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2019/06/06

[閱讀筆記] Thinking in Systems: A Primer (3/9)


  1. 因為人類產生的汙染,造成地球的臭氧層 (ozone layer) 產生破洞,但是,臭氧層不是一夜之間就產生破洞的 (time lags),是經過經年累月的累積;相同地,當臭氧層的破洞產生後,即便人類不再製造汙染,也需要好幾十年後,破洞才有可能修復。
  2. 系統裡的 time lags 源自於緩慢改變的 stocks,這在未來可能會造成問題,也可能是穩定的來源。土壤是經過好幾個世紀的慢慢累積,不會一夜之間侵蝕殆盡;我們經年累月所累積的經驗與學習到的技能,不會一覺起來全部忘光。由於系統有 time lags 的特性,讓我們有更多空間去操控、實驗以及重新規劃行不通的政策
  3. Stock 可以允許系統可以將 inflows outflows 獨立開來看,甚至允許兩者暫時性失衡。例如煉油廠無法根據需求來生產原油,伐木工也無法根據樹木生長速度來筏木,但是儲油槽與木頭倉庫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有確定性、可持續性與可預測性,儘管 inflows / outflows 可能在短期間有巨幅變動。
  4. 人類發明各式各樣的 stocks 機制,讓 inflows outflows 互相獨立且穩定。例如水庫就是一種 stocks,水庫讓居民與農民免受雨水不穩定的影響,避免受到旱災或水災的影響。 
  5. 大部分個人與機構的決策,都是根據庫存水位 (levels in stocks) 來決定。當庫存水位過高,價格可能下跌或是增加廣告預算促銷,期望銷售量增加、庫存減少;如果冰箱的食物庫存減少,你就會到超商購買食物,提升庫存水位。人們總是持續地監控庫存水位 (levels in stocks) 來做決策,制定方法來提升或降低庫存水位,或是將庫存水位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
  6. 個人與機構所制定的決策加總起來,就是呈現系統各式各樣的起起伏伏 (ebbs and flows) 、成功與問題。System thinkers 會將世界視為一組用來來維持庫存水位的機制。這代表 system thinkers 會將世界視為一組回饋流程 (feedback processes)
  7. Feedback loop (回饋迴路) 的形成源自於 stock 的改變,stock 的改變則是受到 inflows outflows 的影響。feedback loop 的概念非常簡單且直接,以銀行活儲帳戶為例,當你的戶頭 (stock) 的金額越多,你到年底能夠拿到的利息就會越多。每年的利息收入 (inflow) 並不是固定的金額,其實根據戶頭的總金額 (stock) 而定;以組織的決策能力來說,若凡事都需要有資深人員的同意才能做,就會弱化基層的決策能力、強化凡事都要依賴資深人員的狀況發生。 
  8. Feedback loop 可以造成 stocks 維持在固定水位、或是升高水位、或是降低水位,inflows outflows 都會造成 stock 的改變。監控庫存水位 (stock level) 的行為,就是開啟了一連串矯正過程 (corrective processes),包含調整 inflow rateoutflow rate 或同時調整 inflow rate outflow rate。庫存水位的回饋是透過一連串的訊號偵測與採取的控制行動。另外,別忘了,除了調整 inflow rate外,還可以透過調整 outflow rate 來控制庫存水位。 
  9. 身體的能量也是一種 stock,當你感到精神不濟時,你就會喝杯咖啡來提神,補充身體能量,讓身體的能量恢復到想要的 stock level。咖啡的目的就是要讓你控制與保持 stock level 到你想要的水平,當你發現期望的與預期的 stock level 有落差時,就會補充咖啡做調整。 
  10. 特別強調穩定、追尋特定目標 (stock level)、控制的 loop 稱之為 balancing feedback loop,其反對系統內任何劇烈的變動,當 stock level 發生變動時,系統就會將其拉回原本的水位。例如當你將 stock level 推得太高,balance loop 就會試著將 stock level 降低;當 stock level 下降太多,balance loop 就會試著將其拉上來到允許的水位。
  11. Balancing feedback loop 的例子,煮好的熱咖啡,溫度會逐漸下降到室溫;從冰箱裡拿出來的冰咖啡,溫度會逐漸升高到室溫。熱咖啡溫度下降速度與冰咖啡溫度上升速度,取決於與室溫的差異有多大。system stock 的初始溫度,就是熱咖啡與冰咖啡的初始溫度;system goal 就是室溫,目標要將熱咖啡與冰咖啡的溫度,調整到室內溫度,調整的速度則取決與室溫的差異程度。 
  12. 這個世界充滿著 goal-seeking feedback loops,例如放射性元素的衰退 (即停止放射)、資產折舊 (即歸 0)、水庫調節水位、人類體類血糖的調整等等。Balancing feedback loops goal-seeking feedback loops 都強調穩定 (equilibrating),是系統穩定與抗拒改變的來源
  13. 這裡所提到的 feedback,就是系統中的 information interconnection feedback 機制的出現,未必一定能將 stock 帶回到想要的 stock levelinformation 可能來得太晚、放在錯誤的位置、不夠清楚、不完整或難以解讀,導致 feedback 機制所促發的行為太微弱、或延遲、或資源限制、抑或是無效。因此,feedback loop 的目標可能永遠無法達成。
  14. Reinforcing feedback (增強回饋) ,或稱滾雪球效應,這個增強有可能是正面或負面的。其可能是良性循環,也可能是惡性循環,可以導致健康的成長或日漸衰敗。例如
      14.1.     當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哥哥推我,我就會推回去;所以,當哥哥推得越大力,我就會越大力地推回去。
      14.2.     當物價攀升,如果人們還要維持一定的生活水平,薪資就必須調升;當薪資調的越多,商品價格就會調整以維持利潤。這就代表著薪資必須在調整、產品價格也須繼續調整。
      14.3.     當土地的土壤不斷地被侵蝕,樹木能生長的地方就有限,因此能夠緊緊抱住土壤的樹木根部也會越少,所以土壤的侵蝕面積越來越大,樹木能生長的空間不斷縮水。
      14.4.     當我越常練琴,我就可以從悅耳的琴聲獲得愉悅;因此,我就會越常練琴,因為我樂在其中。
  1. Reinforcing feedback (增強回饋) 所造成的改變,不是線性的,是指數的 (exponential)。當你銀行活儲帳戶的錢累積越多,每年獲得的利息收入;利息收入越多,帳戶金額就會越多,每年獲得的利息收入就會更多。銀行利息間的差異,或許在前幾年看不出顯著差異,但是當時間拉長,利率較高的帳戶,成長速度會不斷地加快,呈現指數型成長。 
  2. Reinforcing feedback (增強回饋) 是好或壞,端視於成長的方向,例如銀行活儲帳戶的金額、農田裡的害蟲、國家經濟等。Reinforcing feedback loop 具有自我強化 (self-enhancing) 的特性,會隨著時間發生指數型成長 (exponential growth) 或失控衰敗 (runaway collapse) 的結果。這一切端視於 stock 是否具備強化的能力
  3. 一個國家的經濟成長引擎,若是具備 reinforcing feedback loop,就會是這樣:當你擁有更多的機器與廠房 (統稱為資本),你就可以生產更多的產品與服務 (統稱為產出)。當你可以生產更多產出,就可以獲得越多的資金,再把更多的資金投入 (reinvestment) 機器的購買與廠房的設置。當你生產的越多,獲得的資金就越多,可投入的資金就越多。 
  4. 從上述的描述可以得知 basic balancing and reinforcing feedback loop 如何影響系統,但是,不是每一件人類的決定,都一定會有 feedback loop;不是每一件人類的決策,都能夠對 stock level 產生影響。最常見的無回饋決策 (non-feedback decisions) 就是戀愛,當你對愛慕的對象告白,未必會獲得首肯。
  5. 當你開始體會到周遭事物皆有各式各樣的 feedback loops,你就快要變成 system thinkers 了。你不僅僅會去看 A 如何造成 B,也會開始好奇 B 可能會如何影響 A,以及 A 可能會如何強化 (reinforce) 或翻轉 (reverse) 自己
  6. 我們所處的世界,常常會遇到 reinforcing loops。以投資的複利效果為例,當你投資一個年化報酬率 7% 的投資標的,你投入的金額會因複利不斷強化,經過 10 年後 double (72 ÷ 7 = 10);若是只有年化報酬率只有 5% 的標的,則需要 14 年的時間 (72 ÷ 5 = 14),投入的金額才會獲得 double 的效果。

2019/06/05

[閱讀筆記] 人類大命運 (4/8)


  1. 雖然科學確實只管事實,但宗教卻從非只管倫理判斷。宗教想發揮任何實際的引導作用,就得提出一些「事實」上的要求,這時候就可能和科學有所衝突。許多宗教教條最重要的部分,並不是關於倫理原則,反而是關於「事實」的主張聲明,例如:「上帝確實存在」、「靈魂會因為犯下的罪而在死後受罰」、「聖經是由神所著,並非由人所著」、「教皇永遠是對的」。這些都是關於「事實」的主張聲明。許多最激烈的宗教辯論,或是科學和宗教之間的激烈衝突,都是源於這種關乎「事實」的主張聲明,而不是來自關於倫理的判斷(p.212) 
  2. 宗教常見的倫理判斷、事實證明與實務指示 (p.217)
    1. 倫理判斷:人類應當服從上帝的命令
    2. 事實聲明:大約三千年前,上帝命令人類不得有同性戀活動 (事實上,從目前最科學的證據來看,《利未記》裡反對同性戀的看法,反映的不過是古代耶路薩冷幾個祭司和學者的偏見)
    3. 實務指示:人類不得有同性戀活動
  3. 要分辨倫理判斷或事實證明,並不總是那麼容易。宗教就是有一種麻煩的傾象,喜歡將事實聲明轉化為倫理判斷,使得原本應該很簡單的爭議,變得混混而模糊。例如原本只該是事實聲明的「《聖經》是上帝所著」,就常常成為倫理上的禁令:「你應該要相信《聖經》是由上帝所著」。於是,不分青紅皂白地相信某項事實聲明,就成為美德;而懷疑這項聲明,則成了罪過。(p.219)
  4. 雖然科學家在倫理爭論能發揮的作用,比一般想像要多,但仍有極限 (至少目前如此)如果沒有一些宗教元素作為引導,就不可能維持大規模的社會秩序。就算是大學和實驗室,也需要宗教的支持。宗要能為科學研究提供倫理上的自由,也因此能夠影響科學研究的議題、以及科學發現和科研成果的運用方式。(p.221) 
  5. 宗教最在乎的,是秩序。宗教的目的就是創造和維持社會結構。科學最在乎的,則是力量。科學的目的是透過研究,得到利力量,藉此治療疾病、征討作戰、生產食物。對個人而言,科學家和神職人員可能很在意真理;但對整體而言,科學家和神職人員對真理的喜好,還不及於力量和秩序,因此兩者一拍即合。對真理毫不妥協地追求,其實是一種靈性之旅,宗教或科學機構之內很罕見。(p.222) 
  6. 就我們目前最進步的科學所知,整個宇宙就是個「盲目而無目的」的過程,充滿各種雜音和憤怒,但毫無意義。我們只是在一顆行星上,佔據著再小不過的一點,存在了一段再短不過的時間,如馬克白所說的那個可悲演員,在台上得意或失意了一會,就再也悄然無息。(p.225)
  7. 現代世界不相信目的,只相信原因。如果要幫「現代」訂個座右銘,應該會是「衰事總是會降臨」,這並非意味有什麼劇本或目的,人類也不用自陷於任何預定的角色,只要能找對方法,我們就能為所欲為。除了自己的無知之外,沒有什麼能限制我們。瘟疫、乾旱的背後沒有什麼宇宙計畫,我們能夠消滅他們;戰爭並不是通往美好未來的必要之惡,我們能夠帶來和平;死後並沒有天堂等著我們,但我們能夠在地球上就創造天堂。一切只要克服一些技術困難,就行了。(p.226)
  8. 在以前,經濟停滯是常態。如果在公元 1000 年,100 個村民生產了 100 噸小麥,到了西元 1100 年,可能是 105 個村民生產了 107 噸小麥,這種成長可說是有名無實,既不改變生活節奏,也不影響政治秩序。這種停滯現象,有一大部分原因在於很難為新計劃籌措資金。沒有足夠的資金,就很難排乾沼澤、建築橋樑、開闢港口,更別提要培育新的小麥品種、發現新能源、開拓新的貿易路線。當時資金短缺,是因為沒有信用 (credit) 的概念,之所以沒有信用概念,是因為人類不相信成長;而之所以不相信成長,正是因為經濟停滯不前。於是,停滯就成了惡性循環(p.227) 
  9. 一直到近代,因為人類開始相信未來,促成了信貸這項奇蹟,才終於打破這個惡性循環。信貸正是信任在經濟上的表現。如果我要開發新藥,但手上資金不足,可以向銀行貸款,或是找上私人投資或創投資金。2014 年夏天,一泊拉病毒在西非爆發疫情,你猜猜那些忙著開發對抗伊波拉藥物和疫苗的製藥公司,股價表現如何?股價簡直一飛沖天,Tekmira 製藥公司股價上漲五成,BioCryst 更是大漲九成。(p.228) 
  10. 在中世紀,每當爆發瘟疫,人們只能淚眼望天,祈求上帝原諒他們的罪過。而現在,如果民眾又有了什麼致命的流行病,則是立刻拿起手機,趕快打給股票經紀商。對於證券交易所來說,流行病也是商機。如果有夠多人創業成功,民眾對未來的信任也就會增加。信用擴張、利率下降、企業家更容易募資,於是經濟成長。因此,民眾對未來更加信任,經濟繼續成長,科學也隨之進步。(p.229) 
  11. 由於演化的壓力,讓人類習慣把世界看作一大塊靜態的大餅。如果有人拿走的那一小塊比較大,一定有另一個人拿到的比較小。雖然可能有某個家族或城市似乎蓬勃成長,但人類整體明天的生產量並不會超過今天。因此,像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等傳統宗教,都是希望運用現有資源來解決人類的問題,可能是將這塊大餅重新分配,又或是承諾給一塊空中的大餅。相反的,「現代」則相信,經濟成長不僅可能,還是絕對必要的(p.230)
  12. 資本主義深信「成長」這項最高價值,可說是第一條誡命就是:將利潤投入有助於「增加成長」的事。在人類史上,王公貴族多半是把利潤浪直在華麗的狂歡饗宴、豪奢的樓台宮宇,以及不必要的戰爭衝突、又或是把金幣放在鐵箱,密封起來、深埋地底。今天,虔誠的資本主義信徒會用利潤來雇用新員工、擴大工廠規模,或是開發新產品(p.235) 
  13. 狐狸經濟之所以不能成長,是因為狐狸不知道如何讓兔子生得更多;兔子經濟之所以停滯,是因為兔子不知道如何讓草長得更快。然而,人類經濟之所以能夠成長,是因為人類可以找出新的原料、新的能源(p.237) 
  14. 傳統把世界當成一塊固定大小的餅,隱藏的假設是世界上只有兩項資源:原物料和能源。事實上,資源有三種:原物料、能源,還有知識。原物料和能源取之有盡:用得越多,剩下越少。相反的,知識卻是不斷成長:用得越多,反而永遠越多,而且隨著知識不斷增長,還能帶來更多原物料和能源(p.237) 
  15. 科學最大的發現正是讓人類發現自己的無知。人類發現自己對這個世界所知竟如此之少,就突然有了很好的理由,要去追求新知,於是開啟了用科學推動進步的道路。一代接著一代,科學讓我們找到了新的能源、新的原物料、更好的機械技術、新的生產方法。到了此時此刻,人類手中的能源和原物料已經遠超以往,整體產能一飛沖天。蒸汽機、內燃機和電腦等種種發明,打造出過去從來沒有的全新產業。(p.238)
  16. 資源短缺的問題,看起來很有機會克服,但是現代經濟真正的敵人是生態崩潰。不論是科學進步或經濟成長,都發生在地球這個脆弱的生態圈,而隨著進步和成長的大舉啟動,也就衝擊到生態穩定。如果進步和成長最後破壞了整個生態體系,要付出的代價不會只是吸血蝙蝠、狐狸和兔子;智人也無法置身事外。生態崩潰將造成經濟崩盤、政治動盪、人類生活水準下降,還可能對人類文明的存在造成威脅(p.239) 
  17. 歷史從無正義,每當災難發生,就算這場悲劇根本就是由富人所引起,但窮人受到的苦難幾乎總是遠遠高於富人。在乾旱的非洲國家,全球暖化已經開始影響窮人的生活,這些人受影響的程度遠比富裕的西方人來得高。矛盾的是,科學的力量越大,反而可能越危險,原因就在於這讓富人自鳴得意(p.240)
  18. 1997 年協議減排溫室氣體的《京都協議書》,目標只是減緩、而非阻止全球暖化,但是美國這個全球大一大污染者卻拒絕簽署,也全未嘗試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唯恐有礙經濟成長。從過去數十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統計數字來看,只有在 2008 ~ 2009 年間出現小幅下滑,這應不是因為簽署了《哥本哈根協議》(Copenhagen Accord),而是因為金融危機。唯一能確保阻止全球暖化的方式,就是停止經濟成長,但任何政府都不會願意(p.241)
  19. 窮人面對全球暖化又是怎麼回事?他們為什麼不抗議?萬一洪水真的來臨,將是窮人擔起所有代價。然而,如果經濟停滯,窮人也是首當其衝。在資本主義世界裡,窮人的生活唯有在經濟成長時,才能有所改善。因此,如果得要放慢當下的經濟成長,以求減少未來的生態威脅,並不太可能得到他們的支持。保護環境或是是對的,但如果有人連房租都交不出來,對於沒錢的恐懼,就會遠遠高過對冰帽融化的擔心(p.243) 
  20. 綜觀歷史,先知和哲學家都認為,如果人類不再相信有個偉大宇宙計畫,所有的法律和秩序都會消失。但今天,對全球法律和秩序造成最大威脅的,卻正是那些還在繼續相信唯一真神和偉大計劃的人。對神懷有畏懼的敘利亞,比起世俗的荷蘭,要來得暴力許多(p.248)

2019/06/04

[閱讀筆記] How to read a book (4/8)


  1. 執行上述 rule 3 (列舉出書中重要的篇章,並說明它們如何依照順序成為一個整體的架構。但是,不是每本書都需要這麼做,要根據你的閱讀目的,以及這本書是否值得進行 analytical reading 來決定,因為要做到這個地步真的很累),你要能夠分析、架構出:
    1. 作者在書中,分成五個部分 (parts) 來闡述,第一個部分是關於AAA,第二個部分是關於BBB,第三個部分是CCC,第四個部分是DDD,第五個部分是EEE
    2. 第一個部分細分成三個 sections,第一個 section 考量 X、第二個 section 考量 Y,第三個 section 考量 Z
    3. 第一個部分的第一個 section,作者提出四個觀點 (points),包含ABCD等等諸如此類 
  1. 當你在製作一本書的綱要 (outline) 時,不需要局限於書上所出現的章節來歸納一本書的架構。當然,原來的結構可能比你區分的綱要好,但也可能比不上你的綱要。無論如何,你得自己擬定綱要。作者擬定好的綱要,才能寫出一本好書;讀者也要擬定自己的綱要,才能讀得明白。作者所定義的章節,對你來說是輔助,是你的擬定指南,而非完全被動地依賴他們
  2. 一個兩歲、剛開始說話的孩子,可能會說出『2+2=4』這樣的句子,但是可別誤下結論,認為這孩子懂數學。事實上,他可能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需要經過數理學習以後,才能懂得為什麼 2+2=4。同樣的,你可能猜對一本書的主題重點,但,你還是要自我訓練,證明你是『如何』與『為什麼』這麼說,這樣才能有助於你掌握全書的重點摘要
  3. 並非所有書都需要分析閱讀
    1. 有些書不必用到
      1. 對理解與閱讀技巧毫無幫助
      2. 通常屬於娛樂與吸收資訊的書
    2. 少部份的書值得用一次
      1. 有助於理解與閱讀技巧
      2. 再次閱讀,會覺得書中內容好像少了許多
    3. 極少數的書值得不斷使用
      1. 書的層次遠超過我們
      2. 每一次閱讀都產生更進一步的理解
      3. 每個人都要自己尋找對自己有特殊價值的這類書
  4. 一個好作品須具備整體性 (unity)、清楚明白 (clarity) 與前後連貫 (conherence) 此三大原則。很多閱讀的原則都是從寫作的原則來的,如果這本書有整體的精神 (unity),讀者就一定要找出來;如果書本寫的清楚明白 (clarity) 與前後連貫 (conherence),讀者就要找出其間的綱要 (outlines),以及之間的先後順序
  5. 真正實際的讀者是一次就完成所有的 (四個) 階段。不過,你要瞭解的是,在分析閱讀中,要明白一本書的架構是有階段性的進展的。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或,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的四個規則:
    1. [規則一] 依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作分類 (Classify the book according to kind and subject matter)
    2. [規則二] 用最簡短的句子說出整本書在談些什麼 (State what the whole book is about with the utmost brevity)
    3.  [規則三] 按照順序與關係,列出全書的重要部分。將全書的綱要擬出來之後,再將各個部分的綱要也一一列出 (Enumerate its major parts in their order and relation, and outline these parts as you have outlined the whole)
    4. [規則四] 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Define the problem or problems the author is trying to solve)
  6. 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的四個規則,能協助你回答兩個問題: 
  1. 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詮釋階段,詮釋一本書的內容的規則
    1. [規則五] 找出重要詞彙,並在理解上與作者達成一致性 (Find the important words and through them come to terms with the author)
      1. 可以將 terms 視為,為了溝通知識所使用的字 (words)。此規則分成兩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找出重要字彙 (important words),但是字彙擁有多種含義 (meanings),第二個部分是找出其含意,精準地理解它。
      2. 此規則的重點,不像之前的重點放在理解書本的結構,此規則的重點在於理解書中的內容與訊息
      3. 一個字 (word) 可能有許多不同的含義 (meaning),而讀專業領域的書,又有其專業術語。所以讀者要能夠把這些詞義 (terms) 找出來,確定自己了解到字義與作者相同,以達成共識。
      4. 語言是一個不完美的知識傳達媒介,其也常成為溝通的障礙。此規則 (interpretive reading) 就是要用來克服此障礙。interpretive reading 包含文法 (grammatical) 與邏輯 (logical) 層面,文法層面與文字 (word) 有關,邏輯層面與含意 (meaning) 有關。
      5. Communication 這個字的字跟是 Common。當我們提到一個社群 (community),代表社群裡面擁有一群擁有共同 (common) 興趣的一群人。Communication 是人與人之間,費力地分享彼此之間的知識、決策與情感的過程。當雙方了造間擁有共識,Communication 的結果才算成功,例如兩方分享訊息或知識。又如作者與讀者間的溝通,讀者必須準確了解作者所寫的字義,彼此間才是有效溝通。
    2. [規則六] 將一本書重要的句子圈出來,找出其主旨 (Mark the most important sentences in a book and discover the propositions they contain)
      1. 你透過發掘 word 的使用意義來了解詞意 (term),解譯 (interpret) 組成句子 (sentences) 的所有的字(words, 尤其是主要的字) 來搜尋主旨 (propositions)
      2. 你必須要用自己的話來表達作者想要表達的主旨 (state in your own words),這樣才能證明你真的了解作者的意思。若你只能用作者的字來描述,代表你沒讀懂作者的心。作者試著要與你溝通知識,但是你只有接收到字。
    3. [規則七] 從相關文句的關聯中,設法架構出一個基本論述 (Locate or construct the basic arguments in the book by finding them in the connection of sentences)
      1. 讀者不僅要找出作者的基本論述 (arguments),還要了解他為什麼要這樣論述,作者提出那些支持他的想法的理由
    4. [規則八] 找出作者的解答 (Find out the author’s solutions are)
      1. 在規則四中提出的問題,要在此找出答案,確認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而哪些問題是沒有解決的。
      2. 完成這個階段,你才算完成分析閱讀的最後一個步驟,你也才有機會跟作者針對某些論點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意見。 
  2. 語言並不是個表達想法的完美的媒介,一個 word 可以代表多個 terms (詞義),一個 terms (詞義) 可以由多個 word 來表達。
    以下圖為例,作者在不同地方提到 reading 的字眼,但是你要知道作者要表達的什麼意義,terms 就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意義。 
  3. 若書中所採用的 word,在不同地方代表不同意義時,你應該
    1. 尋找此 word 是否擁有一個以上的 meanings
    2. 若擁有一個以上的 meanings,彼此間的關聯是什麼
    3. 注意 word 擺放的位置,看看是否能從前後文 (context) 得到線索來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