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2019/05/09

[閱讀筆記] 如何衡量萬事萬物 (1/5)


  1. 決策時所擁有的資訊少於應該有的,會因此提高錯誤的機會。如此一來造成資源錯置,拒絕好的想法,卻採用壞的想法。
  2. 科學管理最初的焦點在於將勞動流程做最適化,現今我們需要的則是將管理決策的衡量最適化。對於常被管理階層忽略的那些事物,正式的衡量方法才剛達到相當於煉金術的水準,我們需要從鍊金術前進到化學和物理學。  
  3. 對於你所談論的東西,你若是能加以量度,並以數字將之表達出來,那麼你對於那樣東西可說是有了某種程度的瞭解;反之,你若是無法加以量度,或是無法以數字將之表達出來,那麼你對那樣東西的所知,則要歸於貧乏之列,或是嚴重不足之列
  4. 本書的目的是要告訴企業組織兩件事
                    4.1.          看起來非常棘手的無形事物,其實是可以衡量的
                    4.2.          可利用符合經濟效益的方式完成衡量
  1. 衡量前,唯一要注意的問題是,此事物是否重要到值得做衡量 (相較於衡量的成本,是否具有高資訊價值)
  2. 本書的目標不再涵蓋物理科學或是經濟學中的每一個領域,尤其是那些已經有衡量方法的領域。在這裡,本書所聚焦的衡量,乃是那些與重大組織性決策相關的,甚至是關鍵性的,而且似乎還沒有明顯且符合實際的衡量答案者
  3. 本書的三大命題 (propositions)
                    7.1.          管理階層在意衡量,因為衡量可以對不確定性的決策提供資訊。
                    7.2.          任何一項決策,都存在許多有待衡量的事物以及衡量方法,但是完全的確定性極少是符合現實的選項。
                    7.3.          因此,管理階層需要有一個方法可以分析、降低決策不確定性的各種選項。
  1. 將衡量是為降低不確定性的最適化問題,將有助於解決問題。衡量乃是要支援決策,而衡量本書就有許多決策要處理。如果需要做的決策具有高度不確定性,而且一旦做錯的後果非常嚴重,那麼降低不確定性的衡量,就具有很高的價值。 
  2. 本書處理的三大課題:
                    9.1.          為什麼沒有一件事物是真正無法衡量的?
                    9.2.          如何設定及定義各種衡量問題?
                    9.3.          如何使用有力且實際的衡量方法來解答問題?
  1. 本書要回答的問題:
                 10.1.          到底真正的問題 / 決策 / 困境是什麼?
                 10.2.          該問題真正要衡量的是什麼,以及準確 / 正確程度要多少?
  1. 知道不確定性的最大來源,將指引出可以降低最多不確定性的衡量。要對那些看似完全無法衡量的事物做衡量,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評估你目前對於這個數值所知道的資訊。
  2. 無形的事物之所以看起來無形,幾乎都不是因為缺乏最複雜的衡量方法,只要我們學會看穿不可衡量的假象。
  3. 真正的衡量不需要完全準確,而是數量上降低不確定性的觀察。只要降低不確定,不必然要消除不確定性,對衡量來說就足夠了
  4. 衡量的觀念、客體與方法  
                 14.1.          觀念:若能了解「衡量」真正的意思,很多事物都會變成可衡量
                 14.2.          客體 (object):對於欲衡量的事物,未能做完善的界定。草率與模擬兩可是做衡量的絆腳石
                 14.3.          方法:許多實證觀察的程序,一般人並不十分了解。若人們能熟悉這些基本的方法,顯然會有許多被認為是無法衡量的事物,不但會是可以衡量,而且早已都被衡量過了
  1. 愛因斯坦曾說過:「數學命題只要是與現實有關的,便不具確定性;而只要它們是確定的,便與現實無關。」
  2. 英國數學家與哲學家說過:「雖然看似相互矛盾,但是所有精確的科學是築基在近似的概念上。如果有人說他精確無誤地了解一件事物,那麼你可以放心地推論,你正和一個不精確的人說話。」
  3. 衡量的定義是,根據一項或多項觀察,以數量表達的方式降低不確定性。就所有實用上的目的而言,科學家將衡量當作是數量上降低不確定性的衡量。只要降低不確定性,不必然要消除不確定性,這對衡量來說就夠了。真正的衡量不需要完全準確。真正的科學做法是報告一個數值區間,例如「玉米農場使用這類新種子,平均收益增加了 10% ~ 18% 之間 ( 95% 信心水準區間)。」沒有誤差的確切數值報告,是由「根據可接受的程序」計算出來的。但是,除非是 100% 完全計算 (ex. 我口袋的零錢),否則一定不是根據實證觀察得來的。
  4. 這種「降低不確定性」的觀點,對企業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在不確定的狀況下要做的重大決策 (ex. 是否核可大型 IT 計畫或是新產品開發),都能因為降低不確定性,而做得更好,其所帶來的價值,可能高達數百萬美元。  
  5. 衡量可以用在連續數量上的問題,像是「這項新產品能讓我們的營收增加多少?」,也能用在間斷且定性的問題上,像是「我們的訴訟能贏嗎?」或是「這項研發計畫能成功嗎?」。在商業上,決策者都是在不確定下做決策的。當不確定性涉及大型、風險高的決策,降低不確定性就有很高的價值。  
  6. 把一個問題說明清楚,這個問題就已經解答一半。妨礙知識進步的最大阻力,莫過於模糊不清的用語

2019/05/08

[閱讀筆記] Principles: Life and Work (2/9)


  1. 我認為成功的關鍵在於知道怎麼成長,並「正確地失敗」(failing well)。「正確地失敗」的意思是能夠從痛苦的失敗中學到教訓,從而避免直接因失敗而被淘汰出局的命運。 
  2. 經過痛苦的犯錯,讓我從 "我知道我是對的" ( I know I’m right) 觀點變成如何知道我是對的?” (How do I know I’m right?)。透過犯錯讓我更加謙遜,與平衡我冒險的勇氣。犯錯後除了會產生痛苦,也會引起我的好奇,其他人會怎麼做,比較別人的觀點與我的觀點的差異。如此一來能讓我透過更多維度來看事情,而非只用自己的角度。學習如何衡量他人的觀點,並選擇最佳的,來協助我們做決策,增加正確的機率。每個成功的人都可能歷經挫折與失敗,但他們與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們從失敗中學習,重新振作,更積極的去追求成功
  3. 我的經驗告訴我,每當我在做決策時,將決策準則 (decision-making criteria) 寫下來是一件非常寶貴的事情。經過時間累積,我收集的原則,變成一本決策指南。將其分享給公司同事,邀請它們協助我驗證我的原則,並持續修正與進步。
  4. 停下來,思考一下:
                    4.1.          你要什麼? (what you want? 也就是你的目標)
                    4.2.          什麼是正確?(what is true? 也就是你的原則)
                    4.3.          如何根據步驟,應該做什麼事情來達成 (what you should do to achieve ① in light of ②?) 

  1. 當我們還小孩時,通常是父母會指引我們走的道路。但是當我們長大後,我們會開始自己做決策。我們會選擇所追求的目標,影響我們未來所走的道路。當你未來想變成醫生,你就會去讀醫學院;當你想要成家,你就會去找一個伴侶。當我們朝向目標前進時,一定會遭遇問題、犯錯,並碰到我們自身的弱點,學會從中學習、面對現實,並做新的決策。
  2. 股價反應人們的預期。當真實結果比預期好,股價就會上漲;當真實結果比預期差,股價就會下跌。大部分的人容易被最近的經驗所影響,想法產生偏誤。
  3. 如果你像大多數人一樣,不知道別人如何看事情,不善於洞悉別人的想法,那是因為你只想要告訴對方你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換句話說,你專斷獨行,採取封閉的態度;預設立場太多。這樣閉門造車會付出極大的代價;它會使你錯過了各種奇妙的可能性,以及別人預見的危險威脅,把具有建設性甚至性命攸關的批評拒於千里之外。
  4. 如何將心態 (mind-set) "我知道我是對的" ( I know I’m right) 觀點變成如何知道我是對的?” (How do I know I’m right?),共有四個步驟
                    8.1.          找出最聰明的且與我意見相左的人,試著了解他們如何進行推論
                    8.2.          了解對方的同時,不要帶有預設立場
                    8.3.          發展、測試與系統化不受時間影響且通用的原則 (timeless and universal principles)
                    8.4.          平衡風險,確保好處 (upside) 大於壞處 (downside)  

  1. 不要害怕失敗,在你放棄前,都不算真的失敗。最重要的是,透過失敗與教訓,可以讓你獲得謙遜 (humidity) 與完全開放的心態 (radical open-mindedness),增加你未來成功的機會。
  2. 我們習慣隱藏自己的弱點,表現出最好的那一面。所以當我們必須承認犯錯,並面對錯誤時,內心會有極大的抗拒感。但是,以書中另一個概念來說,各個物種不斷進步其實就是不變的定律,面對快速變化的環境,我們則必須不斷的學習與思考來避免犯錯。而接受自己,並接納他人的觀點,尋求可靠,並也共同擁有獨立思考,可以提出反向思維之士,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
  3. 1979 ~ 1982 年間,我所遭遇的投資挫敗,了解到,投資最重要的事情並不是透過水晶球去預測未來,而是如何針對特定時間點所獲得的資訊,做事適當的反應
  4. 當與他人意見相左時,該爭辯的並不是為什麼結論有所不同,彼此間該爭論的是決策準則 (decision-making criteria) 的差異。  
  5. 好的、相關性低的押注 (uncorrelated bets) 可以達到平衡與互補的效果,也就是在可接受的下檔風險 (downside) 之下,獲得更好的報酬。  
  6. 大多數人在實現理想的道路上會遇到的兩大障礙。這些障礙存在是因為我們大腦的運作方式,所以幾乎人人都會遇到。妨礙你做出良好決定的兩個障礙是你的自我意識 (ego) 和你的盲點。自我意識與盲點作祟,使你難以客觀看待真實的自己與現實,無法好好借助別人做出最好的決定
  7. Bridgewater 的做事方式:  
  8. 作者製作的另外一個 YouTube,讓你了解經濟的運行,很值得參考: How The Economic Machine Works by Ray Dalio ,中文版 经济机器是怎样运行的 (时长30分钟)
  9. 人生總是帶給我們高低起伏 (ups and downs),成功學習如何從泥沼中脫身,不僅可以讓我們跳得更高,更可以讓我們更快從低谷中離開。
  10. 觀察影響你的事物的模式 (patterns),了解發生的因果關係 (cause-effect relationships),可以驅使你學習如何有效面對它們的原則。 
  11. 學習了解現實是如何運作的,將你所了解的圖像化,劃出之間的關聯,對你是一件非常有幫助的事情。
  12. Life principles
                 20.1.          擁抱現實並與其共存 (embrace reality and deal with it)
                 20.2.          透過五大流程來達成目標;
                 20.3.          認清自己,並徹底的敞開心胸,拋棄自我中心與找出盲點
                 20.4.          了解人們的思考方式非常不同;
                 20.5.          如何有效地做決策

2019/05/07

[閱讀筆記] 情緒勒索 (Emotional Blackmail) (2/4)


  1. 有需求的慾望並不是錯誤,從需要、要求到實際採取行動,已獲取所需的過程也沒有什麼不對,甚至用上懇求、祈求、哀求也沒關係,但若有人說了「不」,我們就應該接受。雖然要接受別人的拒絕並不容易,有時被拒絕的一方甚至會沮喪、生氣,但只要彼此的親密關係禁的起考驗,暴風雨後,一切就將風平浪靜,雙方也能協調出折衷的解決方案
  2. 人類行為是由許多複雜生理和心理因素所構成,沒有任何一種單一解釋可用來分析人類行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和遺傳傾向,這些要素要再和他人對待我們的方式、自我認知,以及與他人互動的交互作用後,才會形成每個人的完整人格。
  3. 情緒勒索者在面對不確定和壓力時,經常會表現出對挫折的低忍受度,尤其是離婚、失業、生病、退休,會對個人價值產生衝擊的情況下,此時就是情緒勒索效應發酵的最佳時期。大部分的時候,他們甚至不會察覺內心這股被激發出的恐懼感,因為此時的他們只想要如何才能得到想要的東西。
  4. 有些情緒勒索者可以說是擁有一切的天之驕子,但他們卻總是想要更多。經常遇到一種狀況是,那些受到細心呵護的天之驕子往往沒有能力處理任何的「失落」,因為從小就備受呵護,導致長大後變成不會處理情緒問題的成年人。因此,一旦感到有人要從身邊拿走什麼,他們就只會驚慌失措,自動向「情緒勒索」靠攏。
  5. 大部分情緒勒索所造成的痛苦與困惑,多半來自於原本互相關懷的兩人,突然發現有一方為了自身利益,竟然罔顧對方的感受。自我中心、反應過度、即使會導致長期損失仍汲汲營營於眼前的利益,還有不顧一切贏得優勝的決心。
  6. 那些愛發脾氣的人,心中其實是充滿恐懼的,但他們卻鮮少面對問題或想辦法消弭恐懼感。相反地,當他們無法證明自己的力量時,就會把氣出在別人身上。這樣自然會造成許多不快,讓週遭親密的家人、朋友最後都選擇離開,這更荒謬地證實了他們原先最害怕的事。最嚴重的情緒勒索者,通常是那些已經失去所愛,或是唯恐遭到如此下場的人。這些人可能曾逢情感上的背棄,或是面對如離婚或分居等親密關係的重大改變。 
  7. 對於氣急敗壞的情緒勒索者來說,貶低對方是常用的招數之一,因為這不但可以減輕對衝突時的痛楚,還能降低失落感。但是情緒勒索者一旦用了這招,就等於傳遞一個矛盾的訊息:「雖然你不夠好,但我願意用一切的努力來留住你。」這再次強調他們有多沮喪。 
  8. 想逃離情緒勒索者的心理攻勢,最重要的是要體認一個事實:雖然情緒勒索情況看起來都是肇因於你,但是大部分狀況卻跟你一點關係都沒有。相反地,這都是情緒勒索者為了尋求安全感的舉動。那些大部分讓我們深感不快的責難與自以為是,都是沒有根據的。這些指責完全是根據內心的恐懼、憂慮及不安全感而來的。同時這些情緒也存在情緒勒索者心中。很多時候,他們的問題都是來自於過去而非現在。而且,滿足他們的需求,往往比傾聽他們提出的指責更重要。 
  9. 情緒勒索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的,常常是你「默許」這樣的事發生,或是你根本不了解某些要求是不合理的,或者你只是在盡一個好太太、好員工、或是聽話兒女該有的職責,但這樣潛移默化的結果卻會讓你將別人的喜勿標準照單全收。
  10. 擁有以下特質的人,容易被情緒勒索
      10.1.     極需要別人的認同,倚賴別人的贊同來衡量自己的成功與否:只要有可能引起任何人的輕蔑,依賴贊同者就不會去實行心中真正想做的事。
      10.2.     害怕別人生氣:沒有人喜歡憤怒,但如果我們認為自己總是得想盡辦法來弭平爭端,那麼,我們面對憤怒所能採取的行動範圍,便如同一條繃緊的繩子般無法伸縮,而這同時也告訴情緒勒索者,他們將能對我們予取予求。
      10.3.     自責者:人們要為自己所作所為負起責任,但很多人卻認為還必須替不是自己引起的爭執,或是周遭的人所遭遇的問題負責,即時他們和這些問題一點關係都沒有。
      10.4.     遭濫用的同情心:容易為別人的生活負一些不必要的責任,因為同情心會轉變為無可救藥的憐憫,讓我們為了其他人而放棄自己的利益。
      10.5.     自我懷疑者:極端缺乏自信,或經常懷疑自己的能力。如果我們一直不相信自己,總是認為他人比我們有智慧、更聰明,那他們便會很容易使我們自我懷疑,因為情緒勒索者總是知道該在那裡大作文章。
  1. 如果你不擅長處理衝突場面,但在面臨他人的強烈要求時,你也不會輕易妥協,這就不會造成問題。但如果你一直讓自己的特質顯露出來,你就會掉入情緒勒索的旋渦中。
  2. 每一天,我們都希望別人知道該怎麼對待我們,知道我們所有的喜怒與愛好。或許有人認為只要祭出「忽視」或「不置可否」的對應方式,就可以避免一些麻煩的行為。但是,不直接反對的態度只會告訴別人:我的行為奏效了,我可以再試一次
  3. 一般人都不明白情緒勒索是由一連串測試所形成的,如果在小事上成功,我們便可以馬上再更大規模的事件中看到它的蹤影。因此當我們向壓力或他人不舒服的情緒屈服後,正是給了其正面的鼓勵。每次你讓某人削弱你的尊嚴和完整的自我時,你就是在幫助他們傷害自己。
  4. 情緒勒索者藉由觀察我們容忍的限度,來決定他們行為的強度。對情緒勒索而言,一開始的一切會深深影響未來的發展,今日因會造成明日果。
  5. 我們到底有多常因為擔心他人的反應,而取消那些合理且符合自身利益的事呢?有些人將自己的夢想和計劃束之高閣,只因為「深信」他人會反對,但他們卻甚至連試都沒試過。假如你想要達成某些願望,卻自我設限,藉由相信負面結果來壓迫自我,以至於你一直阻止自己做些想做的事,這就是自我勒索
  6. 所謂的「情緒勒索」也許不會威脅我們的生命,但卻會奪走我們非常珍貴的一項資產 -- 自我完整性。自我價值及自我評量全奠基於此項要素,我們也依此來辨別是非。大部分的人都能列出自己「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一張表,作為引導自我行為的準則。但要將這些準則融入生活中,並在情緒勒索的強大壓力下捍衛這些原則,可就難上加難。因此,很多時候我們只能屈服與妥協,喪失所謂的「自我完整性」。
  7. 「自我完整性」的列表:
      17.1.     我堅守立場
      17.2.     我不讓恐懼主宰生活
      17.3.     我敢跟傷害我的人據理力爭
      17.4.     我可以決定自己的道路,不必他人插手
      17.5.     我信守對自己的承諾
      17.6.     我保持身體和心理的健康
      17.7.     我不會出賣別人
      17.8.     我說實話
  1. 當被勒索者陷入進退兩難的處境,一定會受到心理上的自我譴責。這樣的狀況造成一種惡性循環。一方面在壓力下,我們會做出違反良知的行為;另一方面在震驚與懷疑中,我們卻又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不過是順應情緒勒索者的需求罷了。因此,在失去自尊之後,我們會更心甘情願地照著情緒勒索者的「指示」去做,因為我們急需他們的「肯定」,證明自己不是壞人。我們也許不能堅持自我的原則,但至少我們還可以迎合情緒勒索者。
  2. 如果只是在一些小事上讓步的人,大可不必對自我如此嚴厲地批判。大部分人都了解,做出妥協是常有的是,而且即使因為壓力不得不做出這樣的決定,大多時候也沒那麼嚴重。但是,如果你掉入了這個不斷妥協的模式中,將會對你的自我形象產生傷害,就算是要讓步也該有所謂的底線,超過這個底線就違反了你的原則及信仰
  3. 情緒勒索最重要的一個影響,就是讓我們的世界顯得更形狹隘。為了要取悅情緒勒索者,我們有時就得放棄所愛的朋友及活動,尤其在情緒勒索者具備掌控性格或依賴心極重時,更是如此。因此,你每放棄一堂想修習的課程、放棄追求感興趣的是,或取消和關心的人見面的機會,就只為了讓情緒勒索者高興時,你就等於放棄了自我中重要的一部份,你的完整自我也正一點一滴消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