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2018/08/05

[閱讀筆記] Antifragile: 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 (3/10)


  1. 寧願做愚鈍但具有反脆弱性的人,也不做極其聰明但脆弱的人
  2. 人的生命去向從來就不確定,只有那些追尋著天賦和興趣的人,才能在不確定性中碰到所有美麗的意外,並且在未來的某一天,把這些點滴都連接在一起。
  3. 不要跟豬打架,你們都會變髒,但豬會樂在其中。
  4. 對挫折的過度反應 (overreacts)所釋放出來的多餘能量成就了創新。
  5. 有些想法就像折磨人的愛那樣,越想擺脫,越是揮之不去,反而變成一種迷戀。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控制思想會收到反效果,你花越多精力去控制你的觀念和想法,到頭來你卻被你的觀念所控制
  6. 資訊擁有反脆弱性,你越是想掩蓋它,它就會越壯大。例如政治人物想防衛他偷腥的資訊卻搞得身敗名裂;禁書會讓人們想辦法去取得,反而散播速度更快
  7. 批評和詆毀本身就是對壓制的反脆弱性的反應,錯誤的樂觀者樂意看到被批評者的反擊,以驗證一些想法。智慧的人也善於挑釁別人,激發別人對自己的嫉妒,並從反應中受益。一部作品遭到了批評,實際上說明它引起了真實的、毫不虛假的關注,表明它不是無聊的,無聊是作品最致命的缺陷。
  8. 微小的騷動和焦慮滋養了靈魂,讓物種繁榮的不是和平,而是自由。沒有波動,就沒有穩定。
  9. 你我周遭充滿了脆弱與反脆弱,一切是看他是有機(organic)或是機械(mechanical)。例如你的骨頭受到適當的運動與訓練的話,會增加骨質密度;又如盤子、車子等無生命的東西,若受到外力碰撞,則不會有反脆弱的反應
  10. 機器(無生命體)會受到壓力的傷害(如金屬疲勞等);有機體(有生命的)若沒受到任何壓力,反而會受到傷害,有機體就該受到適當的壓力刺激,因為其他隨的時間自我治療、變得更強壯
  11. 人類的衰老源自於失去自我修復能力(self-repair),會喪失此能力源自於錯誤的自我調適(misadjustment,可能是太少受到壓力的刺激或是受到刺激與刺激間的復原間隔時間太短)。面容老化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錯誤的自我調適則是可以預防的,欠缺壓力刺激反而對你的健康不利
  12. 我們所處的世界是一個 complex system,彼此間有深深的相互依賴,如同生態體系中的食物鏈一樣,若你將某種動物移除,就會擾亂整個食物鏈,捕食者會因為食物不見而餓死,被捕食者則因天敵消失而數量大增,進一步導致一連串的副作用;又如雷曼兄弟倒閉,不僅僅影響美國,遙遠的冰島也深受影響,產生漣漪效應 (ripple effect)
  13. 很多人以為因為年紀大了,導致骨質流失,容易骨折,但是根據研究顯示,骨頭缺乏壓力,沒有做適當的重量訓練也是造成骨質密度降低的原因之一,人體需要適當的 stressor (壓力因子)才會健康
  14. 人為的老化來自於內部的反脆弱性遭到阻隔
  15. 經濟學之父 Adam Smith 深深了解到市場是一個複雜系統 (complex system),且擁有相互依賴性 (interdependencies),並提出了看不見得手(invisible hand)的概念,意即在價格機制充分運作下,自由市場裡的供給和需求將會自然而然達到均衡,價格與數量都是最適當的水準,彷彿市場運作在冥冥之中受到神的指引一般,因此也有人稱之為「看不見的神之手」(invisible hand of God)。
  16. 語言的學習來自於不得不和別人溝通、了解別人以解決自己需求的壓力,在不斷犯錯與吃力溝通的壓力下才能把語言學好
  17. 現代人將人類的生活當作一部擁有詳盡使用說明書的洗衣機,簡單幾個機械反應,移除現實生活中的不確定性與隨機性,希望讓一切變得高度可預測性,讓人類的生活更加舒適、便利與效率。這一切都是徒然無功的事情,世界的本質就是高度不確定與隨機性
  18. 一個系統,必須要要靠犧牲個體局部的脆弱部分,來達成整體的反脆弱
  19. 毒物興奮效應(Hormesis,源自希臘語hormáein,意為「激活」)是毒理學中用來描述毒物雙相劑量效應的術語,與高劑量毒物對生物體有害;相反,低劑量毒物反而對生物體有益。其劑量效應曲線的特徵為低劑量具有刺激效應、高劑量具有抑制效應。
  20. 具反脆弱性的是「遺傳密碼」(自私的基因),而個別的有機體是相對顯得脆弱,個體不會因為遭受壓力而變得更強,個體會死亡,能夠適應環境的基因會存活下來
  21. 愈用力傷害細菌,存活下來的細菌愈強 (抗藥性),除非完全消滅它們;又如在化學治療的攻擊之後存活下來的癌細胞,往往繁殖更快
  22. 基因喜歡用競爭、混亂與壓力來做篩選,生物基因與組織文化的存活,取決於許多個體與個人的犧牲與淘汰。換言之,大自然與市場往往見機而作、冷血無情與自私自利。
  23. 歷史與大自然都是 complex system,歷史不會讓任何一個帝國永遠的統治地球(如巴比倫人到埃及人,到波斯人,到羅馬人,到現代的美國人)。complex system 會受到隨機性與不可預測性的影響,建立起超越 robust 的機制,每一代都見機而作,自我改造,導致群體與物種不斷地在變化
  24. 演化 (evolution) 會從隨機獲得好處的兩條路有:突變的隨機性與環境的隨機性。兩者都採取類似的方式 (最適者生存),導致存活下來的下一代的特徵出現變化
  25. 大自然不做預測,它用一個可以容納變異,因變異變得更強的演化系統來處理未來變異的問題。所以,我們要以大自然為師
  26. 當你讓自己挨餓,壞的蛋白質會先分解,並且由你的身體回收,這個過程稱為自體吞噬 (autophagy)。這純粹是進化的過程,也就是為了提高適應力而選擇、殺掉最弱的。
  27. 不要害怕犯錯,應該將每次嘗試失敗後的結果視為寶貴的資訊,代表你離正確的解決方案更靠近一步,每次嘗試都很珍貴
  28. 對反脆弱來說,錯誤所造成的傷害,一定比獲得的好處來得少 (前提是此錯誤不會造成萬劫不復的災難),例如每次的船難或空難,都會有詳細的災難調查,調查結果可以成為船隻與飛機製造商進行問題修正的重要資訊來源,避免因為相同原因再次造成災難
  29. 每一次的空難,都給了系統改進的機會,讓我們更接近安全,讓我們下次的航程更加安全,這些都是空難罹難者造就了整體系統的安全性 (犧牲個體來達成整體的反脆弱)
  30. 成功和失敗都能提供你寶貴得訊息,讓你更明白自己,在犯錯之後,不懂得內省、從錯誤中學習到智慧的人才是所謂的輸家


2018/08/04

[閱讀筆記] The Little Book That Builds Wealth (7/7)


  1. 若你在分析企業的過程犯了錯,你原先買進的理由不再有效,果決地賣出是你最好的選項
  2. 少有企業可以一直維持競爭優勢。若你發現企業的根本優勢已經永遠改變,而非只是暫時,整體營運轉壞,你或許就該考慮賣出股票
  3. 最佳的投資人總是在尋找它們的錢該擺放在哪裡。賣出價值較低的股票來購買 supercheap stock 會是個聰明的策略;若找不到其他具吸引力的標的,將 overvalued stock 賣出,增加現金水位,也是個好策略
  4. 若投資組合中某檔個股的持有比例過高,也可考慮賣出,一切端視你的風險忍受度
  5. 多閱讀可以看出投資決策過程犯了哪些錯誤,並且可以幫助你做出聰明的決策,我推薦的書籍有:
    1. Why Smart People Make Big Money Mistakes and How to Correct Them: Lessons from the Life-Changing Science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by Gary Belsky and Thomas Gilovich)
    2. The Halo Effect: . . . and the Eight Other Business Delusions That Deceive Managers (by Phil Rosenzweig)
    3. Your Money and Your Brain: How the New Science of Neuroeconomics Can Help Make You Rich (by Jason Zweig)

2018/08/03

[閱讀筆記] Bogle On Mutual Funds: New Perspectives For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6/9)

  1. Morningstar 星等評級純粹基於基金過往風險調整後表現數字排序,並無加入主觀評審準則。就是基金具高星等評級,亦不等於其適用於每個投資者的組合或於未來可繼續取得可觀成績。Morningstar星等評級旨在為投資者提供一個簡化篩選基金過程的工具,不應視作買賣基金的建議
  2. 投資者選擇基金時,請注意以下事項:
    1. 如基金經理有變動,Morningstar 星等評級不會隨之改變。因此,評級結果可能只反映了前任基金經理管理該組合的成績。
    2. Morningstar 星等評級把投資目標相近的基金歸類比較。每個基金組別內,有10%具三年或以上表現的基金會評獲5星級。但投資者要注意,若某組基金於過去三年的收益均為負數,該組的5星級基金的表現亦可能是負數。
    3. Morningstar 星等評級結果有變。投資者不應以評級下降作為拋售基金的指引。Morningstar星等評級的轉變,並不一定表示基金表現下滑,可能只是同組內其他基金對手表現較佳所致
  3. 對於 Morningstar 星等評級方式,我主要在意的是其是根據過去的績效所做出來的星等評級。別忘了,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績效,現在是五星級的基金,很有可能過了一兩年以後,變成二星級、甚至一星級的基金
  4. Morningstar star system 對於預測越來績效毫無幫助,就連 morningstar 出版者都承認,不要根據 star 來作為買賣建議
  5. 對於智慧型投資者來說,morningstar 的 star system 雖然幫助有限,但是其提供的基金資訊是無可匹敵的。融會貫通共同基金的投資組合結構、風險、回報與成本等,是無價的資產
  6. 報章雜誌列出來的基金績效很有可能是謊言,他的績效常忽略銷售費用(sales loads),忽略費用的結果會導致績效被誇大;另外,失敗、死亡的基金,則會被下架且避之不談。
  7. 基金過去歷史的資料庫充次無所不在的生存者誤差 (Survivorship bias),在熊市的年代,更有基金萎縮到經濟規模之下,結算出清。基金公司不會容許績效長期不彰或無法為公司帶來利潤的基金的存在,它們必需消失。投資人用現存的基金,來推估過去這類型基金的表現,其實是過於樂觀的看法。這個誤差,也是為什麼整個基金投資界,看起來績效都還不會太糟的原因。因為真的太糟的基金,已經被”處理”掉了。
  8. 一般基金公司呈現給投資大眾看的,是基金的投資組合隨著時間經過的價值變化。簡單的說,就是一種 Time-weighted return。而投資者報酬率,則算出整體該基金投資人的錢,在這支基金內會拿到多少報酬,這是一種Dollar-weighted return。
  9. Dollar-weighted return 可計算出內部收益率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IRR on an investment) 其概念為應用 現金流折現模型計算內部收益率。Dollar-weighted return才是真相,才是基金參與者的實際狀況。它不僅比常見的Time-weighted return更為重要,更是投資人應該關注的重點。
  10. 當報章雜誌在歌功頌德某個基金經理人時,都不會提到是不是只是幸運地剛好今年獲得較好的績效表現,也不會提及之前失敗的記錄,更不會提及是不是因為基金的經營目標造就卓越的績效表現。當生物科技股蓬勃發展時,即便是平庸的基金經理人也可以獲得卓越的經營績效
  11. Mutual fund newsletters 有些可以提供有價值與有幫助的資訊,但是大部分都是沒有價值且無法達成預期目標(counterproductive)的資訊。當你訂閱這些 newsletters 時,一年可能要付出超過 $125 的訂閱費用,但提供的卻是令人懷疑的價值(dubious value)
  12. 市面上所有基金的資訊,是讓你對過去發生的事情有更好的理解,而不是用來預測未來
  13. Index mutual fund 是擁有金融市場某個特定產業或類別的基金,迄今最耳熟能詳的 index fund 就是 S&P 500,此指數型基金是由大型藍籌股 (large blue-chip companies, 如 Exxon、GE、AT&T、Coca-Cola等) 所組成的,涵蓋美股 70% 的價值。標準普爾500指數的組成股票是由一個委員會選擇並會更換股票。這個運作模式較接近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不過它的嚴格性卻不同於一般的其他指數,其他指數都是少見嚴格的。也正因為標準普爾500指數評選公司的嚴格,它的股市代表性極強,甚至足以顯示美國經濟的興衰。
  14. 由於整個股票市場是由所有投資人所共同擁有。如果被動式投資人 (passive investors, 長期甚至永久持有股票) 可以跟上股票市場的 gross returns (稅前收益),他就可以打敗大部分的主動式投資人 (active investors, 短線殺進殺出)
  15. Passive investors 在管理費用 (management fees) 與交易成本 (transaction costs) 的花費較 active investors 來得低得多,即便是兩者擁有相同的 gross returns (稅前收益),但是扣掉管理費用與交易成本後,passive investors 會擁有較高的 net returns (稅後收益)
  16. 根據長期資料顯示,大部分的投資顧問的投資績效無法打敗大盤
  17. 在近十年來被動投資管理(或稱消極投資管理)基金有加速成長的趨勢。這些基金依據市場指數定價,也就是指數基金。一般宣稱指數基金常態性地擊敗大多數主動投資管理(或稱積極投資管理)的基金;一個研究則指出,隨著時間過去,主動管理的基金平均報酬較 S&P 500 指數少 1.8%。因為指數基金是模仿指數持股比例,相較一般主動管理的基金,所需的投資研究及成本較低,且週轉率較低。指數也是另一種相關的投資商品的計價基礎,指數股票型證券投資信託基金(又稱指數型股票基金,the exchange-traded fund,或簡稱 ETF)。與指數基金(index fund)不同的是,指數基金每日計價,而 ETF 則是連續計價,並且可以買空及賣空。
  18. Wilshire 5000 Index 由威爾遜協會 (Wilshire Associates) 創立於1980年,現已超過7500家成份指數股股數。威爾遜5000指數除了涵蓋 S&P 500 指數的五百家公司,其餘 4500 檔股票是活躍於美國交易市場的公司。該指數目前已涵蓋超過7500支股票。由於涵蓋面廣許多美國投資者稱該指數為“市場總指數” (total stock market),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指數。
  19. Wilshire 5000 Index 優劣
    1. 優勢:該指數是目前全球綜合性最強的指數。它幾乎涵蓋了所有美國上市公司。
    2. 劣勢:該指數只涵蓋那些總部設在美國的上市公司 因此許多實力雄厚的外國公司都與該指數無緣。該指數還有一種情況非常類似於S&P 500  Index 。 S&P 500  Index 中排名前10%的公司占整個指數值的 ¾ 以上。
  20. 根據研究顯示,只有 2/5 的 euquity mutual funds 的表現可以贏過整體市場,但若將 sales charges 納入考慮的話,僅剩下 1/5
  21. Gross return (稅前收益) 隨著時間拉長,常會傾向回歸均值 (regression to the mean),expense ratio 卻不會有這樣的傾向
  22. 平均來說,equity fund 的平均年度費用約 2.4%,然而 index fund 的年度費用僅 0.2%,equity fund 想追上 index fund 的 net return 非常不容易。因此,你應只投資擁有最低 expense ratios 的 index fund,絕對不要購買要支付 sales load 的 index fund
  23. 當某基金廣告宣稱其績效勝過另外一檔基金的時候,你要注意他是如何比較的,如果用一年的績效來比較,可能其較優異,但是若將時間拉長到五年、十年,結果可能是相反
  24. 為什麼 index fund 很難被投資人所接受
    1. Index fund 本質上是違反直覺的,為什麼沒有管理的 index fund 的績效表現會優於專業經理人管理的基金?
    2. 由於 index fund 可以收取的手續費極低,基金公司也不會主動推銷
    3. 人們喜歡自己選股,希望能打敗大盤,並吹噓一番
  25. 現在市面上有非常多的 index funds 供投資人選擇,一切看你個人的投資目標為何,有些人想買成長型的股票,有些人想買價值型的股票,記得直接選 index funds,不要選擇 active funds,index funds 擁有較低的周轉率 (turnover)、較低的交易成本,最後的績效一定比 active funds 來得好


2018/08/02

[閱讀筆記] 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 (8/12)


  1. 當崩盤無以避免,市場必然遭遇重創時,投資者能做些什麼?至少你可以不要限於恐慌或瘋狂賣出,站在原地就可以
  2. 每個受過教育的人都應讓自己具備歷史知識,對於過去的瘋狂與失敗有所理解。這些理解可讓我們明白人群與國家的心理狀態。更重要的是,這些理解再次證明了世上沒有什麼新鮮事。事物變化的越多,他們就越會維持原狀
  3. 市場會一再地陷入非理性的狂歡及最悲慘的沮喪中。好日子時,務必謹記可能一翻身就掉進地獄,同樣重要的是,當市場陷入一片肅殺氣氛時,也要記得事情總有轉機
  4. 所有的財務都是行為取向,投資者就是會受到腦中情緒與反應的控制,再久也改不了
  5. 從泡沫升起與破裂的歷史過程中,我們最大的受益就是,大樂觀時代的報酬最低;而當一切看來黯淡無光時,未來報酬最高
  6. 人總是受到行為習慣控制,因此損失錢的速度,比半夜在中央公園裡被搶還快
  7. 投資者的最大問題,甚至是最大的敵人,很可能就是自己
  8. 如果所有人都認定某些股票會是最好的投資,這就意味著所有人都已經擁有這些股票。接著這代表著兩件事:首先,因為所有人都已經買了這些股票,股價將會居於高檔,但未來報酬卻相對降低。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已經沒有其他人會再買進這些股票。如此一來,由於沒有買進股票的後續部隊,所以股價已不會再漲了
  9. 有兩種行為誤差會出現在你過度自信的狀況中:第一種是成功與失敗之間的「分野」,我們總是記得我們成功的那幾次經驗,但卻總是忘記失敗的歷史;第二種是,我們總是將成功歸諸於自己的技術,而非運氣
  10. 投資者會犯的第二種重要錯誤就是:慣於假設眼前的景象可用來預測遙遠的未來
  11. 時近效應(recency effect):我們習慣於過度強調最近數據的重要性,卻忽略了更早以前的數據,即便過去的數據更完整
  12. 通常每三年,各種投資標的都會出現一次「均線反轉」(mean-revert)的現象,即當一段時間績效表現較佳之後,就會跟著出現一段表現較差的時期;反之亦然,如果有一段時間狀況不佳,就會跟著出現一段好時機。不幸的是,這並非不變的定則,但如果你跟著搶進過去幾年表現不錯的資產的話,這不會是什麼好賭注
  13. 在行為財務學中,最常看到的現象就是,人們總是追求低機率 / 高獲利的機會,這就是為什麼每個人都願意花一美元去買平均只回收只有五十美分的樂透彩券
  14. 短視損失厭惡症(myopic loss aversion):人常常太過於重視短期損失,以至於忽略了更嚴重的長期損失
  15. 在人類數百萬年的演化過程,讓我們會對短期內損失三成資產感到痛不欲生,但是卻對無法達到長期財務目標的狀況毫無感覺
  16. 在所有投資錯覺中,最明顯的一種錯覺就是「好公司代表好股票」的謬誤。1970 年代早期出現的「閃耀五十」,以及 2000 年代初期對網路股、科技股的狂熱現象,都顯示了人們過度強調營利成長的重要性。唯一值得買進的公司就是「穩健經營的跨國公司」,而且還是「基於市場需求力道強勁而產生的高成長率的公司」
  17. 投資者間分出高下勝敗的關鍵在於,贏家知道該做數學功課,輸家只懂得聽故事
  18. 就算是最專業的人士也無從預知盈利的短暫榮景可維持多久,如果你觀察那些先前有著高盈利成長的股票,你將會發現他們後來的盈利成長狀況跟大盤相差無幾
  19. 在科技泡沫興起時,成長型股票的結果絕佳無比,狂熱氣氛也達到最高峰,但是在泡沫破裂之後,價值型股票的表現反而最好
  20. 股價根本不會重複出現一定的形態,如果真有的話,最有錢的人應該是坐擁書山的圖書館員

2018/08/01

[閱讀筆記] Thinking, Fast and Slow (5/9)


  1. 當你是零售連鎖店的經理,若你被要求明年度的業績要成長 10% 時,人會很自然的提出每家分店增加10%銷售量的解決方案。根據迴歸均值 (regression to the mean)的概念,其實你該做的規劃是,低績效的分店增加超過 10% 的銷售量,而其他績效較好的分店增加較少的銷售量
  2. 若你要預測一個在小時候愛讀書的人,在大學的 GPA 分數,你可以這麼做
    1. 取得平均 GPA 分數做為你預測的開始 (這是你的 baseline)
    2. 確認平均 GPA 分數是否符合你對證據的印象 (這是你的直覺預測)
    3. 評估你的證據與平均 GPA 分數之間的關係 (從 baseline 朝向你的直覺預測移動)
    4. 若關連性是0.3,則將平均 GPA 分數向右移動 30% (產生最後預測結果)
  3. 直覺預測需要被修正,因為其不回歸(regression)且有偏誤(bias)。假定我預測高爾夫公開賽每個選手第二天的桿數跟第一天相同,這個預測不容許回歸平均值 (regression to the mean):高爾夫選手第一天進展很順利平均而言會比第二天差,而表現比較差的選手,大部分會有改進。最後當他們跟實際的結果比較,非回歸性預測會被發現有偏誤(bias)。即時你的預測已經修正了偏誤(bias),但你仍然有可能會犯錯,只是會縮小錯誤的大小
  4. 人類在預測常發生偏誤的原因是:忽略了 base rates (基本比率)以及對於資訊的品質沒有敏感度。直覺預測常會過度自信且過度偏激
  5. 當你在預測時,若沒有其他有用的證據可以參照時,記得參照 base rates (基本比率)來做預測
  6. 英國遺傳學家Galton 發現,父母特徵的確會遺傳給後代,但是並不會產生極端身高的族群。當父母的身高已經遠離平均身高時,生下的兒女身高並沒有持續「遠離」平均,而會稍微「靠近」平均,也就是相對矮了一點;反之父母身高很矮的後代,身高會相對其父母「靠近」平均一點。Galton 把這個「極端」往「平均」移動的現象稱為「 regression to the mean 」。用東方人的說法,就是「物極必反」
  7. 所有迴歸都具有三個基本要件 (https://goo.gl/4Hdx7N ):
    1. 系統成分( Systematic Component ):給定的迴歸中,用來解釋研究現象的元素
    2. 隨機成分( Random Component ):研究希望討論的「未知」的現象
    3. 連結函數( Link Function ):描述系統成分與隨機成分兩者之間關係的函數
  8. 人類常會犯下敘述的謬論 (Narrative fallacy),事情在發生過後,以一種敘事性的描述來回顧這件事,會讓這個歷史事件看來有跡可尋,脈絡明晰。人類總是持續在愚弄自己,不斷地在建構過去的歷史事件,使其脈絡可循,並相信這是真的
  9. 人們很難接受機運、運氣這樣的說法,事實上,有些冒著愚蠢而過高風險的人,假如時機剛好對,風向對他們有利,他們看起來會機靈無比。在投資界,就是某些報酬率高超的投資人。在企管界,就是某些被稱贊說有前瞻與進取心的總裁。這些人會持續看起來很聰明,直到運氣反轉的那一天。同一位精明的總裁,在公司營收衰退後,就會開始收到一些”決策僵化、不知變通、守舊”的評語。事實上,同一個人在前陣子聲勢如日中天時,大家對他的描述是”有彈性、進取、創新”。
  10. 對於我們的無知,我們總是有無限的能力去忽視它
  11. Illusion 的核心是,我們相信我們了解過去,並隱含著也了解未來。但是,事實上,我們對於過去的了解比我們相信我們了解的少很多
  12. hindsight bias (後見之明偏誤) 指當人們得知某一事件結果後,誇大原先對這一事件的猜測的傾向,俗語稱「事後諸葛」。後見之明偏見的一個基本的例子是,在知道一個不可預見事件的結果後,一個人相信自己「早就知道結果會這樣」。後見之明的偏見可能導致記憶失真,回憶與重建內容時產生錯誤的理論成果。如歷史著作中對戰役結果的描述,醫生對臨床試驗的回顧和司法系統對事故責任和可預測性的判定,還有沈迷於賭博的人們,因後見之明偏誤 (hindsight bias) 而過度高估自己的預測能力
  13. outcome bias (結果偏誤) 是指以結果論成敗,而不管決策當時是否做了正確決定。人生充滿不確定性,有許多牽涉到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問題,都沒有正確的答案。 因此,人們只能做出他認為理性、看起來正確的決定,但由於預料之外與難以預料的情況,做出的決定未必能產生理想結果。結果偏差讓人們過於強調實際發生的事情,而忽略了決策本身的好壞。在交易時,就連正確做法也會造成虧損交易,甚至損失接踵而來。這些損失會讓交易人對自己和他們的決策過程產生懷疑,進而完全推翻他們一直以來所使用的方法。如2008年的金融海嘯讓很多投資人虧損嚴重,以致於投資人2009年普遍因2008年的結果而操作保守錯失投資行情,但就歷史數據告訴我們,跌深後必會反彈,但當下讓人們因為過於強調實際的事件,而投資操作的事件的好壞。( https://goo.gl/rThaPV  )
  14. 當有人說,這個錯誤很明顯可見,但這只是馬後炮 (hindsight),你無法事先知道會有這個錯誤
  15. 你沒有證據來解釋這家公司經營不善,你僅知道這家公司的股價大跌。但人們在股價大跌時,很容易對這家公司產生負面的想法,這是一種 outcome bias  (結果偏誤)、一部分的 hindsight bias (後見之明偏誤) 與一部分的 halo effect (光環效應)
  16. 大部分的股市的買家與賣家都擁有相同的資訊,但是他們因為有不同的看法而互相交換股票。買進的人覺得現在的價格太低,可能會跌深反彈;賣出的人絕目前價格太高,可能會向下修正。這是一個令人感到困惑的現象,買賣雙方都覺得目前的價格是不合理的,但是做出不同的行為。是什麼原因讓買家與賣家相信價格目前是太高或太低呢?大部分都是幻覺 (illusion) 所導致
  17. 根據研究顯示,平均來說,最主動積極的投資人擁有最差的投資回報,反倒是較少進出市場的投資人,擁有較高的回報。再用性別來做調查,男人相較於女人會有更多無用的會賠錢的想法,所以女人會比男人有更好的投資績效
  18. 根據研究顯示,大部分的 fund maangers 的選股比較像是在擲骰子,他們所選擇的 mutual funds 至少有三分之二沒有達到預定目標
  19. 預測失準是無法避免的,因為未來是無法預測的。高度主觀的自信,不能做為精確、可被信任的指標。
  20. 問題不在於這些財經專家是否經過良好的訓練,而是他們所處的世界是否是可預測的
  21. 每次股市盤後,都會看到財經專家有一套理論來解釋本日的漲跌原因,這樣會讓他人與自己對其產生幻覺 (illusion),以為他了解這個世界
  22. 若有一個經過驗證過的、可靠的方程式 (formulas)、演算法 (algorithms) 或檢查清單 (checklist),以結果的正確性來說,專家的準確性會較差,因為人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而做出錯誤的判斷,方程式 (formulas)、演算法 (algorithms) 或檢查清單 (checklist) 則不會受到影響。根據研究顯示,若希望讓預測的精確性最大化,最後的決定應該交給方程式 (formulas)、演算法 (algorithms) 或檢查清單 (checklist)
  23. 若你在幫公司招募人才,你不該不著邊際的亂問問題,若你很認真看待這件事情,你應該做好兩件事 (假設你再招募業務人員):
    1. 列出幾項可以勝任此職位的特質 (如技術嫻熟度、可靠度等)最多六個 特質,不要過度設計。每個特質間盡可能彼此獨立,而且你可以根據這特質問出實際的問題,且這些特質有辦法可靠的衡量此人是否適合此職位
    2. 根據每個特質列出一系列的問題,並想想該怎麼評分,如一到五分,數字越高代表表現越好:最後你可能會發現,面試過程你最喜歡的人,未必是最高分的人。記得要靠最後評分的數字來挑選人選,而非靠第一印象
  24. Expertise (專門技能) 的養成通常是非常花時間的,且expertise的獲取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如西洋棋家、籃球選手、打火兄弟等,都是非常複雜與緩慢的過程。因為 expertise 在這個專業領域需養成的不是單一技能,其是由大量的小技能 (a collection of miniskills) 所組合而成的 。如西洋棋選手的養成,若要變成高段的選手,至少需要一萬個小時的持續練習 (一天五小時,持續六年),選手們要學習上千種不同的佈陣,並學習在不同的狀況下如何威脅對手或自我防衛
  25. 真正的專家會知道自己知識的限制。但是很多專家常有主觀的自信,不知道它們自己在做什麼,也是因為專家們不知道自己所擁有的專業知識或技能的限制,所以才常會過度自信。那我們該如何判斷哪些 expertise 是可以被信任的呢? 其有兩個條件可以用來判斷:
    1. 環境足夠規律到可以被預測
    2. 透過長時間的練習學習到重複發生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