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2020/12/04

[閱讀筆記] 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 (2/6)

 

  1. 擁有美景 Chicago Lake Shore Drive 是沿著 Lake Michigan 沿岸的公路,但是駕駛常因欣賞美景而不自覺超速與肇事,尤其沿路會經過一系列 S 型彎道,提供交通號誌提醒前有 S 型彎道請減速並沒有多大效果。於是政府使用一個全新的方法來提醒駕駛減速,在進入彎道前會開始出現一條又一條的突起白色線條,其會隨著越接近彎道,突起的白色線條的間距就越來越短,駕駛人就會依照本能減速。

  1. 冷熱同理差距 (Hot-cold empathy gap):我們在 cold state 時,往往不瞭解我們受到「激發狀態」的影響時 (hot state) 會如何改變欲望與行為。於是我們輕忽了周遭環境 (涵蓋:人、事、物) 會影響我們的選擇 - 而這又會反映在個人實際的行為上。舉例來說,Tom 正在節食,他同意去參加商場的飯局,自認可以控制只喝一杯酒,完全不碰甜點。但當主人點了第二杯酒,服務生推來一車甜點時,一切都破功了。百貨公司大拍賣時 Maryilyn 去逛街,心想只會看看真的很便宜又真正需要的東西,最後卻買了一雙穿了會痛的鞋子 (只因打三折)。Robert 自以為能堅持安全性行為,但真正被挑動時卻總是心猿意馬。那些難以戒菸、戒酒、想運動卻一直沒有運動、債臺高築、錢存不下來的人,其實也都有類似的問題。

  2. 在很多時候,人們都是在做無意識選擇 (mindless choosing) ,也就是自動駕駛模式 (automatic pilot mode),對於手上的事物並沒有很專注,Automatic System 非常喜歡這方式。這跟吃東西一樣,我們可能就很自然地拿起放在眼前的食物來吃。所以,如果你要減肥,用小一點的盤子、買少一點東西,不要在冰箱放太多誘惑你的食物。

  3. 自我控制問題 (self-control problems) 與無意識選擇 (mindless choosing) 兩個問題結合在一起,導致一系列不好的結果,所以你會看到知道吸菸對身體不好,但是一直戒菸失敗的人;知道要存夠退休金,卻總是存不夠的人;想減肥,但是看到美食就無法克制的人。

  1. 「規劃者 ─ 執行者模型(planner-doer model)」可用來說明如何分析人類的自我控制問題;這套模型與當前心理學者及神經學者所用的架構類似,用來描述長期規劃與短期行為之間的內部矛盾。人們會屈從於短期的誘惑,正是使「儲蓄防老」計畫或選擇健康生活方式經常會失敗的重要原因。在實際應用方面,塞勒也證明採取「助推(nudging)」措施,可能有助於增強人們在儲蓄退休年金及其他方面的自我控制能力。 (https://bit.ly/3eCPCZj)

  2. 我們每天都在面對 planner 與 doer 間對抗,例如為了準時上班,planner 會將鬧鐘設定在 7:00 AM,但是當鬧鐘響起,愛睏的 doer 會把鬧鐘關掉,然後繼續睡到 9:00 AM。

  1. 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 :人們做決定時,會傾向於在心裡創造不同帳戶,再根據這些帳戶的各自影響去做單一抉擇,而非依整體資產來決定。其中一個例子是人們會將收入分成「家用」、「消閒」、「學習」等帳戶,避免不同帳戶的錢混雜。對於「勤勞致富」工作帳戶里的錢,我們會精打細算,謹慎支出;而對「獎勵」帳戶里的錢,我們就會抱著更輕鬆地態度花費掉。因為心理上我們習慣區分為「不同領域」的錢,這就是心理帳戶在起作用。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同等的工資、年終獎和中獎彩票並沒有區別,它們都是具有同等價值,可是普通人卻對三者做出了不同的消費決策。雖然大家可能會覺得沒有甚麼大不了,但其實政府、經濟學家、商戶卻可以利用這一點去控制我們消費意慾。(https://bit.ly/3fK7DGn)

  2. 對於我們來說,善用 mental accounts 是很有價值的。此觀念可以讓我們生活更加有趣與安全。我們可以從未雨綢繆帳戶 (rainy day account) 獲得生活保障,可以從娛樂帳戶 (entertainment and fun account) 獲得樂趣。

  3. 了解 mental accounts 也可以用來改善公共政策。如果我們要增加人民的儲蓄,很重要的是要將增加的儲蓄轉入心理或真實的帳戶 (mental or real account),這樣就能抵抗支出的誘惑。

  4. 人是很容易受影響的,在電影院看到別人哈哈大笑,你也會跟著笑 (即使電影內容可能沒有這麼好笑);別人打哈欠,你也會跟著打哈欠;夫妻生活久了,因為共同的飲食習慣,最後也長得相像了。

  5. 了解社會影響 (social influence) 如何運作與成因是很重要的,原因有二:

了解社會影響的原因

說明

大部分人都是從他人身上學習的

  • 從他人學習是個人與社會發展的因素;但是,許多錯誤的想法 (misconceptions) 也是這樣來的。

  • 當社會影響造成人們有錯誤或偏差的想法時,有時推力或許可以改變。

可以透過社會影響來產生有效的推力

  • 社會影響可能帶來負面結果,例如邪教帶領信徒集體自殺;社會影響運用得到,可以帶來正面效果,當大家去公園遛狗都會帶塑膠袋出門,避免造成公園四處狗屎遍佈,人家就會把遛狗與帶塑膠袋出門視為理所當然。


  1. social influences 可以分為兩類

社會影響分類

說明

資訊

(information)

  • 每個人的行為與想法都在傳遞資訊,而這些資訊都會影響他人。

同儕壓力

(peer pressure)

  • 若你在意別人怎麼看你,即便覺得想法有誤,你也會因為避免同儕生氣或為了討好而接受。

  • social/peer pressure 會 nudge 人們去接受奇怪的結論,也可能會影響人們的行為。


  1. 常見的 soical nudges :

soical nudges

少女們若看到朋友間有些有小孩,懷孕的機率就會變高。

肥胖是會傳染的,如果你最好的朋友變胖,你有很高的機率變胖。

學生的學業成績也身受同儕影響,如果你的室友成績好,你也會變好。(父母與其嘮叨子女要認真念書,不如多關心子女跟哪類型的朋友往來)


  1. 從眾效應 (bandwagon effect):或稱為羊群效應,指的是人們受到多數人一致性思想或行動的影響,而跟從大眾的思想或行為,而通常這個行為並未真的知道其道理內涵,是一種群眾謬誤的基礎。例如,當你走在路上看到一群人將頭抬起來看天空,你便也會不自覺的抬起頭來看看天上。

  2. spotlight effect (聚光燈效應):Gilovich 曾做一個實驗,讓一人穿著印有過氣明星的 T-shirt,進入一間有5個人的房間,事後詢問穿 T-shirt 的試驗者,高達50% 感到周遭目光投射而覺得彆扭,但反問觀看他的 5 人,則僅 2~3成注意到這件事。人們常認為旁人在關注自己,而因對說錯話、表錯情感到困窘。事實上,一般人在意自己甚於他人,所以放輕鬆,不用過度解讀。(https://bit.ly/2WCGuxG)

  3. 我們每天都會受他人影響,即便他們沒有試圖要影響我們。如之前提過的,肥胖是會傳染的,如果你有許多過重的朋友,你有很高的機會也會過重。一個很好增胖的方法,就是跟別人吃飯。平均來說,若你跟另外一個人吃飯,會比你獨自吃飯的食量增加 35%;若飯友增加到四人,你的食量會增加 75% 以上;若飯友超過 7 個人,你的食量會增加 96% 以上。所以,如果你想減肥,找一群瘦子一起吃飯吧。

  4. 電視上的廣告常使用 social influences 的力量,廣告會強調,大部分的人都使用他們家的產品,或有很大量的人從其他品牌轉來使用他們家產品。廣告總是試圖想輕推 (nudge) 你,告訴你其他人都在做什麼。

  5. 選擇設計 (choice architect) 若想要改變人們的行為,只要告訴他們別人在做什麼,就可以輕推他們。以下有幾個例子:

選擇設計的例子

說明

① 守法納稅 

(tax compliance)

  • Minnesota 為了讓人民的納稅行為產生重大改變,政府做一項實驗,將欠稅者分成四群,分別給予不同的欠稅通知,包含:① 您繳的稅有被妥善運用於教育、治安與火災防護;② 若沒有守法繳稅會有罰款;③ 若不知如何報稅,可以求助國稅局;④ 告知 90% 的人已經繳稅完畢,就差你。根據調查結果,第四種資訊,讓欠稅者繳稅機率最高。

  • 政黨在最後催票階段,若希望提高投票率,可別感嘆很多人都不投票,反而要告訴選民,大家都會出門投票,就差你一票

② 保存化石木

(Petrified Wood)

  • 位於 Arizona 的 Petrified Forest National Park (化石森林國家公園),到訪的遊客常會拿些許化石木樣本回家做為紀念,此行為嚴重威脅到此國家公園的生態。社會影響專家 Robert Cialdini 針對告示牌做了改變,從原本的「請勿拿走公園內的石化木,以保存生態環境」,改成「許多到訪的遊客因帶走石化木,已破壞 Pertified Forest 的自然生態」。結果顯示,正面表述的效果會被負面表述的效果好

③ 降低菸酒比例

(non-drinking and tobacco free)

  • 善用 social influence,輕推大學生往好的方向走。例如,University of Montana 為了讓學生正視過度飲酒問題,傳達「大部分 (81%) Montana 學生,每周飲酒四次以下」此訊息;為了降低抽菸比例,傳達「大部分 (70%) Montana 學生都沒有抽菸」此訊息。

④ 節約能源

(Saving energy)

  • San Marcos, California 為了鼓勵家戶節約能源,會在電費帳單提醒本期與上期用電量,以及鄰近地區的平均用電量。經過數月後,發現高於平均的家戶用電量下降,但是低於平均用電量的家戶卻上升 (反彈效應,boomerang effect:較低用電量的家戶認為還有空間可以多用點電)。

  • 為了改善反彈效應,州政府採用 emotional nudge,低於平均的家戶帳單會收到 happy emotion 貼紙,高於平均的會收到 unhappy emotion 貼紙。

⑤ 引導 (priming)

  • 測試效應 (mere-measurement effect) 就是一種推力,當人們被詢問是否想吃某種食物、買某件東西或運動,他們的答案會影響到後續的行為

    • 例如,若想鼓勵人們採取行動改善自己的健康,被詢問多久剔牙一次的人,接下來幾周會提升剔牙頻率;被詢問是否近期有吃高油脂食物的人,接下來幾周會減少高油脂食物的攝取量。

  • 此推力可以從詢問是否有想做什麼 (what they intend to do),轉而強調詢問計畫何時與如何做(when and how they plan to do),被詢問者的回答可能會強化或抑制某種行為

    • 1965 年 Yale University 針對資深教職人員上課,告知破傷風疫苗注射的重要性,結果只有 3% 的人去注射;但是在課程中,告知學員如何到保健室 (who)、預計何時 (when) 要去接種疫苗,注射疫苗的人增加到 28%。


  1. 測試效應 (mere-measurement effect):當人被問到是否準備要做某件事時,最後行為的表現會跟他的回答趨於一致此效應無法創造出新的行為與需求,如果你本來就不想投票、不想買車,不會因為有人提醒你之後,而變成另一種人,卻可以讓你本來的意願與決定,有更篤定地執行機率。例如,要提高投票率,比起恐嚇選民不投票就是不履行公民的義務,不如在投票前一天問他是否會去投票,只光這樣的「提醒」,就可以讓實際投票的機率提高25%。又如,當你被問到是否打算在未來半年內買新車?只是這樣的提問,就讓購買率提高35%。(https://bit.ly/2ONwk93)

  2. 上述所強調的三種 social influence 的力量 - information (資訊), peer pressure (同儕壓力) and priming (引導) - 皆可做為 private or public nudge。私人企業或政府單位,可以利用 soical influence 將人們導向好的或壞的方向。


2020/12/03

[閱讀筆記] 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 (1/6)

 

  1. 選擇設計 (Choice architect) 是指負責組織讓人決策的環境 (organizing the context in which people make decisions),此類設計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例如:

角色

說明

🗳️ 選票設計人員

若你負責設計總統大選選票格式,你就是 choice architect

👨‍⚕️ 醫生

若你在跟患者解說多種治療方式,你就是 choice architect

👨‍💼 人事主管

若你負責設計新進員工相關簽署表單,你就是 choice architect

👪 家長

若你在與子女說明可能的教育選擇,你就是 choice architect

👨‍💼 業務員

想當然爾,你一定是 choice architect

🚻 廁所規劃師

荷蘭 Schipol Airport 的男性廁所小便斗,增加蒼蠅的的圖案,大幅增加男性小便準確率,降低 80% 尿液亂濺,這也是 choice architect


  1. 家長式的自由主義 (Libertarian Paternalism) 是相對柔性、非侵入性的自由主義,因為其所提供的選擇並非封閉性的、不會讓人感到有負擔,不會強迫人們去選某個選項,依舊提供所有選項讓人們做選擇。如果人們還是想要抽雪茄、大吃甜食、選擇不健康的健康照顧計畫、退休金儲存不足等,家長式的自由主義不會強迫他們去做不想做的事。它會試圖使人們朝向改善他們生活的方向前進,它們會輕推 (nudge)

  2. 輕推 (nudge) 在任何的選擇設計 (choice architect) 中,是用可預測的方式來改變人們的行為,而非用禁止的方式。例如,將對身體有益的蔬果放在容易取得的地方,就是 nudge;明文禁止垃圾食物,就不是 nudge。

  3. 不能要求一般人跟經濟人(Econs) 一樣做出完美預測,但是至少要求做出沒有偏誤的預測 (unbiased forecasts)。預測可能失準,但是不可在可預測的方向發生系統性錯誤。以規劃謬誤 (planning fallacy) 為例,人們常會過度樂觀地估算完成專案時間;又如你找到一位委外工程師,常會發現他學會相關需要的技術、工具所需的時間,都比你預想的還久。

  4. 從上百個研究中確認,人類的預測充滿缺失與偏誤,人類不善於做決策。以安於現狀偏誤 (status quo bias) 來說,或許能解釋這種不願進化的心態。它是人類偏好安於現狀的認知謬誤(cognitive biases)。其實維持現況沒有什麼不好,但之所以被稱作為偏差/謬誤,是因為這種抉擇過程偏離了理性。當現狀優於其它選項,又或者在比較資料不完備時,作出維持現狀的決定屬於一種理性的行為,但現狀偏差所描述的狀況與此不同:現狀偏差底下,現狀成為了比較的基準,因此任何的改變都被視作一種損失。人類的決策經常受到現狀偏差的影響,這種偏好不一定是因為現狀比較好,而是僅出於對現狀本身的鐘愛

  5. 永遠不要低估惰性的力量 (the power of inertia),且此力量是可以被控的。若私人公司或公部門希望產生想要的結果,將想要的結果設為預設選項 (default options) 就能大幅影響人們的決策。設定預設選項的做法 (well-chosen default options),就是 nudge 輕柔的力量,依舊提供所有選項給民眾,只是你將想要的結果設定成預設選項。

  6. 理性經濟學家認為,大部分的人總是能在任何時候,做出最佳利益的選擇,或至少可以比別人好的選擇,事實上不然。有經驗、擁有充足資訊的人,且選項能迅速回饋選擇結果,才能做出的正確的選擇;相反的,新手、沒啥資訊,且選擇結果無法迅速獲得回饋,就會做出差勁的決策。

  1. nudge 並非強制的,以學生餐廳為例,依舊提供所有食物選擇,只是在選擇設計 (choice architect) 上,為了讓學生吃得更健康,將蔬菜、水果放在容易取得處,較不健康的食物放在較不易取得處,學生因為惰性,因而夾取較多的蔬果,這就是 nudge 的力量。選擇自由是對抗拙劣的選擇設計最好的保護。

  2. 做選擇的是人類,所以選擇設計師必須盡量讓人們選擇越簡單越好。發送提醒,或者讓人們選擇所需耗費的成本最小化。無論是公部門、私人企業,都須遵照的選擇設計原則。

  3. 如果「誘因 (incentives) 與推力 (nudges)」可以取代規定與禁令,政府就可以變更小、更適中、更少干預。我們追求的不是更大的政府,而是更好的治理 (we are not for bigger government, just for better governance)。

  4. 人腦擁有兩個系統

System 1

(Automatice System)

System 2

(Reflective System)

直覺與自動化的

反思與邏輯思考的

不受控制的

受控制的

毫不費力的

費力的

根據過往的經驗,在短時間內對一件事情做出反應

邏輯思考,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來推敲事情的前因後果

反應快速

反應較慢

無意識的

有自覺的

遵循經驗

遵循規則

是你的本能的反應 (gut reaction),但是常出錯

是你有意識的想法 (conscious thought)

例如,看到球突然丟到你面前,你會自動閃開;在飛機上遇到亂流,你感到緊張;看到可愛的貓咪,你會微笑等

例如,411 * 37 等於多少;撰寫一本書;將華氏溫度換算成攝氏溫度


  1. 我們的生活太繁忙、太複雜,無法針對每件事情深入思考與分析,故常利用經驗法則 (Rules of Thumb) 來快速獲得答案。儘管經驗法則很有用,但是其也常有系統性偏誤 (systematic biases),例如:

系統性偏誤 

說明

錨定效應 

(anchoring)

  • 為不熟悉事物估值時,會把熟悉的類似事物或不久前接觸到的無關數值當做「錨」,估出來的數值會大大傾向「錨」

  • 假設我們要猜 Milwaukee 的人口數,若問住在 Chicago 的人,他們就會以 Chicago 有 300 萬人為基礎,並且認為 Milwaukee 不像 Chicago 這麼大,所以會除以 1/3,猜測約 100 萬人;同樣的問題去問 Green Bay, Wisconsin 的居民,由於 Green Bay 只有 100 萬人,由於 Milwaukee 是較大的城市,所以會乘以 2,猜測 200 萬人,這個猜測過程就稱為錨定與調整 (anchoring and adjustment),住在大城市的 Chicago 居民可能會高估,住在小城市的  Green Bay 居民就可能會低估。

  • anchors 可以扮演 nudges,例如,慈善機構若希望獲得更多的捐款,給予捐贈者 $100 / $250 / $1000 選項的機構,一定比給予 $50 / $75 / $100 / $150 的機構獲得更多的捐款。在許多領域,有許多證據顯示,你要的更多,你就用可能得到更多。

可得性捷思法 (availability heuristic)

  • 容易聯想到或剛發生的事件,就會影響人們高估該事件發生的機率。對於颱風、核輻射外洩、恐怖攻擊、狂牛症、被鱷魚攻擊或禽流感等,你有多憂心?通常人們會根據心中覺得發生的機率來衡量風險。

  • 易取得性 (accessibility) 與相關性 (salience) 跟可取得性 (availability) 息息相關,例如,剛經歷大地震,你會覺得歷歷在目 (vivid and easily imagined) 的大地震,比較不歷歷在目的哮喘還具死亡威脅,這就可以解釋在地震與洪水後,購買天災險的保單急速陡升。

  • 有偏誤的風險評估,會影響我們準備與回應風險、商業決策等。當網路股飆漲時,人們或許會跟著買網路股,即使在那時間點是個進場的壞時機。

  • 為解決 availability bias,我們只要將其 nudge back 到事件真正發生的機率,就能解決此類偏誤。

選擇性偏誤 (representativeness)

  • 我們常常很容易用刻板印象 (sterotype) 或一些極端的例子作為估計某些事件發生的概率的基礎,而忽視其他有關潛在可能性的證據

  • 例如,我們很容易認為 6 呎 8 吋的非裔美國人比 5 呎 6 吋的猶太人,有更高的機率是籃球員,這就是刻板印象 (sterotype)。

  • 例如,投擲硬幣,正反兩面出現機率各半,當連續三次出現正面,我們就會覺得下次出現反面的機率會比較大,忽略機率各半的事實。


  1. 人類常有過度樂觀的傾向,90% 的駕駛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比其他人好,幾乎每個人 (包括平常很少在笑的人) 都認為自己比一般人擁有更好的幽默感,94% 的大學教授認為自己比一般等級的教授更優秀。當我們在問創業者兩個問題:① 一般創業成功的機率大約多少?② 你的成功機率呢?通常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 50%,第二個則是 90%,甚至 100%。

  2. 若有人因為不切實際地樂觀 (unrealistic optimism) 而再冒不必要的風險,我們或許可以用 nudge 來幫助他們。當人們被提醒一些壞事,就不會如此樂觀,這就是 nudge

  3. 人很厭惡損失 (這是因為 Automatic Systems 對損失非常情緒化),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為收益正效用的 2 ~ 2.5 倍,這就是所謂的「損失規避」(lose averse)。

  4. 損失規避 (lose averse) 會產生惰性 (inertia),代表你會有強烈的傾向堅持保留目前所擁有的事物。損失規避是一種認知推力 (cognitive nudge),迫使我們拒絕作出改變,即使改變是對我們有利的

  5. 不是只有損失規避 (lose averse) 會造成惰性,安於現狀偏誤 (status quo bias) 也是成因之一,例如許多教師都會發現,學生傾向於坐同一個座位,即使沒有規定座位。損失規避 (lose averse) 與安於現狀偏誤 (status quo bias) 的組合,隱含著若某個選項被設計為預設 (default),將可獲得很大的市佔率,它是很強大的推力,本書將會探討如何設定最佳的預設選項。

  6. 框架效應 (framing effect):當醫生與病人解釋術後成功率,兩種說法會造成病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但是意義上是相同的:

說法

病人感受

術後五年,90% 的病人仍舊存活

對於醫生說法感到放心,願意接受手術

術後五年,10% 的病人死亡

對於醫生說法感到憂心,可能會放棄手術


  1. 在早期推動信用卡消費時,由於信用卡公司會收取 1% 手續費,故零售商店都會針對使用信用卡的顧客收取較貴的費用。信用卡公司深諳心理學,要求零售商店將 credit price 設為 default price,現金價則是折扣價 (取代原本的 cash price,也就是正常價格,以及要針對信用卡顧客收取額外費用)。

  2. 推動節能的公共政策,以下兩種做法,第二種會比第一種有效,會擁有較強的推力。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是沒意識、被動的決策者 (mindless, passive decison makers),不會啟動 Reflective System 去檢查兩個句子其實是指同一件事情:

推動節能

反應

① 如果你採用節能方法,每年能節省 $350

聽了沒感覺

② 如果你沒採用節能方法,每年會損失 $350

聽到損失,感覺不舒服


2020/12/02

[Java] [IntelliJ] Plugin "Lombok"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newest IntelliJ

Problem
After I updated IntelliJ, it showed error message as bellows:
Plugin "Lombok"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newest IntelliJ

How-To
1. Uninstall Lombok plugin
2. Reinstall Lombok plugin
3. Restart IntelliJ

2020/12/01

[Java] [JUnit] [SpringBoot] How to assign active profile in unit test?

Requirement
If I have multiple profiles in Spring Boot project, how to assign specific profile in my unit test program?


How-To
Added @ActiveProfiles onto your unit test class:
package com.test.tool.filegenerator.ftl.cp937;

import com.test.tool.filegenerator.util.Cp973FileUtils;
import lombok.extern.slf4j.Slf4j;
import org.assertj.core.api.Assertions;
import org.junit.jupiter.params.ParameterizedTest;
import org.junit.jupiter.params.provider.ValueSource;
import org.junit.runner.RunWith;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annotation.Autowired;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oot.test.context.SpringBootTest;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test.context.ActiveProfiles;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test.context.junit4.SpringRunner;

@Slf4j
@RunWith(SpringRunner.class)
@SpringBootTest
@ActiveProfiles("office")
public class TS0110_050110_70118_R01FileTest {

    @Autowired
    private Cp973FileUtils cp973FileUtils;

    @ParameterizedTest
    @ValueSource(strings = {"delivery/test data/LN3112P2.LN3112P2"})
    public void testReadTS0110_050110_70118_R01(String file) {
        Assertions.assertThatCode(
                () -> cp973FileUtils.readAndPrintContent(file)).doesNotThrowAnyExceptio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