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04

[閱讀筆記] 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 (2/4)


  1. 對你來說,最理想的工作是同時能激勵你且能滿足 hygiene factors 的工作。但這不事件容易的事情
  2. 管理大師明茲伯格曾說,策略來自兩個完全不同的源頭
    1. 第一個是預期的機會把焦點放在可預期的機會,詳細擬定策略,此即審慎策略(deliberate strategy)
    2. 第二個源頭則是未預期的機會。因應未預期的問題與機會,不斷修正而形成的策略,即為應急策略(emergent strategy)
  3. 策略是持續不斷、多變且難以控制的過程。商業策略不是在創業之初就想到的,而是不斷修正、演進而來的。
  4. 策略總是從有計劃的與未預期的機會綜合而來。一開始總是會遇到很多未預期的事物,當你從中學習到教訓、如何規畫輕重緩急、進一步讓你的才能獲得發揮,這就是開始獲得回報的時候。此時,你就會發現有哪些方式是真的可行的,也是時候將 emergent strategy 轉換為 deliberate strategy
  5. 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生涯中,不管你是否察覺得到,我們總是一方面按照審慎的策略往前走,另一方面則必須應付無可預期的選擇。策略幾乎總是來自種種機會,包括你可預見以及無可預期的。還在摸索就採取應急策略,找到答案就改採審慎策略
  6. 如果你希望你的策略可以成功,就得說出「那些假設必須證明為真」。Ian MacMillan & Rita McGrath稱之為「發現導向計劃」(discovery-driven planning),就是問「如果要行得通,你必須證明哪些假設必須證明為真」。若原始的假設是有問題的,計畫註定會失敗收場
  7. 許多公司考慮投資在一個案子上時,根據的是最初的預測,但卻未確實小心的驗證預測假設正確與否。我們可以理解很棒的企劃案必須做財務預測,但我們不能裝作這些預測都是準確的,必須承認只是大概的數字。應要求專案小組,列出一張清單,列出最初預測根據的假設,然後問小組成員:「如果要達到企畫案的數字,必須證明那些假設為真?」如果假設經過驗證,這樣的計劃就不容易失敗了。
  8.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在工作傑出且快樂,以下有個簡單的檢視方法,避免新工作的實際與你的預期有太大的落差
    1. 在你接受新工作前,謹慎的列出有哪些事物需具備,你才能成功的達成使命。捫心自問:「有哪些假設必須證明為真,我才能成功完成此交辦事項。」列出來有哪些假設,並且確認這些假設是你可以控制的
    2. 同等重要的,問問你自己,有哪些假設必須證明為真,你才能樂在工作?試想,有哪些內部或外部 motivator 會影響你是否樂在工作?有哪些證據可以證明你擁有這些樂在工作的必要因子?
  9. 每次你考慮換工作,也請你想想最重要的假設是什麼,如何證明你的假設無誤。請用務實的眼光來看待你眼前展開的生涯之路。
  10. 企業發展策略也很難一開始就正確,必須不斷地調整。我們可以企業的策略發展做為借鏡,不斷的調整策略,直到找到最適合的工作。
  11. 在人生的旅途,對於未預期的機會保持開放的心胸。你必須準備好與不同的機會進行試驗,且持續調整策略,直到你找到能夠同時滿足 hygiene factors 與 motiators ,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值得你努力地去追求。
  12. 你每天都會做上百個決策,這些決策決定你如何分配資源。你如何知道你每天是否朝正確的方向走呢?看看你的資源都投入哪裡。若你的資源投入的地方都不是去支援你的策略,代表你根本都沒在執行你所制定的策略
  13. Intel 前 CEO Andy Grove 曾說過:要了解一間公司的策略,不要聽他說了什麼,應去看他做了什麼。很多公司,高層講的是一套,但是業務實際 incentive program 卻是另外一套。
  14. 資源(時間、精力、才能、財富)分配,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不斷的選擇優先順序。要注意不要為了得到立即的回饋、短期的利益,而犧牲掉長期的目標
  15. 人們常將能夠得到立即回報的事物認為是最重要的事情,如獲得升遷、加薪或獎金。短視是人的天性,但若你沒有長期的規劃與適當的投入資源,數十年後你也無法得到任何回報
  16. 策略包含目標及達成目標的手段。策略(無論是在公司或是人生),是由每天上百個決策所建立的,一切都端視你如何使用你的時間、精力與金錢,你決定將資源投注在什麼地方,就代表那是對你來說最重要的地方。你可以口若懸河地說你未來的願景與策略,但你未投入資源去執行,a strategy is nothing
  17. 你希望自己是個慈善家,但是你投注多少時間與金錢給你所在乎的慈善機構呢?你說家庭對你很重要,你每天花多少時間去陪伴你的家人呢?若你想要成為的,與你真正投入的資源不一致,你永遠不可能變成你想要成為的那種人
  18. 你必須確認你分配資源的方式與你所訂下的事情優先順序是一致的。你必須確認你衡量成功的方式與你覺得最重要、最在意的事情是一致的。你必須確認你在思考這些相關事物時,要克服短視的天性
  19. 即使你知道你的優先順序,你每天還是要努力的戰鬥、維護這些優先順序,將你的時間與精力放在對的地方,但是總有很多事情會來干擾你、讓你分心。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0. 回想先前提到的應急 (emergent) 與審慎 (deliberate) 策略,你必須時常平衡你的計畫與未預期的機會。當你發現當初的計畫不管用的時候,並不是代表你失敗了。你是學習到哪些方法不管用,現在你知道可以去嘗試之前沒想到或嘗試過的方法
  21. 根據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New Business 的調查,最終獲得成功的公司中有 93% 的公司,放棄他們原本的策略,原因是原本的計畫不可行。換句話說,成功的公司並不是因為他們一開始的策略就是正確的,而是發現錯誤後還有足夠的資金去嘗試其他的方法。大部分失敗的公司,都是因為他們將所有的資金投注在原始的策略上(通常都是錯誤的策略)
  22. 投資人在投資企業時,有兩個基本的目標:成長與獲利。投資人應對成長抱持耐性 (patient for growth),但是對於獲利則不應保持耐心 (impatient for profit)。企業將資金拿去先追求成長而非獲利,稱之為壞資金 (bad capital);將資金先拿去追求獲利而非成長,稱之為好資金 (good capital)。一旦企業開始獲利,代表已經找到可行的方法,就可以將獲得的利潤擴大規模,形成正向循環
  23. 好資金:在事業剛起步時, 還不知道策略是否能夠成功,因此應以最少的資金設法快速找到一個可行的策略,避免耗費了許多資金後才發現走錯路。在這種情況下投入的資金稱為「好資金」。舉例來說, Honda 原本打算以重型機車進軍美國機車巿場,但以有限的資金經過嘗試後, 改以輕型機車才順利攻占了美國機車巿場。壞資金:在事業剛起步時, 如果投入的資金愈多、愈快,就愈容易把一家公司推下懸崖。 如果投入的資金急於看到成長而非獲利,稱之為「壞資金」。最常違反「好資金」原則的大多是財力雄厚的投資人和成功的大公司。
  24. Matthew Olson 和 Derek van Bever 在 Stall Points (為什麼雪球滾不大) 一書中說明了投資的困境:
    1. 因為一家公司最初計劃成功的可能性不高,投資人傾向決定等到看到下一波的成長再投入資金,因而錯失投入「好資金」的時機。
    2. 當公司取得了成長,進入成熟期,投資人才發現自己已錯失良機。
    3. 投資人希望投資的對象是成長快速的大公司。 但對於大公司而言,因為基數大,要持續快速成長,難度相當高,經常得需要浥注龐大的資金。 但如此則掉入了投入「壞資金」的陷阱。
  25. 當企業忽略投資新的事業,等到需要新的收入與利潤的來源時,通常都為時已晚。這就像當你需要綠蔭的時候,才開始種植小樹苗。小樹苗不可能於一夜之間突然長大,提供足夠的綠蔭給你。想要綠蔭,就需要長達數年,耐心灌溉,才有機會讓小樹苗變成大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