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1

[閱讀筆記] Waltzing with Bears (2/2)


  1. 普遍的軟體專案的風險:
    1. 先天的時程規劃錯誤(schedule flaw)
    2. 需求膨脹(requirement inflation)
    3. 人力流失(employee turnover)
    4. 規格崩潰(specification breakdown)
    5. 低生產力(poor productivity)
  2. 常見的五個普遍的軟體專案風險,只有最後一項真正跟員工的工作表現有關,其餘四項都跟做得多辛苦、多精明幹練無關
  3. 預先為無法捉摸的事物進行合理的準備,正式風險管理的核心,預先準備並不能讓妳為失敗開脫,只能在風險造成威脅時保有緩衝的餘地
  4. 時程規劃錯誤是指時間的安排有缺陷,這是時程本身的錯誤,而非專案執行的錯誤。時程錯誤不僅是真正的風險,也是五個核心風險中對專案衝擊最大的。
  5. 七個月的專案最後卻做了十二個月,生氣的高階主管很少會怪時程規劃的人,相反的,他們會怪人員沒有盡力
  6. 從專案的角度來看,刪除某些已經做好的功能,也算是一種需求膨脹,因為這同樣增加了額外的工作負擔
  7. 在規劃時程時,常會忽略需求膨脹的議題。高階主管也不會管,類似的說詞是:客戶要X,預估十個月後交付;若你發現還要X以外的東西,那就是你的問題了
  8. 處理人員流失,你必須知道:
    1. 公司技術人員的每年平均流動率
    2. 接替人員完全進入狀況時間(ramp-up time)的預估值。想辦法做好教育訓練與技術文件,降低進入門檻
  9. 規格崩潰往往溯及專案初期談判過程的失敗,而談判正是需求界定的中心
  10. 界定需求時,為了避免與利害關係人有衝突,常會將一些關鍵的、有爭議的的問題模糊化。被掩飾的問題暫時不見,不代表永遠不見。界定需求也許可以搞得模糊,但是開發階段可模糊不得。最糟糕的是,這些問題都是專案後期才會發生,這個節骨眼幾乎是將預算與時間耗盡的階段,常給專案致命一擊
  11. 閉口不談風險,並不會讓風險消失
  12. 在工作上,我們都被要求保有can do 的態度,問題就在這;討論風險是一種cannot do 的思維,往往風險探索會背離組織的主流意見。組織要有開放的文化,讓負面言論有說出來的可能
  13. 「明確過程」有明確步驟、可預測的程序,相當於white box 。經驗過程則相當於black box,是經由不斷的觀察與驗證後,以經驗來調整輸入,進而產生滿意的輸出
  14. 風險舒緩是預先採取的一套作為,萬一風險成形,便可有效的、快速的處理風險
  15. 有風險認知的管理者,會優先考量含有重大技術風險的部分,這非常合理,不過也有違大部分管理者的本性,因為會太早暴露他們在這場競賽中的弱點。這就是為什麼對如此棘手的問題,他們總是秘而不宣,一拖再拖
  16. 如果系統有哪個部分必須仰賴技術上的突破才能完成,就該把它納入早期版本,到時候就算突破不了,應變選擇也會擁有最大的彈性。假如夠早,也許私下承受一點損失即可;反之,若把相同的挫折放到專案後期,影響層面將會擴大到每一個人
  17. 漸進式交付是降低軟體專案風險的好方法,其是由三種artifacts所構成:
    1. 設計藍圖:顯示要識做的最低階模組或類別,以及彼此之間的關係
    2. 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顯示要完成的工作,以及彼此之間的相依關係
    3. VAT (Version Acceptance Test):把產品的總驗收測試按照版本細分,顯示哪個測試可用在哪個中間產品上
  18. 冒險的積極程度必須由報酬而決定。你願意冒多少風險,端視你可以得到多少報酬而定
  19. 對複雜、不確定性頗高的問題,建立模型來估算各種變因對結果的敏感性,即為敏感性分析
  20. 軟體專案常會呈現規模不經濟(diseconomieis of scale)的特徵:若系統規模增加為兩倍,則實際系統開發耗費的心力會超過兩倍
  21. 擴大產品規模,成本增加的幅度就會更大;那麼縮小產品規模,便很可能可以大幅節省開支。刪除系統中屬於低價值 / 成本比的部份,也許是紓解時程和預算壓力最簡單且直接的方法
  22. 有些軟體專案,都是以專案的重要性來為死亡行軍的正當性辯護:這次的任務太重要了,請全體專案人員放棄個人生活、超量加班,就算是最後一滴血也要榨乾。但是,既然這個專案有這麼重要,為什麼公司不願意分配合理的時間與金錢來做呢?
  23. 公司很排斥將軟體專案價值量化,隱瞞做這個專案會產生的價值的期望值,如此才有可能在縮減開發成本的情況下完成專案,這是很重要的理由,「我們要把成本壓低,低到不論做出多少價值的東西都划得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