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2

[閱讀筆記] 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 (4/12)



  1. 盈餘殖利率(Earnings Yield, EPS 除以股價)是屬於『估價』的技巧,用來判讀股票是否有安全邊際,如果股票被嚴重低估,那個盈餘殖利率(Earnings Yield)就會飆高,投資人在這時候買股票的相對報酬率就高。如果股價上漲,空手的投資人去追高,那麼他就要承受追高風險,因為這時候的盈餘殖利率(Earnings Yield)很低,投資人只剩下追較差的報酬率,不具有安全邊際。
  2. 企業通常只會付出盈餘的一部分做為股息,剩餘的部份稱之為「保留盈餘」,意即企業不把利潤分配給股東,而把錢留下來重新注入公司來做設備、廠房、人員等投資,但實際上,這些錢通常都被浪費掉。到頭來,根本就和未曾保留盈餘的結果一樣
  3. 價格對於評價企業並沒有任何意義,只是做為買到企業每股的花費,股價漲多不表示高於價值,股價跌多一樣也不表示其低於價值,更多時候僅是「表達市場情緒」。股價能傳達的意義實在不多,尤其對於股息成長投資者來說。價格是你付出的錢,價值才是你真正握在手中的 。
  4. 最有可能獲取高市場報酬的方法就是,先等到股價戲劇化地狂跌。股價大跌八成比股價腰斬的回復速度更快。
  5. 股價大跌八成後,更豐厚的長期投資報酬中將能彌補最初的傷害,定期在低價位投資甚至會比股價始終維持原狀還能夠有收獲,這種作法可以戲劇化地縮短達到「損益平衡點」(break-even point)所需的時間
  6. 如果有個年輕人想要提早退休,就該虔誠地跪求上蒼給他一個大崩盤,讓他可以用極低的價格買到自己的安樂窩。對於這個年輕的投資者來說,股市維持長期榮景,反而是無盡悲慘的命運,因為他許多年都必須用很高的價錢才能買到股票。相對的,對於只能靠存款過日的退休人士來說,最好的狀況則是一退休股市就開始進入牛市
  7. 股價與貼現率之間的關係正好和利率與戰爭公債或聯合債券之間的關係成反比:當貼現率上升,股價下跌,反之亦然
  8. 當我們將貼現率應用到股市或個股的股息流動時,完全取決於我們認為股市或股票有多危險。局勢愈危險,我們要求的貼現率或報酬就愈高,這份資產對我們的價值就愈低。高貼現率 = 高風險、高報酬、低股價;低貼現率 = 低風險、低報酬、高股價
  9. 思考貼現率最有用的方式,就是把它當成投資者用來彌補投資特定資產所產生風險時,必須確保的報酬率
  10. 「危險」的公司比「安全」的公司提供更高的報酬,因為市場對於前者的貼現率更高。請記住,貼現率相當於預期報酬,高貼現率意味著較低的股價,因而提高了未來的報酬
  11. 好公司等於好股票嗎?事實上通常剛好相反,心理學家將這類邏輯錯誤稱為「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錯誤
  12. 投資大眾經常過度高估了風險,例如在 1930 年代及 1970 年代,或者反過來,容易低估風險,像是在 1960 年代及 1990 年代
  13. 如果投資大眾持續信心不足,股價也只能欲振乏力,如此一來,未來的預期報酬便會愈高。如果信心回籠,股價就可以振衰起敝,未來的預期報酬則將降低
  14. 最不適宜投資的時候就是景氣最明朗的時候,因為人們預期未來發生風險的機率較低,導致投資者對於未來貼現率也大幅降低。但相對的,這卻令眼前的股價高漲,因而使得未來的報酬必然降低。所以,景氣越是昏暗不明,愈是適宜投資的時候,因為投資人願意用較高的貼現率來估算未來的股票收入。這會使得眼前的股價較低,也就讓未來的預期報酬較高
  15. 當你在估算主要資產類型的長期預期報酬,你都應該以「實質報酬」來思考,即已根據通貨膨脹調整過的價值
  16. 財務投資如同生活,到處都是斷涯深淵,計畫常跟不上變化
  17. Warren Buffett:如果歷史書可告訴我們如何獲取股市報酬,那麼最富有的人應該是圖書館員
  18. 股票與債券的報酬將愈來愈接近,因此即便是最具企圖心、最願意承擔風險的投資者,投資股票的比例也不應該超過八成
  19. 無論是股票或債券,只有能夠創造未來收入的投資才有意義。這些未來收入必須經過折算,才能得到現值,這個折算過程也凸顯未來收入不如現在收入的本質
  20. 將未來收入折算成現值時,使用的貼現率與資產本身價值成反比,貼現率越高,資產價值愈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