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 How to read a book (7/8)
- 閱讀歷史的兩個要點是:
- 第一,對你感興趣的事件或時期,盡可能閱讀一種以上的歷史書。
- 第二,閱讀歷史時,不只要關心在過去某個時間、地點真正發生了什麼事,還要讀懂在任何時空之中,尤其是現在,人們為什麼會有如此這般行動的原因。
- 評論歷史書籍有兩種方式:
- 這本歷史書不夠寫實
- 認為作者誤用資料
(尤其是我們對這方面的主題有特殊研究時)
- 在閱讀自傳的時候,該問的問題有:
- 撰寫此本自傳的作者的目的是什麼?
- 自傳的內容中,陳述的事實的標準是什麼?
- 身為一個數理、科學的門外漢
(layman) 讀者,當你在閱讀一本科學或是數學的書籍時,你並非要讀完這本書後,變得對此領域擁有知識的讀者。相反地,你在閱讀時,是要去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與哲學,更重要的事,你必須時時關心科學家想要解決什麼問題,這才是你的閱讀重點。
- 每當遇到不懂的字,就需要查字典;如果對於句子的語法、結構感到困惑。這樣的你,代表還停留在閱讀的基礎階段
(elementary level)。當你解決這些問題以後,你才能將自己的閱讀技巧,提升到更高的層級。
- 數學也是一種語言,有著自己的字彙、文法與語法,這些都是初學讀者
(beginning reader) 必須去學習的。有些數學符號
(symbols) 與其他符號間是有關係的,是讀者必須記住的。這跟學其它語言
(如德語、法語)
類似,但是難度較低。並且你要專注的並非成為此數學主題的專家,而是要去了解這個數學定理要解決甚麼問題。
- 有一些科學類的書籍,目標讀者是一般大眾而非專家,為了讓一般讀者閱讀起來淺顯易懂,通常會:僅會包含少量的實驗細節,著重於實驗結果的報導;使用較少的數學公式、定理。但是,閱讀這類書籍時要注意,雖然我們要感謝這些作者,協助我們過濾資訊,透過淺顯易懂的方式讓我們了解科學的奧秘。但是,若是遇到好的作者,我們就相當幸運;但若是遇到不好的作者,則會給予我們錯誤的科學資訊與知識。
- 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當中有一句名言:「世間事無好壞,全為思想使然」(There
is nothing either good or bad, but thinking makes it so)。
在莎士比亞的戲劇當中,我們確實可以看到劇中悲劇的主角,或者因胡思亂想,或者因沒有根據的讒言,而步向了毀滅的道路。
細細思考「世界上的事情沒有好壞之分,只是看你的想法如何」這句話,或許我們可以察覺到,只要我們的想法改變,我們的人生就會因而轉變!
- 告訴你如何做某件事情的書籍
(例如教你怎麼做菜的食譜,或是教你如何考倒駕駛執照的書籍),不需要教你如何變成一位好廚師或者是變成一個優良駕駛。這類的書籍,只會僅僅告訴你如何成功完成特定事情的方法與步驟。哲學類的書籍就完全不同了,它會告訴你人類應該追求的目標
(例如過好日子,或建立一個好的社會),但並不會告訴你你達成目標該怎麼做。
- 次元係相對於初元(或初次)(first
order) 而言,指對初元的命題再做更高層次的分析詰問。在分析哲學(analytical
philosophy)的看法中,思辨的(speculative)哲學多半建立在許多主觀的假設或預設上,所使用的語言或命題也常屬粗糙籠統的初元語言或觀念
(first order language or concept),因此往往可以再加以較高層次的觀念分析(conceptual
analysis)。此種觀念分析即屬一種「次元的分析」(second
order analysis),用的是「次元的語言」(second
order language)。分析哲學學者相信,次元的觀念分析工作是一種富有高度批判性的哲學活動,以釐清是非真假為職志,透過次元分析,可以分辨思辨哲學的初元語言是否具有認知意義或可否予以經驗上的論證。
- 一般而言,對於初元語言做次元分析時,主要在於至少詰問兩個蘇格拉底(Socrates,
470~399 B.C.) 式的問題:「你的意思是?」與「你怎麼知道?」亦即次元分析
(second order analysis) 時,首先應分析原先命題中所用的語言或概念
(first order language or concept),使其涵義能分毫無失,之後再進一步探索「為何如此如此?」的問題。
- 無論是哲學、科學或是數學的書籍,用來描述
first-order questions 的書籍,是寫給一般讀者
(lay reader) 閱讀的;用來敘述
second-order questions 的書籍,則是寫給該領域的專家閱讀的。
- 柏拉圖(Plato,
Bc 427-Bc 347)出生於雅典的貴族家庭,他在二十歲左右就跟著蘇格拉底(Socrates)修習哲學。蘇格拉底死後,他的思想大都由這位首席大弟子柏拉圖所繼承下去,特別是辯證法和善惡美德。柏拉圖影響力最大的,不僅在於傳承了蘇格拉底的辯證思想,更同時把前蘇格拉底時期或是同期的諸多哲學流派,比如艾利亞學派(Eleatic
School)、畢達哥拉斯學派(Pythagoreanism)等熔鑄在了一起,形成自己獨特的哲學體系。在哲學教育以及闡述方面,柏拉圖也和自己的老師一樣喜歡用對話的形式。而且柏拉圖更進一步,其思想都有所記錄以及整理,而結集成了一冊冊的對話集,流傳至今,其中較有名的是集中闡述蘇格拉底學說的《申辯篇》(Apologia),《克里斯托篇》(Crito),以及討論他自己哲學思想的《斐多篇》(Phaedo)、《美諾篇》(Meno)以及《會飲篇》(Symposium)、《理想國》(Republic)等。
- 抽象
(abstract) 與具體
(concrete) 兩者差異的例子:能夠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抽象的字句,就是抽象與具體的差別,當你了解抽象
(abstract) 的涵義後,你就能用具體
(concrete) 的例子來表達。
- 檢視閱讀的略讀
(skimming) 步驟,可以協助你準備分析閱讀的第一個步驟,此階段可以協助你找出書中討論的主題、整本書在講什麼、以及書本結構。粗淺的閱讀
(superficial reading) 也是在協助你準備分析閱讀的第一個步驟,其可以協助你了解作者所使用的詞意
(terms)、主旨
(propositions) 與論點
(arguments)。然而,檢視閱讀與分析閱讀都是在為主題閱讀做準備,一切都是累積性的。
- 在經過檢視閱讀
(inspectional reading) 前,不要貿然做分析閱讀
(analytical reading)。因為人的時間有限,書本這麼多,你必須透過檢視閱讀,過濾掉不適合的書籍,只有少數的書籍才值得你做分析閱讀,不同的書籍也該採取不同的閱讀速度,有些書籍不值得你仔細咀嚼。
- 主題閱讀的準備工作:收集好書目之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檢視書單上所有的書。在做檢視閱讀之前,絕不要用分析閱讀來閱讀。檢視閱讀不會讓你明白有關主題的所有錯綜複雜的內容,或是作者所有的洞察力,但卻具有兩種基本的功能。
- 第一,它會讓你對自己想要研究的主題有個清晰的概念,這樣接下來你針對某幾本書做分析閱讀時,會大有助益。
- 其次,它會簡化你的書目到一個合理的程度。
- 能夠熟練檢視閱讀的讀者,不但能在心中將書籍分類,而且能對內容有一個粗淺的瞭解。他也會用非常短的時間就發現,這本書談的內容對他研究的主題到底重不重要。這時他可能還不清楚哪些資料才是最重要的—這可能要等到讀下本書的時候才能發現。但是有兩件事至少他已經知道其中之一。那就是他不是發現這本書必須回頭再讀一次,以獲得啟發,便是知道不論這本書多有趣又多豐富,卻毫無啟發性,因此不值得重新再讀。
- 當你已閱讀所有準備階段
(檢視閱讀
+ 分析閱讀)挑選出與主題相關的書,主題閱讀
(syntopical reading) 的五個步驟有:
- ① 找出最相關的章節 (finding the relevant passages):
- 在主題閱讀中,所關心的主題才是基本的重點,而不是閱讀的書
- 此階段很類似檢視閱讀,你應該要很快地僅閱讀與主題相關的章節,而非閱讀整本書。
- 此階段的主要目的,是要確認這本書是否與你所在意的議題有相關
- ② 使作者與你達成共識 (bringing the authors to terms):
- 當我們在做分析閱讀時,在第一個規則,會要求讀者找出作者提出的關鍵字 (key words),以及找出作者怎麼使用這些關鍵字。當你在看同主題不同作者寫的書籍時,不同人會使用不同的關鍵字,此時,你就要建立出一些中立的詞彙 (terms),這些詞彙可以套用到大部分作者所使用的詞彙。
- 這可步驟可能是整個主題閱讀裡,最困難的階段。在分析閱讀,你要了解作者使用詞彙、關鍵字;但是在主題閱讀,你不可以被某一位作者的詞彙與關鍵字影響,反而要去建立屬於自己的中立的詞彙 (common termninology)
- 在此階段,你必須要:建立屬於自己的中立的詞彙 (neutral termninology),此中立詞彙能夠用來了解所有相關書籍的作者,而非一個或少數的作者,這樣你才能進入下個階段。
- ③ 釐清問題 (getting the questions clear):
- 檢視閱讀 (Inspectional reading) 的第二條規則是,找出書中的重要句子 (key sentences),進而瞭解作者的主旨或主張 (propositions)。
- 此階段與上一階段一樣,你必須建立一個中立的主旨 (common proposition),列出一連串的問題。無論作者是否明白談過這些問題,所有作者,或絕大部份的作者都能針對問題提出他們的解答。
- ④ 界定議題 (defining the issues):
- 如果問題很清楚,而每位作者也有其各自的回答方式(不管是贊成或反對),那麼這個議題就被定義出來了。有時候問題不是那麼簡單回答 (問題不是只有正反兩面),你可能會得到兩種以上的答案,這時就該找出不同意間彼此之間的關聯,再根據作者的觀點來做分類。
- 通常,不同的答案會被視為對問題擁有不同的見解 (different conceptions of the
question),也常被視為對主題有不同的觀點 (different views of the subject)。
- ⑤ 分析討論 (analyzing the discussion):
- 透過上述四個步驟,你已經建立中性的詞彙 (neutral terminology),已可套用於大部分作者所出的問題與解答,並已定義出不同作者回答問題的不同觀點。
- 把問題 (questions) 和議題 (issues) 依順序排列,以求突顯主題 (propositions)。比較有共通性的主題,要放在比較沒有共通性的議題之前。各個議題之間的關係也 要清楚地界定出來。
- 除非你知道要讀哪些書籍,不然你無法主題閱讀
(syntopical reading);除非你能做主題閱讀
(syntopical reading),不然你不知道要讀什麼內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