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9

[閱讀筆記]最高休息法 - Lecture ⓺ 永別了,心猿意馬

 

  • 發懶日 (Lazy Day) 是由世界知名的正念指導者釋一行 (Thích Nhất Hạnh) 所提倡。他是來自越南的禪師,在法國南部創建名為「梅村」的禪修中心,該中心設計一整天只用於休息的發懶日。發懶日當天不安排任何行程,每個人各自進行步行冥想、輕鬆看書、或寫信給家人之類的

  • 雜念會帶來疲勞,休假時,常常不知道地底是確實有休息到還是沒有休息到,總是會想東想西,回過神來總是會發現在自己想上班的事情。而且,每次都在想同樣的東西,思緒一直在兜圈子。

  • 大腦裡塞滿各種想法的狀態,稱為「心猿意馬」,好比一群猴子在大腦裡吵鬧不休。雜念一但佔據大腦,大腦就容易疲勞,因為在人的各種臟器中,大腦是個會消耗大量能量的地方。如果能擺脫心猿意馬,大腦就能充分發揮它原本的能力,進一步提升專注力、判斷力、讀寫及計算等處理能力、創造力等

  • 想像自己站在車站的月台,這時有電車進站,坐在電車裡的是叫做「想法」的猴子乘客們。電車會短暫停留,但你會繼續留在月台上,幾分鐘後電車便會載著這群猴子離開。雖然會有各種電車陸續進站、陸續離開,但你還是站在月台上,位置不變。

  • 重點在於持續對「想法」採取旁觀者的立場我們的心靈是有許多電車會來來去去的月台,不論有多少種不同的電車進站,月台是不會改變的。藉由這樣的想像,就能將心靈維持在平靜穩定的狀態

  • 我們平常不太會去區隔「在想事情的自己」與「所想的事情」。一旦對某事耿耿於懷、想不開,就會覺得好像自己本身很惱人。一旦思緒開始陷入重複迴圈,感覺就像自己也在兜圈子。你沒必要上車與猴子們一起搭乘擁擠喧鬧的電車,因為自己根本就不是電車上的乘客心有餘裕的人,不會把自己和想法劃上等號。任何想法都只是大腦的過客,並不是定居在腦袋裡

  • 人類是由「想法、情感、行為」這三者所構成,這個單純的概念,就是認知行為療法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 的基礎。認知行為療法被廣泛應用在失眠、憂鬱、焦慮、恐慌症、厭食症、藥物成癮、憤怒情緒等各種領域,此療法的效果也已獲得證實。

  • 認知行為治療是什麼?改變慣性思維快又有效:認知行為治療的重點較不放在檢討過去,而是著重於當下,並藉由影響患者的想法,改變原先不適當、想根除的行為。

  • 為認知扭曲命名、貼標籤,便能針對它採取特定的處理辦法。當心靈的月台一片混亂時,就會有各式各樣的電車(雜念)進站,但其實很可能只有少數幾種電車來來去去。一旦知道電車(雜念)的名字,便能判斷出「啊,又是這台」,就能冷靜地應對

  • 當被貼標籤的想法反覆出現時,該如何處理,一般有以下五種辦法可運用


解決方法

說明

捨棄

以一副「我受夠了」的想法,將反覆出現的雜念趕出腦袋

想想例外

檢視自己是否因為設定相同的前提,導致同樣的想法反覆出現。一旦開始思考自己所設定的前提,便能發現不符合該想法的例子。

以智者角度思考

想想你尊敬的人或歷史上的偉人,會如何看待你的想法,也就是將偉人的觀點請進你的月台。

不以好壞判斷

正念的基礎就是要原原本本地接納當下不對該想法做好壞價值判斷,不做道德評斷 (non-judgmental)。

探索原因

即探索深層需求 (deep needs),思考為什麼這台電車反覆開進月台?這台電車是從哪開來的?探索想法反覆出現的原因,其實就是自己心中未被滿足的願望,這叫做深層需求 (deep needs)。


  • 以有美來說,總覺得自己是「不會做家事的廢物」,老公從早到晚賣力工作,但是對家事總是笨手笨腳。可以採取解決步驟:


解決步驟

說明

承認此想法存在,且反覆出現

為反覆出現的想法貼標籤

不以好壞判斷

就算真的不會做家事,為什麼要與「廢物」做連結?這是一種「認知扭曲」,對自己過度批判

以智者角度思考

想想你尊敬的偉人,對於「我是不會做家事的廢物」此觀點的看法,友美此時思考德雷莎修女會怎麼看待此想法,此時應該可以趕走幾隻喧鬧的猴子。

探索原因

持續自省,探索自己的深層需求,為什麼內心總是浮現這件事情,且感到焦躁不安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