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整個股票市場是由所有投資人集體擁有的,若被動型投資人 (passive investors) 可以獲得與市場相當的稅前收益 (gross return),你就可以打敗大部分的主動型投資人 (active investots)
- 被動型投資人 (passive investors) 的管理費用與交易成本一定比主動型投資人 (active investors) 來得低,若兩者獲得的稅前收益 (gross return) 相當,被動型投資人 (passive investors) 的投資效益一定比主動型投資人 (active investors) 來得好
- 對於投資人來說,對你的未來財富影響最大的因素是投資費用 (investment expenses),收益減去費用,才是你最後拿到的
- 指數型基金 (Index funds) 的設計是用來吸引長期投資人,不是短期殺進殺出的投機客
- 避開高費用比 (expense ratios) 的基金,主動型的基金費用比可能會高達 1.35%,但指數型基金 (index funds) 僅有約 0.05 ~ 0.10%
- 資產配置 (asset allication),就是股票 (Stock) 與債券 (Bond) 的分配比例,我建議股票與債券的比例的範圍從 70 / 30 到 60 / 40 左右,最好都是購買股票與債券的指數型基金 (stock and bond index funds)
- 當基金公司廣告打著新商品要販售時,特別是很夯的新商品 (hot new product),絕對不要投資它
- 你必須對你的金錢的運用盡可能地節約 (thrifty),盡可能地為未來儲備更多的現金。但是,也是相等重要的,你也要對你的共同基金經理人進行節約,不要理會他們推薦的高成本基金,只購買低成本的基金 (low-cost funds)
- 整個股票市場反應的是,世界各地所有的投資人的知識、希望、恐懼與貪婪
- 見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快跑、力戰、智慧、明哲、靈巧,雖然表面上比較有把握能贏、能戰勝、能得糧食、得貲財、得喜悅,但其實卻未必盡然
- 如何做好投資,很難有具體共識,但是根據過去的統計數字來看,可以歸納出幾個罕見的共識
- 分散投資 (diversification) 只能降低風險,不能完全剔除風險
- 不要將你未來的退休金、買房的預備金或是就學基金拿去投資
- 最有效的分散投資的方式就是購買低費用的指數型基金 (low-fee index fund)。根據過去的數據統計,指數型基金的表現會比主動型基金來得好
- 只購買低成本 (low-fee)、無銷售費用 (no-load) 的投資標的
- 單一選股的投資行為,不適合一般的投資人,一般投資人應該屬於廣泛的、多樣化的投資計劃,而共同基金 (mutual fund) 則是達成分散投資 (diversification)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
- 資產配置除了考量到『風險』(risk) 與『報酬』(return) 以外,別忘了還有『成本』(cost)。
- 以共同基金 (mutual funds) 來說,成本包含銷售費用 (sales charges)、operating expenses (運作費用)、顧問費用 (advisory fees) 及年度費用 (annual costs) 等,這些成總加總起來可能會佔 0.3% 到 3% (甚至更高),差距很大。當你購買的共同基金的內扣成本越高,績效就會越差。
- 當你在計算你的投資效益時,別忘了要扣除該繳的稅金、年度通貨膨脹率以及要給基金公司的費用,扣除後,才是你真的得到的獲利
- 對於股市 (stocks) 來說,營收 (earnings) 與股利 (dividens) 會驅動你的回報 (return);債券 (bonds) 與貨幣市場工具 (money market instruments) 則是由利率決定你的回報 (return)。這些都是市場的驅動力,不是什麼神秘的力量,也不是什麼膚淺的情緒力量,如樂觀與悲觀、希望與恐懼、貪婪與滿足
- 了解財務的歷史非常重要,歷史可以提供我們有用的觀點。但是歷史猶如掛在船尾的提燈,只能看到過去,無法看清未來。對於歷史要給予應有的尊重,不必太多,也不應太少
- 三個影響股票獲利的主要元素
- 起始的股息殖利率 (initial dividend yield):即股息 ÷ 股價
- 股息的成長 (growth in dividends)
- 本利比的變化 (change in price-dividend multiple):本利比 = 股價 ÷ 股利。為獲利率的倒數,是目前每股股票的市價為每股股利的倍數,藉以分析相對於股利而言,股票價格是否被高估以及有無投資價值。以投資的角度來看,本利比越低,投資者對股票的預期收益越高。為什麼我會建議用本利比而非本益比呢?因為本益比的計算是根據不精確的營收數字,本利比則是根據明確的股息分配
- 本益比 (price-earning ratio)的波動,其實是跟著投資人的情緒走,與基本面無關
- 對長期投資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公司所配發的股利,已購買股票後,接下來的殖利率是否持續成長
- 影響債券 (bonds) 收益的三個主要因素有:
- 初始的收益率 (initial yield):發行者同意付給投資人的利率,票面利息率 (interest coupon) 是在債券發行時決定,而且通常不會改變。這是影響長期債券收益的最重要的決定因素。
- 再投資率 (reinvestment rate):債券價格愈高、殖利率愈低,因為在債券價格上漲後,投資人必須要用較高的價格買入,但所領到的配息、與到期日時所得報酬卻沒有比較高;債券價格愈低、殖利率愈高,因為債券價格在下跌後,投資人可以較低的價錢,買到相同的債券。因此,殖利率與債券價格呈反向關係
- 利率變化的衝擊 (impact of rate change):利率漲、債券跌;利率跌、債券漲
- 財務資產通常都有回歸均值 (regression to the means) 的傾向
- 普通股 (common stock) 的績效最終會回歸到長期歷史資料的平均值。因為股票的收益絕大部分是由『殖利率』與『股利』的成長所決定,而這兩個因素的增長,則是基於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下所掙得的『營收成長』所決定,營收成長是有其極限的
- 債券 (bond) 的績效由『利率』所決定,無論是長期、中期或是長期的債券,你無法預測利率的未來走向,利率走向會讓你的績效回歸均值
- 複利是很驚人的,時間是你最好的朋友。投資就要從今天開始,不要一直明天再說,你越晚開始,就會追趕得越辛苦
- 在投資時,要先問問自己準備好冒哪種風險?風險主要分成兩種:
- 無論是哪種投資類別,都有無可避免的通膨 (inflation) 風險。依據過往的歷史表現,通膨攀升及股市上漲之間的連動性呈現交錯不一的結果。雖然,兩者之間似乎應該存在關聯性,因為通膨象徵經濟情勢改善,而股票市場總是歡迎經濟增長的。但通膨對食品包裝或汽車製造商等企業來說,則會因為必須投入的成本增加,而產生反作用力。
- 本金 (principal) 與收入 (income) 的損失風險,這則是你可以控制的部分
- 實質收益 (real return) = 名目收益 (nominal return) ─ 通膨率 (inflation rate)
Total Pageviews
2018/03/03
[閱讀筆記] Bogle On Mutual Funds: New Perspectives For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1/9)
Labels:
Investment,
Reading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