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2020/02/02

[閱讀筆記]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2/3)

  1. 志願軍的反對意見:
  1. 代理孕母的爭議:我們都必須思考兩個問題 - 我們在自由市場上所做的選擇有多自由?是不是有特定的德性與更高的才或是無法由市場表彰,而且是錢買不到的?
  1. 三種常見看待正義的方式:
方式
說明
功利主義
  • 福利最大化與正義連結
  • 能夠造成福利或是整體社會的集體幸福最大化,就是正義
自由放任主義
  • 自由與正義連結
  • 不受約束、自由的市場,就是正義;管制市場,就是侵害個人的選擇自由
提倡德性
  • 德性為基礎連結正義
  • 認為正義就是給予人在道德上應得的東西,也就是分配財貨以獎勵並提倡德性


  1. 康德的意見:
方式
說明
功利主義
[反對] 
  • 只因為一件事物為許多人帶來快樂,不代表那件事物是對的
  • 僅因多數人偏好特定法律,並不代表法律就合乎正義
  • 功利主義對道德毫無貢獻,其只會算計福利最大化
自由放任主義
[贊同]
  • 每個人都值得尊重,不是因為我們對自己擁有所有權,而是因為我們是理性的個體,擁有推理能力;我們也是自主的個體,擁有行動與選擇上的自由
  • 我們的理性能力和自由能力密不可分,這兩種能力共同為我們賦予了獨特性,使我們過著不只是動物般的生活,也使我成為不只是忙著滿足嗜欲的動物而已。
提倡德性
[反對]
  • 道德不能建立於單純的經驗考量上,這些因素會隨著其他條件而改變,無法作為普世道德原則的基礎,例如普世人權


  1. 根據康德的說法,自由的行為就是自主 (autonomy) 的行為,而行為要能夠自主,就是依據我為自己訂定的法則行事,而不是根據自然的決定或社會的慣例行事。例如,你放開一顆撞球,那顆撞球就會往下掉,在掉落的過程中,撞球不是自由行事,而是受到自然律的支配,也就是萬有引力定律;又如我從 Taipei 101 跌落下來(或被人推下來),當我墜落地面時,絕對不會有人說我是自由的,我就跟那顆撞球一樣,被萬有引力定律所支配。自由的行為不是選擇達成特定目標的最佳手段,而是選擇目標本身,為了目標本身而做出選擇,人類能做出這種選擇,但撞球以及大多數的動物卻不能
  1. 他律決定的例子:做一件事是為了另一件事,而另外那件事又是為了另一件事,以此類推。我們如果從事他律行為,就是為了外力給予我們的目標而行事。在這種狀況下,我們對於自己追求的目標而言,只是工具,不是創造者
  1. 自主的概念:一旦我們依據自己為自己訂定的法則從事自主的行為,即使是為了該項行為本身而從事那個行為,那個行為本身就是目的。這種自主行動的能力就是為人類生活賦予特殊尊嚴的因素,標誌了人與物的不同
  2. 康德認為,動機有分成兩種:
方式
說明
義務動機
  • 只有義務動機能夠賦予行為道德價值,也就是做一件事是因為那件事是正確的
  • 只要為了正確的理由而做出正確的事情,因此感到愉悅就不會有損其道德價值
喜好動機
  • 繫安全帶是精明算計的行為,非道德行為


  1. 康德認為的道德最高原則
方式
說明
對比一:道德
  • 義務動機 vs. 喜好動機。
  • 只有義務動機能夠為行為賦予道德價值
對比二:自由
  • 自主 vs. 他律。
  • 我們如果擁有自由的能力,必定也有依循其他某種法則行事的能力,一種不同於物理定律的法則。如果我們的行為只單純受到物理定律支配,就與一顆往下掉的撞球受到地心引力支配無異
對比三:理性
  • 定言令式 (categorical imperative)  vs. 假言令式 (hypothetical imperatives)。
  • 定言令式:定言指的就是「無條件的」,也就是沒有任何漏洞或意外。定言令式關注的不是行為的內容以及可能帶來的後果,而是行為的形式,以及產生行為的準則。只有定言令式有資格成為道德令式
  • 假言令式使用「工具性理性」:你如果想要X,就做Y。你如果想要或得良好商譽,就誠實對待你的顧客。假言令式關注的是行為的內容以及可能帶來的後果。
對比四:立場
  • 理智界 vs. 感官界
  • 身為自然個體,我們屬於感官界的一份子,我們的行為受到自然法則以及因果規律性所決定;身為理性個體,我們生活在理智界裡,在這裡,獨立於自然法則之外,我們擁有自主能力,能夠為自己訂定的法則行事


  1. 定言令式的例子
定言令式
說明
把你的行為準則普世化
  • 行為準則 (maxim) 是只為你的行為提供理由的規則或原則,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只遵循能夠在毫不矛盾的情況下予以普世化的原則。
  • 此種原則的目的在於看出我的行為準則是否合乎定言令式。普世化的驗證方式,用以確認我們即將採取的行動,是否把自己的利益與特殊處境擺在其他所有人的利益之前
把人視為目的
  • 假設某個東西的存在本身具有絕對價值,其本身就是目的。
  • 人是有理性的個體,本身就是一種目的,而不是僅供某種意志恣意使用的工具。人與物之間的根本差異,就是人是理性個體。人不只有相對價值,而是有絕對價值,一種內在價值,也就是說,理性個體擁有尊嚴。


  1. 絕對與相對:為什麼兩個人都會有同樣的行為舉止呢?因為這就是一種「相對」,絕對中的相對;從宗教的角度來舉例,基督教徒信仰基督耶穌為唯一的真神,這是絕對,可相對於非宗教信徒者或他教的信徒而言,就非絕對,再換個例子,台灣的藍綠政黨,某種程度上也都是彼此的絕對,而對人民來說又是相對。
  2. 康德主張的道德與自由:任何奠基在利益上的原則,必定只會是「條件式原則」,不可能成為「道德法則」。
 
  1. 道德不是經驗性的,而是與這個世界隔著一些距離,道德會評判這個世界;雖然科學擁有強大的力量與洞見,卻無法觸及道德問題,原因是科學只能在感官界中運作。
  2. 康德主張,謊言與誤導性的真話之間存在著具有道德重要性的差異,精心建構的迴避說詞是向說實話的義務致敬,但直接說謊沒有做到這一點。在簡單撒謊即可過關的情況下,一個人如果還費心提出一項具有誤導性,但嚴格來說並未違背事實的陳述,即是表達了對於道德法則的尊重,不論這樣的表達有多麼含糊不清。
  1. 美國政治哲學家 John Rawls 在《正義論》(A Theory of Justice) 著作中,主張思考正義的方式就是詢問我們在初始平等狀態中,會同意接受哪些原則。在大家都不知道自己是 Bill Gates 或街頭流浪漢的前提下,會浮出兩項正義原則:
正義原則
說明
❶ 為公平提供平等的自由
  • 例如言論與宗教自由,這項原則優先於社會效用與整體福利的考量
  • 我們不會願意為了社會與經濟利益而犧牲自己的根本權利與自由。
❷ 社會與經濟平等
  • 這項原則不要求所等與財富的平等分配,根據 Rawls 提到的「差異原則」:如果社會與經濟不平等對社會中最弱勢成員是有利的,我們應該要允許這樣的不平等
  • 究竟差異原則有多大的平等效果?很難判定,因為酬勞差異的小過取決於社會與經濟情境。假設為醫生提供較高的酬勞,以提升偏鄉醫療照顧的供給與品質,這就擁有正當性


  1. 我們經常質疑人所訂立的協議是否公正,而且我們也熟知那些可能造成劣質協議的偶然條件:訂定協議的一方可能比較精於談判,或者佔據比較有利的談判地位,或是叫了解交易事物帶有的價值。電影《教父》當中的老柯里昂的那句名言:「我會開出一個他拒絕不了解的協議」,就顯示了大多數的談判或多或少太有的那種壓力。
  2. 契約只有在實現「自主性」與「互惠性」這兩項理想的情況下,才會具有道德份量。就自願行為而言,契約表達我們的自主性;其中規定的義務之所以具有效力,因為那是我們自願承擔,也就是我們自由地把那些義務背負在自己身上。就互利工具而言,契約援引了互惠的理想;履行契約的義務來自於另一項義務,也就是必須回報別人為我們提供的利益。在實務上,自主性與互惠性未必完美實現。有些協議雖然是自願達成,卻不是對雙方都有利。
  1. 契約的道德限制:第一,協議的事實不保證協議的公平性;第二,同意不足以創造出具有約束力的道德主張權。例如,某個無知的老婦人,被一個無恥的水電工利用、牟利,只是修理馬桶漏水就收取十萬的費用,即便是水電工沒有脅迫婦人,此項協議是出於自願,卻一點也不足以確保其中交換的利益是平等或相近的。
  2. 在現實生活裡,每個人的處境各自不同,可能有談判能力與知識的差異。只要這點成立,協議的事實本身就不足以保證協議的公平性。這就是為什麼實際上的契約並非獨立自足的道德工具。我們總是有充分的理由可以問:「雙方同意的條件是否公平?」
  3. 人有出身之別,透過自由放任主義的觀點,只是創造出形式上的機會主義;透過功績主義的觀點,雖然彌補了不平等的教育機會,但是彌補不了不平等的自然天賦。但是,如果不接受功績市場社會,唯一替代選項就是強加限制天賦出眾者的齊頭式平等。

2020/02/01

[閱讀筆記] Learn to Think in Systems (2/7)

  1. 長期計畫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較多的力氣與較多的犧牲。因此,對於人們來說通常較不具吸引力,因為人們總是想要立刻看到成果。
  2. 我們是唯一擁有後設認知能力 (ability of metacognition) 的生物,我們可以思考我們的想法;我們可以思考與接受我們生物上的限制與現實,並想辦法予以克服;我們可以選擇延後快樂,我們可以選擇長期的解決方案,讓我們在未來的時候更快樂;當我們面對複雜問題時,可以選擇採用 systemic thinking 而非 liner thinking。
  3. Systems problems 通常非常複雜且具有以下特性
    1. 並非每日常見的問題;
    2. 問題涵蓋範圍很大;
    3. 無法有足夠的時間、知識,來思考解決之道;
    4. 常常需要更多資訊、團隊合作與較高階的思考技巧或工具
  4. 詢問以下問題,是 systems thinking 的基本步驟 
系統思考的基本步驟
Examples
過去發生什麼問題? (what)
Acme 產品銷量不斷下滑,儘管銷售團隊努力帶入新的顧客。此 problem 引入下一個 question。
問題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why)
顧客面臨一堆服務相關議題,包含產品交付延遲、帳務錯亂議題,導致顧客流失,system thinker 需探究以上問題的成因,而非採用 linear thinking,交付延遲就推動自動交貨系統、帳務錯亂就提出帳務系統升級。
如何改進系統的績效? (how)
以 Acme 的問題為例,由於銷售團隊過度重視挖掘新客戶,提供特殊的產品,導致產品交付延遲、帳務錯亂,進一步造成既有客戶流失、新客戶也爭取不到的狀況。即使尋找新客戶是重要的,Acme 應該要設計策略來與現有顧客維持良好關係。


  1. Linear thinking:只看問題表象,交付延遲就推動自動交貨系統、帳務錯亂就提出帳務系統升級
  2. Systems thinking:R2 (Reinforcing feedback) 才是客戶流失的主因,銷售部門不斷提出新的包裝來爭取新顧客,導致服務部門負擔過重、帳務系統與交付系統不適用新的商品,造成帳務出錯、交付延遲的問題,進一步造成顧客抱怨、客戶流失、銷售下滑。銷售部門想要守住客戶數與銷售量,加強新產品銷售力道,反而導致服務部門負擔更重、帳戶系統與交付系統一段混亂,導致惡性循環。
  3. 你該採用 system thinking 的原因
  • 能針對長久以來且看起來抗拒改變的問題,提出珍貴的洞察力
  • 能針對未來做出更好的規劃,故你能做出更安全的成長或衰退預測
  • 你可以避免或停止,對你個人或企業關係造成負面影響的行為
  • 系統思考可以讓你針對問題有更清楚地瞭解,做出更好的選擇
  • 你可以做出更精確的預測、更好的假設、偵測問題的瓶頸、尋找問題的成因、測試可能的解決方案、探索你做出的干預手段可能會有什麼長短期影響


  1. 系統的組成元素有:
系統的組成元素
說明
Elements 
  • 系統中的角色 (actors)
Interactions
  • 系統中,actors 間的關係
Functions or purpose
  • Function 用於非人類系統;purpose 用於人類系統
  • 系統元素間 (elements) 互動 (interactions) 的驅動力 (motivator) 與催化劑 (catalyst)


  1. 你的人體循環就是一個系統:
系統的組成元素
說明
Elements 
心臟、肺、血液、血管、動脈、靜脈等
Interactions
在你體內血液、氧氣與其他重要養分的流動
Functions or purpose
循環系統的目的是讓血液、氧氣、養分與賀爾蒙流動全身,觸及你人體內所有細胞,最終的目的是讓你維持生命


  1. 學校也是一個系統:
系統的組成元素
說明
Elements 
學生、老師、教材、學校目標等
Interactions
上課、師生互動、學生間的友誼建立、目標導向等
Functions or purpose
提供良好的課程,培育聰明、能自力更生的年輕人,對整體社會提供正面的貢獻


  1. 系統中的 stocks (庫存) 的特性:
Stocks 特性
說明
可以是實體的
例如銀行帳戶中的錢、企業產品庫存、需要寫進書本中的資訊等
可以是虛擬的
可以是人心中的感受或態度,例如,你對不忠的伴侶、酗酒父母的憤怒程度等
並非靜態的
它會根據 flow 產生的衝擊而改變
是某個時間點的系統快照 (snapshots)
顯示在不斷改變的 flows 狀況下,那時候的系統狀況


  1. Flows 是對系統產生衝擊的行為,例如成功或失敗、購買或銷售、存款或提款、出生或死亡、成長或衰退等。stock 會受到流入 (inflow) 與流出 (outflow) 所影響。真實世界,不會只有如下圖這麼單純,stock 會受到多個 inflows 與 outflows 的影響,我們可以透過干預 inflows 與 outflows 來調整 stock level
  2. 假設 stock 是你的銀行帳戶,inflow 是你的月薪,outflow 是你的每月花費。如果你希望有夠多的 money inflow,你將 stock 部分的金錢放到定存,你的 stock 會透過 reinforcing feedback 影響你的 inflow,當你的帳戶金額越多,你就會放更多的錢到定存帳戶並產生更多的利息,inflow 不斷增加、stock level 也跟著增加,產生正向循環。
  3. 以銀行帳戶為例,看 inflow / outflow / stock 三者間的關係:
inflow / outflow / stock 三者間的關係
說明
如果賺的薪水超過花費的
level of stock (銀行帳戶) 會提升
如果花費超過賺的薪水
level of stock (銀行帳戶) 會銳減,若狀況持續,最終會導致負債
如果賺 100、花 100
level of stock (銀行帳戶) 會持平 (i.e. 動態平衡)
如果你減少花費 (outflow),並尋找額外的收入 (inflow)
你的 level of stock (銀行帳戶) 會更快速上升


  1. 並非所有系統都會擁有 inflow 與 outflow,以非再生天然資源 (non-renewable resources) 為例,例如,新發現的油田,當你開採的速度越快,油田耗盡的速度就會越快。
  2. Stocks 與 flows 的通則 (general rules):
  • Inflows > outflows,level of stock 會上升
  • Outflows > inflows, level of stock 會下降
  • Outflows = inflows,level of stock 會維持在現在的水準且不會改變,這就是所謂的動態平衡 (dynamic equilibrium)
  • 無論是 outflow 減少,或是 inflow 增加,level of stock 都會增加
  • Stocks 扮演系統緩衝 (buffer) 的角色、提供安全屏障,因為 stocks 提供延遲 (delay) 的功能,避免讓系統馬上受到衝擊
  • Stocks 擁有保持 inflows 與 outflows 兩者獨立存在的能力

  1. 我們常有較注意 stocks 而非 flows 得傾向。stocks 相較之下較明顯、可見。即使我們正在觀察 flows,我們也會有自然的傾向,較注意 inflows 而非 outflows。這樣的傾向,有時候會忘記有超過一種以上的方法可以調節 level of stock (減少 outflows 一樣能達到提升 level of stock 的效果)。
  2. 我們可以快速改變 flows,但是 stocks 的反應是相對緩慢的。我們可以吃一條巧克力 (inflow),然後去跑步半小時來消耗多餘的卡路里 (outflow),但是我們的體重 (stock) 並不會立即上升或下降;我們可以在短時間種植一百株樹木 (inflow),但是其需要數十年以後才能變成森林 (stock);全球暖化的現象,也無法馬上反轉。
  3. Stocks 具備緩慢改變的本性,在系統中扮演 buffers、lags 或 delays 的角色。stocks 越大,改變的速度越慢。
  4. 系統動態性 (system dynamics) 顯示複雜系統有非線性行為的傾向。透過 stocks, flows, feedback 與 delays,可以讓我們偵測系統內的改變。stocks 與 flows 是系統動態模型的基礎,構成系統情節的元素有:變數、連結、心智模型、連結的方向、延遲與 feedback loo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