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5

[閱讀筆記] 人類大命運 (7/8)


  1. 如果認為人類永遠能有自己讀透的能力,無意識的眼歲法永遠無法趕上,這只能說是一廂情願。對於這種空想,目前的科學回應,可以簡單概括為三項原則:(p.361~362)
    1. 生物是演算法:每種動物 (包括智人) 都是各種生物演算法的集合,是經過數百年演化、天擇而成。
    2. 演算法的運作不受組成物質的影響:就像是算盤,不管算珠是木製、鐵製或塑膠,兩個珠子加上兩個珠子還是等於四個珠子。
    3. 沒有理由相信非生物演算法永遠無法複製或超越生物演算法能做的事:演算法是用碳來表現或是矽來表現,又有何差別。例如不久前,大家喜歡用人臉辨識做例子,說這項任務連嬰兒都能輕鬆辦到,可是最強的電腦卻無力完成,但是到了今天,臉部辨識程式辨認人臉的速度和效率,都已經遠超過人類。
  2. 隨著演算法將人類擠出就業市場,財富和權力可能會集中在擁有強大演算法的極少數菁英中,造成前所未有的社經及政治地位不平等。一旦數百萬的人類司機都被單一演算法取代,這一切財富和權力都將被擁有演算法的公司壟斷,再由擁有公司的那極少數幾位億萬富翁放入口袋。(p.366)
  3. 根據 2013 年牛津大學教授 Carl Benedikt Frey Michael Osborne 發表《就業的未來》研究報告,調查各項工作在未來二十年,被電腦取代的可能性,美國有 47% 的工作都屬於高風險。例如電話行銷和保險業務有 99% 的機率會失業、運動賽事裁判有 98% 的可能性、收銀員 97%、廚師 96%、侍者 94%、律師助手 94%等。當然,有一些工作算安全,例如考古學家只有 0.3% 被取代的可能性,因為這種工作需要的辨識能力極為複雜,而且能夠產生的利潤又頗為微薄,因此很難想像會有企業或政府願意投資足夠的資本,將考古學自動化。(p.369)
  4. 傳統上,人生主要分成兩大時期:學習期,再加上之後的工作期。但這種傳統模式很快就會徹底過時。想要不被淘汰,只有一條路:一輩子不斷學習,不斷打造全新的自己。只不過,大多數人,大概都做不到這件事。(p.370)
  5. 自由主義把自由看得比平等更為重要,所以甚至也覺得差距是理所當然。但即便如此,自由主義仍然假定所有人類都有同樣的價值和權威。從自由主義的觀點,有人是億萬富翁、住在豪華的城堡裡,也有人是貧窮的農民、住在稻草屋,這完全沒有問題。因為這對自由主義來說,農敏感受到的獨特經驗,價值並不下於億萬富翁的經驗,所以自由主義的作家才會寫出長篇小說,描述貧困農民的生活經驗,而且連富翁也會熱切讀著這種小說。(p.391)
  6. 醫學的概念正在歷經重大的變革,二十世紀的醫學旨在治癒病人,但二十一世紀的醫學則逐漸走向要讓健康的人再升級「治癒病人」代表的是一種平等,因為假設有一套正常身心健康的規範標準,而人人都應享有這樣的健康。如果有人低於標準,醫師就該解決問題,讓病人能夠「像大家一樣」。相較之下,要讓健康的人再升級,背後則是菁英的概念,因為這裡並沒有所有人類一體適用的標準,而是要讓某些人就是比其他人強(p.393)
  7. 人類在二十世紀的偉大成就包括克服饑荒、瘟疫和戰爭,都是為了讓所有人享有富足、健康與和平,完全一視同仁。至於二十一世紀的新議題則是長生不死、幸福快樂、化身為神,也同樣希望為全人類服務。然而,由於這些計劃的目的在於超越、而非維持基本要求,最後可能創造出新的超人類種姓階級,進而砍斷了原本的自由主義根源;超人類看待一般人,就會像是十九世紀歐洲人看待非洲人的情況。(p.395)
  8. 七萬年前,認知革命改變了至人的心智,讓原本毫不重要的非洲猿類成為世界的統治者。至人的心靈經過提升後,忽然能夠接觸到互為主體的領域,於是能夠創造神祇和企業、建立城市和帝國、發明文字和金錢,最後也能夠分裂原子、登上月球。據我們所知與推測,這種翻天覆地個革命,只是因為智人的 DNA 起了一點小變化,導致大腦稍微重新配線。 如果真是如此,那麼科技人文主義或許也只需要對人類的基因組,再多做點改變,讓大腦再稍微重新配線,也就足以啟動第二次認知革命。第一次認知革命的心靈改造,讓人類能夠接觸互為主體的領域,也讓智人成了地球的統治者;第二次認知革命則可能讓神人接觸到目前還難以想像的新領域,讓神人成為整個星系的主人(p.397)
  9. 現代人已經換上「錯失恐懼症」(Fearing Of Missing Out, FOMO),總是在擔心自己錯過了什麼;雖然手上的選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但選了之後又很難付出全心全意。(p.407)  
  10. 人文主義心理學家指出:感到憂鬱的人常常想要的,並不是簡單的解決方案,而是希望有人能夠聆聽他們的想法,同情他們的恐懼和疑慮。(p.408)
  11. 科技人文主義到最後反而可能會造成人類的降級。對政經體系來說,降級後的人類反而更有利,原因不是這種人擁有什麼卓越的特點,而是這種人少了一些可能拖慢社會步調、造成困擾的人類特質。農夫都知道,羊群裡面最聰明的那隻,常常就會惹出最大的麻煩,所以農業革命的其中一項,就是要降低動物的心理能力。到了科技人文主義夢想所推動的第二次認知革命,則可能對人類造成一樣的效果,讓社會大機器裡的「人類小齒輪」變得比以往更能有效溝通和處理資料,但幾乎不會去注意其他事,既不會做夢、也不會有所懷疑。數百萬年以來,人類曾經是加強版的黑猩猩;到了未來,人類則可能變成放大版的螞蟻(p.409~410)
  12. 人文主義者建議的「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其實毀了許多人的生命;適當用藥,反而是大大改善了幾百萬人的幸福和關係。為了真正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有些人可得先把心中現有的尖叫和怒罵音量調小。現代精神病學認為,許多「內心的聲音」和「真實的願望」只不過是生化失衡和神經疾病的產物。由於生化失衡,讓患有臨床憂鬱症的人看起事物來,都像是透過一副抑鬱的眼鏡,於是一再拋棄大好的前途、健康的人際關係。這時該做的,可能不是聆聽這種破壞性的內心的聲音,而是該直接叫他們閉嘴。(p.411)
  13. 數據主義已經傳統的學習金字塔徹底翻轉。在這之前,大家認為資料數據只是致力活動這個漫長過程的第一步,我們要把資料轉化為資訊、資訊轉化為知識,最後把知識轉化為智慧。但數據主義認為,資料數據的流動量已經大到非人所能處理,人類無法再將資料轉化為資訊,後面的知識或智慧也就更不用提了。於是,處理資料數據的工作應該交給能力遠超過人類大腦的電子演算法來進行。在實務上,這也就代表數據主義對人類知識和智慧有所懷疑,而傾向於信任大數據和電腦演算法。(p.415)
  14. 經濟學家也越來越常用資料處理系統的概念,來詮釋經濟。一般人看來,經濟就是有農民種小麥、有工人做衣服,再有顧客買麵包和衣服。但是在專家眼中,經濟的機制就是要搜集關於慾望和能力的資料數據,再轉化為決策(p.416)
  15. 證券交易所正是人類至今所創最快、最有效的資料處理系統。它歡迎每個人都來共襄盛舉,可以是直接加入、或是透過銀行或退休金。證券交易所推動著全球經濟,不論是全球各個角落、甚至是外太空發生的事情,無不納入考量。不管是科學實驗成功、日本傳出政治醜聞、冰島火山爆發,甚至太陽表面有不規律活動,都會影響股價。為了讓系統運作順暢,就需要讓資訊盡可能自由流動。如果全球有數百萬人都能取得所有相關資訊,就會透過買賣來決定油價、現代汽車的股價、或瑞典政府債券最準確的價格。據估計,證券交易所只要經過十五分鐘的交易,就能確定《紐約時報》某個頭條對於大多數股價的影響。(p.416~417)
  16. 資本主義是分散式資料處理,讓所有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相連,並允許他們自由交換資訊、獨立做出決定。共產主義是集中是資料處理,生產者與消費者無法直接溝通,而且必須服從政府的命令。在自由市場中,如果有某個處理器做出錯誤的決定,立刻就會有人趁虛而入。但如果幾乎所有決定都操縱在單一處理器中,一犯錯就可能是場大災難(p.417)
  17. 資本主義之所以可以打敗共產主義,並不是因為資本主義更符合倫理,不是因為個人自由神聖無比、誘惑是上帝對這些共產主義異教徒降下怒火。資本主義可以贏得冷戰,是因為至少在這個科技加速改變的時期,分散是資料處理的效果就是比集中是資料處理更好。二十世紀晚期的世界變化實在太快,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無法處理。像這樣把所有資料都集中到一座秘密碉堡,所有重大決策都由一群年長的黨政大員決定,雖然能生產出一批又一批的核彈,卻絕不可能打打造出 Apple WIKI(p.419)
  18. 資本主義成功的秘訣,在於並沒有 CPU 壟斷麵包供應的所有資料數據,而是讓資訊在數百萬為消費者和生產者、麵包師傅和企業家、農民和科學家之間自由流動。市場力量會決定麵包的價格、每天烘培的數量,以及研發的優先順序。如果市場力量做出不當的決定,也能很快自我修正 (至少資本主義信徒是這樣相信的)(p.420)
  19. 民主在過去幾十年裡獲得上風,是因為在二十世紀晚期的情境中,分散式處理的效果更佳。如果換了一個情境,譬如古羅馬帝國時代,反而可能是集中是處理擁有優勢,才會讓羅馬共和國敗亡,權力從元老院和公民大會,轉移到專制皇帝的手上。(p.421)
  20. 如果資料處理的情境在二十一世紀再度改變,民主制度也可能衰敗、甚至消失。隨著資料量和流通速度雙雙提升,選舉、政黨、國會這些過去崇高的制度,就可能遭到淘汰;原因不在於不符合倫理道德,而是因為無法有效處理資料數據。當時這些制度和機構發展的背景,是政治的腳步走得比科技更快。在十九和二十世紀,工業革命發展的速度夠慢,於是政客和選民仍能領先一步,規範和操縱發展的路線。然而自從蒸氣時代以來,政治的節奏沒有多大改變,但科技卻已經從一檔切換到四檔。科技革命的腳步快到讓政治追不上,不管是國會議員獲選民,都已經失去對科技的控制。就算是專制政權,似乎同樣無力應付科技發展的腳步,同樣無力應付資料流的數量和速度。(p.421)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