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第 16 任總統林肯:最終,重要的不是你人生裡有多少歲數,而是你的歲數裡有多少人生。(In the end it’s not the years in your life that count, it’s life in your years)
我們無法創造時間 (make time),我們只能善用時間 (take time)。
什麼是心流 (flow)?它是特殊的精神狀態,當你在極度專注時,完全沈浸其中,效率和創造力提高,讓你忘記時間、忘記飢餓、甚至忘記所有不相干的身體訊號。( https://bit.ly/3bdPsGy )
研究發現,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重複且規律地進入「心流」狀態,也能夠提升你整體的幸福感(well-being)、生活品質,令你更快樂,生活更積極;如今,心流是「積極心理學」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要如何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目前研究歸納出以下五個條件:( https://bit.ly/3bdPsGy )
透過 Time Boxing 方法,將你拖延的任務增加兩個驅動因素:組織 (structure) 與堅定 (urgency)。記得一開始不要就給予太挑戰性的事物,不要一開始就將自己擊倒,應該要一點一滴慢慢增加挑戰性。以每年報稅為例,與其每次都是在最後一天倉促報稅,你應該將報稅這個任務,分解成數個 time-boxing sessions:
一般人對於冥想 (meditation) 有常見的誤解,以為是要把心中的想法丟棄。用一個類比或許比較好理解,假設想法是馬路上的車子,冥想幫助我們站在路邊看清馬路上的車況,而非深陷動彈不得的車陣中。
神學士 Reinhold Niebuhr 於1934年所寫下二戰的祈禱文:我的上帝,請賜我寧靜,去接受我不能改變的一切;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一切;並賜我智慧,去分辨兩者的不同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ge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據說二次大戰時這篇禱文不脛而走,在美國印刷了超過4000萬份,每一個出征前的海軍士兵,都拿到了一張,“寧靜禱文”也很快成為二十世紀最能激勵人心著名的禱告文。
你必須分辨,哪些是你能控制的,哪些又是你無法控制的,例如你很努力工作,希望能獲得升遷,但是升遷與否並非你能控制。我們無法控制他人或外部事件。我們能控制的,是當事情發生時,我們如何應對。若你一直執著於無法控制的事情,當結果與你的預期有落差時,就會感到受挫、疲憊且筋疲力盡。以下是你可以做的練習:
我們有義務認清自己的弱點,努力建立自己的優點,發展自己的潛力,讓自己對自己、個人、團隊更有價值。我們無法控制他人,但是你可以發揮影響力,先影響自己、再影響他人。你的知識可以教導別人,你的勤奮可以鼓舞他人,你的正面態度可以提升他人。你在團隊中,可以扮演鼓舞他人的角色,也可以扮演摧毀團隊士氣的角色。
我們無法控制他人,但是你可以發揮影響力,先影響自己、再影響他人,你可以做以下練習:
學習的步驟:
德國哲學家尼采曾說過: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He who has a strong enough why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大部分的人都是無意識地 (unconsciously) 在生活,都採取無腦的自動導航模式 (autopilot mode),很少停下來思考,為什麼某件事情會讓我們有如此感受。缺乏對所處情境 (personal context) 的了解,不了解某件事物對於我們的生活是否有益處,你所做的努力到頭來都會覺得毫無意義。了解所處情境 (personal context),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那些令人感到不愉快或甚至痛苦的責任,其實是對我們有益處的。你可以做以下練習:
我們有放大問題嚴重度的傾向,無論問題有多糟,我們腦中總是可以把它想得更糟,覺得自己無力、無助,但是這都不是真的。你應該暫停一會,檢視你的問題,你就可以開始將問題解構 (deconstruct),即使是很小的行動,都可以開始改變你的處境。你可以做以下練習:
之前我們有提過,若你遇到大挑戰時,可以試著將問題分解成多個、較小的、更能管理的 Sprints。但是,若你還是卡住,留在原地無法動彈,或者是你失去前進的動力時,你該怎麼辦?你可以做以下練習:
Leonard Cohen (生於魁北克蒙特婁西峰,加拿大創作歌手、音樂人、詩人以及小說家):萬事萬物都有缺口,缺口就是光的入口。(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 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 沒有人是完美的,不論是你或我。接受自己有缺陷的同時,包容別人的過失也十分重要,寬厚地諒解他人的處境,可以為我們打開溝通的大門。
無法達到完美標準,一直是我們自我憎恨 (self-loathing) 的最大來源,會導致我們做出適得其反的行為 (counterproductive behaviors) ,與強化內心自我批判。我們應擁抱不完美,持續改進。這樣的 mind-set 改變,可以將錯誤從踩地雷,轉變成交通號誌,指引我們應該往何處前進。你可以做以下練習:
日文中 Wabi-Sabi 所描述的是殘缺的美、短暫的美、不完美的美以及不完整的美。Wabi-Sabi 對於美與醜的定義十分有趣。Wabi-Sabi 的概念中,美是跟著時間運行的,而沒有一個既定的標準,只要時間、空間、因果等要素互相結合,美是會忽然降臨的。意思就是說,現在我們覺得美麗的事物,在過去、甚至是未來都有可能成為醜陋的事物。如同現在全世界流行的極簡風,在數十年前是被認為是土氣、無聊的。但現在,我們反而回歸原始,擁抱設計簡單的事物,這難道不就是 Wabi-Sabi 嗎? (https://flambo.pixnet.net/blog/post/36779092)
BuJo 的重要觀念:
20. BuJo 的考量應要內容先於設計,沒有內容的設計,只是裝飾 (Jeffery Zeldman: Content precedes design. Design in the absence of content is not design, it is dec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