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9

[閱讀筆記] 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 (2/3)

  1. 2016 年,總計 4000 萬個商業航班安全降落在目的地,僅僅 10 個航班遇到致死事故,出事率僅 0.000025%,是航空史上第二安全的年份,但是沒有任何報導價值,所以你不會知道這種新聞。
  2. 有時推動法規進步的不是死亡率,而是恐懼,但在福島與 DTT 的例子,看不見的物質本身沒那麼有害,反而是失控的恐懼造成較大的危害。全球許多地方的環境在惡化,然而就像大地震比腹瀉更吸引媒體報導,可怕的化學污染也比較長登上新聞,不起眼卻更有害的環境惡化現象比較少獲得報導,例如海床死亡或迫切的過度捕撈問題。
  3. 恐懼可以有益,前提是得針對對的事物。恐懼型直覺很容易導致對世界的錯誤認知,我們把注意力放在最害怕卻其實不甚危險的事物上,忽略真正危險的事物。新聞常報導的天災 (0.1%)、空難 (0.001%)、命案 (0.7%)、核外洩 (0%) 與恐攻 (0.05%),沒有一項佔每年總死亡人口的 1% 以上,卻備受媒體關注。不要讓恐懼型直覺,扭曲你對世界的認知。我們該壓下恐懼型直覺,真正檢視各種死因的人數。
  4. 「恐懼」與「危險」是兩件事。可怕的事物令人感覺危險,危險的事物才會真正帶來危害。如果我們把太多注意力放在可怕而非危險的事物上(也就是太過關注恐懼),等於是往錯誤方向白費力氣。大眾關切地震、空難與看不見的化學物質,卻不知道數百萬個兒童正死於腹瀉,海床正論為海底沙漠。我們要把恐懼放在現今的重大威脅上,而不是過往演化本能所關注的事物上。
  5. 如何扭轉「恐懼型直覺偏誤」
方法
說明
❶ 恐懼 vs 現實
世界顯得比實際上更可怕,原因是新聞媒體和你的注意力過濾器把資訊篩選過了,留下恐怖的消息
❷ 風險 = 危險 ✖ 暴露
風險程度不是取決你感覺多害怕,而是關乎兩件事:有多危險?你暴露在多少危險中?
❸ 先冷靜再做決定
你害怕時看見的世界會不一樣。在驚恐消退前,盡量少做決定。


  1. 在最貧窮的地方,你絕對不該追求完美,否則等於竊佔了原本能夠運用得更好的資源。如果我們把太多的注意力擺在眼前看得到的患者,卻沒注意背後更大的數字 (例如,很大部分死亡的患者,並未去醫院),那麼我們可能會把所有資源花在解決一小部分的問題,少就很多條人命。這原則適用於任何資源有限,故須用在刀口的地方
  2. 失真型直覺讓我們把有限的注意力與資源放在個案上,放在特定受害者上,放在眼前的具體事物上。例如第一、第二級國家,需要的不是建造豪華體面的大醫院,而是將金錢投入小學、護理教育與疫苗,例如,讓小孩接種疫苗、有足夠的食物、父母懂得保持環境乾淨、周圍的人懂得洗手、父母看得懂藥罐上的字、助產士都有受過良好訓練等,就能大幅降低孩童死亡率。
  3. 如何避免「失真型直覺」:你但比例認知事物,如果看到某個單獨的數字顯得很驚人(數字很大或很小),不房是著拿來跟相關數字比對或相除,也許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方法
說明
❶ 比對
巨大的數字總是很驚人。單獨出現的數字會造成誤導,你該審慎看待,永遠要找相關數字互相比對,最好還要某個數字相除
❷ 80 / 20 法則
你是否曾經需要檢視一大堆項目?不妨找少數最大的項目,優先處理,那些往往比其他全部夾起來重要
❸ 除法
數字與比例可能透露天差地別的資訊。比例較有意義,在比較不同大小的群體時尤其是這樣。在比較國家或地區時,特別得看人均比例。


  1. 人總是下意識地自動把事物分類與概括。這不是偏見或高明,而是對頭腦運作實屬必要,讓種種想法有個架構。但是概括型直覺可能會讓我們誤把多個事物、人或國家歸為一類,但他們其實大不同,誤以為幾個特例,就套用在整個分類上。
  2. 透過 dollar street 網站,你也可以認識這個世界的真實面貌 https://www.gapminder.org/dollar-street/matrix
  3. 你應該時時假定自己的分類會誤導,有五個方法可以用來質疑你所偏好的分類,避免「概括型直覺」所犯的錯誤:
方法
說明
❶ 尋找同一個類別裡的相異之處,不同類別裡的相似之處
影響人們生活模式的主要原因,不是他們的宗教、文化或所居住的國家,而是他們的收入。奈及利亞和中國第二級家庭的燒開水的鍋子很像。這是第二級常見的燒水方式,全球都一樣,這跟所得有關。在中國和其他地方,人們也會用許多其他方式燒水,取決於所得等級而非「文化」。

❷ 當心多數
多數只代表超過一半,可以是 51%,也可以是 99%,如果可能的話,把百分比問清楚
❸ 當心特例
  • 當心別把特例當通則
  • 鮮明的例子容易回想,卻可能是特例而非通則
❹ 假定你不是「正常」,而別人不是笨蛋
  • 你的經驗也許不代表「正常」,別把第四級國家的經驗貿然套用在其他國家,尤其你會覺得別人是笨蛋的時候
  • 當某件事情看起來怪怪的,你要抱持好奇與謙虛
❺ 當心從一個群體套用到另一個群體的做法
我們都得努力避免把不可比較的群體概括套用,都得努力找出自身邏輯裡暗藏的不當套用。這類套用甚難發現,但當新證據出現時,我們務必樂於質疑先前的假定,重新恆量,如果確實錯了則勇於承認。


  1. 宿命型直覺,假定在瞭解事物的運作之後,就假定不會再有變動。宣稱自己所屬族群有某個特定的命運是一種很好用的做法,有助於讓大家團結於一個大概永不改變的目標,還激發對其他族群的優越感,這對部落、國家和帝國取得力量非常重要。但是,宿命型直覺會讓我們沒有妥善更新知識,看不見周遭社會的巨大變化。
  2. 如何扭轉宿命型直覺偏誤
方法
說明
❶ 世界在緩慢改變,不是沒有改變
  • 社會與文化始終在變動,即使只是很小的改變,也能慢慢滴水穿石。每年 2% 的經濟成長率,看似緩慢,在 35 年後會翻倍。
  • 別把緩慢改變當成沒有改變,別對每年的微小改變嗤之以鼻 (即使只有 1%的改變)
❷ 樂於更新知識
  • 在數學、物理與藝術等領域,知識不會過期, 2 + 2 永遠等於 4。然而,在社會科學領域,最基本的智就像牛奶和蔬菜無法長期保鮮,一切都會變。
  • 對於新知識應該抱持開放態度,樂於更新腦中的知識。
❸ 跟爺爺聊聊
  • 若你很想宣稱價值觀不會改變,是看看把你的價值觀跟父母、祖父母做比較,你就會看到巨大的改變
❹ 搜集文化改變的例子
  • 質疑今天的文化不會跟昨天相同,也不會跟明天一樣


  1. 常見的單一觀點直覺:
  2. 你最好時常檢驗你所喜愛的概念是否有漏洞,對自身侷限保持虛心,對不符想像的知識抱持好奇,對其他領域的知識抱持好奇,別只跟同意你的人講話,別只看符合認知的例子,而是接觸不同意你的人,接觸反駁你的人,把不同見解當成有助理解世界的寶貴資源。如此一來,你才能改善單一觀點直覺謬誤。
  3. 西方有句諺語:「給孩子一個槌子,什麼都像釘子。」猶如你有寶貴的專業,你會想好好拿來使用。有時專家會四處設法讓得來不易的知識與技能有用武之地,連其實派不上用場的地方都想插手。數學高手老是對數字念念不忘,關注氣候變遷的社運人士到處大談太陽能,醫師在日常預防較佳的情況下人提倡事後治療。專業知識可能反倒讓專家看不清何者真正有效。所有解方都能解決某些問題,卻無法解決一切問題。最好是能從各式各樣的角度觀看世界
  4. 如何檢驗單一觀點直覺偏誤
方法
說明
❶ 檢驗你的想法
  • 別只看支持自身觀點的正面佐證,而是請不同意你的人檢驗你的想法,並找出漏洞。
❷ 專業侷限
  • 別對專業以外的領域撈過界,對不同的事物要虛心。此外,別人的專業有局限,你同樣也是。
❸ 槌子與釘子
  • 如果你擅長使用某個工具,你會太常想去用它。沒有哪個工具處處適用,如果你喜愛的點子是槌子,記得找其他有螺絲起子、扳手和捲尺的同事,對其他領域的想法保持開放態度
❹ 看數據,但別「只」看數據
  • 不靠數據不能了解世界,單靠數據同樣不能了解世界,要看到數字背後的真實世界
❺ 當心簡單的想法與解法
  • 你要歡迎複雜的思考,對照不同的想法,尋找折衷,是情況決定怎樣解決問題。


  1. 怪罪型直覺是替某件壞事找出一個簡單清楚的元兇。在出狀況時,我們似乎很自然會認為是某個可惡的傢伙做的。我們愛認為是出必有因,是某個有權有勢的惡人在搞鬼,否則世界會無從預料,令人困惑與膽寒。但是這種過於簡單的指控與怪罪,只會讓你無法看出複雜的真相,無法解決問題,防止壞事重演。好事同樣會觸發這個直覺。當好事發生,我們會很快歸功於某個人或某個原因,雖然事情通常更為複雜,成功絕非靠非單一個人或因素
  2. 我們的媒體也許自由、也許專業、也許追求真相,但是獨立報導不代表能呈現真相,即使每篇報導本身完全真實,我們仍可能因記者對報導的選擇而產生錯誤認知。媒體不是不中立、無法中立,我們也不該期待媒體中立。記者與你我一樣,是有著誇大直覺的人類,他們若產出無法吸引消費者注意就得回家吃自己
  3. 要求媒體改變報導方式根本不切實際,也不公平。我們不能期待媒體反映現實。你不該期待媒體給你一個基於現實的世界觀,就像你不會拿幾張柏林的街景就當成有了導航系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