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的鐵則就是:事後看起來無可避免的事,在當時看起來總是毫不明顯。直到今天,情況仍就如此。我們已經走出全球經濟危機了嗎?還是前面有更大的打擊?中國會不會繼續成長、成為全球第一個超級大國?美國會不會喪失霸主地位?以上所有走向,評論家都各自有一套很完整的論述,但是我們就是無法確定何者為真。但如果過了數十年後再回顧,我們就會覺得答案真是太明顯了。但是真正最知道當時情況的人
(也就是活在當時的人類),正是最看不出歷史走向的人。(p.269)
-
混沌系統
(chaotic
system) 分成兩種
(p.271):
-
一階混沌:指「不會因為預測而改變」,例如天氣就屬於一階混沌系統。雖然天氣受到無數因子影響,但是我們可以建立電腦計算模型,不斷加入越來越多因子,讓天氣預報越來越正確
-
二階混沌:指「會受到預測的影響而改變」,因此永遠無法準確預測。
-
市場就屬於二階混沌系統。假設我們開發一套電腦程式,可以完全準確預測明天的油價,情況會如何?可以想見,油價會立刻回應這個預測而波動,最後也就不可能符合預測。
-
政治也屬於二階混沌系統。很多人批評研究蘇聯的學者沒能預測到
1989
年的革命,也嘲笑中東專家沒有料到
2011
年會爆發阿拉伯之春革命。但這是不公平的,從定義上,革命就是無法預測,如果真能預測有革命,革命就永遠不會成真
-
歷史不像是物理學或經濟學,目的不在於做出準確預測。我們之所以研究歷史,不是為了要推知未來,而是要拓展視野,要瞭解現在的種種絕非「自然」,也並非無可必免,未來的可能性遠超過我們的想像。舉例來說,研究歐洲人究竟是如何控制非洲人,我們就知道種族歧視絕非自然或無可避免,而且知道世界大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樣貌。(p.272)
-
雖然我們無法解釋歷史做出的選擇,但有一點可以確定:歷史的選擇絕對不是為了人類的利益。隨著歷史眼鏡,毫無證據顯示人類的福祉必然提升。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對人類有益的文化就會成功擴張,而對人類無情的文化就會消失。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基督教是比摩尼教更好的選擇,或證明阿拉伯帝國比波斯帝國對人類更有力。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歷史是為了人類的利益而進展;原因就在於「利益」並沒有客觀的衡量標準。不同的文化對於「善」的定義不同,而且並沒有客觀標準可以決定何者為佳。(p.272)
-
很多時候,各國的軍備競賽只會拖垮所有彼此對立的國家,並不會真正改變軍事力量的平衡。巴基斯坦買了先進戰機,印度就會立即跟進;印度發展核彈,巴基斯坦也有樣學樣;巴基斯坦擴編海軍,印度立刻訪像。在這一切過程結束的時候,雙方權力平衡很可能根本和過去沒有什麼改變,但原本可用於教育或醫療的數十億美元經費,就這樣浪費在武器上。然而,這種軍備競賽的發展,難以抗拒。軍備競賽就是一種行為模式,像是病毒一樣,從一個國家傳到另外一個國家,傷害了所有人,只對行為模式本身有利,符合演化論上繁衍、複製的要求。(p.274)
-
軍備競賽就像「自私的基因」一樣,本身並沒有意識,並不是自覺地在尋求生存和繁殖,其傳播是在難以阻擋的發展下,一個意外的結果。(p.274)
-
無論我們把歷史發展的動力稱為「賽局理論」、「後現代主義」或「瀰因學」,「提升人類福祉」絕對不是主要目標。並沒有證據顯示,史上最成功的文化就一定是對智人最好的文化。而就像演化一樣,歷史的演進並不在意生物個體是否幸福。至於對個別人類來說,即使受到了歷史演進的影響,但通常一方面太過無知、一方面又太過軟弱,因此無力改變。(p.275)
-
科學革命的回饋循環。科學需要的不只是研究本身要有進展,更需要科學、政治與經濟彼此相互強化。如果沒有政治和經濟組織提供資源,科學研究幾乎就不可能成功。反過來說,科學研究也為贊助者帶來新的能力,讓他們能夠取得新的資源,而部分資源就會用來研究新的能力。以美國政府為例,最近數十年投入數十億美元從事核物理研究。靠著相關研究,美國得以興建核電廠,為美國產業提供廉價電力,而產業又能繳稅給美國政府,政府在提供一部分經費,繼續核物理研究。(p.280)
-
現代科學與先前的知識體系有三大不同之處:(p.281)
-
願意承認自己的無知:承認自己並非無所不知,更重要的是,我們也願意在知識進展之後,承認過去相信的可能是錯的。於是,再也沒有什麼概念、想法或理論,是神聖不能挑戰的。
-
以觀測和數學為中心:透過搜集各種觀測數據,在用數學工具整理分析,形成理論。
-
取得新能力:光是創造理論還不夠,現代科學還希望能夠運用這些理論來取得新的能力,特別是發展出新技術。
-
科學革命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無知的革命」。真正讓科學革命起步的偉大發現,就是發現「人類對於最重要的問題其實毫無所知」。(p.281)
-
現代科學是一門獨特的知識體系,獨特之處就在於公開承認這「整套體系」都對於一些「最重要的問題」一無所知。達爾文從來沒說過自己是「生物學家的封印」、說自己已經完全解開生命謎團。經過幾個世紀的大規模研究,生物學家承認,他們還是無法完整解釋為什麼大腦能產生意識。物理學家也承認,他們不知道是什麼引起宇宙大霹靂,也不知道如何讓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統合起來。(p.283)
-
有些時候,因為不斷有新證據出現,各種科學理論也就互相交鋒、戰火熱烈.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究竟哪一種計量經濟模型最好。雖然每個計量經濟學家都會說自己的模型最恰當,但是每次出現金融危機和股市泡沫,我們就會看到主流改變;目前一般公認,我們還是不知道最佳的計量經濟模型究竟為何。雖然我們一般認定主流理論為真,但每個人也都同意,如果新證據出現而與主流理論相違背時,主流理論也就需要修正、甚至是淘汰。(p.283)
-
現代科學沒有需要嚴格遵守的教條,但研究方法有一個共同核心:搜集各種實驗觀測資料,並以數學工具整理。主流的現代研究方法會預設舊知識有所不足,而且這時候的重點不在於研究舊的知識體系,而是要強調新的觀測、進行新的實驗。如果觀測到的現象與過去的傳統知識體系相衝突,我們會認為現在的觀測結果才是正確的。(p.285)
-
綜觀歷史,社會上有兩種貧窮:第一、社會性的貧窮,指的是某些人掌握了機會,卻不願意釋出給其他人;第二、生物性的貧窮,指的是因為缺乏食物和住所,使人的生存受到威脅。或許社會性的貧窮永遠都會存在,無法根除,但在全球許多國家,生物性的貧窮已成過去式。許多社會現在的問題是營養過剩,胖死比餓死的機率更高。(p.296~297)
-
科學研究之所以能得到經費,多半是這些研究有助於達到某些政治、經濟或宗教目的。1940
年代,美國與蘇俄投入大量資金研究核物理,而不是水下考古。根據他們推測,研究核物理有助於發展核武,而水下考古對於贏得戰爭,沒什麼幫助。科學家本身並不一定會察覺到各種金錢流動的政治、經濟和宗教利益;許多科學家確實只是純粹為了求知而研究。然而,真正控制科學發展進度表的,很少是科學家。(p.304)
-
雖然歐洲、中國和穆斯林世界在
1750
年看起來,沒什麼差異,但這其實只是假象。這就像是有兩家建商同時開始興建高樓,一家使用的是木材和泥磚,另一家使用鋼筋和混泥土。一開始,兩個工地無論興建速度或建築高度,都相去無幾,看起來這兩種建築工法也就沒什麼高下之分。但等到一過了某個樓層,木材和泥磚蓋的高樓再也無力支撐,於是頹然傾塌,而鋼筋混泥土蓋的高樓卻還是屹立不搖,甚至繼續向上伸展到人類目光的極限。(p.314)
-
雖然科技在
19
世紀和
20
世紀大放異彩,但在近代的早期並不突出。這裡的真正關鍵因素在於,不管是想尋找植物的植物學家,或是想尋找殖民地的海軍軍官,都有一種共同的心態。他們共同的出發點就是承認無知,都會說「我不知道那裡有什麼」。於是他們都很好奇,都覺得有走出去、尋找新發現的必要;而且他們都希望這樣取得新知識,能夠讓他們成為世界的主人。(p.316)
-
歐洲帝國主義和先前所有帝國完全不同。過去的帝國主義者,都認為自己已經了解整個世界,「征服世界」只是為了要利用和傳播他們自己對於世界的看法,擴張自己的權力和財富。以阿拉伯人為例,他們征服埃及、西班牙和印度,並不是為了想找出什麼自己不知道的事。羅馬人、蒙古人和阿茲特克人之所有積極四方征討,為的是權力和財富,也不是為了新知。相較之下,歐洲帝國主義之所以要前往遙遠的彼岸,除了要擴張新領土,也是為了新知識。(p.316)
-
現代科學和現代帝國背後的動力,都是一種不滿足,覺得在遠方一定還有什麼重要的事物,等待他們去探索、去掌握。然而,科學和帝國之間的鏈結還不僅如此而已。兩者不只動機相同,連做法也十分類似。對現代歐洲人來說,建立帝國就像是一項科學實驗,而要建立某個科學學門,也像是一項帝國大業。(p.331~332)
-
現代的生物學家已經可以指出,「所有人類族群之間的生物差異,小到可以呼略不計」,種族主義的論調可以輕鬆被推翻。(p.33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