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型合作網絡」聽起來十分無私且利他,但這件事並不是出於自願,而且更少能公平。大多數的人類合作網路最後都成了壓迫與剝削。在這種新興的合作網路裡,農民交出他們辛苦工作得來的多餘糧食,但帝國的收稅官只要大筆一揮,就可能讓他們一整年的辛勞都化為烏有。又如羅馬著名的圓形劇場,常常是由奴隸所建造,讓有錢有閒的羅馬人,觀賞由奴隸上演的神鬼戰士秀。然而,所有的合作網路,不管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城市、或是秦朝和羅馬帝國,都只是「由想像所建構的秩序」。支持他們的社會規範,既不是人類的天性本能,也不是人際的交流關係,而是他們都相信共同的虛構神話故事。(p.121~122)
- 不管是漢摩拉比或是美國開國元勳,心中都有個想像的現實,想像這個世界有著放諸四海皆準、永恆不變的正義原則 (例如階級或平等),但這種不變的原則只存在於智人豐富的想像力裡,只存在他們創造並告訴彼此的「虛構故事」中。這些原則,從來就沒有客觀的效力。例如「上等人」或「平民」就只是一種想像;除了想像以外,有什麼客觀事實可以說我們人人平等? (p.126)
- 我們相信某種「由想像所建構的秩序」(例如漢摩拉比法典、美國獨立宣言等),並非因為這是客觀的事實,而是因為這樣相信,可以讓人提升合作效率,打造更美好的社會。這種由想像所建構的秩序絕非邪惡的陰謀,或是無稽之談,而是唯一能讓大群人類合作的救命仙丹。(p.128)
- 想像的力量:如果不是大多數中國人都相信仁義禮孝,儒家思想絕對不可能持續兩千多年;如果不是大多數的美國總統與國會議員都相信人權,美國的民主制度也不可能持續了兩百五十年;如果不是廣大的投資人和銀行家都相信資本主義,現代經濟體系連一天也不可能繼續存在。(p.130)
- 有三大原因,讓人類不會發現,組織自己生活的種種秩序其實只是想像的:(p.132~136)
- 想像建構的秩序深深地與真實的世界結合
- 想像建構的秩序塑造了我們的慾望
- 現代西方人最重視的那些慾望,都是建構在已經為期數百年的虛構故事上,包括浪漫主義、民族主義、資本主義以及人文主義等。例如現代人之所以要花費大把銀子出國度假,正是因為他們真正相信了浪漫的消費主義神話。
- 鼓勵多元多樣的浪漫主義又與消費主義一拍即合,兩者攜手前行,催生了販售各種「體驗」的市場,進而推動現代旅遊產業的蓬勃發展。旅遊業真正販售的可不是機票和飯店房間,而是旅行中的體驗。也是因為如此,如果有個百萬富翁和太太吵架,和好的方式可能就是帶她去巴黎旅遊一番,這種做法並非某人的慾望,而是堅信浪漫的消費主義;如果是古埃及有錢人和太太吵架,可能是為他建造一座夢寐以求的華麗陵墓,才會讓太太心花朵開
- 想像建構的秩序存在於人與人的思想連結中
- 由想像建構的秩序並非個人主觀的想像,而是存在於千千萬萬人共同的想像之中,這就是所謂互為主體性 (inter-subjective) 現象
- 「客觀」事物的存在,不受人類意識及信念的影響,例如「放射性」就不是一個虛構故事,早上人類發現放射性前,放射性就已經存在,例如發現放射性的居禮夫人,雖然不相信放射性會對他有害,但是最後還是死於放射性造成的再生不良性貧血;「主觀」事物的存在,靠個是某個單一個人的意識和信念,如果這個人改變了自己的信念,這項主觀事物也就不復存在;「互為主體性」,靠的是許多個人主觀意識之間的連結網路,就算有某個人改變想法,對這現象的影響不大,但若是這個網絡的大多數人都死亡或改變想法,這種互為主體性就會消失或產生變化。歷史上許多最重要的驅動因素,都是具有互為主體性的概念,包括法律、金錢、神、國家。
- 不論是美元、人群或是美國,都是存在於數十億人的共同想像之中,任何一個獨立個體都無力撼動這些觀念,因為這些由想像所建構的秩序具有互為主體性。身為智人,我們不可能擺脫想像所建構出的秩序,每一次我們以為自己打破了監獄的高牆、邁向自由的前方,其實只是到另外一間更大的監獄,把活動範圍稍稍加以擴大而已。(p.137)
- 人類的大腦並不是很好的儲存設備,其原因有三:(p.141)
- 大腦的容量有限
- 人類總難免一死,而大腦也隨之死亡
- 人類的大腦經過演化,只習慣儲存和處理特定類型的資訊
- 採集者以前從來不需要處理大量的數字,例如採集者不用記得每嵙樹上有幾枚果子;也因如此,人類的大腦不習慣儲存與處理數字。然而,在農業革命以後,社會開始變得格外複雜,另一種全新的資訊類型也變得至關重要:數字。
- 如果某個社會的人數和物品的數量超過某個臨界值,就必定需要儲存和處理大量的數字資料,但人腦又力有未逮,於是過於龐大的社會系統就會崩潰。正因如此,就算在農業革命後的數千年間,人類的社會網絡比起現代,還是相對規模較小,也相對簡單
- 如果人類的基因並沒有大規模合作的生物本能,所有的合作網路究竟是如何維繫的?簡單的講法是:人類創造出由想像建構的秩序,並且發明文字,以這兩者彌補我們基恩中的不足。但是對許多人來說,這些合作網路究竟是好是壞,實在難說。網路背後那些想像的秩序既不中立、也不公平,總是把人分成一些其實並不存在的分類,並且排出上下等級。上等人享有各種權利和特權,而下等人擁有的只有歧視和壓迫。例如「美國獨立宣言」中,提到的「平等」指的是「法律之前人人平等」這件事,而失業救濟、教育或健康保險無關。(p.155)
- 不管是自由人/奴隸、白人/黑人、富人/窮人,都只是想像所建構出來的。歷史的鐵律告訴我們,每一種想像建構出來的秩序,都絕對不會承認自己出於想像和虛構,而會大談自己是自然、必然的結果。(p.156~157)
- 如果你問一個白人至上主義者,為什麼贊同種族階級制度?他一定可以跟你滔滔不絕來一場偽科學講座,像是白人的血液或基因必有什麼特殊之處,讓他們天生更聰明、更有道德感、更勤奮
- 如果你問一個資本主義的基本擁護者,為什麼贊同財富階級制度?他可能會告訴你,這正是客觀能力差異帶來的必然結果。這些人認為,有錢人之所有有錢,是因為他們能力更強、工作更認真,有錢人應該有更好的醫療保健、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營養,這是天經地義的。
- 中國古代的「風俗通義」也記載,女媧開天闢地的時候要造人,一開始用黃土仔細捏,但後來沒有時間餘力,便用繩子泡在泥裡、再拉起來,飛起的尼點也化成一個一個的人,於是「富貴者,黃土人;貧賤者,引繩人也」。
- 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只有自己社會的階級是自然的,其他社會的階級分法都太虛假與荒謬。像是現代西方教育對於種族階級制度嗤之以鼻,如果有法律禁止黑人在白人社區居住、白人醫院就醫、白人學校就學,一定會引起軒然大波;但是,如果說的是貧富階級,有錢人住在豪宅、就讀高級私校、就一於高級醫療機構,卻似乎是再天經地義也不過。但事實已經證明,大多數有錢人之所以有錢,只是因為他出生在有錢家庭;大多數窮人一輩子沒錢,也只是因為他出生在貧窮家庭而已。(p.158)
- 就目前學者的研究,還沒有任何一個大型人類社會能真正免除歧視的情形。一次又一次,人類要讓社會有秩序的方法,就是將成員分成各種假想出來的階級,像是上等人、平民和奴隸,白人和黑人,貴族和平民,婆羅門和首陀羅,又或是富人和窮人。傳統的印度社會是用種姓制度來區分階級,土耳其人則是用宗教來區分,美國用種族來區分。所有這些階級,就是要讓某些人在法律上、政治上或社會上高人一等,從而規範了數百萬人的關係。(p.158)
- 人類總是藉口「文化」來禁止不自然的是,但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這世界根本沒有是不自然的。只要有可能發生的事,就是自然。這就是常見的「天賦自由,文化禁錮」。在生物學上,先天的可能性幾乎無限寬廣;然而,後天的文化卻壓縮某些可能性,或禁絕其他可能性。例如女性天生能生小孩,但在某些文化裡,女性卻是非生不可。(p.170)
- 堅持女性生小孩才自然,或說同性戀不自然,並沒有什麼意義。各種規定男人應該如何、女人就該怎樣的法律、規範、權利和義務,反應的多半只是人類的想像,而不是生物天生的現實。在生物學中,擁有一個X與Y染色體的就是男性,擁有兩個X染色體的就是女性。但是要說某個人算不算男人或女人,講的是社會學,而非生物學。(p.172)
- 學者為了釐清觀念,通常會把生物學上的區分稱為性 (sex),而文化上的區別稱為性別 (gender)。「性」區分的是男性 (擁有一個X與Y染色體) 與女性 (擁有兩個X染色體),屬於客觀標準,在整個歷史上未曾改變。至於「性別」區分的是男人與女人,所謂的「夠男人」和「夠女人」的標準,具有互為主體性的概念 (靠的是許多個人主觀意識之間的連結網路,就算有某個人改變想法,對這現象的影響不大,但若是這個網絡的大多數人都死亡或改變想法,這種互為主體性就會消失或產生變化),會一直改變。(p.173)
- 性的區別很好解決,但性別就沒這麼容易。想成為男性再簡單也不過,只要出生的時候擁有一個X與Y染色體就行;想成為女性也同樣容易,出生時有一對X染色體,就大功告成。但是,想要當好一個男人或是女人,不但過程複雜,且要求嚴苛,因為這些標準多半來自「文化」,不是天生自然的。男人必須一輩子不斷透過各種儀式與表演,來證明自己真是一條漢子;女人也永無寧日,必須不斷說服自己和其他人,自己散發著女人味。(p.174)
- 戰爭可不是什麼單純的酒吧打架,戰爭需要非常複雜的組織、合作和安撫手動。真正的勝利關鍵,常常是能夠同時安內攘外,並看穿敵人思維。如果挑個只有蠻力、只想猛攻的人來打仗,下場往往是一敗塗地。更好的選擇,是能夠合作、能夠安撫、能夠有不同視野的人。真正能建立起帝國的人,做的也就是這種事。例如奧古斯都,雖然軍事上的才幹遠不及凱薩霍亞歷山大大帝,但其成就卻非前人能及,他建立了國祚長達一千四百多年的羅馬帝國。奧古斯堤不但得到當時民眾的推從,也得到現代史學家的讚賞,這些人都認為,奧古斯都的成就正是由於它具備了溫和寬厚的美德。(p.181)
- 農業革命之後,人類社會的規模變得更大、更複雜,而維繫社會秩序的虛構故事也更為細緻完整。人類幾乎從出生到死亡,都被種種虛構的故事和概念圍繞,讓他們以特定的方式思考,以特定的標準形式,追求特定的事物,也遵守特定的規範。就是這樣,讓數百萬計的陌生人,能遵照這種人造而非天生的直覺,合作無間。這種人造的直覺,就是「文化」。(p.185)
- 如果是物理定律,絕不會因地因時而異,但既然文化、風俗、信仰都是人類自己想像創造出來的秩序,社會內部就會有各式各樣的矛盾。整個社會一直試圖調和這些矛盾,因此就會促成文化改變。(p.186)
- 自從法國大革命以後,全球人民逐漸同意「自由」和「平等」都是基本的價值觀,但是這兩者根本就互相抵觸。想要確保「平等」,就得約束那些較為突出的人、削弱那些人的自主權和自由;而要保障人人都能獲得如他所願的「自由」,就必然會影想到所有人的平等。(p.187)
- 就算到了現代美國,政治還是不脫這種矛盾。民主黨人希望更加平等,就算為了協助老弱病殘必須增稅因應,也在所不辭。但這樣一來,豈不是違反了民眾自由支配收入的權利?另一方面,共和黨人想讓人人都享有最大的自由,就算加大貧富差距、許多美國人將無力負擔健保,也在所不惜。這樣一來,平等也就成為空談。(p.187)
Total Pageviews
2019/02/03
[閱讀筆記] 人類大歷史 (2/6)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