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未來的富裕不只是取決於你賺多少錢,還要看你如何善用這些錢來儲蓄與投資
- Isaac Newton 曾說:我可以計算天體的運動,但無法計算人的瘋狂
- 當你成為一家公司股東後,只有公司成功你才賺得到錢,但大部份公司無法成功,這就是買股票的風險,你都持有股票的公司最後可能一文不值。人們正是因為承擔這種風險而獲得豐厚報酬,如果選對公司的話
- 當政府要推動一項計畫時,他有四個獲得財源的選擇:徵稅、向銀行貸款、出售彩券或發行債券。 當公司需要錢,他可以向銀行借錢、銷售債券或發行股票
- 競爭是資本主義的關鍵,只要任何人都能自由地製造和更便宜的產品,企業就不敢奢望欺騙消費者而能逃過制裁。競爭讓公司戒慎恐懼,怕顧客被對手搶走
- 商業就像運動,常勝軍和成功的組織不會永遠保持第一。要達到頂尖地位極其困難,要長保第一更是難上加難
- 儲蓄和投資的第一個目標是趕上通貨膨脹。如果你只靠定存,你的錢就是在一架不斷往後退的跑步機上,以近幾年來看,你的投資必須賺3%以上才能趕上他倒退的速度
- 債券償還的日期越長,通貨膨脹在你收回借款前侵蝕金錢價值的風險就越高。這就是債券利率高於短期投資如定存單、儲蓄帳戶或貨幣市場的原因。因為投資人必須承擔較高的風險。
- 好的投資人和壞的投資人的差別往往不是聰明才智,而是紀律。你要有耐心和勇氣堅守股票,否則你就淪為一個平庸的投資人
- 人們永遠在尋找股市致勝的秘訣,然而這個祕訣近在眼前:買獲利佳的好公司股票,沒有好理由絕對不賣掉它。股價下跌不是賣股票的好理由
- 投資項目有很多種,如果可能的話,你應該投資股票。而且只要發行股票的公司營運保持良好,你應該緊抱這些股票,越久越好
- 記住,當股市重挫時,基金也會跟著虧損。不管是1929年的崩盤,或1972-1973年、1990年、2000年的崩盤都是如此
- 如果你是長期投資人,別理會債券基金和混合基金(同時投資股票還債券的基金),只買純股票基金。股票在20世紀美國的90年中,有80年超越債券。如果你不100%投資股市,長期來看你會少賺很多錢
- 經常更換基金划不來,你最好是挑選一家長期績效卓越的基金,然後長期守住他
- 基金的績效計算,必須減去手續費和管理費以後,才是你賺到的錢
- 投資並非精確的科學,不管多努力研究數字、了解公司過去的績效,你永遠無法確定他未來的表現。明日會發生的事永遠只是揣測,投資人能做的,是做有根據的揣測而不盲目,運用知識把風險降到最低
- 一堆投資人在研究交易模式,製作曲折起伏的圖形,試圖預測市場未來走向,然而實際上,他們該追蹤的其實是自己股票的公司獲利的情況
- 成功選股人的出發點:尋找未來多年盈餘可以持續成長的公司,因為如果獲利持續增加,股價註定會上漲
- 如果挑選多家公司,把他們的股價加起來,然後除以它們的盈餘,就可以得出一個平均本益比。在華爾街,人們用此方式計算道瓊工業指數、S&P 500指數的本益比,得出所謂的市場乘數,也就是平均本益比。其代表著人們願意以多高的價格買下多少盈餘的公司
- 當公司賺錢速度跟不上通膨速度,投資人就會開始恐慌,賣出股票。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通貨膨脹時,股票與債券價格都大幅滑落
- 經濟衰退時,銷售軟性飲料、漢堡、藥品等民生必需品或平價產品的公司,可以安度衰退。銷售汽車、冰箱和房屋等高單價產品的公司,較難捱過衰退期間
- 當經濟太冷時,聯準會會做兩件事:一、降低銀行向政府借錢的利率,促使銀行降低向客戶收取的利率,讓人們負擔得起借更多錢來買房子和車子,於是經濟開始加溫。二、直接挹注資金到銀行體系,銀行有更多資金可以放款,導致利率降低。在某些情況,政府可以花更多錢來刺激經濟
- 如果經濟過熱,聯準會會提高利率、減少銀行體系裡的資金,導致貨幣供給萎縮。利率攀升,導致銀行貸款成本變高,許多消費者負擔不起,因而開始停止買車,經濟開始冷卻,企業生意減少、員工失業,商店變得冷清,不得不降價吸引顧客
- 當股價從上一個高峰下跌10%,就稱之為修正 (correction)。20世紀共有出現53次修正,平均兩年就有一次。當股價下跌超過25%就稱為熊市 (空頭市場)。在53次修正中,有15次變成熊市,平均每六年一次
- 投資股票的大忌之一是頻繁進出股票或股票共同基金,期待避開修正的來臨。另一個錯誤是,在你投資股票前坐擁現金等待即將來臨的修正。人們往往因為嘗試預測市場時機以逃避空頭市場,而錯失把握多頭市場的機會
- 空頭市場的問題有個簡單的解決辦法,擬定一個買進股票或股票共同基金的時間表,每個月、每四個月或每六個月投資一次,這會省掉你操心多頭或空頭市場的問題
- 巴菲特遵守一個簡單的策略:買進好公司的股票,並長久抱住他們。方法非常無聊,但成果卻一點也不無聊,如果你跟著巴菲特從四十年生涯的開始投資一萬美元,現在已變成八千萬美元
Total Pageviews
2015/05/01
[閱讀筆記] 彼得林區學以致富
Labels:
Investment,
Reading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