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8

[閱讀筆記] 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 (1/3)

  1. 如果政治人物與政府高層對世界抱持錯誤認知,豈有辦法妥善解決問題?如果公司主管完全搞錯狀況,如何替公司作出合理決定?一般人又如何知道自己平時該關切哪些議題?
  2. 社會大眾並非「缺乏知識」,而是出於「錯誤的知識」,問題其實在於「翻新認知」。大部分人的知識往往是過時數十年的知識,大家對於世界的認知來自老師,而老師的知識是建立於他們在學校讀書那時候。
  3. 與其區分窮人與富人、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你反倒應該用這四個所得等級來看世界
  1. 任何對資訊的簡化,都可能造成誤導,以平均值為例,其問題在於只提一個數字,卻未反映整個範圍。上圖會讓我們以為,男性與女性的平均分數,男性優於女性。下圖可以發現,其實男性與女性的數學分數大多重疊,多數女性都有另一個男性跟他考出相同的分數;美國人與墨西哥人收入同樣有所重疊,雖然只有一小部分。
  2. 如果我們能探討更深入一點,不要只看平均數,而是檢視分布狀況,不把群體綁在一起,而是檢視所有個體,那麼我們幾乎都能獲得更準確的認知,發覺乍看迥異的群體其實多所重疊
  3. 為了扭轉窮人與富人、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這種二分法直覺偏誤,你要尋找多數是落在哪裡。懂得察覺我們遇到一些將事情區分成兩類的說法,中間隔著一條鴻溝。但真實世界往往不是斷然二分,多數人通常落在中間,鴻溝並不存在
  4. 如何避免二分法直覺偏誤
注意事項
說明
留意對平均值的比較
如果你能檢視分布狀況,大概會發現群體間有所重疊,鴻溝並不存在。
留意對極端值的比較
無論任何國家或群體,總有上層與下層,有時涉及高度不公,但即使如此,多數通常仍然是落在中間。
留意自己的上層眼光
由上層俯瞰的目光不準確,底下其他東西看起來都一樣矮,但其實不然。


  1. 我們很容易留意到世上種種糟糕壞事,卻不容易留意到好事,千千萬萬個進步從未獲報導。許多改變世界的事物,只是進展得太緩慢、太分散、太各自顯得微小,所以無法登上新聞,吸引你的目光。
  2. 赤貧人口的比例,僅僅 20 年前,全球 29% 的人類處於赤貧,現在降為 9%。幾乎人人脫離的地獄,人類苦難的根源將不復在。但是在所得第四級的社會,我們打開電視看到的是水深火熱,世人過著赤貧的生活。但實際上,數十億人已經脫離不幸,成為全球市場的消費者與生產者,從第一級往上爬到第二、第三級,只是第四級的人們一無所知。
  3. 你覺得世界越來越糟嗎?以下是 16 間日益減少的壞事。你很難憑往窗外一望,看見全球的這些改變。改變是在地平線外的遠方,如果你小心留意,仍能發現蛛絲馬跡。
  4. 提高所得的目的不只是金山銀山,延長壽命的目的不只是擁有更多時間,終極目的其實是有自由去做想做的事情
  5. 媒體越來越自由,科技日新月異,結果我們接收到更多災害的新聞,超乎過往時代。數世紀前,歐洲人在美洲大陸屠殺印地安人,消息卻沒在舊大陸傳播;當中國中央政府的政策導致偏鄉爆發大規模飢荒與千萬人餓死,歐洲的年輕人還舉著共產主義的小紅旗,對慘劇毫不知情。儘管大趨勢是世界在變好,社運人士與遊說團體很懂得怎麼把一點風吹草動渲染成世界末日。
  6. 如何扭轉負面型直覺偏誤
方法
說明
既是糟糕,也在變好
  • 練習區分狀態(例如糟糕)與改變的趨勢(例如變好),明白事情可已既是糟糕也在變好
預期壞消息會被渲染
  • 好消息絕少會被報導;逐漸進步無法成為新聞
  • 壞新聞多,有時只代表各界對壞事的監控度有所提升,不代表世界正在變糟
  • 負面消息比中性或正面消息更引人注目,在一個透明公開且資訊暢通的世界,災害消息比過往更容易散播。
別美化過去
  • 沈浸在美化的過去,會讓我們看不清事實。


  1. 「拯救窮口小孩只會讓人口繼續增加」,這個說法乍聽正確,其實說反了。脫貧進展越慢只會導致人口繼續增加。一個世代處於赤貧,就會生下更龐大的下一個世代 (因為預期嬰兒死亡率高,要多生一點)。目前唯一經證實可以有效抑制人口增加的方法就是消除赤貧,給民眾更好的生活,包括提供教育與避孕用品。在全球各地,只要改善生活、提升醫療水準、降低嬰兒死亡率,父母就會選擇生下更少小孩,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提供小孩更多教育機會
  2. 想要扭轉直線型直覺偏誤,你就要明白,一條線有各種走向,任何兩點連起來都像直線,但是只要有第三點,我們就能分辨線的走向
線的走向
例子
直線
隨著生活水準改善,受教育時間會越長、結婚年齡越晚、在娛樂的花費就會越多
S 型
識字率到第三、第四級就會趨緩
溜滑梯型
隨著生活改善,每名婦女生下的小孩數就會逐漸減少
駝峰型
如蛀牙率,在第一級的小孩滿口爛牙,在第三級的表現最好,第四級因為可支配金額提高,會吃很多甜食,反而蛀牙率提升
倍增型曲線
隨著生活改善,每人每年的平均交通里程數就會倍增


  1. 冷靜思考一向不容易,在害怕時更是難如登天。當大腦滿是恐懼時,容不下對實情的判斷。
  2. 人腦有個注意力過濾器,注意力過濾器能保護我們,少了它,我們會不斷受及多資訊疲勞轟炸,陷入過載與麻痺。過濾器有數十個直覺小洞:鴻溝型、負面型和直線型等。多數資訊無法通過,但迎合誇大直覺的資訊能通過,所以我們就會把注意力放在這類資訊,忽略其他資訊。也因為如此,對於報章媒體來說,平凡日常不值得說 (ex. 瘧疾病例持續逐漸減少),稀有事物才值得報導,而種種稀有事件的報導成為腦中對世界的印象。如果我們不格外小心,往往會把反成當成平常,以為世界就是這樣。由於人腦偏好誇大刺激的直覺,媒體就得靠聳動新聞標題吸引注意力,所以我們一再接收到過度誇大的世界觀。綜觀各種直覺,大概就屬恐懼型直覺最影響到媒體對新聞題材的選擇。
  3. 災難新聞空前常見,偏偏現在的世界空前安全,這兩者互相矛盾。恐懼曾有助於我們保住性命 (尤其是生活在第一級、第二級的人類),現在卻是替記者保住飯碗。這不是記者的錯,我們也不該期待他們改變。與其說這現象是源於新聞記者的「媒體邏輯」,不如果是源自於消費者腦中的「注意力邏輯」。如果我們看見聳動的新聞標題後的實情,自然就會明白恐懼型直覺是如何處處扭曲對世界的認知。
  4. 宏觀視野與大趨勢得等到危機結束,屆時我們務必敢於重建一個基於事實的認知,不要被恐懼型直覺牽著鼻子走。冷靜下來,比對數據,確保日後能善用資源、有效救災。這才是當務之急,不該受恐懼掩蓋。例如 2015 年的尼泊爾大地震,歸功於成功的國際合作,如今我們害怕的災害其實通常沒這麼有害。 2015 年的尼泊爾大地震後,全球有 10 天左右都在觀看災情畫面,關切這場奪走 9000 條人命的悲劇;然而,在同樣在這 10 天中,飲水污染導致的腹瀉,卻也在全球悄悄奪走 9000 個孩童的性命,他們沒有媒體報導、沒有直升機幫忙、需要的只是幾條塑膠水管、幫浦、肥皂與基礎排水系統,遠比直升機便宜。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