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2018/09/04

[閱讀筆記] 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 (1/4)


  1. 人生三大問題:
    1. 如何確保職業生涯成功與快樂?
    2. 如何使自己與配偶、子女與摯友的關係成為一個永恆的快樂源泉?
    3. 如何確保正直的人生?(免除牢獄之災)
  2. 很多人常認為最好的預測未來的方法,是做決策前盡可能地蒐集夠多的資料。但是,這就像開車只看照後鏡,不看前方,你搜集到的資料,代表的是過去已發生的事實,無法用來預測未來
  3. 好的理論可以協助我們分類、解釋,最重要的是,還可以協助我們做預測
  4. 經驗可以是好的老師,但是我們無法承受要經過好幾次嘗試才學會。例如你不希望透過結多次婚姻來學會如何當個好伴侶;你也不希望等到你最後一個孩子出生才學會如何為人父母。這就是為什麼理論這麼寶貴,他可以在事情發生前、甚至在你親身經歷前,先解釋給你聽,少走冤枉路
  5. Steve Jobs 曾說:你要如何從工作中得到滿足?唯一方法是,你相信你現在做的是很棒的工作,然而,只有你愛你所做的時候,你才會覺得這是個很棒的工作。如果你還沒找到,請繼續尋找,直到找到為止。
  6. 所謂的策略,是指你想要達成什麼目標與如何達成預定的目標。在企業界,策略包含企業的執行優先順序、如何回應機會與威脅、如何分配企業寶貴的資源等;對於每個人在職場也是如此,你需要每天安排代辦事項的執行優先順序,處理未預期的機會與威脅,妥善分配你的時間、才能與精力等
  7. 如果以時間與考量面向論,策略通常指的是長時間,大範圍(整個公司或是整個技術領域)之規劃。而相對而言之短時間,特定問題解決之規劃即稱為戰術(tactics),例如常聽得的迂迴戰(強調”技”),即是戰術之一。以動腦與動手比擬,策略重動腦,亦即重規劃能力,而後續之動手(hands on),通常指對應之執行力。總的來說,目標設定->策略->執行等三步驟可以當成問題解決之完成程序,如果再以 PDCA (Plan-Do-Check-Act) 環論,P步驟包括目標設定與擬定策略執行方針,D即執行,其餘兩步驟(即C與A)即是執行後的改善與計劃的完善使得計劃的可執行性提高與持續執行。
  8. 當我們計畫要怎麼做了以後,總是會遇到未預期的機會與威脅,記住,永遠有比我們原先計畫更好的方案。當遇到阻礙難行時,就要去想出較好的方案,並管理手上資源來推動
  9. 當你在做決策時,起點一定是做好優先順序排序,優先做最重要的事情。例如,你認為你職涯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這個問題會與你是否在職涯生活感到快樂息息相關
  10. 只有策略是不夠的,你還要配置資源、付諸實行。如果你沒有有花時間、精力與才能在你制定的策略,一切都是空談
  11. 在你的職場生活中,一定會有持續不斷的需求在消耗你的時間與注意力。你該如何做好決策,分配資源到對的需求上,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人們在分配資源時常會陷入一些陷阱,如將時間分配到叫最大聲的需求、將他們的才能分配到可以快最獲得報酬的需求。這些都是很危險的方式,也是很壞的決策
  12. 如何才能找到真正喜愛的「工作」? 則需評估在工作生涯中,你覺得最重要的是什麼? 但最重要的不一定是會讓你快樂的因素。
  13. 誘因理論 (incentive theory) 認為只要提供足夠的誘因(money),人就會有好表現,樂於工作。但誘因理論不能解釋為何有些人在沒有獲取金錢報酬的情形下也可樂於工作,例如在非營利組織、慈善機構工作者、義工等等,而且你很少會聽到非營利組織的主管在抱怨不知如何激勵底下的成員,即便這些成員如果在私人企業可以獲得更好的薪資水準,但這群人卻擁有很高的工作滿足感,且鮮少抱怨。
  14. 真正的激勵 (motivation) 是讓人們因為內心想去做,而非只是為了金錢。這種形態的激勵,才能讓人在順境或逆境時,持續不斷地做下去
  15. Herzberg 提出動機理論 (motivation theory) ,又稱為雙因素理論 (two-factor theory):「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 包括地位、薪水、工作環境、上司、同事、公司政策等)以及「動機因素」(motivators, 包含挑戰性、得到認可、責任、覺得有意義、個人成長等發自內心)。請注意,薪水是被歸類為保健因素而非動機因素。若一份工作能滿足保健因素,充其量也只能讓你不討厭這份工作,但無法讓你熱愛它
  16. 工作不滿意的相反並不是工作滿意,而是讓工作不滿意消失。hygiene factors (保健因素) 包含安全與舒適的工作環境、與同事以及主管擁有良好的關係、擁有足夠的薪水來照顧自己與你的家人等。若沒有這些東西,你就會在工作感覺不滿意,但是擁有這些東西並不會讓你愛上這份工作,只會讓你不憎恨這份工作
  17. 金錢只能緩和挫折感,要發現真正的快樂,必須要不斷的尋找有意義的機會,可以學到新東西。hygiene factors (保健因素) 是樂在工作的副產品
  18. 若你在工作獲得激勵因素 (motivators),即便你沒有賺很多錢 (但擁有足夠的薪水來照顧你的家人),你還是會愛你所擇
  19. 如果你想幫助他人,就去當主管。底下的員工每天花八小時幫你工作,你有機會去幫每個人規劃適合、有意義、有成長機會的工作內容,讓每個人的生活充滿激勵因素 (motivators)
  20. 追逐金錢只能減輕你在職場上的挫折感。若要追求快樂與幸福,你需要持續去尋找你深信有意義的、可以學習新知的的工作機會,並願意承擔更多責任在肩膀上
  21. 人生苦短,你應該去找你喜愛的工作。真的喜愛他們工作的人,一定覺得自己做的是很有意義的工作的人,每天必然充滿幹勁,進一步發展出與眾不同的競爭優勢
  22. 充滿激勵因素 (motivators)的工作,必然會有好的表現,也會直接反應在薪資,兩者在薪資報酬上會有正相關
  23. 永遠要記得,金錢、地位、獎金與穩定的工作都只是 hygiene factors,這些都是樂於工作的副產品。若你要追尋樂於工作,這些都不是重點
  24. 很多人在職場上不對追求顯性的 (tangible) 事物,如較高的薪水、較高的職稱、較好的獨立辦公室等,這些都是你的親友可以直接看到的表徵,但這些追求都只是在追求海市蜃樓,你追求不到快樂
  25. 若你想快樂工作,問問自己以下問題 (這些都是真的會激勵你的激勵因素):
    1. 目前工作對我有意義嗎?
    2. 目前工作是否讓我有發展的機會?
    3. 是否可以學習到新事物?
    4. 所完成的成就是否有機會獲得認可?
    5. 未來是否會承擔更多責任?

2018/09/03

[閱讀筆記] Bogle On Mutual Funds: New Perspectives For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7/9)


  1. Bond index fund 比起 stock index fund 來得複雜,stock market 本質上是個長期的市場。bond index 的 maturity 有區分長期或短期、票面利息率 (interest coupon) 也有高低之分、債券持有評等也有好壞之別。在購買 bond index 前,你須謹慎考慮你想持有的時間長度、對於波動風險的忍受度等。對於希望持有中長期且希望持有高品質債券的投資人,Lehman Bond Index 就是個很好的選擇
  2. 或許真的有些很厲害的投顧,績效可以打敗大盤,但是,有個基本的問題:
    1. (1) 你可以事先知道是哪位投資顧問嗎?  (事實上,很多投顧的好表現,很多時候只是運氣好)
    2. (2) 其幫你賺到的更多的績效足以涵蓋你付給投顧的服務費嗎? (事實上,只有非常少數的例子足以 cover 費用)
  3. 在投資市場,每個人都知道所有東西的價格,卻不知道任何東西的價值 (who knows the price of everything, and the value of nothing)
  4. 投資是由三個元素所組成,潛在報酬、潛在風險與成本,一般人都忘記「成本」這個元素,較低的成本代表較高的報酬
  5. 若你購買的是 no-load funds,你就不會被收取 initial sales charges。但是你無可避免的會被收取 12b-1 費用,這類的費用會被包含在整體基金的 expense ratio。 12b-1 費用為基金行銷的費用,轉嫁到基金,支付的方式以年費的方式平均分攤於基金的交易日中,反映到基金淨值的報價上。
  6. 若你購買的是 load funds,整體成本資訊並不透明,通常會有這幾項費用:
    1. Regular load:即購買基金時,你要支付的 initial sales charges,通常在 4% ~ 6% 這個區間,而且通常會在伴隨著12b-1 費用
    2. Contingent deferred sales load (CDSL):銷售佣金(基金手續費)可以再分成三種)。前收、後收、遞延。英文分別稱 (Front-end Sales Load, Back-end Sales Load, Deferred Sales Load)。前收佣金是買進基金時收取,後收佣金是賣出基金時收取,遞延佣金是賣出時,可能要收取。前收和後收都很好懂,台灣基金最常見的前收型佣金。許多基金投資人也很懂得買進基金,對於手續費一定要要求好的折扣。但遞延佣金就很有問題了,這種類別的佣金最常見的型態是”條件性遞延銷售手續費”(Contingent deferred sales load,CDSL)。常見的銷售說詞就是”你買基金不是為了長期投資嗎?至少會持有三年嘛。那就買這種遞延收費的基金,滿三年手續費就全免了。”請特別小心這種話語。假如你聽到有人這樣跟你說,你要特別注意,這個人在意的是他的業績,不是你的成效。這種收費結構的基金,在台灣叫 B 股基金。它表面上看來有機會可以免手續費,但是內扣的持續性費用卻會每年高 1%,請全力避開
    3. Low load:low-load fund 通常有較低的 initial sales charges,大約在 1% ~ 3.5% 的範圍內。別忘了,任何費用對於你的績效都是負面的影響,與 no-load funds 還是不一樣的
    4. Loads on reinvested dividends:當投資人拿收到的股利做再投資,不應該被收取 sales charges,因為基金公司並沒有付出銷售的成本。記得購買不收取再投資費用的 no-load fund
    5. Transaction fees:前面提到的成本都是買進時的成本,當你要贖回時,也是要付出費用,通常是 1% 的手續費
  7. Sales loads 對於你的基金績效有重大負面的衝擊。然而,在基金績效的資訊裡面,卻是被完全忽視的數字,很多你看到的績效數字,並沒有扣掉 sales loads,這樣的數字是不正確的,要扣除掉相關費用,才是你最終得到的。即便是 no-load funds,你也要注意,其通常會伴隨著 12b-1 費用與條件性遞延銷售手續費(Contingent deferred sales load, CDSL),投資人不可不慎
  8. 基金有分A、B、C股,A股基金,會向投資人收取前收型佣金(Front-end load)。B股基金,開始投資時,不收取前收型佣金,但有延遲佣金(Contingent deferred sales load)。B股基金的年度開銷費用(expense ratio)通常比A股高,這高出的部份,就是用來付給中間承銷單位的佣金。投資人買B股基金省下前收型佣金,卻會被收更高的年管理費。每年1%,毋需額外支付,但還是要付。內扣,一樣是從你的口袋扣
  9. 基金分A、B、C股方式,是一種彈性定價策略(flexible pricing)。訂的就是佣金的價錢。日後股別愈來愈多,C、D、I 股都跑出來了,搞得投資人頭痛不已。已經有財經媒體稱這個現象為”費用的瘋狂”(Fee madness)。費用就是佣金。所以,免佣基金(No-load fund),就沒有這種 ABC 股的問題
  10. Expense ratio 代表你擁有基金的所有成本,包含:
    1. Investment advisory fees (或稱為管理費用):此類費用約佔 0.5% ~ 1%,主要是要支付顧問費用給提供你『專業投資建議』的投資顧問
    2. Administrative costs:此類費用約佔 0.2% ~ 0.4%,主要用離支付給銀行或基金服務機構,其提供了過往交易紀錄與交易服務等服務
    3. Other operating expenses:此類費用約佔 0.1% ~ 0.3%,主要包含保管費 (custodial fees)、州與地方政府稅、法務與監督費用等等。通常前三者費用加總起來的年度費用約 0.8% ~ 1.7%
    4. 12b-1 distribution fees:此類費用約佔 0.25% ~ 1%,此類費用主要是來支付基金公司的廣告、行銷費用,與給銷售代表的佣金。12b-1費用是以美國證期會的法條號碼命名,此項條款允許基金行銷的費用轉嫁由基金本身支付,支付的方式則以年費的方式平均分攤於基金的交易日中,反映到基金淨值的報價上,屬隱含成本,因此會削弱基金淨值的成長。
  11. 當你的基金每增加 1 % 的 operating expenses,你的 total return 就會降低 1%。例,假設你的基金有 1% 的 expense ratio,你的 gross earnings 是 10%,扣除掉 expense ratio,你的 net earnings 是 9%
  12. 很多基金裡面提到的 advisory fees,其實主要都是用在行銷活動,沒有花多少金錢與精力在幫你做研究
  13. 交易成本包括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顯性的交易成本包括交易的手續費和佣金。 隱性的交易成本包括買賣價差、稅金、市場影響力(market impact)成本和機會成本等。交易成本的降低會增強市場的流動性,而交易成本的增加會加劇流動性的損失,並且會導致交易商遠離市場。
  14. 市場衝擊成本 (market impact cost) 是指在套利交易中需要迅速而且大規模地買進或者賣出證券,未能按照預定價位成交,從而多支付的成本。衝擊成本被認為是機構大戶難以擺脫的致命傷。比如,機構大戶看好一組股票時,必須花很長時間才能實現自己的建倉目的,如果急於建倉,由於短時間內大量買進會抬高股價,勢必會使建倉的成本遠高於預期成本;同樣,如果急於拋股時,等於是自己在打壓股價,最後實現的賣出價低於原來的預期價格。對散戶而言,由於買賣交易量很小,衝擊成本幾乎為零。如果開放式基金是由大量的小額持有人持有的話,每日和長期申購贖回的流量是均衡的,所引發的交易成本和衝擊成本較低。如果大額持有人頻繁申購將引發短期的流量失衡,所引發的交易成本和衝擊成本較高。
  15. 若你已經退休,希望靠基金每月配息給你來過日子,你更需要避免高成本的基金,為什麼要讓這些交易成本稀釋你的獲利呢
  16. 若有一檔基金的年度費用是 2.2%,放了十年之後,你的獲利會被吃掉 22%;若另外一檔基金的年度費用是 0.4%,則指會被吃掉 4% 的獲利
  17. 你付出越多的費用,你獲得的就會越少 (the more you pay, the less you gain)
  18. 扣除稅金 (taxes) 與通貨膨脹率 (inflation) 以前的報酬稱為名目報酬 (nominal returns);扣除稅金與通貨膨脹率以後的報酬稱為真實報酬 (real returns),真實報酬 (real returns) 才是最後真的進你口袋的金額
  19. 無論你是購買 bonds 或 stocks ,無可避免地都要被課稅。由於定期配息的原因,bonds 會被課較高的收入稅 (taxes on income);stocks 則會被課較高的資本利得稅 (taxes on capital gains)。你應該選擇遞延稅項的(tax-deferred)mutual fund accounts 與免稅(tax-exempt)的美國市政債券(Municipal bond)
  20. 你的基金理專通常不會跟你提醒要被課徵多少稅,一來是稅率不好計算,二來是忽略稅率才能達成他的基金績效目標
  21. 基金的獲利來源通常可分為利息、股利、資本利得及資產增值四種:
    1. 利息收入:基金的定期存款、債券、或貨幣市場工具的投資利息收入。
    2. 股利收入:基金持有的上市公司,視營運狀況發放現金股利或股票股利的收入。
    3. 資本利得:當基金持有股票、債券或其他有價證券在出售時,若有產生利潤,稱為資本利得;相反若產生損失,稱資本損失。
    4. 資產增值:基金資產須在每個交易日以市場價格進行評價,如果市價高於前一日的收盤價,則為資產增值,反之則為資產貶值。共同基金的投資如果跨國界,所投資地區貨幣相對升值時,則投資者還可賺取匯差的收入。
  22. 基金擁有的資產,包括股票、債券、短期票券,這些資產的價值會隨著市場每天的波動而變動,所以基金價值也會有所變化。把基金擁有的資產減去費用,就是淨值;而把淨值再除以基金所發行的單位數,就是單位淨值了。一般人都用基金的單位淨值的變動來評估基金操作的績效。
  23. 基金的 Turnover rate (周轉率) 越高,代表交易量越大,不只會增加投資人的交易成本,而且會產生大量的資本利得(capital gains)的稅務支出(tax liability)
  24. 生活費用指數(Cost of Living Index,CLI)是指在不同時點,消費者為達到某一效用(或者福利、生活標準)水平所需要的最小支出之比。生活費用指數是建立在經濟學基礎之上的指數理論。生活費用指數理論認為,消費者的行為是理性的,在價格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消費者會調整自己的消費行為和消費模式,達到消費行為的最優化。行為經濟學對消費者理性選擇行為的挑戰經濟學理論認為,人是理性的,但由於環境的不確定性和複雜性、信息的不完備性以及人類認識能力的有限性,人們的理性認識能力會受到心理和生理上思維能力的客觀限制,因而,人的理性應該是赫伯特·西蒙所說的有限理性。
  25. 若你是較為長期的投資者,尋求較高且較持久的收入,如果你全然了解可能的本金風險 (principal risks),延長債券到期期間 (maturity) 且獲得免稅的收入金額,會是定存以外較受吸引力的投資項目

2018/09/02

[閱讀筆記] 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 (9/12)


  1. 大家都知道的事,就是根本沒有必要知道的事
  2. 人類總是不習慣接受損失或承認挫敗。舉例來說,投資行為中最不理性,但也是最常見的狀況就是,我們總是不願意放棄虧損的投資。在行為財務理論中,這種行為被稱為「悔恨迴避行為」(regret avoidance)。將那些表現慘澹的股票留在手中,抓住最後一點點機會,這樣我們就不用面對最後的失敗結局
  3. 我們傾向於將成功投資與失敗投資分別看待,即分成兩個 mental accounting,這種危險的心態會讓我們無法專注在最重要的焦點上:整體投資組合
  4. 當你所有朋友都已經投資某個領域,當財經報刊總是報導特定的公司,當「所有人都知道」某項投資絕對賺錢,你就該舉起紅旗。簡單地說,找出現在大家都認為是聰明投資的事,然後敬而遠之
  5. 如何避免一窩蜂呢?我找出兩種策略,第一,找到市場慣用的思考方式,然後假設他是錯的;第二,認清楚,未來可能出現最高報酬的投資標的,現在未必廣受重視,這意味著,如果想要再未來獲得最高報酬,你的好友與鄰居未必會認同你的投資
  6. 用心分析特定投資在二、三十年內的報酬數據根本是白費力氣。事實上,就算特定市場或特定投資在過去幾年之內的表現良好,也無法提供聰明投資者任何資訊。如在 1981 年以前,就算是債券,連續觀察績效 50 年以上,同樣也會嚴重誤判
  7. 真正優越的投資組合策略,在本質上應「極端沈悶」。切記,我們應將可能地減少投資組合的變化程度(即反覆不定),因為這樣才能盡可能擴大獲利。因為最引人入勝的投資標的必然也吸引了最多人的注意力,因而導致「過度持有」,也就是說,由於太受歡迎,而吸引太多資金投入,拉高價格,結果降低未來報酬
  8. 在多數狀況中,成功投資策略的關鍵就在於「盡可能減少慘敗的機會」與「穩定獲利」,你才能在夜裡安眠。換句話說,就是要「沈悶無聊」
  9. 市場裡沒有什麼事是新鮮的,只有你還沒讀到的歷史
  10. 由於絕大部分的市場行為都是隨機出現的結果,在昨天還算可行的策略,很少可在明天還能奏效
  11. 千萬不要沉迷在自己的成功之中,而且至少牢記一次以上的失敗。真正重要的事投資組合的整體成功,只在每年年終時結算一次
  12. 別讓投資組合中的小麻煩讓你坐立不安,為了能夠掌握所有資產的完整市場報酬,你必須要能夠在價格狂跌之後,還能願意保有股票。如果你不能處之泰然,必會失敗
  13. 小心那些根據歷史紀錄歸納出來的市場走勢趨勢,這些通常是隨機變化的結果,不見得會重演
  14. 市場總是太過重視成長型股票,導致預期報酬過低,好公司未必就會是好股票
  15. 盡量不要太過在意短期損失,而是盡可能地分散投資來避免較差的長期報酬
  16. 讓人興奮莫名的投資標的很可能會是個大麻煩,在投資上尋求刺激,肯定會讓你一文不值
  17. 不要對某些投資標的在過去五年到十年內的績效太過欣羨,過去十年內的輸家很可能在未來十年內大有可為
  18. 你從財經媒體上所看到、聽到的,99% 以上都是被包裝成報導的廣告
  19. 手上都是滿意老顧客的股票經紀人,就是準備該換工作的股票經紀人,因為股票經紀人需要「交易」才有業績、才能賺錢
  20. 股票經紀人不受任何學歷限制(在這一行只需要登錄,就可以工作),不需受過任何有關財務學、經濟學、法律,就可以進入這一行工作,只需要通過某些簡單的美國證券經紀人執照(series 7)考試,就可以管理別人一生的積蓄,在美國大部分的州裡,就算是修指甲師的考試都比這個還嚴格


2018/09/01

[閱讀筆記] Thinking, Fast and Slow (6/9)


  1. 透過上述兩個條件可以得知,為什麼選股專家的正確率會這麼低,因為選股專家的失敗,反映出他們試著去預測本質上是無法被預測的股票市場
  2. 去指責任何人在無法預測的世界進行精準的預測是錯誤的,但是,去指責那些過度自信的、自以為可以成功預測的專家,則是另當別論
  3. 記住,直覺所獲得的結論,在沒有『穩定、規律地出現重複事件』的環境條件下,是無法被信任的
  4. 你在某個特定的任務能獲得多少的 expertise ,需要看你花多少時間來練習。累積 expertise 的速度,端視於你是否有機會學習?以及多快得到清楚的回饋?
  5. 「規劃謬誤」(planning fallacy)常出現許多地方,如公司的軟體專案、政府的公共建設工程等,人們常對於計畫或專案完成所需的時間與預算一貫抱持不切實際的樂觀態度。任何做過專案的人都知道,所有的工作都會比你預期的時間拖更久,即使你早已知道規劃謬誤是無法避免的。你應該避免不切實際的過度樂觀,且你應該去看看有無類似的案例,看看類似的案例花了多少預算與時程,然後再來推估你手上的案例所需的預算與時程 (這也是針對 planning fallacy 的唯一解藥)
  6. Reference class forecasting (參考類別預測) 是解決 planning fallacy 的方法,此預測方法可以避免你忽略了 base rate:
    1. 【 步驟一 】找出適合的 reference class (參考類別),如類似的廚房裝修工程、大型的鐵路建造案等等 (尋找 outside view)
    2. 【 步驟二 】取得所選定的 reference class (參考類別) 相關的統計數字 (如鐵道建設的每一英里的成本或者是超過預算的百分比等),用此產生 baseline prediction
    3. 【 步驟三 】使用所取得的相關資訊來對照自己手上的專案,進行 baseline prediction 的調整
  7. 管理者在預測時,常常會高估效益、低估成本,導致很難如期、如預算的交付、甚至很難完成交付。
  8. 為什麼人們很容易成為  planning fallacy 的受害者?因為人們習慣做 best-case scenario 的假設,但是會有很多不同的風險都會造成計畫失敗,而且你無法預知所有可能的風險
  9. 因為不願意承認失敗,而投入更多的人力、時間、金錢等,這就犯下了 sunk-cost fallacy (沉沒成本謬誤)。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時,不僅會看這件事會為自己帶來的好處,也會沉溺在過去已投入且不能回收的成本中,而做出不理性的選擇
  10. 創業者常會有幻覺,根據統計,美國的小公司可以存活五年以上的機率只有 35%,但是創業者覺得這樣的統計數字無法套用在他們身上,他們認為他們成功的機率超過 60%。又如同汽車駕駛人,90% 的人認為它們的技術比一般人都還要好。這就是所謂的 above average effect,人們常會高估自己的優點、低估自己的缺點
  11. 被媒體或報章雜誌歌功頌德的 CEOs,接下來無論是在股價或是公司營運績效等,表現都會變差。因為變成名人的 CEOs,他花了較多的時間在與公司營運無關的事務上 (如寫書、上節目等),卻忽略了本業
  12. 為什麼創業者行有過度樂觀的問題,認知偏誤是主要的原因,這也是 System 1 的特性 WYSIATI:
    1. 只聚焦於目標、計畫,卻忽略了 base rates,導致 planning fallacy
    2. 只聚焦於想做的與能做的,卻忽略完成此計畫所需的其他技能
    3. 觀察過去與預測未來時,只聚焦於技能(skills)所扮演的角色,卻忽略了機運(luck)所占有的重要性,這常會造成控制假象(Illusion of Control),決策者常高估自我能力,對管理活動過度自信(overconfident),產生近乎誇大的判斷
    4. 只聚焦於所知道的事情,卻忽略不知道的事情,這常會造成創業者過度自信
  13. 華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與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研究發現,若能預先設想往後可能發生的情況,可以讓正確預測未來結果的能力提高30%。其運用這個原則,設計出一套「事前驗屍」(premortem)的方法,幫助計畫執行團隊從一開始就鎖定風險因子。事前驗屍和事後驗屍正好相反。醫學上的事後驗屍,讓醫生及家屬了解病患的死因是什麼,這對每個人都有幫助,只是對已死的病患沒有任何幫助。企業界的事前驗屍(premortem)則是在計畫開始時進行,而非在結束後進行,目的是為了改進計畫,而不是等計畫失敗了再來追究原因。一般的事後檢討都是問計畫成員,可能發生了什麼差錯;事前驗屍(premortem)則不同,是假設「病患」已經死亡,並追究真正的死因。換句話說,專案小組必須找出計畫失敗的種種可能原因
  14. 「事前驗屍」(premortem)的方法並不是萬靈丹,它無法提供完整的保護,無法完全避免預料之外的結果,但是它能將降低發生預料之外的風險發生時所造成的衝擊,並可減少 WYSIATI 的偏誤與過度自信、樂觀。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地執行「事前驗屍」(premortem),在計畫執行前找出我們所忽略的風險或威脅
  15. 當決策者出現控制假象(Illusion of Control)時,他們通常都是嚴重低估未來會遇到的障礙與風險
  16. 過度自信(overconfidient)的表徵是,他們相信他們所知道的,比他們實際知道的還多
  17. 韋伯-費勒(Weber-Fechner)定律是營銷學中研究購買者價格差異感受的一條定律。韋伯-費勒(Weber-Fechner)定律反映的就是消費者對價格變化的感受更多取決於變化的百分比。所謂價格差異感是指當購買者在面對價格的調整、變化或者不同價格時的心理認知程度。如果消費者能夠對價格的差異作出理性的判斷,那麼當絕對的價差—樣時,就應該產生相同的行為。但是實踐和實驗的結果都表明,購買者對同樣的價差的反應並不相同。如加薪2000元與加薪20%,20%比較能引起注意
  18. 以下是兩個不同假設條件的實驗,在哪種情況下你會改變到其他商店去購買:
    1. 實驗A:假設你所光顧的文具店計算器的價格是20元,而有人告訴你其他商店的價格是15元。
    2. 實驗B: 假設你所光顧的文具店計算器的價格是120元,而有人告訴你其他商店的價格是115元。
    3. 實驗的結果是,在A實驗中大約68%的人會換一家商店去購買,B實驗中大約29%人會願意換一家商店去購買。只要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兩組實驗中的價差,就會發現兩組實驗的差價其實是一樣的(都是5元),所以實驗結果的不同尋常之處就在於,如果購物者都是理性經濟人的話,為什麼在相同的經濟損益面前,其行為卻有如此的不同呢?進一步分析,我們會發現,雖然兩種實驗中購物者實際節省的都是5元,但是在A中,5元相對於價格總額是一個不小的數字;而在B中,5元相對於價格微不足道。這就是營銷學中著名的韋伯-費勒(Weber-Fechner)定律:購買者對價格的感受與基礎價格的水平有關,購買者對價格的感受更多地取決於相對價值,而非絕對價值
  19. 當我們給予兩位應徵者相同薪水時,這兩位並不會感受到相同的滿足,因為彼此的參考點 (reference points) 是不一樣的,原本擁有較高薪水的應徵者,滿足程度一定較低
  20. John 三年前獲得 20000 元的獎金時非常快樂,但是之後他的薪水調薪了20%,若要達到相同的效用 (utility),必要又得到更高的獎金才會得到三年前那時相同的快樂,這是因為參考點 (reference points) 改變了
  21. 當男女雙方要離婚、分配贍養費時 (假設是男生要付贍養費給女生),女生會偏向雙方談好就好,男方會傾向上法院。男女會有不同的傾向其實並不意外,因為在此狀況,獲利者會傾向風險規避 (risk averse),然而另外一方因為所面臨的都是不好的選擇,所以寧願冒風險 (risk seeking)
  22. 在財務的滿足來說,參考點 (reference points) 可能是現況,也有可能是你預期的,也有可能是與其他人相較之下的結果。當結果超過參考點 (reference points) 你會感覺滿足,若低於參考點 (reference points) 則會感受到不滿足
  23. 財富改變的評估,會有敏感度高低的差別 (diminishing sensitivity)。如在昏暗的房間打開一盞微弱光線的燈會有巨大的反應,但是在燈光明亮的房間則不容易被察覺。相同的, $900 與 $1000 差距的主觀差異,會比 $100 與 $200 之間的差異小的多
  24. 人類很厭惡損失 (loss aversion),人們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損失的痛苦要遠遠大於獲得的快樂 (loses loom larger than gains)。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在股市賺一點錢就賣掉股票,賠錢的股票卻一直留著不放手。
  25. 在博弈中,若輸贏兩者機率相同時,人們會傾向風險規避,會選擇比較保守的選項。但是若眼前只有不好的選擇,在確定會輸錢與有可能會輸更多的選項中,由於 diminishing sensitivity 的關係,會傾向冒險選擇後者。人們在面臨獲得時,往往小心翼翼,不願冒風險;而在面對損失時,人人都變成了冒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