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2020/04/04

[閱讀筆記] Making Ideas Happen - Overcoming the Obastacles Between Vision and Reality (2/6)

  1. 指派一個人去負責管理某個行動步驟 (Action Steps),通常不太管用。將一個負責記筆記的人,放到一個專案團隊,會讓專案權責變得模糊。每個人都需要擁有自己的行動步驟 (Action Steps)。當任務是由你自己手寫、用你自己的語言,才較有可能被有效執行。把任務分派給個人負責;沒有負責人的工作很難完成
  2. 行動步驟 (Action Step) 起始於一個簡單的前提: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是一項 Project。這個前提不僅可以應用在下週三的大型簡報,或是整在籌備的新產品上市活動,還包含正在準備往上發展的職涯準備,或是協助下屬職能發展。亦或是管理你的財務狀況、即將到來的搬家準備等,都是一項 project。
  3. 每項 Project 都必須分為執行步驟 (Action Steps)、參考資料 (References) 和暫時擱置事項 (Backburner Items)。生活中的每件專案,都可以被分到這三個主要組成成分中。
三個主要組成成分
說明
❶ 執行步驟 
(Action Steps)
  • 是那些你想要往前走的、特定的、具體的任務
  • 例如重新撰寫與發送備忘錄、發佈部落格文章、支付電費等
  • 貼在文件夾首頁,每天盯著它做,而且不斷的思考、Catch 新的執行方法,持續紀錄並確保每項計畫都有負責人
❷ 參考資料 
(References)
  • 與專案相關的講義、草圖、筆記、會議記錄、網站或你可能之後會想回頭討論的事項等
  • References 不是可執行的,他主要目的是當專案要特地聚焦某件事物時,用來參考的參考資料
  • 放在文件夾內,用時間順序保留參考資料,加上”tag”才方便找。問自己未來為什麼還需要這個檔案? 如果找不到原因就扔了它
❸ 暫時擱置事項 
(Backburner Items)
  • 或許目前是無法執行的,但是在未來的某一天可能可以被執行
  • 或許此想法因為預算問題被擱置,又或許你希望在未來某個時間點,在特定專案中執行
  • 貼在文件夾頁尾,如果有好的 idea、或是有空想做的,就寫在這邊,常常回來 review


  1. 想像你在公司所負責的專案 (work-related),可以區分如下:
三個主要組成成分
說明
❶ 執行步驟 
(Action Steps)
  • 可執行的項目,
  • 例如:你的待辦事項
❷ 參考資料 
(References)
  • 不可執行的項目
  • 例如:合約副本、會議記錄、客戶背景資料等
❸ 暫時擱置事項 
(Backburner Items)
  • 現在不可執行,但是未來可以執行的項目
  • 例如:因預算或時程而暫時擱置的想法


  1. 個人的專案 (personal-related),也可以被往下細分為三個同樣的類別
三個主要組成成分
說明
❶ 執行步驟 
(Action Steps)
  • 可執行的項目
  • 例如:代繳帳單 (水費、電費、電信費等)
❷ 參考資料 
(References)
  • 不可執行的項目
  • 例如:汽車保險證明、房屋火險證明等
❸ 暫時擱置事項 
(Backburner Items)
  • 現在不可執行,但是未來可以執行的項目
  • 例如:未來想去度假的景點等


  1. 產生想法很重要,但是沒有好的執行方法,最終也無法實現。記住,工作或生活的大小事皆是一個專案,每個專案都可以往下細分為 Action Steps、References 與 BackBurner Items。
  1. Action Steps 是專案組成元素中,最重要的一個,是維持專案生命的氧氣。沒有 Action Steps,就不會有任何的行動,不會產生任何結果。任何想法的最後的結果,仰賴所訂出的 Action Steps,以及執行的結果。
  1. 為了實現你的想法,你必須盡可能讓你的 Action Steps 清楚、具體、剪短,要以動詞作為開頭,透過動詞讓閱讀的人知道要執行什麼動作,例如:
Action Steps 例子
❶ 聯繫工程師來討論⋯⋯ (Call programmer to discuss …)
❷ 安裝新軟體來⋯⋯ (Install new software for …)
❸ 研究⋯⋯的可能性 (Research the possibility of …)
❹ 模擬一個⋯⋯的樣本 (Mock up a sample of the …)
❺ 更新 XZY 文件給⋯⋯ (Update XYZ document for …)
❻ 提出⋯⋯問題 (Address issue of …)


  1. Action Steps 的重要實踐
Key Practices
說明
⓵ 在任何地方紀錄執行步驟 (Action Steps)
  • 想法不會只在開會中出現,Actions Steps 也不例外
  • 當你在閱讀文章、洗澡、做白日夢或準備就寢時,腦中都有可能會冒出想法。你可能突然想到在某個專案會議中,某件事情沒有去跟催,你就會建立一個 Action Step: follow up with XYZ regarding…
  • 善用線上工具讓你無時無刻都可以記錄,例如 Wunderlist, Asana, Trello 或其他任務管理工具。但是你要能夠區分 Actions Steps 與 References 的不同 (一般的筆記與無法執行的想法)
⓶ 沒有負責人的執行步驟 (Action Steps),是沒有人會去做的
  • 每個執行步驟 (Action Steps) 都需要指派當責人員,而且只能有一個人。或許該任務牽涉許多不同單位或部門,依然要指派一位人員當責 (accountability),負責任務的推動與跨單位協調。
  • 透過 e-mail 將任務指派某人,無法保證他一定可以完成。必須將此指派任務建立到 Action Steps,直到其完成任務:Print out old draft, follow up with Alex
⓷ 依據不同類型的 action steps 做不同的處理
  • Delegated action steps:將執行步驟指派給個人且當責
  • Ensured action steps:與其一直跟 Dave 嘮叨,不如建立一個 ensured action steps,過一段時間再跟對方確認是否完成了,如 Ensure that Dave updated the article with the new title。
  • Awaiting action steps:當你發 mail 給其他人詢問問題,你很可能因為對方沒回覆而忘記這件事情,你應該建立一個 awaiting action steps 並指定一個預期回覆,若無回覆則主動告知,如 Awaiting confirmation from Joe at Apple re: Consultation
⓸ 促進以行動為導向的文化
  • 在會議討論的過程中,要求團隊將創意轉成 action steps 並寫在紙上,會是一件讓人覺得麻煩的事情
  • 但是,若能夠讓團隊成員養成習慣,就可以將會議中的創意轉化為實際行動,並可在會議結束前,確認是否有遺漏的或重複的 action steps
⓹ 找到一個好用、適合你的工具
  • 將想法轉化為 action steps 的機制,你必須找到適合你的最佳工具。
  • 好的生產力工具,會讓你的轉化機制更加井然有序、有生產力。


  1. 想法的產生,常常與我們手上的專案無關。但是這不代表日後,這個想法沒有價值。暫時擱置項目 (Backburner) 讓你將這些想法保留下來,或許在未來可以讓它變成 actionable items。這點非常重要,許多很棒的想法,在還沒執行前,就被忘記
  2. 你需養成習慣,定期重新閱讀之前所撰寫的暫時擱置項目 (Backburner Item)。當你過一段時間重新審視這些暫時擱置項目 (Backburner Item),有些項目會突然變成真實、可執行的目標,然而有些項目就會漸漸的較不重要且相關。有時候,長期持有的暫時擱置項目 (Backburner Item) 會變成你面對新問題的解決方案。
  1. bias toward action 原則:寧可動手做一件事而做不成功,也不要什麼事都不做。
  2. 我們從國小開始就養成習慣,在課堂做筆記,上班後在會議裡,也不斷地在做筆記。但是這些靜態的筆記、參考資料,你很少會回過頭去看,在會議中不斷做筆記,反而會讓你遺漏行動步驟 (action steps)。
  3. 將筆記放到參考資料 (References) 前,參考以下幾個步驟:
Steps
說明
❶ 問問自己
(Question it)
  • 若你無法回答以下問題,就丟棄此參考資料:
    • 這份參考資料的目的為何?
    • 我可能在何時會回過頭來閱讀此份參考資料?
❷ 加上標籤
(Label it)
  • 加上標籤,讓你日後可以快速找到
    • 日期:讓你知道是何時加入的
    • 專案名稱:在哪個專案討論到的
➌ 善用工具儲存參考資料
(File it)
  • 不要只用紙本作業,善用線上工具,讓你更容易紀錄、搜尋,例如 Evernote,或 Apple、Google、Dropbox Paper、HackMD 所提供的線上文件撰寫工具等


  1. Action Method 施行實務
Practices
說明
❶ 執行步驟要與 e-mail 分開管理
  • E-mail 會扼殺你的生產力,可執行的資訊會因為成堆的參考文件而難以看清
  • 你應該從 e-mail 摘錄出 action steps,並分開存放
❷ 每當講到採取行動,工作與個人生活就會發生衝突 (但這是 OK 的)
  • 人們傾向將工作與個人生活的行動予以區別。工作會採用正式的 to-do list,個人生活會在冰箱貼 3M 便利貼。
  • 經觀察,最有生產力的人們,顯示出 Action Steps 就是 Action Steps,不會因為情境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執行順序可能會改變,但是管理每件系統中可執行的項目是不變的。
  • 善用線上任務管理工具,讓你在無時無刻皆可存取。無論是工作或是個人生活,都採用相同的系統,你就能在任何時間、地點,針對你的 Action Steps 安排執行順序與完成它。
➌ 當任務有被
接受後,行動才算真的被指派
  • 許多專案管理方法支援 to-do lists,並分享給專案團隊成員 (資訊透明, transparancy),但是,除非你的團隊成員有接受所指派的行動步驟 (delegated Action Stps),不然當責 (accountability) 無法實現(互相確認流程, handshake)。
  • 透過 e-mail 的方式來針對 Actions Steps 交換意見、釐清內容,確保雙方是在清楚、可執行的情況下執行 Action Step。
  • 工作團隊在指派任務的最佳實務,是讓團隊成員用手寫的方式,寫下他們被指派且接受的 Action Steps。這個做法隱含著理解 (understanding) 與接受 (acceptance) 被指派的 Actions Steps
❹ 依序執行任務 (sequential tasking) 比多功 (multitasking) 好
  • 多工 (multitasking) 是個迷思,你無法同時完成兩件 Action Steps
  • 若你的所有專案有定義且整理好 Action Steps,你就可以輕易管理多個專案。
  • 你的目標是讓你在切換不同專案時,盡可能將無生產力的轉換時間 (unproductive downtime) 盡可能降低。降低轉換時間的秘訣就是將每個專案的元素予以分解。


  1. 善用專案管理工具幫你做任務指派 (delegation)、團隊協調 (collaboration)、管理 Action Steps。你需要避免的,是 actionable items 淹沒在數百封 e-mail 與其各式各樣的訊息來源 (ex. Slack, Facebook Messenger, Line, Skype 等)。
  1. 當專案經理透過 e-mail 來傳達 Action Steps 時,記得在主旨加上 Action 此關鍵字;參考資訊類型的 email,則可在主旨加上 FYI 的關鍵字。幫你的團隊建立共同的語言,每個人都可以透過關鍵字來做 e-mail 搜尋與排序。
  2. Action Method 運作流程
Action Method 
運作流程
說明
❶ 日常生活無時無刻會冒出想法
  • 我們生活中,任何情境都有可能產生想法,例如會議、腦力激盪、通勤趕路途中、做白日夢的時候等等。
  • 若我們沒有把瞬間產生的想法,轉換為動詞驅動的行動步驟 (verb-driven Action Steps),這些想法就會消失
➋ 收集並分類
  • 我們可以用筆記本,或是善用線上任務管理工具,協助我們可以隨時記錄下來。
  • 除了紀錄,還要依據其性質,分類為執行步驟、暫時擱置事項與參考資料
❸ 待辦事項
  • 如同 Microsoft Outlook 中的 in-box,你也要將待執行的的任務,放到 in-box 中做妥適管理
❹ 處理
  • 每天花點時間檢查 in-box 中的事物,分辨哪些事可執行的,哪些是不可執行的
    • 若是可執行的,而且是可以馬上完成的 (如簡短的一通電話就可解決或繳納帳單等),那就馬上去做。David Allen 稱之為 two-minute rule:若有一件事情可以兩分鐘內解決,你就應該馬上去做。畢竟,你把這件事情輸入到系統也需要時間,何不馬上將其完成?
    • 無論你使用哪一種 action management system,Action Steps 必須用一致的方式記錄,指派一個專案並給予一個結束日期 (如果可以的話),如此一來才能提升生產力。
      • 將待擱置項目放在待擱置的目錄下,並標註一個適當的專案名稱
      • 用不到的參考資料就予以丟棄,因為大部分的參考資料你日後都不會做第二次閱讀。
      • 參考資料的儲存方式,一定要用專案或按照日期的方式來儲存。


  1. Action Method 運作流程圖
  1. 每個人的精力有限,如同電腦的運作能力侷限於它擁有多少記憶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限制。下圖根據專案的重要性,光譜 (spectrum) 從 Extreme 到 Idle。你要思考,你現在手上的專案,應該接收到多少精力?


2020/04/03

[閱讀筆記] Making Ideas Happen - Overcoming the Obastacles Between Vision and Reality (1/6)

  1. 論述架構
  1. 有想法很容易,但是要付諸行動,就沒這麼簡單。Thomas Edison 曾說過:「天才是 1% 的靈感和 99% 的汗水 (Genius is 1% inspiration and 99% perspiration)。」
  2. 無論是企業或是產業,成功的關鍵在於如何發展與執行新的想法。你可能每天都會想出即有創意的解決方案,但是大部分都無法實現。本書的主要目的不是教你怎麼產生想法,而是協助你發展讓想法付諸實現的能力。本書著重於如何保持生產力與持續執行想法。
  3. Making Ideas Happen = 想法 + 組織力 + 社群力 + 領導力,本書不討論產生想法,只討論組織力、社群力與領導力。
讓想法發生
說明
組織力
  • 組織力是指「管理與執行想法的能力
  • 我們現在處於資訊爆炸與持續連結 (ex. Slack, line) 的時代,你必須聰明地管理你的精力。若否,你將被動行動 (act impulsively) 而非主動行動 (proactively)。
  • 生活中的每件事情,都可以用專案 (project) 來看待。每個專案可以細分為三件事:
    • 執行步驟 (action steps):本書第一個部分會解釋這塊,並討論如何判斷事情輕鬆緩急、管理你的精力與注意力等
    • 暫擱事項 (backburner items)
    • 參考資料 (references)
社群力
  • 想法不會獨立發生。你必須擁抱機會,將想法告訴相關的群體,透過群體的回饋,修正你的想法,使其更為務實、可執行
  • 本書第二個部分,將會討論如何運用社群力,讓想法獲得前進的拉力。
領導力
  • 富有成效的創新需要獨特的領導能力。領導任何一種創新,需要不同的方法來激勵團隊
  • 最受景仰的領導者,必須建立與管理團隊,並能克服所面對的質疑、壓力與障礙。


  1. 許多極富生產力、創意的個人、團隊或企業 (ex. Apple, Disney, Google, Zappos, Facebook, etc.),都有幾個共同點:① 組織力與持續執行,② 鼓勵同儕參與善用社群力量,③ 領導追求創意的策略。然而,大部份的我們,把大部分的心力花在搜尋下一個極佳的想法,根據我們的研究顯示,我們最好是要把時間花在培養讓想法成真的能力
  2. 在現在,追求更有效率或更便宜,已經不足以在全球市場取得競爭優勢。我們必須構思出新的想法,注意我們周遭的問題與機會,克服困難 (defy the odds),讓想發真的成真。
  1. 讓產業往前進的想法,並非極具創意洞察力的結果,而是熟練的管理方法 (masterful stewardship)。
  2. 想法是由時間慢慢累積而成,在某一個正在洗澡的晚上,突然靈光乍現。接下來,你就會進入第二個階段,決定是否要追尋。當你的決定是YES的時後,你的 mind-set 就要改變,你必須變得更理性、更具邏輯性、更有紀律。這個階段,吸收資訊不是重點,你的重點要放在綜合各種資訊、提煉有用的資訊,產生最終產生想要的結果。許多有創意的人,對於此階段非常掙扎,因為上個階段比較開心,但是後者才是你是否能實現想法的關鍵。
  1. 如何組織專案、規劃事情輕重緩急與將你的時間及精力放在重要的地方,比追求高品質想法還要重要。
  2. 善用社群的力量,產生無價的回饋與想法改進 (idea refinement),建立正向的關係,團隊成員互相提供資源、支援與想法。所有偉大的發明,都是從一連串的小火花中慢慢浮現,一開始的想法可能未見周詳,由於團隊的協同合作,產生其他想法,或是用未預期的方式重新演繹出新的想法。好的協同合作可以讓小火花產生突破性創新。
  3. 社群可以對舊有的挑戰提出新的方法,激發出更周詳、夠有創意的想法。最重要的是,透過社群的力量,可以讓你更謹慎地追求你的想法。
  4. 領導能力讓你的想法可以更持久 (sustainable)、更易於擴大 (scalable) 且最終獲得成功。要成為有創意的領導者,必須先坦率地進行自我評估:你是誰、你有什麼傾向、在你面前最重大的挑戰是什麼。你必須思考如何管理你的想法、如何促進社群內的互動、以及管理你自己
  5. 我們常認為,創意的環境無法忍受作業程序 (procedures)、限制 (restrictions) 與作業流程 (processes)。然而,組織力 (organization) 是引領生產力的重要力量:如果你希望讓想法成真,你就必須要有個有效的做事流程
  6. 在大型企業上班就知道,大家都很討厭繁瑣、官僚的作業流程,其讓你感到沮喪、耗損你的精力。但是,若此作業流程是根據你的個人偏好做客製化,將會大幅提升你的生產力
  7. 除了組織力,最重要且最容易被忽略的元素是 structure。Structure 讓我們可以獲得許多想法,並將其建立關聯。需妥善將內外部元素建立關聯 (structure)、根據定義的程序執行 (organization),才能讓想法成真。
  1. 若要對市場產生重大影響,組織力與產生想法相同重要。細想以下算式:創造力 (creativity) X 組織力 (organization) = 產生巨大影響 (impact)如果要讓我們的想法產生巨大影響,其大部分決定於如何讓事情保持井然有序 (stay organized) 的能力 (50 X 2 = 100);擁有很多創造力,但是毫無組織能力,最後的結果就是什麼事情都沒有完成 (100 X 0 = 0)。
創造力 (creativity) X 組織力 (organization) = 產生巨大影響 (impact)
  1. 許多創造力較低 (less-creative) 的藝術家,可能會比極有創造力天份的藝術家,擁有更多的產量。原因在於其擁有傑出的組織能力 (50 X 2 = 100),並比那些雜亂無章的創造力天才 (100 X 0 = 0),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2. 腦力激盪應起始於一個問題,與獲得特定的、相關的、可執行的目標。

  1. 傑出的領導者,應該對未來保持樂觀,但是對於如何執行保持悲觀。在創意的世界,領導者應對新的想法的可能性感到興奮,但是需仔細思考,如何將這些想法當成專案來管理。要讓想法成真,就需要良好管理的工作流程 (well-managed workflow),才能達成
  2. 有創新的想法後,下一步且最重要的,是獲得與強調你的行動步驟 (Action Steps)。若沒有行動步驟,就會淹沒在一堆想法中,消失殆盡。

2020/04/02

[閱讀筆記] Manage Your Day-to-Day (1/3)

  1. 書本論述架構:
  1. Thomas Edison 曾說過:「天才是 1% 的靈感與 99% 的努力 (Genius is 1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99% percent perspiration。」為了讓想法成為真實,我們必須天天行動、實驗、失敗、調整與學習
  2. 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無時無刻充滿著干擾、雜音,讓我們越來越難擁有專心工作與發揮創意的空間。因此,本書將圍繞四個重要的 skill sets,你必須精通與掌握所有的 skill sets,才能成功。
  3. 沒有一個工作環境是完美的,停止抱怨與開始負起責任。我們每日的習慣,會決定我們做事情的優先順序與能做得多好。我們的工作日常必須工作的更主動積極 (proactively),而非被動聽命行事 (reactively)。我們必須有系統地優化我們的工作習慣,這決定了我們想到就能做到 (make ideas happen) 的能力
  1. 現代社會的步調越來越快,我們也習慣於趕快把事情做完,但是卻很少停下來,看看我們做事情的方法,是否有改進的空間。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在運動場上,我們可以看到教練會在適當時間叫出暫停、擬定戰略,但是我們卻很少退一步 (take a step back)、仔細考慮 (take stock)、讓我們的系統更加精進。
  2. 現代人由於各種工具興起 (ex. Slack, emails, tweets, and so on),導致人與人之間彼此關係更加緊密,我們變得比以往更加被動反應,而非主動去做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當維持最新資訊與聯繫管道流暢變成是一個缺點時,這些氾濫的資訊與通知 (alert) 將會讓你沒有空間去思考或行動
  3. 我們的生活中,不斷在 have-tos 與 want-tos 中拉鋸。如果你一不小心,生活中就會被 e-mails、會議、他人的請求等,把你的時間塞滿,這是 have-tos (reactive work,回應式工作);want-tos 是真正重要的、對你才是有價值的事物。若不妥善處理,你將沒有時間去做 want-tos (creative work,創造性工作)。
  4. 你要修改你的工作習慣,最重要的改變就是先做 creative work,做完後再去做 reactive work。這代表先去處理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事情,而非一進辦公室就處理 e-mails、電話、開會等。
  5. 找出你一天中,哪段時間精神最好,在那個時候做 creative work,絕對不要在這段時間開會、回覆電子郵件、處理他人請求、處理行政工作等。
  6. 為你每項工作所需花的時間設下嚴格分際 (hard edges),即為你工作中的不同活動設下開始與結束時間,包含 creative work、開會、溝通協調、行政工作等。這樣的做法,可以避免你在某一項活動花太久的時間,影響你其他重要工作。如此一來也可以避免你變成工作狂,工作狂只是看起來很有生產力,其實工作很沒效率
  7. 我常常高估短期內我們可以完成的事物,低估了我們每天、長期緩慢、持續且規律的努力可以達成的成就
  1. 善用規律的力量
規律的力量
說明
規律讓你更容易開始
  • 開始做一件事情,一直都是很具挑戰性的事情。你很難從無到有開始一個專案。
  • 當你每日持續進行,就可以保持繼續進行的動力。你不會忘記你的進度到哪了,你不用還需要回想之前做到哪裡。
規律是一種務實的方法
  • 若你想做一個 creative side project,與其一直抱怨你沒有時間去做,不如每天或每隔幾天,定期排出數十分鐘或數小時,養成規律的習慣,最終就能摘取果實。


  1. 別低估規律所帶來的力量,每天所做的事情比偶爾做更重要 (What I do every day matters more than what I do once in a while)。卓越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 (Excellence is not an act, but a habit)。
  2. 許多有天賦的人,最後未能成功完成他們想要的目標。原因都出自於其沒有實踐的策略,所謂的實踐,是指以習慣的方式,規律且可靠的方式來執行。例如,有些人穿上實驗室白袍、戴上特殊眼鏡,做著實驗,這就是在做實踐,專業化自己的能力。
  3. 有幾個重要的科學發現:一、充足的睡眠比吃補給食物還要重要,充足的睡眠與工作生產力呈現正相關;二、身體都有生理時鐘 (ultradian rhythms),當我們在專度的狀況下工作,約 90 分鐘就會到你的極限,或許你可以倚賴咖啡、糖或對自己施加壓力,繼續專注工作,但是到頭來,你還是會付出代價,適度的休息、放鬆與恢復是必要的。
  4. 先前提到,不要忽視規律的力量,除了規律工作以外,也要規律休息,適時放鬆,讓自己充電,獲得繼續前進的力量。不是工作負荷過重壓垮你,是你執行的方式 (It’s not the load that breaks you down, it’s the way you carry it)。
  5. 每天規律給自己一段獨處的空間是很重要的
  6. 建立堅如磐石的日常生活的重點
建立堅如磐石的日常生活的重點
說明
❶ 每天工作的開始,先做 creative work,回覆 email 這種 reactive work 則放在後面

❷ 建立關聯觸發器,來告訴你的自己要開始工作了
例如播放相同的音樂或是整理桌面等 associative triggers 
❸ 不要有靈感再做事,定期、有規律地去做事情

❹ 定期規律地休息,重拾動力
工作 90 分鐘後,就要稍事休息
❺ 練習獨處
每天花點時間獨處,觀察有無低生產力的行為、想法與流程,讓自己的沈澱


  1. 現在所處的事件,越來越多干擾,讓我們難以專心做事,你可以這麼做:
如何專心做事
說明
❶ 事先定好一段讓你專心做事的時間 (focus block)
例如預先規劃好某一天早上 9:00 ~ 12:00 這段時間,不接電話、不回 email、不開會,當有人要找你,你就回覆這段時間已經有預約。
❷ 抗拒誘惑
在預計規劃好專心工作的期間,不使用 email、電話與網際網路。
❸ 去另外一個地方做事
例如圖書館或其他安靜的地方,如果可以的話,使用紙與筆,盡量避免被線上的社群網站或app 干擾、分析。

  1. 忙碌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問問自己,到底在忙些什麼?(it is not enough to be busy, we must ask: ‘What are we busy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