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6

【閱讀筆記】The Infinite Game - ㊄ The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企業責任)

 二十一世紀的企業價值需要更新,除了創造利潤,更要能推動使命、保護所有利害關係人

  1. 1950 年代,一間企業的平均壽命 (company life span) 超過 60 年;一直到現代,剩下 20 年不到。根據瑞士信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Credit Suisse Group) 的研究,disruptive technology 是造成現代企業短命的主因。事實上,disruption 可能不是造成企業挑戰的原因,這樣的徵狀有其更深層的因素。主因則是 finite mindset leader 抱持短視近利 (nearsighted) 所造成的

  2. 1976 年取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 Milton Friedman,Friedman 以主張自由放任資本主義而聞名,並奠定資本主義 (Capitalism) 基礎,強調企業要獲利最大化 (maximize profit),是現代 finite-minded business practice 的核心。Friedman 去世兩年後,金融海嘯衝擊全球經濟,不少人指責先前美國所奉行的自由放任經濟政策是海嘯成因之一,Friedman 也被指難辭其咎。而支持自由市場的經濟學者則反駁說,次貸危機是政府干預的結果,並非是 Friedman 所提倡的自由放任的過錯,因為釀成次貸禍根的房地美、房利美屬於政府資助型企業,而政府這種干預正是 Friedman 反對的。(https://reurl.cc/YjgqXo)

  3. 1976 年 Michael Jensen 與 William Meckling 將 shareholder primacy theory (股東至上理論) 具體化,認為企業經理人不僅有義務遵從股東的意願,得以不惜犧牲其他所有利益關係人,也認為股東只關心利潤最大化。(https://reurl.cc/r1y3g4)

  4. 18 世紀的經濟學家 Adam Smith 在《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 提到,客戶利益應優先於企業利益。Smith 認為,經濟人活動的主要動力是個人利益 (自利),而要滿足個人利益,只能透過和別人交換服務 (滿足自己也滿足他人)。人的自利行為就是個人對自身利益的追求過程,在『看不見的手』 (invisible hand) 的指引下,經濟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過程中,也促進社會公共利益的增長。《圖解國富論

  1. Adam Smith 認為,自由競爭的市場能夠在無意中促進經濟福利與發展。競爭創造了低價、高需求、更多的就業和經濟發展,進而提高工資與充分就業,這一切都是看不見的手所推動,一切是無意識的。《圖解國富論

  1. 但 Smith 的觀點只考慮到生產者的自利,忽略了投資人、財經分析專家的自利,造成生產者的壓力,包含削減成本、使用更便宜的原物料、讓投資人的獲利最大化。

  1. 資本主義在一開始著重於進步 (progress, ex. 生活品質、科技進展、人類和平地共同生活合作的能力等),並非著重於繁榮與成功 (ex. 獲利、金錢等)。在 1970 年代起,因 Milton Friedman 開始出現資本主義濫用 (Capitalism Abuse) 的狀況,企業領導者開始追求短期績效、捨棄企業長期健康發展。

  2. Dr. Stout 在 《The Shareholder Myth》書中提到,「若 CEO 80% 的薪水是根據明年的股價而定,他就會竭盡所能、不擇手段地做出能提升股價的決策,即使長期來說,此決策會傷害員工、客戶、環境與企業。」這樣的 CEO,會更在乎自己而非企業長期發展,常見的提升股價手段有,關閉工廠、降低工資、大幅裁員、購買庫藏股、造假財務報表等。

  1. Wall Street 財經專家不斷要求企業要持續成長 (constant growth)、高速成長 (high-speed growth),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屈服於壓力的 finite-minded leader,將高速成長當成目標; 抱持 infinite-minded leader,將成長率視為可調整的變數。infinite-minded leader 不會只看 growth plan,當發現事情不太對勁或尚未準備就緒,會樂意審慎思考與評估,甚至願意放緩成長速度。

  1. 🦈 Wall Street 裡面沒有 bull,也沒有 bear,只有 shark,他會持續地尋找食物,把那些資產錯誤配置的投資人的金錢吃光光。《Security Analysis: Sixth Edition, Foreword by Warren Buffett

  2. Finite-focused leader 常常不願意犧牲短期獲利 (near-term gains),即使可以有助於未來成長,因為短期獲利最容易被市場所看到。專注短期獲利的 leader,並非把公司當成 owner,而是把自己當成此間公司的房客 (renter)。🚗 想想當你開的車子,自己的或 iRent 的,態度是否有所不同?

  3. 2011 年曾有一波社會抗爭運動席捲西方世界,像是佔領華爾街 (Occupy Wall Street)、或是西班牙的 15-M 運動,但這些運動並非反對民主、反對個人主義或人權,甚至也不是反對自由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相反地,他們是責怪政府未能達成自由人文主義的理想。這些運動要求市場必須真正自由,而不是被那些「大到不能倒」的企業或銀行控制和操控。他們要求真正具有代表性民主制度,能夠照顧一般大眾,而不是照顧有錢的遊說客和有利的利益團體。這類活動,就是在挑戰 Milton Friedman 的資本主義 (Capitalism),質疑 1% 的有錢人不成比例地擁有大部分財富的現況。《Homo Deus: 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

  1. Milton Friedman 認為,企業唯一的責任是獲利,這是非常 finite-minded view,企業可以更有活力、擁有更多面向。為了提升國家的無限價值 (infinite value),企業責任定義優先順序應修正如下:

企業責任的定義

說明

① 建立目的感 ❤️

(Advance a purpose)

  • 提供員工歸屬感 (sense of belonging),感到他們的生活與價值超越工作本身。

  • 例如,提供保護員工的企業文化,在內心感到安全感,讓員工感到企業在意他們,而非將員工當成機器使喚。

② 保護大眾 ☂️

(Protect people)

  • 當經營企業時,須保護員工免於工作風險、保護購買產品或服務的客戶、保護我們生活的環境

  • 例如,企業提供員工成長機會,不會因為未達成財務目標就進行年度裁員;企業在生產產品時,同時兼顧員工勞安與環境保護。

③ 產生獲利 💰

(Generate profit)

  • 金錢是企業持續運作的燃料,讓企業可以持續推動前兩項企業責任

  • 企業須妥善管理獲利,讓企業能在繁榮時成長茁壯、在蕭條時繼續存活 (thrive in good times and survive in lean times)。


  1. 企業責任是使用其意志與資源,推動崇高的信念,保護大眾與環境,企業才能永續發展。企業可以做任何行動來推動業務發展,也要對他的行動後果負責。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