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2019/05/08

[閱讀筆記] Principles: Life and Work (2/9)


  1. 我認為成功的關鍵在於知道怎麼成長,並「正確地失敗」(failing well)。「正確地失敗」的意思是能夠從痛苦的失敗中學到教訓,從而避免直接因失敗而被淘汰出局的命運。 
  2. 經過痛苦的犯錯,讓我從 "我知道我是對的" ( I know I’m right) 觀點變成如何知道我是對的?” (How do I know I’m right?)。透過犯錯讓我更加謙遜,與平衡我冒險的勇氣。犯錯後除了會產生痛苦,也會引起我的好奇,其他人會怎麼做,比較別人的觀點與我的觀點的差異。如此一來能讓我透過更多維度來看事情,而非只用自己的角度。學習如何衡量他人的觀點,並選擇最佳的,來協助我們做決策,增加正確的機率。每個成功的人都可能歷經挫折與失敗,但他們與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們從失敗中學習,重新振作,更積極的去追求成功
  3. 我的經驗告訴我,每當我在做決策時,將決策準則 (decision-making criteria) 寫下來是一件非常寶貴的事情。經過時間累積,我收集的原則,變成一本決策指南。將其分享給公司同事,邀請它們協助我驗證我的原則,並持續修正與進步。
  4. 停下來,思考一下:
                    4.1.          你要什麼? (what you want? 也就是你的目標)
                    4.2.          什麼是正確?(what is true? 也就是你的原則)
                    4.3.          如何根據步驟,應該做什麼事情來達成 (what you should do to achieve ① in light of ②?) 

  1. 當我們還小孩時,通常是父母會指引我們走的道路。但是當我們長大後,我們會開始自己做決策。我們會選擇所追求的目標,影響我們未來所走的道路。當你未來想變成醫生,你就會去讀醫學院;當你想要成家,你就會去找一個伴侶。當我們朝向目標前進時,一定會遭遇問題、犯錯,並碰到我們自身的弱點,學會從中學習、面對現實,並做新的決策。
  2. 股價反應人們的預期。當真實結果比預期好,股價就會上漲;當真實結果比預期差,股價就會下跌。大部分的人容易被最近的經驗所影響,想法產生偏誤。
  3. 如果你像大多數人一樣,不知道別人如何看事情,不善於洞悉別人的想法,那是因為你只想要告訴對方你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換句話說,你專斷獨行,採取封閉的態度;預設立場太多。這樣閉門造車會付出極大的代價;它會使你錯過了各種奇妙的可能性,以及別人預見的危險威脅,把具有建設性甚至性命攸關的批評拒於千里之外。
  4. 如何將心態 (mind-set) "我知道我是對的" ( I know I’m right) 觀點變成如何知道我是對的?” (How do I know I’m right?),共有四個步驟
                    8.1.          找出最聰明的且與我意見相左的人,試著了解他們如何進行推論
                    8.2.          了解對方的同時,不要帶有預設立場
                    8.3.          發展、測試與系統化不受時間影響且通用的原則 (timeless and universal principles)
                    8.4.          平衡風險,確保好處 (upside) 大於壞處 (downside)  

  1. 不要害怕失敗,在你放棄前,都不算真的失敗。最重要的是,透過失敗與教訓,可以讓你獲得謙遜 (humidity) 與完全開放的心態 (radical open-mindedness),增加你未來成功的機會。
  2. 我們習慣隱藏自己的弱點,表現出最好的那一面。所以當我們必須承認犯錯,並面對錯誤時,內心會有極大的抗拒感。但是,以書中另一個概念來說,各個物種不斷進步其實就是不變的定律,面對快速變化的環境,我們則必須不斷的學習與思考來避免犯錯。而接受自己,並接納他人的觀點,尋求可靠,並也共同擁有獨立思考,可以提出反向思維之士,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
  3. 1979 ~ 1982 年間,我所遭遇的投資挫敗,了解到,投資最重要的事情並不是透過水晶球去預測未來,而是如何針對特定時間點所獲得的資訊,做事適當的反應
  4. 當與他人意見相左時,該爭辯的並不是為什麼結論有所不同,彼此間該爭論的是決策準則 (decision-making criteria) 的差異。  
  5. 好的、相關性低的押注 (uncorrelated bets) 可以達到平衡與互補的效果,也就是在可接受的下檔風險 (downside) 之下,獲得更好的報酬。  
  6. 大多數人在實現理想的道路上會遇到的兩大障礙。這些障礙存在是因為我們大腦的運作方式,所以幾乎人人都會遇到。妨礙你做出良好決定的兩個障礙是你的自我意識 (ego) 和你的盲點。自我意識與盲點作祟,使你難以客觀看待真實的自己與現實,無法好好借助別人做出最好的決定
  7. Bridgewater 的做事方式:  
  8. 作者製作的另外一個 YouTube,讓你了解經濟的運行,很值得參考: How The Economic Machine Works by Ray Dalio ,中文版 经济机器是怎样运行的 (时长30分钟)
  9. 人生總是帶給我們高低起伏 (ups and downs),成功學習如何從泥沼中脫身,不僅可以讓我們跳得更高,更可以讓我們更快從低谷中離開。
  10. 觀察影響你的事物的模式 (patterns),了解發生的因果關係 (cause-effect relationships),可以驅使你學習如何有效面對它們的原則。 
  11. 學習了解現實是如何運作的,將你所了解的圖像化,劃出之間的關聯,對你是一件非常有幫助的事情。
  12. Life principles
                 20.1.          擁抱現實並與其共存 (embrace reality and deal with it)
                 20.2.          透過五大流程來達成目標;
                 20.3.          認清自己,並徹底的敞開心胸,拋棄自我中心與找出盲點
                 20.4.          了解人們的思考方式非常不同;
                 20.5.          如何有效地做決策

2019/05/07

[閱讀筆記] 情緒勒索 (Emotional Blackmail) (2/4)


  1. 有需求的慾望並不是錯誤,從需要、要求到實際採取行動,已獲取所需的過程也沒有什麼不對,甚至用上懇求、祈求、哀求也沒關係,但若有人說了「不」,我們就應該接受。雖然要接受別人的拒絕並不容易,有時被拒絕的一方甚至會沮喪、生氣,但只要彼此的親密關係禁的起考驗,暴風雨後,一切就將風平浪靜,雙方也能協調出折衷的解決方案
  2. 人類行為是由許多複雜生理和心理因素所構成,沒有任何一種單一解釋可用來分析人類行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和遺傳傾向,這些要素要再和他人對待我們的方式、自我認知,以及與他人互動的交互作用後,才會形成每個人的完整人格。
  3. 情緒勒索者在面對不確定和壓力時,經常會表現出對挫折的低忍受度,尤其是離婚、失業、生病、退休,會對個人價值產生衝擊的情況下,此時就是情緒勒索效應發酵的最佳時期。大部分的時候,他們甚至不會察覺內心這股被激發出的恐懼感,因為此時的他們只想要如何才能得到想要的東西。
  4. 有些情緒勒索者可以說是擁有一切的天之驕子,但他們卻總是想要更多。經常遇到一種狀況是,那些受到細心呵護的天之驕子往往沒有能力處理任何的「失落」,因為從小就備受呵護,導致長大後變成不會處理情緒問題的成年人。因此,一旦感到有人要從身邊拿走什麼,他們就只會驚慌失措,自動向「情緒勒索」靠攏。
  5. 大部分情緒勒索所造成的痛苦與困惑,多半來自於原本互相關懷的兩人,突然發現有一方為了自身利益,竟然罔顧對方的感受。自我中心、反應過度、即使會導致長期損失仍汲汲營營於眼前的利益,還有不顧一切贏得優勝的決心。
  6. 那些愛發脾氣的人,心中其實是充滿恐懼的,但他們卻鮮少面對問題或想辦法消弭恐懼感。相反地,當他們無法證明自己的力量時,就會把氣出在別人身上。這樣自然會造成許多不快,讓週遭親密的家人、朋友最後都選擇離開,這更荒謬地證實了他們原先最害怕的事。最嚴重的情緒勒索者,通常是那些已經失去所愛,或是唯恐遭到如此下場的人。這些人可能曾逢情感上的背棄,或是面對如離婚或分居等親密關係的重大改變。 
  7. 對於氣急敗壞的情緒勒索者來說,貶低對方是常用的招數之一,因為這不但可以減輕對衝突時的痛楚,還能降低失落感。但是情緒勒索者一旦用了這招,就等於傳遞一個矛盾的訊息:「雖然你不夠好,但我願意用一切的努力來留住你。」這再次強調他們有多沮喪。 
  8. 想逃離情緒勒索者的心理攻勢,最重要的是要體認一個事實:雖然情緒勒索情況看起來都是肇因於你,但是大部分狀況卻跟你一點關係都沒有。相反地,這都是情緒勒索者為了尋求安全感的舉動。那些大部分讓我們深感不快的責難與自以為是,都是沒有根據的。這些指責完全是根據內心的恐懼、憂慮及不安全感而來的。同時這些情緒也存在情緒勒索者心中。很多時候,他們的問題都是來自於過去而非現在。而且,滿足他們的需求,往往比傾聽他們提出的指責更重要。 
  9. 情緒勒索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的,常常是你「默許」這樣的事發生,或是你根本不了解某些要求是不合理的,或者你只是在盡一個好太太、好員工、或是聽話兒女該有的職責,但這樣潛移默化的結果卻會讓你將別人的喜勿標準照單全收。
  10. 擁有以下特質的人,容易被情緒勒索
      10.1.     極需要別人的認同,倚賴別人的贊同來衡量自己的成功與否:只要有可能引起任何人的輕蔑,依賴贊同者就不會去實行心中真正想做的事。
      10.2.     害怕別人生氣:沒有人喜歡憤怒,但如果我們認為自己總是得想盡辦法來弭平爭端,那麼,我們面對憤怒所能採取的行動範圍,便如同一條繃緊的繩子般無法伸縮,而這同時也告訴情緒勒索者,他們將能對我們予取予求。
      10.3.     自責者:人們要為自己所作所為負起責任,但很多人卻認為還必須替不是自己引起的爭執,或是周遭的人所遭遇的問題負責,即時他們和這些問題一點關係都沒有。
      10.4.     遭濫用的同情心:容易為別人的生活負一些不必要的責任,因為同情心會轉變為無可救藥的憐憫,讓我們為了其他人而放棄自己的利益。
      10.5.     自我懷疑者:極端缺乏自信,或經常懷疑自己的能力。如果我們一直不相信自己,總是認為他人比我們有智慧、更聰明,那他們便會很容易使我們自我懷疑,因為情緒勒索者總是知道該在那裡大作文章。
  1. 如果你不擅長處理衝突場面,但在面臨他人的強烈要求時,你也不會輕易妥協,這就不會造成問題。但如果你一直讓自己的特質顯露出來,你就會掉入情緒勒索的旋渦中。
  2. 每一天,我們都希望別人知道該怎麼對待我們,知道我們所有的喜怒與愛好。或許有人認為只要祭出「忽視」或「不置可否」的對應方式,就可以避免一些麻煩的行為。但是,不直接反對的態度只會告訴別人:我的行為奏效了,我可以再試一次
  3. 一般人都不明白情緒勒索是由一連串測試所形成的,如果在小事上成功,我們便可以馬上再更大規模的事件中看到它的蹤影。因此當我們向壓力或他人不舒服的情緒屈服後,正是給了其正面的鼓勵。每次你讓某人削弱你的尊嚴和完整的自我時,你就是在幫助他們傷害自己。
  4. 情緒勒索者藉由觀察我們容忍的限度,來決定他們行為的強度。對情緒勒索而言,一開始的一切會深深影響未來的發展,今日因會造成明日果。
  5. 我們到底有多常因為擔心他人的反應,而取消那些合理且符合自身利益的事呢?有些人將自己的夢想和計劃束之高閣,只因為「深信」他人會反對,但他們卻甚至連試都沒試過。假如你想要達成某些願望,卻自我設限,藉由相信負面結果來壓迫自我,以至於你一直阻止自己做些想做的事,這就是自我勒索
  6. 所謂的「情緒勒索」也許不會威脅我們的生命,但卻會奪走我們非常珍貴的一項資產 -- 自我完整性。自我價值及自我評量全奠基於此項要素,我們也依此來辨別是非。大部分的人都能列出自己「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一張表,作為引導自我行為的準則。但要將這些準則融入生活中,並在情緒勒索的強大壓力下捍衛這些原則,可就難上加難。因此,很多時候我們只能屈服與妥協,喪失所謂的「自我完整性」。
  7. 「自我完整性」的列表:
      17.1.     我堅守立場
      17.2.     我不讓恐懼主宰生活
      17.3.     我敢跟傷害我的人據理力爭
      17.4.     我可以決定自己的道路,不必他人插手
      17.5.     我信守對自己的承諾
      17.6.     我保持身體和心理的健康
      17.7.     我不會出賣別人
      17.8.     我說實話
  1. 當被勒索者陷入進退兩難的處境,一定會受到心理上的自我譴責。這樣的狀況造成一種惡性循環。一方面在壓力下,我們會做出違反良知的行為;另一方面在震驚與懷疑中,我們卻又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不過是順應情緒勒索者的需求罷了。因此,在失去自尊之後,我們會更心甘情願地照著情緒勒索者的「指示」去做,因為我們急需他們的「肯定」,證明自己不是壞人。我們也許不能堅持自我的原則,但至少我們還可以迎合情緒勒索者。
  2. 如果只是在一些小事上讓步的人,大可不必對自我如此嚴厲地批判。大部分人都了解,做出妥協是常有的是,而且即使因為壓力不得不做出這樣的決定,大多時候也沒那麼嚴重。但是,如果你掉入了這個不斷妥協的模式中,將會對你的自我形象產生傷害,就算是要讓步也該有所謂的底線,超過這個底線就違反了你的原則及信仰
  3. 情緒勒索最重要的一個影響,就是讓我們的世界顯得更形狹隘。為了要取悅情緒勒索者,我們有時就得放棄所愛的朋友及活動,尤其在情緒勒索者具備掌控性格或依賴心極重時,更是如此。因此,你每放棄一堂想修習的課程、放棄追求感興趣的是,或取消和關心的人見面的機會,就只為了讓情緒勒索者高興時,你就等於放棄了自我中重要的一部份,你的完整自我也正一點一滴消逝中。

2019/05/06

[閱讀筆記] Thinking in Systems: A Primer (2/9)

  1. 在系統中,許多相互連結 (interconnections) 是透過資訊的流動來達成。系統是透過資訊的流動,讓組成元素間 (elements) 能夠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並且在決定如何運作的方面,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
  2. 有些系統內的 interconnections 是真實的實體流動 (actual phsyical flows),例如樹幹中的水,人體內的血液。但是許多系統內的流動是不容易被發現的資訊連動,例如系統內做出決策的信號。消費者會根據自己的收入、存款、信用等級、家中的商品庫存量等資訊,來決定是否要購買;政府會根據各種量化的水汙染資訊來制定合理的降低污染法規。
  3. 如果 information-based relationships 已經這麼難以觀察,系統要提供的功能或目的就更加困難了。最佳推論出系統目的的方式就是,觀察系統的行為。如果一隻青蛙,忽左、忽右、忽前地補食蝴蝶,忽左、忽右、忽前不是青蛙的目的,補食蝴蝶才是目的;若政府宣稱其保護環境的決心,卻分配極少的金錢與心力在此目標,這就代表環境保護不是政府的目標。目標是從行為推導出來的,不是從浮誇之詞或宣示而來的
  4. 系統 (systems) 可以擁有系統 (systems) ,因此,目的 (purposes) 裡面可以擁有多個目的 (purposes) 。例如,大學的目的是保存知識,將知識提供給下一代,學生的目的可能是要取得好成績,教授的目的可能是要取得終身職,行政職員的目的是要平衡收支。這些 sub-purposes 可能跟整體的 purpose 產生衝突,例如學生可能透過作弊獲取高分、教授可能逼迫學生代為發表論文、行政職員為了平衡收支而解雇教授。讓 sub-purposes 與整體系統 purpose 保持平衡,是一個成功系統的基本條件
  5. 系統是由組成元素 (elements)、相互關係 (interconnection) 與目的 (purposes) 所組成,彼此間的重要性有所不同。更換系統內的組成元素所造成的影響最小,例如你把整個足球隊的隊員通通換掉,還是一個足球隊 (可能表現會比較好、或是比較差;樹木會不斷地透過落葉來達成新陳代謝,到了冬天可能整個棵樹木的葉子都掉光了,但是他還是樹木;大學裡的學生來來去去,教職員則流動速度較慢,但其仍舊是一間大學。
  6. 若 interactions 改變了,系統就會發生重大改變,即便是組成元素相同,你也會認不出這個系統。例如若足球比賽的規則改變成跟籃球比賽規則一樣,這就不是足球比賽了;若樹木不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反而是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他就是動物、而非樹木。改變 interactions 會對系統產生戲劇性的變化
  7. 系統的目的 (function or purpose) 是最不容易察覺的部分,但卻是對於系統行為有關鍵影響。改變系統目的會對系統產生最大的改變,即便每個組成元素與互動都與以前保持一樣。
  8. 組成元素 (elements)是最容易被察覺部分,但是在定義系統獨特特色時,卻常常是重要性最低的部分 (除非替換 elements 會導致 interations / relationships 與 functions 跟著改變)。
  9. 大自然中充滿資訊,例如蜿蜒的河道,充滿著過去河道發展的資訊,也增加地殼的複雜度;基因系統也是相同的資訊儲存裝置。儲存資訊代表增加機制 (mechanism) 的複雜度
  10. Stock 是系統的基礎,是系統的 elements,你可以在任何時候看得到、感受的到、衡量的到。stock 可以是浴缸中的水、書店裡的書、銀行裡的現金、你的自尊等。Stock 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Stock 是系統中流動的歷史記憶;stocks 會隨著時間更迭,因為流動而產生改變。例如
    1. 水塔的水的流動包含透過馬達把水打進水塔、把水塔水流到各戶人家
    2. 國家的經濟可能流向成長或衰退
    3. 銀行的錢可以被提領或存入
  11. Stock 可以擁有多個 inflows 與 outflows。例如水庫的蓄水池中的水就是一個 stock,它的 inflows 包括降雨及河流流入的水,它的 outflows 包含水氣蒸發即將水輸送到用戶家中。
  12. 不同系統間 flow 的關係會有不同, A 系統的 outflow,對於 B 系統來說可能是 inflow。例如森林中,樹木的木材總量就是森林的 stock (存量),森林的 inflow 就是樹木的自然生長,outflow 則是樹木的自然死亡與伐木工所砍伐的數量。對於伐木場來說,inflow 是伐木工所砍伐的木頭,outflow 則是將木頭賣給消費者。由此例子你可以看出 stocks 與 flows 具備動態性 (dynamics),這就是複雜系統行為 (behavior of complex systems)。
  13. 想像充滿水的浴缸,水就是浴缸的 stock。當你將水龍頭關掉,inflow 就沒有水繼續注入;當你開始放水,浴缸的水就會透過出水口 outflow 流光,浴缸的水位就會逐漸下降,直到水流光。身為系統思考者 (system thinkers),你該透過系統行為圖 (graphs of system behavior) 來了解趨勢,而非僅聚焦於個別事件 (individual events)系統思考者也會使用 behavior-over-time graphs 來了解系統是否已經接近目標或是極限,如果是的話,多快會到臨界點
  14. 以上圖為例,圖形中的變數有可能是 stock 或是 flow。在圖形中的 pattern (持續變動的線) 才是重點,座標上精確的數字通常沒有這麼重要。X 軸 (時間) 能夠讓你搞清楚之前發生什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15. 動態平衡 (dynamic equilibrium) : 再以浴缸的水為例,當我們開始將水放掉 (outflow),浴缸的水位 (stock) 就會開始下降;當下降到一半時,也同時將水龍頭的水打開 (inflow),假設 inflow = outflow,浴缸的水位 (stock) 就會維持在現行的水位,就是動態平衡。動態平衡發生於兩個逆向但同步的過程當中。首先見於化學,但後來在生態學、經濟學而至政治學等均有所應用。
  16. 浴缸水位的模型是一個非常簡單的系統,它牽涉到一個 stock、一個 inflow 與一個 outlfow。在浴缸的模型,你可以知道所有的動態可能
    1. Inflow > outflow (流入的水 > 放掉的水),浴缸的水位 (stock) 會上升
    2. Inflow < outflow (流入的水 < 放掉的水),浴缸的水位 (stock) 會下降
    3. Inflow = outflow (流入的水 = 放掉的水),浴缸的水位則不會改變。此時就是所謂的動態平衡 (dynamic equilibrium)
  17. 人類很容易將焦點放在 stock 而非 flows,就算是聚焦在 flows,也傾向注意 inflows 而非 outflow。因此,我們有時候會忽略,讓浴缸滿水的方法不僅僅增加 inflow rate,也可以透過減少 outflow rate 來完成。又如想要延長以石油為基礎的經濟型態,不僅僅是去探勘新的油田,研發突破性的技術來更有效率地使用石油,也是一種方式。無論是減少 outflow rate 或是增加 inflow rate,都能增加 stock,總是有一種以上的方法可以讓浴缸裝滿水
  18. 一家公司可以透過招募來建立更大的勞動力,或者是可以透降低離職率來達成相同的效果。這兩種不同的策略,或許會帶來不同的成本支出。一個國家的財富可以透過資本支出來建造更多的工廠與機器來推動,其也可以透過比較便宜的手段,如降低工廠與機器的損耗率。
  19. Stock 有個重點,那就是 stock 需要時間才會改變,flows 需要時間去流動。stock 都是緩慢地改變,不會突然改變,浴缸水的不會突然就滿了,也不會突然就流乾了。
  20. Stocks 通常都是緩慢地改變,即使當 inflows 或 outflows 突然大變。因此,stocks 在 systems 中扮演緩衝器 (shock absorber) 的角色

2019/05/05

[閱讀筆記] 人類大命運 (3/8)


  1. 人類會以一種不斷自我循環的方式,持續增強彼此的信念。每次一的互相確認,都會讓這張「意義的往」收得更緊,直到你別無選擇,只能相信大家都相信的事情。只不過,經過幾十年、幾世紀,意義的網也可能忽然拆散,而由一張新的往取而代之。讀歷史正是看著這些網的編織和拆散,並讓人意識到,對這個世代的人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很有可能對他們的後代變得毫無意義(p.163)
  2. 貓和其他動物至今仍然處於客觀的世界,他們無法想像自己看不到、聞不著、嚐不到的東西,比如美元、歐盟等,溝通系統也只用來描述事實,但智人能用語言創造出前所未有的現實。在過去七萬年間,智人所發展出具備互為主體性的現實,愈發強大,讓智人在今天制霸世界。(p.168)
  3. 沒有任何其他動物有能力對抗我們,並不是因為他們少了靈魂或心靈,而是因為牠們少了必要的想像力。獅子能跑、能跳、能抓、能咬,卻無法開銀行帳戶或提出訴訟。而在 21 世紀,一位知道怎麼提出訴訟的銀行家,擁有的權利絕對遠遠高於大草原上最兇猛的獅子。(p.168)
  4. 南北韓之所以如此不同,並不是因為平壤居民和首爾居民基因不同,也不是因為北邊氣候較冷、較多山;而是因為平壤居民相信的是非常不同的一套故事(p.169)
  5. 文字讓人能夠以演算法的方式組織整個社會。所謂的演算法,是指一系列有條理的步驟,能夠用來計算、解決問題或做決定。在沒有文字的社會裡,人類得在腦中完成所有的計算和決定。而有文字之後,人類就能組成龐大的人際網路,每個人完成巨大演算法裡的一個小步驟,而最後重要決定是由整個演算法來判斷。這正是官僚體系的本質。(p.179~180)
  6. 以現代化醫院為例,你一到醫院,掛號處會給你一份標準表格,詢問一套制式問題。你的答案會轉交給護理師,由護理師依據醫院規定,判斷該做哪些初步檢驗。例如她可能決定要量你的血壓和心跳,再抽血做檢查。值班醫師檢視初步檢查結果,遵照嚴格的規定,確認該請你到哪一科。到了個專科,就會進行更完整的檢查 (例如 X 光或 fMRI),過程都有厚厚的醫療只是手冊詳細規定。接著,再由專科醫師根據權威的統計資料庫分析結果,決定該用哪種藥物,或進行哪一項更進一步的檢驗。有了這種演算法架構,誰是掛號員、護理師或值班醫師,無傷大雅,他們的人格類型、政治形態和當時的心情,也無關緊要。只要他們遵守所有規定的流程,把你治好的機率就很高。根據這種演算法典範,你的命運是操作在「系統」的手裡,而不是那些碰巧擔任這個職位、有血有肉的人 (p.180)
  7. 醫院的演算法,同樣也能套用到軍隊、監獄、學校、公司和古代王國,在不同時空與領域有著自己的演算法。當然,古埃及的科技絕對遠遠不及現代醫院複雜,但整個演算法的道理卻是一致的。在古埃及,大多數決定同樣不是由某個智者來決定,而是用記載莎草紙、黏土版的文字,連結起由所有官員組成的官僚網路。以法老這為活神之名,這個官僚網路便重組了人類社會、重塑了自然世界。(p.180)
  8. 沒有統治者能夠抵擋用一支筆就能改變現實的誘惑,而如果因此導致災難,補救的辦法似乎也就是寫出更多的備忘錄,發出更多的規定、法令和命令。我們可能覺得,書面文字這種工具只是溫和的描述現實,但它卻逐漸變得威力無窮,能夠重塑現時。如果官方報告與客觀現實有所衝突,最後必須讓步的往往是現實。只要你和稅務機關、教育體系或其他繁冗的官僚機構打過交道,就知道幾乎沒有人在意真相,表格上寫的,才更重要。(p.186~187)
  9. 現時教育體系,也有許多現實向文字低頭的例子。一開始,學校的重點應該是啟發與教育學生,而分數只是衡量是否成功的工具。但是想當然爾,學校很快就開始一心追求高分。每個孩子、教師和督學都知道,考試考高分需要的技能,與真正了解文學、生物學或數學所需的技能,並不相同。每個孩子、教師和督學也都知道,如果被迫二擇一,大多數學校要的會是分數(p.189)
  10. 人類合作網路的力量,有賴於真實與虛構之間的微妙平衡。太多扭曲現實,力量就會被削弱,讓你敵不過更看清楚現實的對水。但想要有效組織大量人力,仍然得倚賴虛構的神話;如果堅持一切都須是百分之百的現實,絕不加入任何虛構,信眾也不會太多(p.190)
  11. 法老統治下的埃及、歐洲的各個帝國、以及現代的學校體系,這些真正有利的人類組織,並不一定都是把現實呈現的清清楚楚。這些組織大部分的力量,都在於能夠將虛擬的信仰建立在一個讓人順從的現實之上。舉例來說,整個「金錢」的概念正是如此,政府製作出本身並無價值的紙張,宣佈它們是有價值的,接著就開始用它們來計算一切的價值。政府有權強迫公民只能用這些紙張納稅,於是公民別無選擇。如此一來,鈔票就變得真的有價值,官員的價值也跟著得到肯定,而政府控制著發鈔票的銀行,權利也就水漲船高。(p.191)
  12. 學歷與成績單也發生在教育體系,教育體系擁有足夠的權力,能夠影響大學入學標準、以及公職或私人企業的聘用標準。於是,學生就會全力投入,一心取得好成績。那些眾人垂涎的職位都由成績好的人搶下,而這些人又自然會大力支持這個讓自己得到好處的系統。教育體系掌控著各項關鍵考試,讓它能夠影響大學、政府及職場。(p.191)
  13. 檢視任何人類歷史時,我建議可以三不五時暫停一下,改由真實的觀點看事物。怎麼知道某個實體事實真實?答案很簡單,只要問問自己「它是否會感覺痛苦?」就行了。放火燒了宙斯的神廟,宙斯不會改到痛苦;歐元貶值,歐元自己不會感覺痛苦;國家在戰爭中遭到擊敗,國家也不會感覺痛苦。這些實體,都只是想像的、隱喻的。但是相對的,如果士兵在戰爭中受傷,他會感到痛苦;飢餓的農民沒有食物可吃,會感到痛苦;母牛被迫與新生小牛分離,會感覺痛苦。這些實體,則屬於真實。我們有可能因為自己相信了虛構故事,而感到痛苦。例如相信各種民族傳說和宗教神話,可能導致戰爭,而讓數百萬人失去家園、流離失所、甚至失去生命。戰爭的起源是虛構,但痛苦卻是百分百真實。正因如此,我們才應該努力區分哪個是虛構、哪個是真實(p.197~198) 
  14. 虛構故事本身並沒有錯,而且有其必要。如果沒有金錢、國家或公司這些人人共同接受的故事,就不可能有複雜的人類社會能夠正常運作。要先讓大家都相信同樣的虛構規則,我們才能一起踢一場足球;也要讓大家相信一些類似的虛構故事,才能讓市場或法庭真正發揮作用。一旦我們忘了這些都是虛構,就會開始與現實漸行漸遠。然而,這些虛構故事只是工具,不該成為目標、甚至標準。公司、金錢和國家,都只存在於我們的想像之中。是人類發明了這些概念,好讓它們為人類服務;但為什麼最後反而是人類要為這些概念服務,甚至犧牲生命?(p.198) 
  15. 盲目的信從這些虛構的故事,也意味著人類的努力往往是用來榮耀某些虛構的實體,例如神和國家,而不是讓真正擁有感受的生命過得更美好。(p.200)
  16. 現代科學確實改變了遊戲規則,但並不是「以事實代替神話」如此簡單。神話仍然主宰人類,科學只是讓神話更為強大。科學非但沒有摧毀互為主體的事實,反而是讓它比以往更能完全控制客觀事實與主觀事實。在電腦和生物工程的協助下,人類開始重塑現實以符合心中的幻想,虛構與現實的界線將變得更模糊。(p.201)
  17. 宗教不等於迷信,因為大多數人都不可能把自己最相信的事稱為迷信。自己相信的,一定是「真理」;只有別人相信的,才會是「迷信」。像是疾病這件事,現代醫師歸咎於看不見的細菌,巫毒祭司則歸咎於看不見的神靈。只有不相信神靈的人,才會覺得這是超自然的、超乎自然的秩序。(p.202)
  18. 宗教與靈性的差距比想像的大,宗教是一份契約,而靈性卻是一趟旅程。宗教是要鞏固世俗秩序,但靈性之旅反而是要逃離世俗秩序: (p.206) 
    1. 宗教對世界提出一套完整的描述,並且提供一份定義清晰的契約,載明各項預定目標:「上帝存在,祂告訴我們應該遵守某些作為。如果你服從上帝,你就能進入天國;如果你不服從祂,你就會在地獄燃燒。」
    2. 靈性通常是以神秘的方式,要把人帶向未知的目的地。旅程一開始通常是一些大哉問:我是誰?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什麼是善?
  19. 對大多數學者來說,做學術研究也是一份契約,而不是一趟靈性之旅,因為做學術研究也就是把我們帶往前人、政府和銀行所認同的預定目的罷了。但如果你到半路碰上某些大哉問,將你轉向某個預料之外、起出絲毫沒想過的目的地,學術研究也可能突然變成一項靈性之旅。舉例來說,某個學生可能一開始主修經濟學,想找份華爾街的賺錢工作;學著學著不知怎麼最後進了印度教的修行所、或是到辛巴威去幫助 AIDS 帶原者,我們就可以說這是一趟靈性之旅。(p.207) 
  20. 從歷史的觀點來看,靈性之旅總是悲劇一場,因為這是一條孤獨的道路,只適合個人,不適合整個社會。人類要合作,就不能只有大哉問,而需要有堅定的答案。推倒某些荒謬的宗教之度,也往往在其他地方又促成了新的宗教制度。這種事情曾發生在二元論者身上,他們的靈性之旅最終也變成了宗教體制。(p.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