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6

[閱讀筆記] Freakonomics - ㊄ 怎樣才算理想的父母?(What Makes a Perfect Parent?)

 

  1. 有關子女教養的正規觀點,好像時時刻刻都在改變,讓人無所適從。有時每位專家間的意見不盡相同;有時候愛發表高見的專家忽然全部意見一致,認為以往的觀點錯誤,而新的觀點,至少以現在階段暫時來說,則是正確無誤。

觀點 ①

觀點 ②

嬰兒應該喝母奶,確保身體健全發展

嬰兒應喝牛奶

嬰兒睡覺應保持仰臥

嬰兒睡覺應趴睡

小孩不應吃肝臟,因為肝臟有毒

小孩應吃肝臟,因其為腦部發展所需

小孩就是不打不成器

小時候被打,長大容易進監牢

父母應該小孩同睡

父母應該讓小孩自己獨自睡覺


  1. 父母所收集到的資料往往經過修飾或誇大不實,要不然就是斷章取義,根本不是用於他們的狀況。

  2. 2004 年初,美國僅單一狂牛症病例引發的反牛肉風潮指出:「基本的事實是,讓民眾受到驚嚇的風險,以及民眾真正致死的風險是兩碼事。」

  3. 假設 8 歲女兒 Lya 想去朋友家,朋友 A 的後院有泳池,朋友 B 家裡有槍枝,父母會 Prefer 讓 Lya 去朋友 A 的家裡而非朋友 B。實際上,有泳池的家裡才是較危險的地方,只是因為槍枝讓人心生恐懼,造成錯覺

類別

致死率

實質危害

心理恐慌

槍枝

百萬分之一

低 🔻

高 🔺

泳池

一萬一千分之一

高 🔺

低 🔻


  1. 恐懼是追求短期表現的有力推手。假設你是政府官員,希望爭取經費來對付以下兩個惡名昭彰的殺手:恐怖攻擊與心臟病。你覺得國會議員比較願意通過哪一個預算?

恐怖攻擊

心臟病

死亡率遠低於心臟病

因吃高油質食物引發心臟病機率遠高於恐怖攻擊

恐怖攻擊的行為不是我們能控制

少吃薯條、炸雞卻是可控制的

恐怖攻擊好像很可怕

心臟病相較於恐怖攻擊好像還好

實質危害低

實質危害高

心理恐慌高

心理恐慌低


  1. Peter Sanderman 曾說,風險 = 實質危害 + 心理恐慌,若你想通過預算,增加心理恐慌是最好的方式。

實質危害

心理恐慌

結果

反應不足

反應過度


  1. The Nurture Assumption: Why Children Turn Out the Way They Do》:父母的重要性比你想像中的低,同儕重要性比想像中高

  2. 影響小孩表現,可能有許多層面,不過大多數家長都同意,教育是兒童養成的核心。但是經過研究,這也是未必;反倒是成績較差的學生,進入技職學校,習得而一技之長後,順利畢業比率反而較高。

  3. 迴歸分析可以顯示相關性,但無法證明因果性。畢竟兩個變數之間的相關,有好幾種可能狀況:X 導致 Y;Y 導致 X;或另有變數同時導致 X 與 Y。單靠迴歸分析不能告訴你,就是是天冷而下雪,還是下雪而天冷,又或者是兩者恰巧同時發生。

  4. 根據 ECLS (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 的研究,與孩童考試成績相關與不相關的因素如下

⭕ 相關因素

❌ 不相關因素

💡 說明

① 父母教育程度高

① 家庭關係親密

高 IQ 的父母通常教育程度也較高,且 IQ 有很強的遺傳性;家庭關係對人格發展、成績表現的相關性不高,這對美國有兩千萬單親家庭的孩童來說,很有鼓舞作用。

② 父母社經地位高

② 搬到較好的社區

成功的父母比較有可能有成功的子女;改善居住社區環境,不無法提升數理與閱讀能力

③ 母親生第一胎的年紀 ≥ 30 歲

③ 母親在小孩上幼稚園前沒上班

因追求學位、事業成就而晚婚、晚生育的女性,較注意孩童學習表現

④ 小孩出生時體重偏低

④ 小孩參加過學前輔導

此為負相關,因先天疾病、早產、母親抽菸 / 酗酒,導致小孩整體健全性受到傷害,日後表現會較差

⑤ 父母在家中說英語

⑤ 父母會定期帶小孩去博物館

在家裡說英語的家庭,在校表現優於說拉丁語的家庭。

⑥ 小孩為領養

⑥ 小孩常挨打

孩子為領養與考試成績呈現負相關。決定要送人的孕婦就不會太關心小孩的發育。不過,雖然領養的小孩成績較差,挨打的則與成績無關。

⑦ 父母參加學校家長會

⑦ 小孩常看電視

會參加家長會的家長,一定較重視小孩教育;看電視則與成績較無關係。

⑧ 家裡有很多書

⑧ 父母幾乎天天唸書給小孩聽

家裡藏書量越多,代表父母聰明、教育程度高、關心教育、關心子女,故小孩在校表現佳;然而父母經常唸書給小孩卻與成績無關。


  1. 綜觀上表,八項相關因素描述的是父母「是」什麼;而八個不相關因素描述的是父母「做」什麼教育程度高、成功、健康的父母,通常子女成績較好;但小孩是否常去博物館、常挨打、參加過學前輔導、常聽故事或常看電視,似乎跟子女成績無關。對於執著子女教養技巧的家長或親子專家而言,這該具有警醒作用,因為他們似乎過度強調技巧。

  2. 等到多數人開始接觸養育子女的書籍時,往往為時已晚,許多事情都已決定,包含:你是誰、和誰結婚、過什麼樣的生活等。如果你聰明、工作認真、教育程度高、待遇好,同時結婚對象也跟你依樣幸運,你們子女成功的機率也較高。當然,如果你誠實、思考周密、有愛心、對世界有好奇心,這也很好。不過重要的不是身為父母的你「做」了什麼,而是你是誰

  3. 美國經濟學家 Bruce Sacerdote 曾在一篇名為《經濟結果的天生與教養》 的論文中,以長期量化方式探討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以釐清有關天生 - 教養的論辯。Sacerdote 發現,領養父母通常比親生父母聰明、教育水準高、收入也較高,但對於小孩的成績沒有什麼貢獻,顯示養父母的影響力不及遺傳的力量。Sacerdote 發現,等到領養的小孩成年後,就可以擺脫純粹根據 IQ 預測的命運軌跡,與條件相仿的小孩相比,被領養的小孩上大學、從事待遇較高工作、成年後結婚的機率都較高,這正是領養父母造成的影響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