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2021/11/09

[閱讀筆記]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 第八章、獨處和與他人相處的樂趣

 第八章、獨處和與他人相處的樂趣 (Enjoying Solitude and Other People)

獨處和與他人相處間的衝突 (The Conflict between Being Alone and Being with Others)︱獨處的痛苦 (The Pain of loneliness)︱馴服孤獨 (Taming Solitude)︱心流與家庭 (Flow and the Family)︱來自友誼的樂趣 (Enjoying Friends)︱更大的群體 (The Wider Community)

  1. 生活品質 (quality of life) 仰賴兩個重要因素

Factors

說明

① 我們的工作體驗

(how we experience work)

係指從工作獲得的成就感

② 我們與他人的關係

(our relations with other people)

係指是與他人的溝通品質


  1. 為什麼獨處會帶給人這麼負面的體驗呢?根本原因還是在由內在控制心裡並不容易。我們需要外在目標、外在刺激與立即回饋,來讓注意力有個方向。缺乏外在訊息時,我們的注意力會開始游走,思緒也會變得混亂,最後導致第二章所提到的「精神熵」(意識失序, chaos in consciousness)。

  1. 獨處時,因努力方向不明、無事可做,會讓人感到焦慮、思緒紊亂;但弔詭的是,與人相處時,也會因為遇到狀況,例如,不公平的上司與粗魯的顧客,讓我們在工作上感到不快;沒同理心的配偶與不知感恩的小孩,讓我們在家裡感到憂鬱。這關鍵在於,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與他人有效溝通,將大幅改變與他人的關係與整體生活品質。透過有效溝通,讓彼此的關係從不開心變成可忍受,最後變成感到振奮的關係

  1. 若一個人在無法在獨處時,有效控制自己的注意力,無可避免地會去使用外部解決方案,例如,看電視、濫用藥物、性愛等。📺 為什麼在獨處時,電視會是最好的良藥 ?

  1. 亞里斯多德:「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 (Whosoever is delighted in solitude is either a wild beast or a god)。」「我是誰」是一個終極命題,一場亙古的追問和探尋。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時代,從德爾菲神廟鐫刻的「認識你自己」到尼采喟歎「離每個人最遠的,就是他自己」,從《梵谷的自畫像》到莫内的《日出.印象》,從你到我,都試圖清晰的定義「自我概念」。能夠清晰定義自我概念的人,大多是孤獨的。當然,這種孤獨是相對意義上,朋友相對較少的狀態。(https://reurl.cc/eEkoGK)

  2. 在心理學上,將自我概念清晰(self-concept clarity,簡稱SCC)定義為個體自我概念界定的清楚程度,及其內部一致性和時間穩定性程度。尼采對於自我的了解非常清晰,他在學術界的嘲笑與質疑中堅守自我,並從未懷疑自己將會名垂千古。有研究表明,自我概念清晰有利於個體的心理健康、幸福感、人生意義感以及衝突管理。另外,研究者發現:適應良好的小學生,自我概念清晰性高於適應不良的小學生,表明「社會適應」是自我概念形成的一個影響因素。(https://reurl.cc/eEkoGK)

  3. 💪 戰勝孤獨的人,一定有找到專注的方法,讓自己的思緒從混亂變成有序 (from chaos to in order)。

  4. 面對獨處時光,不同人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並在未來造就不同的自己。如果一個人獨處的目的,是想完成他人在場時無法達成的任務,就不會覺得寂寞,反而會享受這種獨處,希望在當中學到新技能。相反地,如果一個人不把獨處視為機會,而是千方百計想逃避它,那麼獨處就只會帶來恐慌,讓人想要採取一些對自我複雜性無益的方式,去轉移注意力。

  1. 一個人的目標,與配偶結婚後的目標,一定會有所不同,彼此都須調整習慣與目標。若調整得宜,雙方可以獲得成長;若否,可能會步上離婚之途。

  1. 一個人一生的經歷中,與家人的關係往往是最深刻、也最具意義的。一個家庭要能提供心流,必須找到它存在的目標。父母與孩子需要有正向目標,才能為共同的事物付出精神能量。想要利用這些目標來提升家庭成員的複雜性,一個家庭必須分化與整合兼具。分化代表每個人都受到鼓勵發展個人獨一無二的特質,將個人技能發揮到極點、訂立個人目標。整合是指確保發生在一個成員的事要對其他成員產生影響。除了長期目標,持續擁有短期目標也是必要的。除非家人有共同目標,否則連聚在一起都有困難,更別提共同營造樂趣了。保持溝通管道的暢通,讓家庭活動有如其他心流活動,有著清楚的回饋

  2. 家長與小孩間,若要有產生心流的體驗,必須讓小孩有「家裡永遠是你的避風港 (Home is where you’re always welcome)」的感覺。

  1. 青少年與家人的關係,會深深影響他們未來的發展,許多走偏的青少年,通常與家人擁有較差的關係

  1. 同儕間的相處就像其他活動,也有不同層次:複雜度低的交誼可以讓人暫時忘卻混沌;複雜度最高的交誼則可以帶來極大樂趣與成長。友誼讓我們有機會對外展現自己少為人知的一面。家人提供我們情感上的保護與溫馨的回憶 (warmest memories),朋友則是我們帶給我們興奮、探索新奇事物、冒險的夥伴 (excitement, discovery and adventure)

  2. 參與公共事務也可以獲得心流體驗,例如人權鬥士甘地 (Gandhi)、德雷莎修女 (Mother Teresa)

  1. 好的企業未必是要賺最多錢的企業,它的目標改善客戶與員工的生活品質;政治的最主要功能,不是要讓人民變得更富有、更安全,它的目標應讓人民享受日益複雜與成長的過程。但是,現有的世界並不是朝這個方向發展,Thomas Carlyle 說,從自身開始改革起 (reform yourself),當越多人能控制自己的意識,才能獲得 flow experience,讓自己變得更複雜、獲得成長

2021/11/08

[閱讀筆記]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 第七章、工作中的心流

 第七章、工作中的心流 (Work as Flow)

自得其樂的工作者 (Autotelic Workers)︱自成目標的工作 (Autotelic Jobs)︱工作與心流的悖論 (The Paradox of Work)︱虛度的空閒時間 (The Waste of Free Time)

  1. 古義大利諺語:工作可以帶給人尊貴,但也將人變成動物 (work gives man nobility and turns him into an animal)。當每天工作變成呆版、重複性的工作,最終就會被機器、人工智慧所取代。

  1. 心流是有意識地克服挑戰的結果 (flow is the result of conscious attempt to master challenges)。

  2. 想要透過工作來提升生活品質,有兩個互補的策略,一方面要調整工作,使它盡可能貼近心流活動的模式;另一方面要調整自己,培養自得其樂的個性,學習尋找行動機會、重視自己的技能、設定可行的目標。這兩個策略單獨存在無法讓工作變得更有樂趣,一旦互相結合就可以造成意想不到的最優體驗。

  1. 根據我們的研究,越頻繁擁有心流的人,生活品質越高,更可能感受到「有望成功的、積極的、有創造力的、專注的、積極的」。更令人意外的,從工作獲得心流的頻率,遠高於休閒活動,因為看電視、吃零食等活動,是使用 below-average skill level,很難從活動中獲得心流體驗。

  1. 悖論 (The Paradox of Work):工作與休閒比較,雖然工作較能獲得心流體驗,但人並非機器,無法一直在高壓狀況下持續工作,還是得回家當 couch potato,放空、紓壓、休息。


工作

休閒

所需的 skill level

專注度

壓力指數

獲得心流體驗頻率

Paradox 

😷 一直工作身體會垮掉

🏖️ 適當充電休息是必須的


  1. 根據研究,美國人對工作不滿的原因:① 工作單調且缺乏挑戰性;② 遇到難搞同事或主管;③ 事情太多、壓力太大、無暇靜下心來思考、無法陪伴家人。壓力可以讓一個人成長與獲得成就感,但過大的壓力也會壓垮一個人

  2. 現代人與工作之間的關係,乃至於看待人生目標與工作間的關係出了問題。當你認為工作是為別人而做,與個人目標或人生意義毫無連結,工作就無價值。

  1. 相較於休閒活動,工作較結構化、有方向,是較容易有心流體驗的原因


工作

休閒活動

特性說明

內容具結構性 (structured)

需耗費腦力 (effortful)

主動的 (active)

有明確的目標

有立即的回饋

有清楚的規則

有提供挑戰性

內容不具結構性 (unstructured)

可能不需耗費腦力 (effortless)

被動的 (passive)

可能沒有明確的目標

大部分時間都是放空 / 無意識的


例子


製作音樂 🎵

聽音樂 🎧

繪畫 🎨

欣賞畫展 👓


  1. 休閒 (recreation)

狹義定義

  • 於工作之外,於可自由運用的時間與金錢下,自主選擇,並可獲得健康愉悅的體驗從事的活動。

廣義定義

  • 生活中為獲得健康、愉悅而主動積極的活動

  • 兩者最大不同,在於後者不強調休閒活動必須於工作之餘才能舉行參與。

休閒的目的

  • 消除生理、心理疲勞、轉換心情

  • 培養個人興趣

  • 增加個人體驗


  1. Brightbill,C.K 曾說:未來不僅屬於受過教育的人,而是屬於受過教育且明智地利用閒暇時光的人 (the future will belong not only educated man, but to the man who is educated to use his leisure wisely)。

2021/11/07

[閱讀筆記]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 第六章、思想的心流

 第六章、思想的心流 (The Flow Of Thought)

科學之母 (The Mother of Science)︱心靈遊戲的規則 (The Rules of the Games of the Mind)︱文字遊戲 (The Play of Words)︱親近歷史 (Befriending Clio)︱科學中的喜悅 (The Delights of Science)︱愛上智慧 (Loving Wisdom)︱業餘與專業 (Amateurs and Professionals︱終生學習的挑戰 (The Challenge of Lifelong Learning)

  1. 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一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未受過訓練的人,若沒有受到外部環境刺激,可能只能專注幾分鐘而已。若有受到外部事物刺激,我們就很容易專心,例如,🎥 電影開始撥放、🚗 上班路途有路況造成大塞車等。

  2. 📚 當我們在閱讀時,會發生相同的狀況,大部分的讀者在翻了幾頁後,就會開始分心,思緒又跑到九霄雲外。當要重新閱讀時,又要花費力氣,努力地將注意力導回書本。

  3. 在思緒失序時,藉由外部環境刺激,消極地不投入心力,並無法讓你的思緒恢復秩序;當你投入心力、專注力到某個習慣 / 嗜好,才能獲得新流體驗,讓思緒恢復秩序。

  1. Luis Buñuel (西班牙國寶級電影導演) 曾說:沒有記憶的生活根本就不是生活,記憶是我們的前後一致的觀點、理由、感受、甚至行動 (coherence, reason, feeling, even action)。沒有記憶,我們什麼都不是。

  2. 在尚未使用文字的遠古時代,例如,可食用的水果與植物、健康建議、行為建議、智慧結晶等,需要將其轉換為容易被記憶的詩詞、諺語、神話寓言故事。《伊索寓言》中有很多故事是對古希臘人的生活經驗和教訓加以總結,例如

伊索寓言故事

寓意

《農夫和兒子們的爭吵》

表達團結合作的重要性意義

《龜兔賽跑》

告誡人們要謙虛謹慎

《烏鴉和狐狸》

嘲笑愛慕虛榮的行為

《兩隻公雞和鷹》

告訴人們要知道,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

《狼來了》

告誡人們說話要誠實


  1. 學習仰賴記憶,記憶仰賴背誦。死記硬背 (rote learning) 或許不被認為是有效率地儲存與獲取資料的方式,甚至認為創造力與死記硬背兩者是不相容的,事實上,許多科學家都以能記憶大量音樂、詩詞、歷史故事而聞名。

  2. 真正會學習與成長的人,會先挑選有興趣、需要記憶的知識 / 資訊,在意的反而是自身對這些知識的感受與各項知識之間的連結感。

記憶的流程

以記憶古詩為例


  1. 早在西元前六世紀,Pythagoras (畢達哥拉斯,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和音樂理論家) 畢生都在尋找一種表達宇宙結構的方式 (find a way of express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e)。Pythagoras 對萬物皆數的洞見與堅強信念, 再加上他對數的神秘執迷,反而發展了許多數的特別性質。 過了2000 年後,Kepler、Newton 還在追求同樣的事情,努力找出規則 (pattern)、用有意義的方式,把各種零散的資訊與知識連結起來

  2. 透過寫日記、散文、詩詞等,也能讓你進入心流

  1. 很多科學家之所以從事研究,不是為了工作或政府經費,也並非都是專職的科學研究者,而是被自己的想法與發現所深深吸引,並享受在研究的過程中。許多偉大的科學家,並非該領域的專家,卻受到高度尊崇,甚至獲得諾貝爾獎,原因只是他們樂在其中 (They simply did what they enjoyed doing)。例如:

人物 👨

說明

尼古拉·哥白尼 (Nicolaus Copernicus) 

在波蘭的 Frauenburg 大教堂擔任牧師期間發表《天體運行論》(planetary motions)

伽利略 

(Galileo)

原本學的是醫學,卻成為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科學家,還被霍金譽為「自然科學的誕生要歸功於伽利略」

牛頓

 (Isaac Newton)

學校因瘟疫關閉兩年,為了打發時間而發現萬有引力 (Newton's 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

羅倫·拉瓦節

 (Laurent de Lavoisier)

原本是政府稅務機關 (ferme générale) 的公務員,卻發表第一個現代化學元素列表,列出33種元素,被後世尊稱為「近代化學之父」


  1. 許多機構都面臨常見的命運,經過數個世代後,機構本身的重要性凌駕於原本的目標

例子

原始目標

結果

軍隊

抵禦敵人的入侵

軍隊會發展出自己的需求、政治;某種程度來說,最成功的軍人不是最會打仗的那位,而是最會爭取預算的軍人

學術協會

希望學者把心思放在根本問題的研究,並取得學術突破

學術派系鬥爭、期刊政治文化、文人相輕、同儕相忌

學者

鑽研於有興趣的領域,並獲得研究突破

致力於變成有名的學者 (well-known scholars),忘記初衷與當初的目標


  1. 當一個人的學習到達某種境界後,他的身分就會從讀者 (reader) 便成作者 (creator)、從消費者 (passive consumer) 變成生產者 (active producer)。即使是業餘的學者,也可以從困難、有意義的 (difficult and rewarding) 主題中獲得興趣,並勾勒出可能的解答。

  2. 業餘 (amateur) 在古代有「熱愛所做的事情」的含意,現代卻有水準不夠、不夠專業的含意。

古代含意

現代含意

是古拉丁字的動詞 amare,代表熱愛(to love),引申為一個人熱愛所做的事情 (a person who loved what he was doing)

貶低的含意,隱含不夠專業的意味

著重於從熱愛的事情獲得快樂的體驗 (experience),而非成就 (achievement)

著重於完成成品的品質 (quality of performance),而非體驗的品質 (quality of experience)


  1. 柏拉圖 (Plato) 在《菲力帕斯篇》(Philebus) 提到「The young man who has drunk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the spring is as happy as if he had found a treasure of wisdom; he is positively enraptured.」在此篇章,Plato 深刻描繪思考的喜悅,💡 發現智慧寶藏猶如在漫長的旅途遇到綠洲,身為風塵僕僕的旅人,初嘗泉水,難以忘懷那清甜滋味

  2. 📚 人生本該終生學習 (lifelong learning),畢業後,你才是自由地探索有興趣的知識,不是為了分數、學位、求職而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