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2017/02/01

[閱讀筆記] The World Is Flat


  1. 雖然很多美國的會計師的工作都外包到印度了,但是想留在美國繼續做這一行的會計師必須要懂得設計具有創意的複雜策略,才有辦法繼續生存,例如如何避稅、節稅、經營客戶關係。這類會計師會對客戶說:「我把旁枝末節的報稅工作外包到國外去了,我們現在來討論,如何料理你的不動產,你打算為客戶做哪些安排,你準備把一些前留在信託基金裡嗎?」
  2. 任何工作,只要能夠把內容數位化,把流程切割,靈活調動每一個部分,就可能被包到海外。我無法幫你端上一客牛排,可是我可以為你在全世界的任何餐廳訂位
  3. 何處可以把工作做的最符合效益又有效率,工作就會移往何處。如此一來,釋放了人力與資金去做更高層次的工作,而且我們能以更低的成本做生產,使消費者與企業互蒙其利
  4. 市場經濟的規則是,哪裡有最豐沛的人力資源、最低廉的勞工,企業自然就會往那兒去
  5. 景氣過熱和泡沫可能誘發經濟危機,會使很多人、很多企業虧損甚至破產,不過也能驅使科技的創新越來越快。所造成的過剩生產力不論是發生在鐵路舖設或汽車生產上,最後都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
  6. 標準化並不會阻礙創新,只會讓人更專注,專注於真正價值所在。價值通常可以附加在標準之上或其周邊
  7. 軟體是生菜不是黃金,是容易朽壞的商品,如果一段時間不改善,就會腐爛
  8. 很多產品是互補的,有了A 如果也有 B,A 的價值就會更高。有紙很好,有鉛筆也很好,有了更多紙就會有更多鉛筆;再來紙的品質變好了,鉛筆也變好,結果生產力就會提昇。這就是互補性產品同步改進的現象
  9. 只是引進新科技是絕對不夠的,新科技一定要結合新作法,產能才會升級
  10. 資訊科技的出現並沒有馬上提高產能,因為有了新電腦還不夠,還需要新程序核心技能。新作法會增加資訊科技的價值,更新更好的資訊科技則會增加新作法的可能
  11. 網路泡沫化,並沒有終結全球化,反而逼得許多企業盡可能把工作外包出去,以節省資金,等於加速全球化
  12. 當創造價值模式從垂直變水平,企業從計畫與控制變成連結與合作
  13. 價值通常是同一家公司由上而下創造的,很容易看出誰在上誰在下,誰剝削誰。但是當世界開始抹平,價值是水平創造的,合作的方式有好多種,小人物的力量比以前大很多,誰在上誰在下,誰封鎖誰,一切變得很複雜
  14. 假如每一國只生產自己擁有成本優勢的產品,再與他國交易他國所擁有優勢的商品,每個貿易國都會受益,國民所得全會提升
  15. 出售勞力的人,一次只能賣給一家工廠或因為消費者,不像軟體或新藥的發明者,同時可以賣給全球市場的所有人
  16. 當印度或中國往價值鏈的上端移動,開始生產美國以往擅長的知識產品,美國在某些領域的比較優勢就會減少。某些領域的工資會下跌,有些工作甚至會永遠移往海外。所以某些知識工作者必須水平移動。但是變大的全球大餅一定只會創造出目前無法預測的新專業,留待工作者去填滿
  17. 在抹平的世界,你必須太特殊、太專業、太懂得深耕、太會調適,你的工作才不會外包出去
  18. 工程師出身的領導者,聽你說話馬上就能抓住重點;律師出身的領導者,都聽不到重點
  19. 科技與貿易不僅把餅越做越大,還把餅的配額由低階工作轉到高階。把高中教育變成義務,社會就多出許多技術較高的工作者,可以在變大、變複雜的經濟大餅中,吃到更大的一塊
  20. 專才通常技術有深度,卻視野窄;通才視野廣,技術卻沒深度,需要反應的時候行動快,卻常得不到夥伴或客戶的信任。相形之下,博才則能在日益寬廣的狀況與經驗中應用深度技術,一直能學新技能,建立新關係,擔當新角色。公司已不能把人當專門工具,員工也不能再繼續當專門工具,必須改當瑞士刀。瑞士刀便是博才
  21. 在抹平世界的過程,一定會創造贏家與輸家,要思索的是讓贏家補償輸家的機制,尤其是原本高薪專業,再就業薪水卻少很多的輸家。若你不處理,就是在自惹政治反彈。抹平的過程一定會有很多受害者,只要經濟長期衰退,反彈就可能會變成動亂
  22. 假如社會無法處理世界抹平所產生的緊張,就會有反彈,會有政治勢力想把推土機所剷除的障礙與藩籬重新豎起,他們會以保護弱者為名,到頭來大家的生活水平都要因此降低
  23. 我們應該善待弱者及落後的人,要挺抹平的唯一方式,就是做個有愛心的抹平主義者。即想過著共和黨人那種日子,投票就要像民主黨人(註:通常共和黨選民比較富有,民主黨選民比較重視社會福利)
  24. 保障就業是沒辦法讓國家脫貧的。問題只是就業就好解決,國營企業可以吸收一切需要就業的人口。問題不只是就業,而是可以提升生活水平,增加生產力的那種就業
  25. 政府不只要由上而下負責把財政及貨幣政策管好,還要創造一個易於創業、籌資、經商的民間環境,並容許部分外國競爭,因為有競爭,創新總是較多較快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