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1

[閱讀筆記] 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 (4/5)

  1. 「討好、逃避、說服、憤怒」,這些情緒逃避策略,其實都與我們習慣承擔他人情緒責任,而沒有意識到「他人的情緒是他的責任」的思考有關。一旦開始能夠把情緒責任還給對方,我們也就越來越能尊重對方的感受。尤其是,當對方情緒不好時,就算與你有關,也不是你的責任。他需要自己練習與妳溝通,說出他的感受,讓你們有機會討論,調整彼此間的互動關係
  2. 面對他人負面情緒時,停在當下,告訴自己:「那是他的情緒,是他的責任,不是我的,與我無關。」讓自己練習忍受心裡覺得「一定要做些什麼」的焦慮感。如果很困難,你可以暫時離開現場,或是找一間你有興趣的事情,讓你的注意力,可以從對方的情緒轉移到你自己專注做的事情上。
  3. 你一定要好好的尊重自己。尊重自己從了解、尊重並接納自己的感受開始。學著不否定自己的感受,練習負起自己的情緒責任;同樣地,你也要尊重他人的感受,並且讓他人負起自己的情緒責任
  4. 你有選擇,可以決定你要怎麼做,而不是「非要」滿足他人需求不可。你可以為你自己做主,為你的人生做主
  5. 為什麼我們會無法擺脫情緒勒索,其原因有二
    1. 可能是你根深蒂固的恐懼、焦慮與害怕的情緒太強
    2. 你太過在乎別人的感受,被這些焦慮與害怕,引發你「習慣性的罪惡感」
  6. 一般的罪惡感 vs. 習慣性的罪惡感
    1. 一般的罪惡感
      1. 是在我們做錯事時出現,它的出現是提醒我們可以彌補,可以讓我們與其他人的關係變得更好,是維持這個社會秩序的一個重要情緒
      2. 是一種「利他」的情緒,因為有這個「罪惡感」,使得社會的道德秩序能夠有相當的維持,是一種「被教導」而形成的感受
    2. 習慣性的罪惡感
      1. 讓我們以為做錯事,但實際上沒有。這種罪惡感,只是我們從小到大養成的一種習慣。一旦我們沒有符合別人期待,達成別人要求的時候,就會跑出來
      2. 是一種被教導、訓練而成的,是一種「過度利他」的情緒
      3. 如同孫悟空的緊箍咒,當想要重視自己的需求,甚至覺得自己是對的時候,習慣性的罪惡感就會被立即召喚出來。一旦違抗這種教條與情緒,就會感到極大的焦慮,使得最後你仍屈服於別人的期待與需求中
  7. 情緒勒索的三元素:貶低你的能力、引發你的罪惡感、威脅你的安全感
  8. 擺脫情緒勒索的第一步,就是從自我察覺開始,問問自己
    1. 是誰決定這個教條與信念?
    2. 我非得按照這些教條與信念過活嗎?
    3. 如果不遵守這些教條與信念,最糟會發生什麼事情?我能否處理與面對?
    4. 當我「違反」這些教條與信念時,我內心的感受如何?
    5. 客觀而言,如果違反這些教條,後果真的有我想像的那麼嚴重嗎?
    6. 如果不確定後果,嘗試問問自己身邊可以信任的他人,問問他們的看法與意見
  9. 許多深陷情緒勒索關係的被勒索者,常具有「在意別人評價」的特質,有著「自省」的能力與習慣。適當的自省,對我們的人生其實是有幫助的,讓我們有機會對自己的行為做適當地修正,但「過度的自省與自責無異」。
  10. 被勒索者總是擔心自己對不起別人,但是,你對得起自己嗎?你應該看一下,深埋在你內心深處的委屈與傷痛。
  11. 情緒勒索對我們的影響
    1. 失去自尊
    2. 自我懷疑
    3. 對自己失望
    4. 忽略自我
    5. 合理化對方無理的要求
    6. 習慣取悅對方,讓對方開心,減少衝突
  12.  合理化的行為,其實與社會上期待的「抗壓性很高」的行為,有些不謀而合。你越能合理化這些不合理的事物,你就越能忽略自己的感受,你當然就越能忍耐對方不合理的態度與要求。從外在表現來看,抗壓性很高或許讓你看起來越來越厲害,但你在過程中,可能反而越來越容易自我懷疑,沒自信。或許會越來越不喜歡你自己。然後,你就越來越空虛,越來越「沒有快樂」、「沒有感覺」
  13. 若你是那種「習慣性取悅對方,想讓對方情緒變好以減少衝突」的互動方式,當對方發現他的情緒是可以「勒索你」、「討好他」時,他的情續強度會越來越高,甚至可能越來越不合理,而你可能會更加卑微地要求自己去取悅對方、割地賠款,以求獲得暫時、表面的和平關係
  14. 「習慣性的罪惡感」,是過去你鍛鍊出來,用來應付生活,回應他人需要以利於生存的一種「生存策略」,是你思考的「慣性模式」。
  15. 你的「過度配合」,可能會使得對方完全「沒有界線」,不曉得自己的行為已經太過份、太超限,甚至當有時候已經太過份,因此你沒有滿足他的需求時,你還會覺得「都是你的錯」
  16. 建立情緒界線,指的是:我們為我們自己的行為負責,但是不為他的情緒負責。如此才能保護我們,讓我們在情緒上可以與他人保有一定的距離,不至於因為他人「過多」或「過當」的情緒與要求,使得讓我們的情緒界線被侵犯,就能使我們不至於時常因他人過多的情緒干涉、影響我們,或是迫使我們忽略自己的感受與需求
  17. 「情緒界線」是有彈性的,有時候我們可以讓界線靠近我們一點,多替對方想;有時,當我們比較沒能量的時候,我們選擇多照顧自己一些,此時情緒界線或許就會往外一些。重點是:情緒界線的建立,沒有「應該或不應該」,而是「選擇」
  18. 你無法控制別人怎麼想,你也不需要去爭取對方的認同或好的評價,你可以自己評價你自己.只要你相信:你不是他所說的那種人
  19. 當你發現,其實你想像的恐懼,遠大於實際上會發生的後果,而你其實是有能力去面對、承擔,甚至解決這個後果時,你會發現,這個想法會帶給你勇氣,幫助你減少「過度放大」情緒勒索者可能帶給你的威脅
  20. 所謂的「情緒界線」,指的就是我們自己的忍受範圍。這個範圍,因人而異,你並不需求跟任何人解釋,或是尋求任何人的認同。即使他們不認同,他們如果要與你相處,就必須使用你能夠接受,尊重你感受的互動模式,與你相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