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3

[閱讀筆記] 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 (1/6)

 

  1. 選擇設計 (Choice architect) 是指負責組織讓人決策的環境 (organizing the context in which people make decisions),此類設計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例如:

角色

說明

🗳️ 選票設計人員

若你負責設計總統大選選票格式,你就是 choice architect

👨‍⚕️ 醫生

若你在跟患者解說多種治療方式,你就是 choice architect

👨‍💼 人事主管

若你負責設計新進員工相關簽署表單,你就是 choice architect

👪 家長

若你在與子女說明可能的教育選擇,你就是 choice architect

👨‍💼 業務員

想當然爾,你一定是 choice architect

🚻 廁所規劃師

荷蘭 Schipol Airport 的男性廁所小便斗,增加蒼蠅的的圖案,大幅增加男性小便準確率,降低 80% 尿液亂濺,這也是 choice architect


  1. 家長式的自由主義 (Libertarian Paternalism) 是相對柔性、非侵入性的自由主義,因為其所提供的選擇並非封閉性的、不會讓人感到有負擔,不會強迫人們去選某個選項,依舊提供所有選項讓人們做選擇。如果人們還是想要抽雪茄、大吃甜食、選擇不健康的健康照顧計畫、退休金儲存不足等,家長式的自由主義不會強迫他們去做不想做的事。它會試圖使人們朝向改善他們生活的方向前進,它們會輕推 (nudge)

  2. 輕推 (nudge) 在任何的選擇設計 (choice architect) 中,是用可預測的方式來改變人們的行為,而非用禁止的方式。例如,將對身體有益的蔬果放在容易取得的地方,就是 nudge;明文禁止垃圾食物,就不是 nudge。

  3. 不能要求一般人跟經濟人(Econs) 一樣做出完美預測,但是至少要求做出沒有偏誤的預測 (unbiased forecasts)。預測可能失準,但是不可在可預測的方向發生系統性錯誤。以規劃謬誤 (planning fallacy) 為例,人們常會過度樂觀地估算完成專案時間;又如你找到一位委外工程師,常會發現他學會相關需要的技術、工具所需的時間,都比你預想的還久。

  4. 從上百個研究中確認,人類的預測充滿缺失與偏誤,人類不善於做決策。以安於現狀偏誤 (status quo bias) 來說,或許能解釋這種不願進化的心態。它是人類偏好安於現狀的認知謬誤(cognitive biases)。其實維持現況沒有什麼不好,但之所以被稱作為偏差/謬誤,是因為這種抉擇過程偏離了理性。當現狀優於其它選項,又或者在比較資料不完備時,作出維持現狀的決定屬於一種理性的行為,但現狀偏差所描述的狀況與此不同:現狀偏差底下,現狀成為了比較的基準,因此任何的改變都被視作一種損失。人類的決策經常受到現狀偏差的影響,這種偏好不一定是因為現狀比較好,而是僅出於對現狀本身的鐘愛

  5. 永遠不要低估惰性的力量 (the power of inertia),且此力量是可以被控的。若私人公司或公部門希望產生想要的結果,將想要的結果設為預設選項 (default options) 就能大幅影響人們的決策。設定預設選項的做法 (well-chosen default options),就是 nudge 輕柔的力量,依舊提供所有選項給民眾,只是你將想要的結果設定成預設選項。

  6. 理性經濟學家認為,大部分的人總是能在任何時候,做出最佳利益的選擇,或至少可以比別人好的選擇,事實上不然。有經驗、擁有充足資訊的人,且選項能迅速回饋選擇結果,才能做出的正確的選擇;相反的,新手、沒啥資訊,且選擇結果無法迅速獲得回饋,就會做出差勁的決策。

  1. nudge 並非強制的,以學生餐廳為例,依舊提供所有食物選擇,只是在選擇設計 (choice architect) 上,為了讓學生吃得更健康,將蔬菜、水果放在容易取得處,較不健康的食物放在較不易取得處,學生因為惰性,因而夾取較多的蔬果,這就是 nudge 的力量。選擇自由是對抗拙劣的選擇設計最好的保護。

  2. 做選擇的是人類,所以選擇設計師必須盡量讓人們選擇越簡單越好。發送提醒,或者讓人們選擇所需耗費的成本最小化。無論是公部門、私人企業,都須遵照的選擇設計原則。

  3. 如果「誘因 (incentives) 與推力 (nudges)」可以取代規定與禁令,政府就可以變更小、更適中、更少干預。我們追求的不是更大的政府,而是更好的治理 (we are not for bigger government, just for better governance)。

  4. 人腦擁有兩個系統

System 1

(Automatice System)

System 2

(Reflective System)

直覺與自動化的

反思與邏輯思考的

不受控制的

受控制的

毫不費力的

費力的

根據過往的經驗,在短時間內對一件事情做出反應

邏輯思考,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來推敲事情的前因後果

反應快速

反應較慢

無意識的

有自覺的

遵循經驗

遵循規則

是你的本能的反應 (gut reaction),但是常出錯

是你有意識的想法 (conscious thought)

例如,看到球突然丟到你面前,你會自動閃開;在飛機上遇到亂流,你感到緊張;看到可愛的貓咪,你會微笑等

例如,411 * 37 等於多少;撰寫一本書;將華氏溫度換算成攝氏溫度


  1. 我們的生活太繁忙、太複雜,無法針對每件事情深入思考與分析,故常利用經驗法則 (Rules of Thumb) 來快速獲得答案。儘管經驗法則很有用,但是其也常有系統性偏誤 (systematic biases),例如:

系統性偏誤 

說明

錨定效應 

(anchoring)

  • 為不熟悉事物估值時,會把熟悉的類似事物或不久前接觸到的無關數值當做「錨」,估出來的數值會大大傾向「錨」

  • 假設我們要猜 Milwaukee 的人口數,若問住在 Chicago 的人,他們就會以 Chicago 有 300 萬人為基礎,並且認為 Milwaukee 不像 Chicago 這麼大,所以會除以 1/3,猜測約 100 萬人;同樣的問題去問 Green Bay, Wisconsin 的居民,由於 Green Bay 只有 100 萬人,由於 Milwaukee 是較大的城市,所以會乘以 2,猜測 200 萬人,這個猜測過程就稱為錨定與調整 (anchoring and adjustment),住在大城市的 Chicago 居民可能會高估,住在小城市的  Green Bay 居民就可能會低估。

  • anchors 可以扮演 nudges,例如,慈善機構若希望獲得更多的捐款,給予捐贈者 $100 / $250 / $1000 選項的機構,一定比給予 $50 / $75 / $100 / $150 的機構獲得更多的捐款。在許多領域,有許多證據顯示,你要的更多,你就用可能得到更多。

可得性捷思法 (availability heuristic)

  • 容易聯想到或剛發生的事件,就會影響人們高估該事件發生的機率。對於颱風、核輻射外洩、恐怖攻擊、狂牛症、被鱷魚攻擊或禽流感等,你有多憂心?通常人們會根據心中覺得發生的機率來衡量風險。

  • 易取得性 (accessibility) 與相關性 (salience) 跟可取得性 (availability) 息息相關,例如,剛經歷大地震,你會覺得歷歷在目 (vivid and easily imagined) 的大地震,比較不歷歷在目的哮喘還具死亡威脅,這就可以解釋在地震與洪水後,購買天災險的保單急速陡升。

  • 有偏誤的風險評估,會影響我們準備與回應風險、商業決策等。當網路股飆漲時,人們或許會跟著買網路股,即使在那時間點是個進場的壞時機。

  • 為解決 availability bias,我們只要將其 nudge back 到事件真正發生的機率,就能解決此類偏誤。

選擇性偏誤 (representativeness)

  • 我們常常很容易用刻板印象 (sterotype) 或一些極端的例子作為估計某些事件發生的概率的基礎,而忽視其他有關潛在可能性的證據

  • 例如,我們很容易認為 6 呎 8 吋的非裔美國人比 5 呎 6 吋的猶太人,有更高的機率是籃球員,這就是刻板印象 (sterotype)。

  • 例如,投擲硬幣,正反兩面出現機率各半,當連續三次出現正面,我們就會覺得下次出現反面的機率會比較大,忽略機率各半的事實。


  1. 人類常有過度樂觀的傾向,90% 的駕駛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比其他人好,幾乎每個人 (包括平常很少在笑的人) 都認為自己比一般人擁有更好的幽默感,94% 的大學教授認為自己比一般等級的教授更優秀。當我們在問創業者兩個問題:① 一般創業成功的機率大約多少?② 你的成功機率呢?通常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 50%,第二個則是 90%,甚至 100%。

  2. 若有人因為不切實際地樂觀 (unrealistic optimism) 而再冒不必要的風險,我們或許可以用 nudge 來幫助他們。當人們被提醒一些壞事,就不會如此樂觀,這就是 nudge

  3. 人很厭惡損失 (這是因為 Automatic Systems 對損失非常情緒化),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為收益正效用的 2 ~ 2.5 倍,這就是所謂的「損失規避」(lose averse)。

  4. 損失規避 (lose averse) 會產生惰性 (inertia),代表你會有強烈的傾向堅持保留目前所擁有的事物。損失規避是一種認知推力 (cognitive nudge),迫使我們拒絕作出改變,即使改變是對我們有利的

  5. 不是只有損失規避 (lose averse) 會造成惰性,安於現狀偏誤 (status quo bias) 也是成因之一,例如許多教師都會發現,學生傾向於坐同一個座位,即使沒有規定座位。損失規避 (lose averse) 與安於現狀偏誤 (status quo bias) 的組合,隱含著若某個選項被設計為預設 (default),將可獲得很大的市佔率,它是很強大的推力,本書將會探討如何設定最佳的預設選項。

  6. 框架效應 (framing effect):當醫生與病人解釋術後成功率,兩種說法會造成病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但是意義上是相同的:

說法

病人感受

術後五年,90% 的病人仍舊存活

對於醫生說法感到放心,願意接受手術

術後五年,10% 的病人死亡

對於醫生說法感到憂心,可能會放棄手術


  1. 在早期推動信用卡消費時,由於信用卡公司會收取 1% 手續費,故零售商店都會針對使用信用卡的顧客收取較貴的費用。信用卡公司深諳心理學,要求零售商店將 credit price 設為 default price,現金價則是折扣價 (取代原本的 cash price,也就是正常價格,以及要針對信用卡顧客收取額外費用)。

  2. 推動節能的公共政策,以下兩種做法,第二種會比第一種有效,會擁有較強的推力。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是沒意識、被動的決策者 (mindless, passive decison makers),不會啟動 Reflective System 去檢查兩個句子其實是指同一件事情:

推動節能

反應

① 如果你採用節能方法,每年能節省 $350

聽了沒感覺

② 如果你沒採用節能方法,每年會損失 $350

聽到損失,感覺不舒服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