,也有一個不受管制的市場

2019/02/01

[閱讀筆記] Antifragile: 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 (9/10)


  1. 不確定與變異越大,是否具備選擇權與可選擇性便越重要。就人生而言,如果世界的變化越大,而你有比較多的選擇權與選擇性彈性,那麼長久下來,你的表現會比別人好。
  2. 力量越強大、影響越深遠的抽象事物,越難用語言表達;很多時候,我們沒辦法正面描述它是什麼,只能明確說出它不是什麼
  3. 認清騙子的簡單的方法是,騙子只給你正面的建議,對於失敗的可能性與後遺症隻字不提
  4. 你要多善用否定法,例如生物的演化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圍棋大師贏的策略就是不要輸;變成有錢人的方式就是不要破產;人生中要學的是避開什麼事;想要擁有反脆弱的能力,就是不要當冤大頭。我們只要採取一小部分安全措施,便能大幅降低個人發生意外的大部分風險。
  5. 知識是透過減法來獲得成長 (即移除我們認為是錯誤的知識),而不是加法
  6. 真實生活具備高度隨機性,我們搞不清楚:是成功的人具有長才,還是具有長才的人會成功? 但我們可以預測:不具長才與機運的人最後會失敗。
  7. Negative (即減法) knowledge 會比 positive (即加法) knowledge 更加 robust。例如當我看見一隻黑天鵝,我就能知道『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這句話是錯誤的;但如果我從來都沒看過黑天鵝,我無法保證『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這句話一定是正確的
  8. 『失敗與反證 (disconfirmation)』相較於『成功與證實 (confirmation)』能帶來更多的資訊,這也是為什麼 negative knowledge 會較 robust 的原因
  9. 良好的政治體系,應優先去除掉壞人,單一壞人造成的傷害大於一群好人的行動;一個好的體系要能保護一般民眾受到壞蛋的影響
  10. 減法知識就是一種槓鈴 (barbell),也是一種凸性 (convex)。什麼是錯誤的,就是相當健全的知識,那些你說不知道的就是脆弱與臆測,你不能將其視為理所當然且不會傷愛你,萬一這些知識是錯誤的話
  11. 我們應該用否定法來解決問題,消除錯誤的知識。否定法的應用是建立在少即是多的 (less is more) 觀念上,把有限的資源投注在掃除風險。作者認為,對於創新與發明,不需要理論的指導,嘗試錯誤的貢獻遠大於正規科學
  12. 這個世界的分布越來越不平等 (winner-take-all effect),已經從過去提到的 80/20 走向 99/1: 99% 的網際網路流量是由 < 1% 的網站所貢獻的;99% 的書籍銷售量是由 < 1% 的作者所造就的;以美國的健保來說,半數的人僅用了 3% 的健保成本,但是罹患重病的 10% 的病人卻耗用了整體健保大餅中的 64%
  13. 如果你做某件事情的理由超過 1 個,那就不要去做。如果有人用1個以上的論點,抨擊某本書或觀念,你便知道那不是事實。沒人會說「他是殺人犯,而且餐桌禮儀很差,又有口臭,開車非常莽撞。」
  14. 清楚的決策 (robust to error) 不需要超過一個理由。這並不是說一個理由優於兩個理由,而是你在想辦法尋找更多的理由說服自己去做某件事情。
  15. 許多領域的問題,一堆人可以直覺地找出解決方式。你應該秉持少即是多 (less is more) 的原則,如在房地產,最重要的三大要素就是:地點、地點與地點。你應該專注於最重要的事情,其他事情就讓他們自己去照顧自己,記得要抓大放小
  16. 即便是諾貝爾獎,獲獎的人通常不是擁有多個研究方向、發表一堆論文的人,獲獎的人通常是在某一領域,有主要一個展現出傑出貢獻的人士
  17. 林迪效應(Lindy Effect):是指對易損的東西來說,每多活一天,都會縮短其壽命;相反的,對於不易損的東西來說,每多活一天,都將更拉長其存在壽命。舉個例子來說,在書籍領域,已經存在超過一整個世紀的書籍,持續時間將會越來越長,下個世紀依然仍看到它的存在。不過,對於新出版的書籍來說,它所存在的持續時間只會越來越短,最後終將消失在人們的眼中。
  18. 用數學運算來說明 lindy effect, 不會損壞的事物 (nonperishable) 的預期壽命會隨著每天的存活下來而增加,如已經存在最久的書籍,將持續最長時間;已經存在最久的科學成果,將持續最長時間 (這些科學成果通常都很無趣,看看高中物理、化學課本就知道了)
  19. 回顧之前提到的非對稱性 (asymmetry),antifragile 可以從不穩定 (violatility) 與混亂 (disorder) 中獲益,fragile 則是從不穩定與混亂中受到傷害。時間與混亂是一樣的,將時間軸拉長就知道誰是 antifragile、誰是 fragile。antifragile 隱含著舊的會比新的好,無論某個東西你現在看起來非常新穎、智慧,時間會說明其脆弱性,只要在需要的時候將其擊潰
  20. 科技本身就是 fragile,或許可以主宰世界一段時間,但是終將被另外一個新科技所取代,而另外一個新科技就是個不可預測 (unpredictable) 的事物
  21. 預言是減法、不是加法:要預測會出現哪些新東西、這些東西是否會席捲全球很難;但是一些已經存在很久的東西(鍋碗瓢盆),它們有很大的機率會繼續存在下去
  22. 預測的有趣矛盾: 長期的預測比短期更為可靠,然而預測的準確度往往會隨著時間拉長而退化,準確度變糟
  23. 米開朗基羅對待雕塑的態度也是應用了否定法:教皇問米開朗基羅,他成為天才的奧秘在哪裡,尤其是他如何雕刻出了大衛雕像,這個被視為所有傑作中的傑作的雕像。米開朗基羅的回答是:『這很簡單,我只是剔除了所有不屬於大衛的部分。』
  24. 對過去和歷史保持尊重,不要輕易就對過去的智慧說不。現在的人類都患上了「新事物狂熱症」,唯新不愛。若要治療新事物狂熱症,你需要「對過去保留一些尊重,對歷史記錄保留一些好奇,對老人的智慧保留一絲渴求。換句話說,你將被迫重視能世代流傳、能倖存下來的東西。」
  25. 資訊有個很糟糕的特質:隱藏失敗。很多人受到一些在股市致富的新聞所影響 (因為失敗的新聞都被掩蓋,讓我們沒機會去聽到),導致高估了成功的機會
  26. 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人們在意許多彰顯地位的物品。美國當地一項調查發現,當鄰居所得增加時,個人幸福感反而大幅降低。當人們設法藉由更努力工作來增加所得,卻發現別人也這麼做,所以自己並沒有如願以償時,就會出現著名的跑步機效應 (treadmill effect),再怎樣拼命工作,幸福還是停滯不前。所以,我們何不學會從水車上跳下來,別再費力地踩。減速者已經想通,金錢不能買到滿足。人們以為金錢會讓自己幸福,但事實多半不是這樣,金錢沒有這種功效。
  27. 快樂跑步機(hedonic treadmill)指的是一種(社會頂層)永不滿足的嫉妒心態, 由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所提出。 卡尼曼曾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他運用水車的形象來解釋, 為什麼生活環境改善 (例如財富增加) 與『生活滿意度』沒有多大關連。 Kahneman 指出,最有錢的人未必最快樂,當財富增加,我們的期望也會調高, 嚮往更高尚、花費更多的娛樂,有如一部運轉不息的跑步機 (treadmill),就連億萬富翁也不例外。 富人享有的樂趣也許高於窮人,但是他們需要更多的樂趣才能滿足。
  28. 嗜新狂(neomania)是一種當代病,會帶來脆弱。導致人們對技術過度狂熱的心理偏誤包括︰資訊會隱藏失敗,讓我們將「必要」與「原因」混為一談;我們總是注意到變動,不注意靜態事物,讓我們不大留意角色重大但不變的事物,並只注意不斷嘗試的新事物,沒留意大部份嘗試行為並不持久。嗜新狂會帶來跑步機效應 (treadmill effects),我們購買新物品後滿意感會急速上升,但很快就厭倦自己已擁有的事物,開始尋找新的新東西。
  29. 經不起時間考驗的資訊同樣脆弱,只上市一年的書籍通常不值一讀,不論當時它多麼熱門,已存在十年的書會再存在十年,已存在二千年的書會繼存在很長時間。學術工作也是如此,很多論文只是雜訊,唯有在時間考驗下才知道是否有突破。以嗜新狂熱看待科學成果與科學家,會將科學領域貶抑為運動競賽,讓科學變得脆弱。
  30. 人造的深奧系統往往會引發一發不可收拾的連鎖反應,而降低或甚至消除可預測性,並且製造出黑天鵝事件。因此現代世界的技術知識不斷增加,但是事情的發展卻遠比從前難以預測。每一樣東西的設計變得十分複雜,而失去強固性,使得黑天鵝到處亂飛。對新穎科技的盲目追求,《反脆弱》提出一種稱為嗜新狂(neomania)的新疾病。可是我們相反的,更應該珍惜已經經得起時間長久考驗的舊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